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纳履歌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纳履歌

体裁:现代诗

作者:闻一多

作品原文

桥下的菖蒲拜折了腰,

半日没有鸡儿叫。

秋天的河流分外的细——

一线银丝在沙上洗。

少年的张良是无事忙,

狂奔不向前途望;

忽然听见了咳嗽一声,

想是只白鹭吃了一惊。

抬头瞧见一个老人样,

板桥底边晒太阳,

脱下了破鞋往板桥下摔,

喊一声“小子拾起来!”

张良的心头上火星飞,

身边恨没有大铁锤,

祖龙在我手下逃生命,

老头儿你是什么人?

老头儿对着他微微笑,

笑得他心寒怒火消,

本来古礼尊尚白头发,

我张良应分服侍他。

河底拾起了老人的鞋,

老人讲:“替我穿起来!”

老人的尊严比皇帝大,

谁敢不听老人的话?

张良双膝跪落心跪落,

捧鞋送上老人的脚,

只觉老人伟大自身小,

仿佛是鲲鹏比鹪鹩。

“儒子可教!儒子你记着:

再过了五天来会我。”

瞥眼之间不见老人身,

老人不是寻常的人! 

秋天的河流分外的细——

一线银丝在沙上洗。

桥下的菖蒲拜折了腰,

半日没有鸡儿叫。

作品赏析

《纳履歌》一诗,原载1925年10月5日出版的《晨报副镌》第四十九期,未收入其诗歌专集。这是一首叙事诗,所叙故事有历史根据,是很著名的一个传说,曾为许多诗人讴歌过。闻一多先生写此诗,应有新意,颇耐人寻味。

“叙事诗是‘诗’,自然是内视点文学;但它又得‘叙事’,所以又是外视点文学。从‘诗’而言,它要表现内宇宙;从‘叙事’而言,它又要再现外宇宙。双重性的审美观点是叙事诗最本质的诗美特征。”叙事诗,顾名思义理应以叙事为主,但一首叙事诗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以诗的方式叙事,以叙事的途径写诗,而诗的本质则是抒情的。《纳履歌》正是以叙事为主的,闻一多先生以画家特有的笔法,速写般勾勒出一系列的画面,来展示张良纳履的故事。“桥下的菖蒲拜折了腰,半日没有鸡儿叫。秋天的河流分外的细,——一线银丝在沙上洗”。秋高气爽,河水浅流,“菖蒲拜折了腰”,一副恬淡、宁静的画面。少年的张良是无事忙,狂奔不向着前途望;相传张良在“得赠”之前,为纨绔子弟,终日游侠于外,胸无大志,也不甚韬略。此“前途”当有双关之意。“突然听见了咳嗽一声,想是只白鹭吃了惊。”接着他“抬头瞧见一个老人样,板桥底边晒太阳”,见到张良上来,脱下了破鞋往板桥下摔,喊一声:‘小子拾起来!’张良何时受过这种气,禁不住“心头上火星飞,身边恨没有大铁椎:祖龙在我手下逃生命,老头儿你是什么人?”正当张良怒火万丈,准备将胸中的火焰喷射出去的时候,却见“老头儿对着他微微笑,笑得他心寒怒火消……”。转念一思虑,“本来古礼尊尚白头发,我张良应分服侍他”。张良本性良善,又饱读经书。虽觉事出蹊跷,但还是照老人的吩咐做了。“河底拾起了老人的鞋,老人讲:‘替我穿起来!”更是过分的要求,但此时张良觉得“老人的尊严比皇帝大,谁敢不听老人的话”?与老人相比,“仿佛是鲲鹏比鹪鹩”,只好“双膝跪落心跪落,捧鞋送上老人底脚,”狂傲少年,谦恭和忍耐至此,足以使老人感动。所以老人说:“孺子可教!孺子你记着:再过了五天来会我”。霎时间不见了老人,果非凡人。张良亦由此受益,蒙此老人传授韬略兵书,以助刘邦,终成大业。很显然,诗人对张良的谦恭和忍耐有称誉之意,而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谦恭和忍耐也是他性格的一部分。

叙事诗的意象寻求一种单纯性。即以人物而言,诗中人物和诗人自己在人格上常常相通。以上的分析,似乎已可说明张良和闻一多在人格上有相通之处。首末两节诗的重复,意义就较为重大了。首节四行诗可以说是桥下的写照而用以导入下面的故事——就是桥下发生的一幕。结尾的重复,犹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闪回第一幕而收场。只是抒写顺序稍有变动,但其中的意象及所要传达的意蕴仍未变。诗人要表达的思绪在第一个镜头中已经出现,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又再现,这是闻一多先生惯用的手法:首末两节,诗中虽提及鸡,但并无喧声。诗中所说,是一个静景,然而静中有动,菖蒲的“拜折了腰”和河水的浅流,都不是死寂之物;由于景在桥下,加上俯首折腰的事物本身是叶瘦根高的菖蒲,又加上“一线银丝”的河流,柔细的气氛乃弥漫画面,因之谦恭地俯就这一点情意,就呼之欲出。情与物遇,目击道存,精神与物态的契合,有时是‘一见钟情’式的拍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因而诗的意象,有时简直就是物象,而抒情也简直就是状物。首尾两节的自然景物,这种由菖蒲、河流等构成的物象,同时也是贯穿全诗的意象,是张良性格的主要方面,此处的“状物”恰好就是“抒情”,抒发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意绪,因之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展示,充分体现了“寄意于象、以象尽意”的特点,按此立论,首尾四行(实际是八行)是全诗的灵魂,担负起开道和结尾的重任。

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后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专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并被选为校务会议中文学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