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纳顿节 |
释义 | 纳顿节是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也称“庄稼人会”、“庆丰收会”等。“纳顿”是土语音译,和蒙古族的“那达慕”含义一样,意为“娱乐”。举行时间可谓超长,从夏末麦场结束时(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秋天(农历九月十五日)才告结束,历时近2 个月,所以有人称纳顿节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土族分布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土族人口为192568人。居住在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最大的土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加定、五十、东山、东沟、丹麻、红崖子沟、松多、城关、台子、五峰、东和等乡镇。青海省民和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中川、官亭、峡口、前河、甘沟、杏乃、川口、满坪等乡镇,以中川、峡口为最多。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逊让、宝库、多林、西山、青林、城关、青山、斜沟、东峡等地。县境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甘肃省天祝县境内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天堂、朱岔、古城、石门等乡。积石山的土族,分布在大河家等地;卓尼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康多地区。青海省同仁县的土族,分布在隆务河中游的年都乎、吴屯、郭玛日、尕洒(沙)日、妥(脱)加等村庄。青海省乐都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湟水以北的达拉共和地区。门源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大通河北岸的克图地区。 除上述地区外,云南省和贵州省各有二千多土族人;青海省的乌兰、贵德、西宁、平安、湟中、湟源,甘肃省的临夏、永靖、肃南、武威、永登等县市散居着少量土族人。 地理环境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北岸,祁连山东南麓,境内山川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有海拔4242米的高山地区,也有海拔2200—2500米的川水地区。青海省民和县土族地区,在黄河北岸,民和县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720—1200米。境内有赵木川、中川、下川三条大溪,故此地习惯上又称为三川。三川北面大多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浅山区,而沿河川水地区,则土地平坦,耕地成片,气候温和。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地区,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四周崇山环绕,境内河流密布。 简要介绍纳顿节是土族人民最重要的文化娱乐盛会,也是他们访亲探友,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天赐良缘。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即可看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马大军,浩浩荡荡行进在乡间路上。 各村外的麦场上,彩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丰收后的欢乐景象。 起源传说关于纳顿节的起源,当地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帝为了独享其成,竟下令要杀害木匠。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室虐待的乡民们造反起义。皇帝闻讯派大军前来镇压。机智的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向村庄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则告之:“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呢。”于是大军撤回。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一年一度的纳顿就传了下来,并逐渐隆重起来,成为庆祝丰收的盛大节日。 主要活动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筹备,从清明节开始,三川各村即在本村的神庙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并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他们在节前负责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社会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节日期间则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然后便是纳顿节的正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 纳顿节的正会由跳会手、跳面具舞(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 1、跳会手 "纳顿"开始时,首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会手"是集体舞蹈队伍,人数二三十、四五十乃至百人不等。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擎彩旗,拿柳条(普洒甘露之意)领队,鼓手、锣手、旗手相随其后,鼓锣声声的节奏,催人起舞,粗犷的舞姿伴随着嘹亮的歌声,"大好!大好!"的欢呼声,此起彼伏,高昂欢快。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厢"会手"相逢,阵容陡增,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容光焕发,旋转起舞三匝后,向客队"会手"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 酒助人兴,汇合到一起的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挥动柳条扇子,鼓锣喧天,欢声雷动,彩旗滚舞,缤纷绚丽,呈现出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会手舞表演的形式一环套着一环,排成龙形的"一字长蛇阵",两行并行的"二龙戏珠阵",变换成四行的"四门斗敌阵"等等,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兴奋不已。整个会手舞队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者颇似统领队伍的将领,持箫管者为文官或者军乐队,擎三角旗者像个传令官。 民间传说,最初,土族先民的一支军队曾经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拒敌作战获胜。为庆祝胜利,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纳顿由此演变而来。 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三川附近的白塔寺有位技艺超群的木匠,被皇帝召去修造宫殿。木匠同伙伴们经过几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宫殿。皇帝一看,十分高兴,可他转念一想,又放心不下:为建造皇宫,耗尽了天下资材,闹得民怨沸腾。这一切都瞒不过那个木匠,他倘若泄露出去,那人们不是更加愤恨他这个皇帝了吗?于是,皇帝打定主意要加害于木匠。这消息不知谁悄悄透露给了木匠,木匠连夜逃跑,来到三川地方,控诉皇帝劳民伤财、荒淫糜烂的生活。这里的老百姓早就被朝廷逼得没有活路了,木匠振臂一呼,十里八乡的百姓纷纷响应。木匠作为首领,立即拉起了一支农民大军,日夜操练,准备乘机起事。三川百姓造反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宫,皇帝惊恐不安,忙派遣暗探前来刺探军情。这当然瞒不过那位足智多谋的义军首领木匠,木匠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们把大兵器统统藏起来,脱下战袍,换上长衫,拿上扇子,打起彩旗,敲起锣鼓,跳起会手舞来。他们一边跳,一边欢呼"大好",精彩的会手舞把个皇帝的暗探看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搞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一问当地人,都说是跳会手舞,庆丰收哩。 2、傩戏表演 "会手"歌舞结束后,接着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 《庄稼其》意即种庄稼的人,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土族农耕生活。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老子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军傩戏的表演有好几出,比如《三战吕布》,以布阵、对打等动作演绎三国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场面,突出了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杀虎将》一出傩戏古朴粗狂,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透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的生活情景。 日渐西斜,活动已近尾声。有人将堆积如山的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老人们焚烧纸钱供于地方神前,馨香祷祝:风调雨顺,民殷财阜。然后,把地方神抬送到下一村庙会的纳顿。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运动",是一波一波欢乐的浪潮。从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开始,逐村向西,过中川到上川结束。各村都会将节目提前准备好,当村当日表演欢庆完毕。 传承价值土族纳顿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始至终都有活生生的人参与其中,因此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现象,它是活形态的,又是原生态的,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纳顿节特点十分鲜明,它是一种乡人傩民俗活动,以民间信仰为连接村落的纽带,流传历史久远,每次活动延续时间长,参与广泛等。纳顿节具有严格的组织和程序,其活动与乡村管理和生产时序紧密结合,有明显的社会调适功能。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极富民族地方特色。特别是其中的傩戏傩舞,保存着北方民族萨满文化的残影,同时又吸收了二郎神、关公崇拜等汉文化的内容,既表现了土族的文化个性,又体现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民族和谐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其音乐、舞蹈、颂词、服饰、仪礼等都富于特色。 纳顿是民和地区土族人民最隆重、热烈的节日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人们访亲探友,商榷儿女婚嫁,调解纠纷,相互交流生产、生活经验,学习和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大好时机。对于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成为他们寻觅知音的良机。 纳顿节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土族历史的"活文献",它形象地表述了土族历史的发展进程,表现了其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产的历史过程,这对于从事土族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民和三川纳顿的傩戏艺术真实地保留了土族远古生活的具体形态,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土族的生活情形,是一种活形态的文化,这个资料对于研究傩文化显得举足轻重。纳顿节作为青海独有的一种本土文化,具有极高的民族民间文化特征,也体现了土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渊源关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