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穆木天
释义

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县靠山镇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回国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简介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县靠山镇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回国曾任中山大学、吉林省立大学教授,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同济大学教授,暨南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旅心》(1927)、《流亡者之歌》(1937)、《新的旅途》(1942)等。

人生经历

191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20年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文科。同年在《新潮》第3卷第1期上发表处女作《蔷薇花》。1921年加入创造社。1923年考入东京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不少诗作。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影响,注重声、色律动与内容、情调的统一,情调忧郁、感伤。同期还发表了许多理论文章和翻译作品。1926年夏回国,先后在广东中山大学、北京孔德学校、吉林省立大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前,思想感情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写给东北的青年朋友们》、《奉天译中》等诗作,成为在创作上走向现实主义的标志。1931年加入“左联”,九月与杨搔、浦风等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诗歌大众化。1937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诗刊《时调》和《五月》写了不少关于诗歌的理论文章,并创作了10余篇宣传抗日的大鼓词。1938年后,辗转昆明、广州、桂林、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和创作。解放后先后在东北师大、北京师大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革命”中,受四人帮迫害,1971年10月病故。

诗歌风格

穆木天曾经指出:“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要有大的暗示能。诗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处。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的世界里的东西。诗的背后要有大的哲学,但诗不能说明哲学。”这段话强调了暗示对于诗歌创作的重大意义,事实上,充分运用暗示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象征诗派极为重要的诗学策略。在《苍白的钟声》一诗中,诗人充分利用了形式与意象上的暗示作用,借缈缈钟声的描摹,传达了悠悠的感伤之情。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启用了大量色彩晦暗、调子低沉的词语来写飘渺钟声,写出了钟声的苍白、衰朽与灰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人间词话》)这首诗对于如此令人感伤的钟声的写照,其旨意何在呢?它要写出诗人心中的那种惆怅情绪呢?我们再仔细阅读这首诗时就不难发现,诗歌中反复提到了故乡,诸如“故乡之歌”、“永远的故乡”、“朦胧之乡”、“苍茫之乡”、“古乡之歌”等,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首诗里,要抒发的是对故乡的怀恋之情,正是那种揪心的乡愁撩发了诗人的诗情,进而催生了这首独具风格的新诗。

影响

穆木天是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五四时期他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法国文学。由于他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又有一定的诗歌创作经验,所以他对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潮,不是生搬硬套、食洋不化,而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穆木天融汇西方象征派诗论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并适当吸纳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现代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出了自己的象征派诗论。对穆木天的这一创造性的建树,目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致给予高度的评价。如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就说过:“《谭诗》以论题的新颖和见解的精辟成为中国现代诗论史上的重要文献。由于这一论文以及作者当时的其他文字,穆木天也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

创作历程

从20年代到40年代,穆木天在诗的旅途上对新诗的创作方法进行了曲折的探索:20年代,他以象征主义为主导,创作了《旅心》;30年代,他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创作了《流亡者之歌》;40年代,他努力贯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了《新的旅途》。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并适当吸取象征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可以把诗歌创作向前推进一步,这是穆木天经过艰苦探索而达到的新的认识。

主要作品

旅心(诗歌集)1927,创造社

秋日风景画(散文集)1934,上海千秋出版社

平凡集(散文集)1936,上海新钟书局

抗战大鼓词1938,新知

怎样学习诗歌(理论集)1938,生活

闹东京(曲艺集)1938,生活

新的旅途(诗歌集)1942,重庆文座出版社

儿童文学参考资料(第1、2集)编选,195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翻译书目

王尔德童话英国王尔德著,1922,泰东

蜜蜂(儿童文学)法国法朗士著,1924,泰东

商船“坚决号”(中篇小说)法国维勃得拉克著,1928,创造社

窄门(长篇小说)法国安得烈·纪得著,1928,北新

丰饶的城塔什干(长篇小说)苏联涅维洛夫著,1930,北新

维里尼亚(中篇小说)苏联赛甫琳娜著,1931,现代

青年烧炭党(短篇小说集)1932,湖风;又名《犯罪的列车》,1936,复兴

初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2,现代

法国文学史1935,世界

牧歌交响曲(中篇小说)法国纪得著,1936,北新

欧贞尼·葛郎代(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36,商务

从妹贝德(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40,商务

恶魔(诗集)俄国莱蒙托夫著,与铁弦等译,1942,文林

巴尔克短篇集法国巴尔扎克著,1942,三户

从兄篷斯(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43,桂林丝文出版社

二诗人(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44,耕耘

巴黎烟云(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44,耕耘

绝对之探求(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

弓手安得烈(短篇小说)苏联阿·托尔斯泰著,1949,现代

冰雪老人(民间故事)苏联阿·托尔斯泰著,1950,中华

小仙鹤(儿童文学)苏联普利什文著,1950,中华

雪地上的命令(儿童文学)苏联符·毕安琪等著,1950,东北新华书店

一百种智慧(民间故事)苏联嘉鹿莫娃著,1950,中华

白房子(儿童文学)苏联瑞特柯夫著,1950,中华

伊万和巫婆(儿童文学)苏联蒲拉托夫著,1950,中华

勾利尤老头子(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1,上海交通书局

新开河(诗歌)苏联库列萧夫著,1951,文光

凯撤·北罗图盛衰史(长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1,上海交通书局

夏贝尔上校(中篇小说)法国巴尔扎克著1951,上海交通书局

报仇(短篇小说集)苏联康诺尼第等著1951,中华

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期十七世纪系欧文学教学大纲苏联普列谢夫著,1951,沈阳东北教育社

十九世纪外国文学史教学大纲苏联莫斯科波乔慕金教育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组编,1951,沈阳东北教育社

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俄罗斯古代文学教学大纲苏联卢纪伽著,1951,沈阳东北教育社

只有前进(诗歌)苏联库列秀夫著,1952,新文艺

五一节的故事(故事、诗歌集)苏联马夏克等著,与王烈合译,1954,时代

琴琶(诗歌)苏联库列莆夫著,1957,新文艺

快活的日子(儿童文学)苏联马克夏克著,1957,文化

穆木天诗选

落花

我愿透着寂静的朦胧 薄淡的浮纱,

细听着淅淅的细雨寂寂的在檐上激打,

遥对着远远吹来的空虚中的嘘叹的声音,

意识着一片一片的坠下的轻轻的白色的落

花。

落花掩住了藓苔 幽径 石块 沉沙。

落花吹送来白色的幽梦到寂静的人家。

落花倚着细雨的纤纤的柔腕虚虚的落下。

落花印在我们唇上接吻的余香 啊!不

要惊醒了她!

啊!不要惊醒了她,不要惊醒了落花!

任她孤独的飘荡!飘荡,飘荡,飘荡在

我们的心头,眼里,歌唱着,到处是人生

的故家。

啊,到底哪里是人生的故家?啊,寂寂的听

着落花,

妹妹 你愿意罢 我们永久的透着朦胧

的浮纱,

细细的深尝着白色的落花深深的坠下,

你弱弱的倾依着我的胳膊,细细的听歌唱

着她,

“不要忘了山巅,水涯,到处是你们的故

乡,到处你们是落花。”

1925年6月9日

苏武

明月照耀在荒凉的金色沙漠,

明月在北海面上扬着娇娇的素波。

寂寂地对着浮荡的羊群,直立着,

他觉得心中激动了狂涛,怒海,一泻的

大河。

一阵的朔风冷冷地在湖上渡过,

一阵的朔风冷冷地吹进了沙漠。

他无力地虚拖着腐烂的节枚,沉默,

许多的诗来在他的唇上,他不能哀歌。

远远的天际上急急地渡过了一片黑影。

啊,谁能告诉他汉胡的胜败,军情?

时时断续着呜咽的,萧凉的胡笳声。

秦王的万里城绝隔了软软的暖风。

他看不见阴山脉,但他忘不了白登。

啊!明月一月一回圆,啊!单于月月点

兵。

1925年6月17日

苍白的钟声

苍白的 钟声 衰腐的 朦胧

疏散 玲珑 荒凉的 蒙蒙的 谷中

——衰草 千重 万重——

听 永远的 荒唐的 古钟

听 千声 万声

古钟 飘散 在水波之皎皎

古钟 飘散 在灰绿的 白杨之梢

古钟 飘散 在风声之萧萧

——月影 逍遥 逍遥——

古钟 飘散 在白云之飘飘

一缕 一缕 的 腥香

水滨 枯草 荒径的 近旁

——先年的悲哀 永久的 憧憬 新觞——

听 一声 一声的 荒凉

从古钟 飘荡 飘荡 不知哪里 朦胧之乡

古钟 消散 人 丝动的 游烟

古钟 寂蛰 入 睡水的 微波 潺潺

古钟 寂蛰 入 淡淡的 远远的 云山

古钟 飘流 入 茫茫 四海 之间

——暝暝的 先年 永远的欢乐 辛酸

软软的 古钟 飞荡随 月光之波

软软的 古钟 绪绪的 人 带带之银河

——呀 远远的 古钟 反响 古乡之歌

渺渺的 古钟 反映出 故乡之歌

远远的 古钟 入 苍茫之乡 无何

听 残朽的 古钟 在灰黄的 谷中

入 无限之 茫茫 散淡 玲珑

枯叶 衰草 随 呆呆之 北风

听 千声 万声——朦胧 朦胧——

荒唐 茫茫 败废的 永远的 故乡 之 钟声

听 黄昏之深谷中

1926年1月2日东海道上

黄浦江舟中

凉风吹过了横江,

水色映着天光,

我对着滚滚的浊流,

觉得象在我的故乡,

美丽的松花江上。

我想象着,在松花江上

我的黄金的儿时,

就是半自由的时期,

在那“铜帮铁底”的江上

每天还要渡过两次。

我忆起青年的高尔基,

飘泊在伏尔加的船上,

我忆起青年的勒芮,

荡舟在密西西比的河流里,

我想象着沙皇和殖民者的世界。

我望着那两岸青葱,

想起松花江边的沃野,

而,避署场所的那些高楼,

庞大的美孚油厂,汇山码头,

令我想起江沿的满铁公所了。

恒丰纱厂的烟囱突立着,

宛如无数的待命的枪枝,

向着我们在瞄准着。

在云烟尘雾的层中,

象是一涡一涡的毒瓦斯。

伏尔加今昔不同了,

密西西比的河原上,

怕还溅看黑奴的鲜血,

松花江上呢,谁晓得谁

几时没有命,没有衣食?

松花江的原上,

现在,是杀人和放火,

到处洒着民族的鲜血,

受虐杀的,和争自由的血,

在敌人铁蹄下被践踏着。

凉风吹过了横江,

水色映着天光,

我对着那各色各样的船旗,

遥遥地想着我的故乡,

血染的松花江的原上。

1936年7月26日,晚

外国士兵之墓

没有人给你来送一朵鲜花,

没有人向你来把泪洒,

你远征越过了万里重洋,

现在你只落了一堆黄沙。

你的将军现在也许在晚宴,

也许拥着美姬们在狂欢,

谁会忆起这异国里的荒墓?

只有北风在同你留恋。

故国里也许有你的母亲,

白发苍苍,在街头行乞,

可是在猩红的英雄梦里,

有谁想过这样的母亲和儿子。

现在,到了北风的夜里,

你是不是后悔曾经来杀人?

那边呢,是杂花绚烂的世界,

你这里,是没人扫问的枯坟。

1936年10月4日,于虹桥公墓

选自《中国新诗库第一卷——穆木天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7: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