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牧星人 |
释义 | 编剧:陈怀国导演:林子主要演员:李雪健、高兰村、管寿义、傅勇凡、高志强、张磊、艾东 背景事迹偌大的房间里,54台计算机整齐有序地排列着,除了前方大屏幕上显示的北京时间、格林尼治时间在不停地变换跳动外,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然而,就是在这间屋子里,当“神舟”飞船发射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空气中弥漫着的紧张气息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没有硝烟的战场。 这里是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指挥大厅。 在人们眼里颇具神秘色彩的测控中心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辉煌历史。不久前,记者走进测控中心,亲身感受到了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展壮大和一代代航天科技人员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太空抢险让卫星“起死回生” 这是一组让人骄傲的数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建40年来,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圆满完成了6艘“神舟”飞船、100余颗卫星发射测控、回收任务和在轨航天器的管理任务。 2006年10月的一个夜晚,我国一颗在轨运行卫星突然发生严重故障,卫星姿态失控,在太空急遽翻滚。 险情就是命令。中心立即组织30余位专家进行攻关,全力抢救。卫星姿态的变化,受到空间磁场、高空大气、重力梯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国际航天领域里,这是一个令许多专家犯怵的技术难题。对于中国航天测控人来说,掌握失控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也是一项重大的新课题。 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数据进行不断修正的姿态预测方案。在经过一次次的仿真模拟,一次次的技术验证,一次次的方案完善后,中心终于准确预测出12月上旬是最佳的抢救时机,错过这个战机,国家耗巨资研制的卫星就可能永久地失控,成为太空垃圾。 然而,即使是这个千辛万苦获得的最佳抢救时机,每次可供利用的控制窗口也只有短短的10秒。按传统方式实施抢救,发送指令和数据的时间至少需要30秒。新的困难又摆在了专家们面前。 又是几个不眠之夜。最终,他们通过调整指令结构、创新判别方式、改进程序设计等途径,把遥控发令时间成功缩短到了8秒以内。随着一条条指令的发送、一块块数据的注入,失控69天的卫星,终于在中国航天测控人的手中起死回生,恢复了正常运行。 就在这颗卫星抢救成功后不久,又有一颗在轨运行的卫星因为出现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测控人员征尘未洗,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先后解决了卫星姿态预报、窄波束天线条件下的测控实施、小推力轨道机动等三大技术难题,最终使卫星成功定点。 由于我国测控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太空抢险工作的难度极高,然而,凭借测控人员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还是将一颗颗故障卫星成功修复。2001年,及时排除太阳能帆板故障,使危在旦夕的某通信卫星重新恢复功能;2002年,奋战6昼夜抢救超期服役的某资源卫星;2003年,某海洋卫星告急,采用紧急测控方案,准确注入指令,使卫星恢复安全状态…… “一键重千钧。”测控人员这样描述他们肩负的责任。是的,一条指令发出去,有可能让卫星起死回生,也有可能使卫星的寿命从此终结。几十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科技人员以他们高度的责任感和拼搏创新精神,多次成功地进行太空“抢险”,确保卫星安全运行,为国家挽回了难以估量的重大损失。 秦岭脚下走出一支肩负神圣使命的队伍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40年前。1967年6月23日,一支肩负着神圣使命的队伍来到了秦岭脚下,自此开始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光荣而艰难的征战。从60年代末用最简陋的设备,成功预报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经过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到今天我国航天测控综合能力跨入世界前列,航天测控人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道路。 “那是一段小米加步枪的科技攻关年代。”说起我国航天测控事业起步时的艰难,1968年就来到测控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胡正海至今仍记忆犹新。 对于普通人来说,航天测控是一个太过抽象的概念。没有火箭发射时大地震颤、烈焰奔腾的壮观场面,有的只是测控人员埋头于无穷无尽的数据堆里默默无闻的工作。然而,对于航天工程来说,火箭升空一瞬间的辉煌仅仅是一个“序幕”,一个航天器从发射升空到寿命结束,都需要对它进行不间断的测量和控制,在发生故障时,还要及时进行抢修,以保障它正常运转,完成使命。而承担这些任务的就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广大科技人员,人们形象地把他们比喻为“牧星人”。 1984年,我国准备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测控这种卫星的技术十分复杂,而且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发达国家测控这种卫星时,使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运算速度达每秒百万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那时只有4台晶体管计算机,加在一起的运算速度也只有每秒几十万次,总内存量不如一台现已被淘汰的286微机。严格说来,这样的设备是不具备执行任务能力的。 “绝不能让测控系统拖了国家航天发展计划的后腿!”中心人员暗下决心。他们大胆探索,提出用软件来弥补硬件不足的想法。即用科学的测控计划、灵巧的总联程序、精细的软件设计来弥补计算机处理速度不够和内存不足的缺陷。经过反复试验,他们通过4台计算机并联,应用新的测控方案和测控软件,满足了通信卫星的测控需求,确保了测控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次,国外航天专家到中心参观,看到这4台落后的计算机,怎么也不相信用这样的设备能实现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认为中心把先进的计算机藏起来了。 “我们是用落后的设备完成了尖端的任务,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也觉得太神奇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胡正海的语气中透着自豪。 辉煌背后是几代航天测控人不懈的努力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又承担起飞船的返回搜救任务。 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刻。 2003年10月16日凌晨6时30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飞天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准确地在内蒙古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中心创下了预报落点和实际落点仅差1公里、空中搜救分队50秒赶到返回舱落点两项世界航天奇迹。 “40年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能够屡创航天测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航天测控领军人才。”中心党委书记张胜勤如是说。 回顾测控中心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代航天测控人留下的坚实足迹。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大家都在欢庆,有一个人却凝望着神秘的苍穹在想,这颗卫星的轨道精度是多少?这名科技工作者就是中科院院士、原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原来,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只要求中心计算出卫星运行轨道,对轨道精度没有提出要求。而测定轨道的精度越高,对卫星进行控制的质量就越高。李济生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建立高精度的卫星轨道确定系统。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多年的不懈求索,测定的轨道精度从几公里级———千米级———百米级———十米级———米级,实现了一次次成功的超越。 巫致中,作为1963年大学毕业的数学力学系高材生,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用科学的语言编制一套“信息流程”,将卫星和地面联成一条测控回路,使地面的指令能发到卫星上,卫星上的信息能传到地面,实现人对卫星的精确测量和及时控制。从第一颗卫星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再到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巫致中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流程”,每一次都是艰难的突破,每一次都是创新的跨越。 进入新世纪,又一批航天测控领军人才脱颖而出。 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余培军,是中心技术部的副总工程师,已参加了30多次卫星和飞船的测控任务,取得了10多项高等级科研成果。 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李恒年今年刚过40岁,在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对“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了复杂的分析建模,创造性地提出了返回舱气象风修正落点预报方法,成功地将飞船返回舱的预报落点,由10公里的精度提高到1公里以内。 作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发祥地,在40年的征程中,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先后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五大跨越。 “历尽千难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面对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航天测控事业,一代代航天测控人员用他们的热血和忠诚铸就了我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一座又一座丰碑。如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牧星人”正用他们无限的壮志豪情继续编织着更加美丽的太空神话。 上集剧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发射了一颗具有机动控制能力的卫星。中国卫星测控技术专家部负责对这颗卫星实施变轨控制试验,以检验卫星的机动能力及对卫星的变轨控制技术。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气源曲线失常,迅速下降,直至消失。经过研究,有的专家建议不做变轨试验,提前回收卫星。但试验总指挥张志浩、软件专家赵汉章和轨道计算专家李松涛力排众议,坚持对卫星实施变轨控制试验,并得到了亲临一线的上级领导的支持。 即将退休的政委找赵汉章谈话,提出让他接班当政委。赵汉章不忍放弃自己热爱的专业,内心复杂而沉重,虽然难以接受,但还是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他的第一项工作是到军地院校接收“文革”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赵汉章到母校接收了丁子健、李辉、彭晓东和老校长的女儿周云等,在清华大学接收了孙伟、曲涛、路雁,还到其它学校接收了于佩娟、陈晓玲等。大学生一到,即成立军政训练大队,赵汉章担任大队长兼政委,一边组织军训,一边给学员介绍中国及世界航天测控的发展。 中国通信卫星试验进入实施阶段,测控技术专家部负责制定卫星测控的总体方案。一些专家和技术室领导建议让新大学生尽快参加科研,但张志浩和赵汉章认为应该坚持完成军政训练。 孙伟对不能参与工作,而把时间花在军训、叠被子上感到不满。赵汉章利用下围棋做孙伟的思想工作。赵汉章带学员到活动测控站参观,河南籍站长热情向学员们介绍情况。彭晓东看着测控设备车,听着活动站的野外生活,心有所动。 军政训练的最后一课是由李松涛主持学员们的一次卫星模拟测控试验。丁子健和孙伟配合李辉指挥,排除了李松涛设置的难题。赵汉章和李松涛对这批学员感到满意。完成军训的大学生被分到各技术室…… 中集剧情张志浩要求各技术室在制定课题计划时新同志投入的比例必须在60%以上。软件室交给曲涛指令链的课题,而让丁子健整理国内外卫星故障资料,丁子健认为这是一件没有创造性的工作,找到赵汉章提意见。国外拒绝向中国出售已签好合同的用于通信卫星测控的计算机及配套设备,测控技术专家部只有立足现有条件,对两台国产320计算机和两台717计算机进行改造,张志浩开会布置了改造计划。 对四台计算机进行联机改造的工作,主要由老同志承担,他们把被子搬到机房,加班加点。丁子健等新同志每天下班后都要到办公楼前的草地上踢球,老同志为避免干扰,有时要关上窗户,赵汉章狠狠批评了他们。孙伟和李辉代表年轻人找赵汉章、张志浩请战,要求参加计算机的改造工作并得到同意。赵汉章检查丁子健的课题,丁子健不但没完成,还冲赵汉章发脾气。常委会讨论,决定让丁子健到长江站锻炼。李辉与周云分别找赵汉章和张志浩说情,丁子健大怒,与周云吵翻。 在共同的战斗中,新老同志逐渐融合、相互信任。设备改造完成后,不少人准备休假。孙伟与路雁决定旅行结婚;周云回母校与丁子健相聚;曲涛一心扑在课题上,不准备回家,对他有好感的陈晓玲临时改变注意,留下来陪曲涛。 探亲的人们刚起程,却传来苏联1402号核动力卫星失控即将陨落地面的消息,中央军委命令测控技术专家部对这颗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卫星实施观测和拦截,张志浩命令所有探亲休假人员火速赶回参加任务。中国测控网严密监视着太空,像大海捞针一样搜寻着这颗卫星。丁子健所在的长江站首先报告发现目标,但被张志浩排除。观测进入第四天,丁子健所在的站再一次报告发现目标。接着,其他几个站也发现目标。经过计算,他们确定了1402号核动力卫星陨落的时间和方位,与卫星实际陨落时间仅差2分钟,与实际落区也非常接近。由于丁子健第一个发现了1402号,全站为其请功。他还将国内外卫星出现故障的资料全部整理完毕,赵汉章命令丁子健马上返回。 彭晓东看到李辉、丁子健在课题上取得了不少突破,经过考虑,要求到活动测控站工作,以便发挥自己的特长,赵汉章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还专门组织了一场足球赛为他送行。曲涛在例行体检中发现患有白血病,赵汉章内心十分焦急,却又不能告诉曲涛,他交待孙伟、路雁和陈晓玲照顾好曲涛,指示软件室主任暂停曲涛的工作,送曲涛到医院治疗。但曲涛不肯,坚持科研工作。正在此时,曲涛的父亲病故。陈晓玲向赵汉章请假陪曲涛回老家料理父亲后事,得到批准。路雁怀孕,为了不影响工作,孙伟和路雁决定做人流,被赵汉章阻止。 曲涛回来后,赵汉章指示他中止课题到医院治疗,但他不肯,并对自己的健康产生了疑问。曲涛自己到一地方医院检查,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内心沉重。赵汉章要送曲涛到医院,曲涛知道自己的生命延续不了多长时间,坚持要做完课题,在通信卫星上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赵汉章忍痛应允,并指示孙伟、陈晓玲等全力协助曲涛,以便尽快完成课题。曲涛在完成“通信卫星C波段数据处理软件”后,被送进医院…… 中国的第一颗通信卫星终于发射升空。 下集剧情在医院里曲涛晕倒在窗前,医院对曲涛实施抢救。由于火箭三级二次点火失败,卫星没有进入同步轨道,成为一颗近地卫星。张志浩组织人员尽最大努力抢救卫星,张志浩命令注入卫星点火指令。卫星经过轨道机动,由近地轨道变为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具有较长工作时间的实验卫星。我国应用自己研制的通信卫星进行首次通话,上级将这个机会交给测控技术专家部。这次任务决定让曲涛实施,但曲涛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军队实行新的军衔制度。李辉、孙伟、丁子健等被授予中校军衔。在新落成的青年学术厅,大家为李辉和于佩娟、丁子健和周云举行了婚礼。 张志浩宣布将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首飞的测控总体方案设计工作交给李辉主持,将双星定位的论证与方案制定任务交给孙伟主持。丁子健有了不被重用的感觉,内心失落。于佩娟为了支持李辉工作,照顾他的弟妹,提出要到图书资料室工作。因为资料室人员超编,赵汉章想让妻子刘建华转业离开资料室,一方面为于佩娟让出编制,一方面辅导一直跟姥姥生活、刚来身边不久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儿子赵和平,但刘建华不肯转业,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 丁子健在火箭卫星同步显示系统通过验收后,决定转业,给赵汉章等留下一封信,与周云一起不辞而别。丁于健和周云回到老校长家,老校长已经离休,他没有批评女儿和女婿,但要求他们不要从学校的大门进出,而是走侧门,因为从大门进出的学生不能愧对这所学校,这让丁子健和周云羞愧难当。 赵汉章为了劝回丁子健,亲自到周云家。老校长冲赵汉章发了一通火,批评赵汉章没有把丁子健带好。在与丁子健谈话时,赵汉章没能说服丁子健,但知道了丁子健的苦衷。赵汉章悄然离开母校,留下了丁子健和周云晋衔后的新军装。在老校长的督促下,丁子健和周云又回到了部队。 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试验进入实施阶段,赵汉章也在退休前,临行前讲了一番肺腑之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