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母亲杨沫 |
释义 | 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作者以母亲杨沫为原型,讲述了母亲的一生经历,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小说内容真实而感人,呼唤着人性、母爱、亲情的回归! 老鬼生于1947年,本名马波,作家杨沫之子,父母均是革命干部,但在那个疯狂的文革年代,他曾率人打砸自己父母家,去“抗美援越”。1970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1980年才彻底平反。在内蒙兵团被整得“众叛亲离,屁滚尿流”。老鬼是插队时的外号,他沿用至今。如今他与他的大狗,租住在郊区的农家小院,一直写作。 老鬼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一是1988年前后,《血色黄昏》在“知青文学”里的风靡一时;二是他对自己的母亲——作家杨沫的著作如《青春之歌》,毫不掩饰爱憎。 基本信息作者:老鬼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535430856 条形码:9787535430854 版本:2005年8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简介上世纪80年代母亲在接受广东电视台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晚年想写一部卢梭式的回忆录。她说:我很佩服卢梭,很佩服卢梭敢讲真话的勇气。所以也打算把自己的一生,尽可能大胆地写出来,以一个真实人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不愿意像有些人那样总把自己装扮成完美无缺的人。实际上,一个人总是有很多缺点的,有很多内心不一定是很健康的东西。 可是因为年迈体衰,身体多病,母亲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母亲去世10周年前夕,我放下了手中的其他稿件,花了一年多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这部书稿,概述了母亲的一生,算是对母亲的一个怀念。 我遵循母亲的愿望,尽量客观地把母亲一生中我所认为的重大经历记录下来,尽可能大胆地再现出一个真实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但碍于年代久远和自己的视野所限,在事实和看法上难免会有不足和错误。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将来再版时补正。 说真话难,说父母的真话就更难。 一个真实的杨沫,比虚假的杨沫能更久远地活在人们心中。 ——老鬼 书评一个母亲的,并非完美无缺的杨沫,写出母亲真实而非完美的一生,呼唤人性、母爱、亲情的回归! 一个母亲的真实一生,一个女作家的里里外外,一个知识分子的曲折历程,一个巨变时代的百态写真! 在《血色黄昏》等作品中以写真实著称的老鬼,通过本书勇敢地写出了他母亲杨沫的真实一生,不仅凸显杨沫献身抗日救亡、写作共和国经典长篇《青春之歌》和晚年对世事人生的清醒与回归,写出她成功背后的艰辛、曲折和内幕,而且把杨沫人生旅程中非阳光的一面如实地袒露出来,让人看到她的苦恼、隐情和孤独,看到她的失败、矮小和世俗。 书摘1914年8月25日(阴历七月初五),母亲杨沫生在北京,原名杨成业,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杨成勋,长杨沫12岁。二妹杨成亮,小杨沫4岁。三妹杨成芳,即白杨,小杨沫6岁。 杨沫是个圆脸,大金鱼眼睛,扁鼻子,阔嘴,胖乎乎的。自幼有点“笨”,3岁才会说话,少哭少笑,安安静静,外号“老乖子”。 杨沫的母亲叫丁凤仪,湖南平江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曾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俊美出众,懂诗文,远近闻名。 杨沫的父亲叫杨震华,湖南湘阴人,出身农家,中过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商科,先后创办新华商业讲习所、新华商业专门学校和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北京新华大学,并任校长,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新式商业金融人才。他头脑聪明,又懂商业,通过办教育,募集到一大批捐款,低价在热河省滦平县买了不少土地,收取农民地租,以此维持学校的运转,他自己也很快发达起来,成为大地主。之后,渐渐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管全家老小。 很多人都羡慕大户人家,其实大户人家的孩子并非个个都幸福。 杨沫虽然有亲生父母,事实上却好像是个孤儿。衣服破了,没人缝;生病了没人照料;身上长了虱子,没人管;季节变化,该换衣服了,没人提醒……平时吃饭、睡觉都和佣人在一起。她衣衫褴褛,处境还不如阔人家里的一条小狗。 杨沫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父母不和,他们都各自寻欢作乐,不管儿女。我幼年虽然生活在这个大学校长的书香之家里,家中有时还有几个佣人,人们还管我叫着大小姐。可是,幼小的我,过的是一种什么生活呀!数九寒天,我穿着露着脚后跟的破袜破鞋,脚后跟生着冻疮,流着脓血。浑身长满虱子,成天和街头捡煤渣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在寒风中乱跑;夏天,母亲嫌我麻烦,把我送到舅舅家里去寄养,表兄弟多,他们欺负我没人疼,骑着我,打我,唾我,骂我是杨老狗。” 这些孩子还像踢皮球一样地踢着弱小的杨沫,恣意取乐。 家,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温暖的,光明的,舒服的场所。但对杨沫来说,却是个冰冷的,阴暗的,不堪回首的地方。 她下学回家,母亲丁凤仪总不在,即使在家也冷冷冰冰,不理睬她。 她得了痢疾,拉肚子拉得面黄肌瘦,母亲无动于衷,不闻不问。还是嫂子悄悄用自己的钱托人买药治好了她的病。 父亲杨震华有钱之后,整日出没于娱乐场所、妓院、百货店,并娶了姨太太。但丁凤仪很厉害,不断跟他争吵,还一个一个打…… 目录前记 马波 1.缺少温暖的家[1] 2.抗婚与失业[9] 3.进步青年的熏陶[18] 4.入党[30] 5.战火中锤炼[40] 6.疾病的折磨[52] 7.动笔写《青春之歌》[63] 8.迟迟出版不了[73] 9.书的反响[84] 10.遭到批判[95] 11.电影《青春之歌》[106] 12.老区的乡亲情[117] 13.文革开始[126] 14.被迫揭发妹妹白杨[142] 15.一批大字报摘编[153] 16.打成“假党员"[164] 17.恢复组织生活[176] 18.小胖姐遇害[185] 19.父母矛盾尖锐[199] 20.与秘书[213] 21.替妹妹白杨说情[229] 22.当了人大常委后的风波[241] 23.帮一个科研人员打官司[250] 24.创作上的教训[266] 25.儿女情很淡[280] 26.晚年的变化[295] 27.不张狂[311] 28.为明清大姐辩清白[326] 29.为雄县农民王汉秋鸣冤[338] 30.为胡开明大呼喊[351] 31.捐献版权和钱[364] 32.母亲与我[380] 后记[398] 杨沫大事年表[40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