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牟子理惑论
释义

概述

简介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又叫《理惑论》。唐朝僧人神清在《北山录》中说,该书原名为《治惑》,后来唐代人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成《理惑》。可是书里还有其他地方用到「治」字却并未改动,可见由唐人避讳改名的说法并不可靠。《牟子理惑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全书正文三十七章,正文前有牟子的传记作为「序」,书末有「跋」。作者自设宾主,以问者和牟子各为一方,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问者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或辩驳。在一问一答之间阐述了佛教的义理。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的人对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因此,《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侧面反映了那时候的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作为中国人论述佛教的早期著作,《理惑论》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

版本

《理惑论》最初收在陆澄的《法论》中,称为《牟子》。陆澄是刘宋、南齐时候的人,受宋明帝委托编《法论》以弘扬佛教。陆澄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就把它编在讲佛教缘起的「缘序」集中。《法论》在早年既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里保存了目录。

《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候的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的全文。因此,通常就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弘明集》通行的刻本大致是两种,一个是明代汪道昆刻本(有的学者说应是吴惟明刻本),另一个是金陵刻本。《理惑论》随着《弘明集》的刊刻而流传。其他丛书收录《理惑论》时,也都是以《弘明集》为本的。

还有一些典籍对《理惑论》有所记载和收录。《隋书·经籍志》在「子部·儒家类」的目录中记有《牟子》二卷,但是不见原文。新、旧《唐书》跟著作了同样的记录。南朝梁人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唐代人李善注《昭明文选》,各引《理惑论》正文内容一则。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撰《太平御览》,引《理惑论》五则。清朝光绪年间汇刊《百子全书》,录有《牟子》一卷,全文录出。清人孙星衍编《平津馆丛书》,也全文收入《理惑论》。

书籍介绍

概述

《牟子理惑论》全书共39章,首章一般称为 序传 ,最后一章称为 跋.正文共37章。 序传 部分介绍牟子的经历和著书的缘由,所述史事多可与史实相印证,其中一些记述可以补史料之不足,其所言当时社会动乱状况、交州地区思想学术界之动态,以及作者为什么作此书,经学者考察,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全书均采用自设客主进行问答的形式展开,所假设的 问者 是个来自北方的儒者,他 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 ,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而设置的答者是牟子,根据对方提的不同问题大量引用儒、道和诸子百家之书给以解释,对佛教教义学说加以发挥阐述,以图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

实际上,《牟子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和理解程度。

本书各卷主要内容

第一卷,论著两篇︰第一篇《牟子理惑论》(牟子书原名《治惑》,唐人避讳改‘治’为‘理’)。本文共三十七章,多半记载佛法初来史事,并涉及夷夏剃度、报应生死等问题,意在牵缀经典阐扬佛教。第二篇是《正诬论》,未详作者,本人针对一般人所注意的吉凶寿夭灾祥等具体问题为佛教辩诬。

第二卷,论著一篇︰刘宋·宗炳的《明佛论》,一名《神不灭论》。本文对晋宋之际争辩神灭不灭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宗炳是庐山慧远的弟子,他的主张不出慧远学说的范围。

第三卷,书启五篇,论著一篇︰书启都是何承天与宗炳两人对慧琳《白黑论》互有不同的意见而争论的。《白黑论》论儒释同异,虽主张两家殊途同归,但意在抑佛扬儒,宗炳竭力反对这种议论,何承天却表示赞同。晋·孙绰的《喻道论》,是对当时本末(后世体用)问题,提出佛教明白主张。

第四卷,论著一篇,书启五篇︰何承天除了对慧琳的《白黑论》激赏而外,还着了一篇《达性论》来诽谤佛教,颜延之写信驳斥他,此下五篇书启 都是二人来往的争论。

第五卷,论著七篇,书启四篇,共十一篇︰自罗含《更生论》起至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止,前后六篇,辩论焦点均在神灭与神不灭问题上。慧远《沙门袒服论》以下三篇,辩论礼制问题。慧远《明报应论》与《三报论》,乃阐明佛教根本教义之一因果报应的,这个问题,在晋、宋间也是争论焦点之一。

第六卷,论著、书启共八篇︰晋·义熙年间有人比沙门为五蠹之一,道恒乃撰《释驳论》驳斥。宋末道士顾欢撰《夷夏论》,虽以孔老释同为圣人,但坚执夷夏界限排斥佛教,明僧绍的《正二教论》以及谢镇之两封‘与顾道士书’都是和他争辩这个问题的,张融的《门律》以及周剡的《难张融门律》并问答三首所辩论的都是当时儒道释三家的本末问题。

第七卷,论著四篇︰从朱昭之的《难顾道士夷夏论》,到僧敏的《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一望而知都是驳斥顾欢《夷夏论》的。

第八卷,论著三篇︰玄术〈辩惑论并序〉条举五逆六极痛斥道教。齐世有道士假张融的名义作《三破论》(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诋毁佛教,于是梁·刘勰作《灭惑论》,僧顺作《析三破论》,痛加驳斥。

第九卷,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并沈绩序注》一篇,阐明成佛以心为正因的道理。范缜着《神灭论》,想从佛法根本教义上推翻佛教,萧琛与曹思文均着《难神灭论》来驳斥他。范缜《神灭论》全文,载《梁书》本传中,本卷仅载他〈答曹舍人书〉一首。

第十卷,梁武帝《敕答臣下神灭论》,释法云〈与王公朝贵书〉并六十二人答书均站在神不灭的立场破斥《神灭论》。

第十一卷,书启二十七篇,内容可包括为四点︰(1)赞扬佛事,(2)辩难佛不现形,(3)论心源一本,(4)辞世从道不受爵禄。

第十二卷,书启表诏四十篇,所谈的都是当时现实问题,如沙门踞食问题,沙门应不应敬王问题,恒玄料简沙门与求沙门名籍等问题。

第十三卷,文三篇︰晋·迵超的〈奉法要〉谈三归五戒六斋等具体问题。颜延之的〈庭言告〉二章谈道教重在炼形,佛教重在治心。王该的〈日烛〉意思是佛教主要在说明生死根源以及善恶报应的道理等等,恐一般人不明白,写这篇文章来‘助天扬光’,所以叫〈日烛〉。

第十四卷,文共四篇︰竺道爽〈檄太山文〉、智静〈檄魔文〉、宝林〈破魔露布文〉,以上三篇均是摧魔之说,末了一篇为僧祐的〈弘明集后序〉。《出三藏记集》僧祐自撰目录末后有《弘明论》一卷,而本文前面亦作‘论云’字样,因而近人认为此篇决非后序,而实是《弘明论》。

本书的主要宗旨

在现行本〈弘明集后序〉里,作者指出时人对佛教有六种怀疑(大正52·95a)︰‘(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二)疑人死神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在戎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这六疑其实都是当时儒道两家攻击佛教的焦点。第二疑就是有名的神灭不灭之争的问题,第五疑就是夷夏之争的问题。从佛教立场看来,这六疑都是异端。作者撰集本书的主要宗旨,就在于排斥这一些异端,为法御侮而达到弘道明教的目的。

本书主要的价值

第一,本书反映了佛教和儒道思想的斗争。佛教和儒道思想的斗争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为夷夏之争,一为神灭与神不灭之争。

关于夷夏问题,远在春秋时代,由于现实的种族斗争的剧烈,反映在当时以华族为中心的士人阶层的思想里,就形成了一种夷夏之分的看法。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从政治统一的观点出发,在《春秋》中他主张尊王攘夷;从文教风习的观点出发,在《论语》中他主张用夏变夷。从此严夷夏之分的思想就成了儒家主要传统思想之一。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占了统治地位,作为儒家主要思想之一的严夷夏之分的看法,更普及到一般社会人心中。

东晋、刘宋之际,道教的势力逐渐确立。严夷夏之分的儒家学说又变成了儒道两家共同反对外来思想佛教的旗帜,特别是道教反对佛教尤为激烈。

刘宋末年,道士顾欢作《夷夏论》,表面上虽然主张孔、老、释同为圣人,而实际上他却坚执夷夏界限来排斥佛教。本来宗教与学术思想是有国际性的,就不应该说什么夷夏的界限,不过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这种说法是可以根本颠覆佛教的。所以两家的争辩异常激烈,顾欢的《夷夏论》发表之后,明僧绍就写了《正二教论》来驳斥他,其次谢镇之、朱昭之、朱广之、释慧远、释僧愍也均写了书惟彖袢菪[以论驳。成为宋、齐之际思想斗争中的一件大事。

此外还有一件大事,就是齐、梁之际,神灭与神不灭的论争。神灭思想在两汉本来是与自然科学思想结合的道家反对儒家有神论的鲜明旗帜。到了魏、晋,道家思想一部分变质而为讲究导引炼丹以求长生的神仙派,与佛家的神不灭思想渐趋一致,而原来的道家神灭思想反为儒家所继承而用来作为反对佛教主要旗帜之一(清谈家也利用神灭思想反佛)。

当时的佛教主张众生有神明相续一直至于成佛。如果主张神明不相续,当然就不会有成佛这一回事。这个问题,早在东晋、刘宋之际就已开始争论,到萧齐时代范缜《神灭论》出,佛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斗争就达到了白热化阶段。

范缜是‘博通经术尤精三礼’的儒家,而又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的思想。这样他的《神灭论》出,当时就引起竟陵王萧子良聚集众人来和他辩难,萧琛、曹思文、沈约等作文章加以驳斥,但都不能屈服他。梁武帝令臣下答覆他的神灭论,当时答覆者有六十二人之多。这是齐、梁之际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二,本书反映了当时人对佛教的理解。佛教是世界上含有丰富哲学思想的一种宗教。它的教义不但广阔而且渊深,部派也多,部派的学术思想也异常复杂。它的全部学说不是一下子传入中国,而是随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一部分地传来,终至于几乎全部传入中国。当某部分佛教思想传入而得到高僧大德弘扬的时候,传入的这部分思想就对一般佛教徒起了支配的作用。以对神不灭这个问题的看法为例,它不但反映了当时人对佛教的理解,同时它也说明了那种理解和当时传入的佛教思想有怎样的关系。东晋、南朝佛教徒对神不灭的理解,是和当时所传小乘中的犊子部和正量部的有我论有相当关系。

《弘明集》所载第一篇主张神不灭的文章,是刘宋·宗炳的《明佛论》(又名《神不灭论》)。宗炳为庐山慧远的弟子,慧远乃当时内外宗仰的大德,在他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中,最后一篇就是〈形尽神不灭〉。他所谓神指的是精灵(灵魂),和犊子部正量部的胜义补特伽罗并无二致,这也不是偶然的。在《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中,曾记载晋·太元十六年(391)有一个罽宾沙门叫做僧伽提婆的来到了浔阳,慧远特地请他翻译《阿毗昙心》与《三法度论》,还替他制序弘扬。其中《三法度论》是贤胄部的著述,贤胄部与正量部都同出于犊子(犊子部分为四派,他们是四派中的两派),所以犊子部与正量部的根本思想──有我论就反映在《三法度论》中。而犊子部与正量部的这一思想,又通过《三法度论》而影响于东晋、南朝佛教思想界。不但慧远的〈形尽神不灭〉的理论应用到它,乃至后来与范缜作斗争的一切神不灭的理论,都无不和它有关。

第三,本书保存着珍贵的文献。《弘明集》的作者百人都是当时的名流。百人中如习凿齿、罗含、孙盛等虽有专集行世,但其余没有专集行世的人不少。这些名流的文章,要不是《弘明集》的编集,可能都没有机会保存下来而早就失传了。(田光烈)

作者之争

在《出三藏记集》所保存的《法论》目录中,只是《理惑论》书名之下标有一个副题:「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并没有确指作者的名字,而到了《隋书》里,则说《牟子》二卷,「汉太尉牟融撰」。新、旧《唐书》沿用了这一说法。在《出三藏记集》所列的《弘明集》目录中,没有说《理惑论》的作者是牟融,但是在明代的《弘明集》刻本中,则又注明《理惑论》的作者是「汉牟融」,同时附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孙星衍把《理惑论」收入《平津馆丛书》时,曾让他的学生洪颐煊考校作者。洪颐煊认为《理惑论》不会是牟融所作,牟子博是什么人又不见历史记载,无从考证。然而在《平津馆丛书》中仍然保留了「汉太尉牟融撰」的说法。据洪颐煊解释,这是因袭隋唐旧说,「以疑传疑」。

牟融是东汉初年明帝、章帝时候的人,《后汉书》中有他的传记。他任太尉是在章帝即位之后,死于建初四年(公元七九年)。历史上并没有他曾经著书的记载,特别是根据《理惑论》的序传,牟子是东汉末年灵帝、献帝时候的人,献帝即位时已经是公元一九O年,距牟融在世相去一百多年。可见这个牟子断不会是那个做过太尉的牟融。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从《弘明集》里所看到的是,《理惑论》的作者为「汉牟融」。并不再冠以「太尉」二字。这仅仅是为了方便而省去,还是另有一个不曾做过太尉的牟融呢?确有学者认为,另有牟融其人并非不可能,但是因缺乏史料的支持,只好存疑了。

《法论》和《弘明集》,在《理惑论》的书名下都标注了「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的副题。这是关于《理惑论》作者的又一种说法。这个副题引出了更多的争议,致使众说不一。择其要者就有:

其一、牟子姓牟名博,而《理惑论》则是记传体的书。

其二、怀疑「牟子博传」中的「博」字是「传」字的误笔,后来补写传字时忘记圈去。但是「牟子传」是书名而非人名,并且是苍梧太守撰写了《牟子传》。于是,说《理惑论》是牟子的自传不对,说《理惑论》的作者是牟子博也不对,说牟子是苍梧太守更加不对。

其三、牟子姓牟名融,字子博。但是这个牟融不是汉太尉牟融,而是汉末逸士。

其四、牟子已失其名,他是苍梧人,但是不曾做过太守。

争论表明,牟子叫什么名字,到底是什么人,已经难以确考。不过从《理惑论》的序传中还是可以对他有个大概的了解:牟子的原籍是苍梧,他精通儒家经典,博览诸子百家的著作,为避开社会动乱来到交趾。他没有做过苍梧太守,并且无意于仕途。他志在钻研学问,潜心研究佛教和《老子》。因他信奉佛教,遭到世俗的非难,于是写下了《理惑论》进行答辩,也藉以宣扬佛教原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