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牟子
释义

牟子(170年~?),名融,字子博。苍梧郡广信人。东汉末年佛学家。苍梧隐士,自幼博览群书,博学多才。他精通诸子百家,成为广西最早研究佛学的人,极力推崇老子的『绝圣弃智,修身保真』的学说。三国初,著有《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是中国第一部佛学专著。

牟子原是儒生,博览经传,也读神仙家之书,但认为虚诞不可信,常以五经难之。东汉中平6年(189)灵帝死后,天下混乱,他与母避难交趾,26岁回故乡苍梧(治所在今广西梧州市)娶妻。因感“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执意不仕,而致志于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乃作《理惑论》答辩,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引起种种议论和疑难,分别给以辩解。

牟子说了一句有名的话: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牟子对道教思想的批判

牟子生活的时代,正是道教刚创立的时代。《牟子理惑论》一书引用了大量的道家著作,但牟子对道教的神仙、长生之说却持否定态度。这一情况表明,佛、道两教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牟子对道教持批判态度,标志着佛道之争的开始。

当有人问: 王乔、赤松、八仙之篆,《神书》百七十卷,长生之事,与佛经岂同乎· 牟子回答说: 比其类,犹五霸之与五帝,阳货之与仲尼;比其形,犹丘垤之与华、恒,涓渎之与江海;比其文,犹虎鞹之与羊皮,斑紵之与锦绣也。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书,听之则洋洋盈耳,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无为之所不贵,焉得同哉! ①牟子用五霸比不上五帝,阳货比不上孔子,释迦牟尼创教时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比不上佛教来说明中国的道教就是比不上佛教。道教所讲的那一套神仙、长生之术,全是捕风捉影,无稽之谈,同佛教所宣讲的 无为 、 大道 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焉得同哉 ·

牟子还现身说法,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揭露道教 辟谷 可以使人长生、成仙的骗局。牟子说,他在了解佛教之前,曾经学过神仙不老之术,当弄清 辟谷之法,数千百术,行之无效,为之无徵 时,就废而不学了。牟子又说,他曾拜过三个师傅,一个自称七百岁,一个自称五百岁,一个自称三百岁,跟他们不到三年,他们都先后死去了。他们 绝谷不食,而啖百果,享肉则重盘,饮酒则倾罇,精乱神昏,谷气不充,耳目迷惑,邪婬不禁 ,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回答说 《老子》曰:'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徒当日损耳。 结果他们不仅没能长寿,反而加速了死亡。最后,牟子得出结论说:且尧、舜、周、孔,各不能百载,而末世愚惑,欲服食辟谷,求无穷之寿,哀哉! ②当有人问: 为道者,或辟谷不食,而饮酒啖肉,亦云老氏之术也。然佛道以酒肉为上戒,而反食谷,何其乖异乎· 牟子回答说:《老子》一书和 圣人制七典之文 都没有 辟谷 、 止粮 的记载。道教和神仙家假托 老氏之术 是不足为信的。牟子引用圣人的话说: 食谷者智,食草者痴,食肉者悍,食气者寿。世人不达其事,见六禽闭气不息,秋冬不食,欲效而为之。不知物类各自有性,犹磁石取铁,不能移毫毛矣 (《牟子理惑论》第30章)。 神仙之术,秋冬不食,或入室累旬而不出 ,就像不吃东西的蝉和冬眠的蟒,没有听说蝉和蟒特别高尚,人秋冬不食,入室累旬不出 的修炼,是违背圣人教导的,没有什么高尚之处。《牟子理惑论》一书,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由中国文人学士所写的一本宣扬佛教思想的著作。作者用问答形式论述佛教的过程中,大量引用儒家、道家经典,广取譬喻,而极少引用佛经,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一开始便深深地影响着佛教。东汉末年,佛教刚开始流行,对于这个外来的宗教,人们对它还很生疏,很不了解,他们只能用中国固有的观念来看待它、理解它,牟子对佛陀及其教义的理解,正是这种时代的反映。牟子一方面引证《老子》讲解佛教,又引述佛教教义附会《老子》;另一方面以儒者面孔去问,又以儒家思想去解答。这说明在牟子身上,已明显地表现出了融会儒、道、佛三家的倾向。牟子对佛教这种理解,与印度佛教教义难免有许多不符合之处,这也说明佛教从传入中国开始,便同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发生了密切的关系。《牟子理惑论》一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是研究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历史有参考价值的重要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