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墨君堂记
释义

导读

苏轼的表兄弟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是一位爱竹之人,他种竹、画竹,被后人奉为墨竹之宗。文同早年在永泰故居的竹林深处建立起一座“墨君堂”,在这里,他采撷竹的风采,领略竹的风骨,描绘竹的神韵,吟哦竹的情思,内比竹的节操。为此,他特地请与他性情相投,人品相近,爱好相同,感情笃深的苏轼为他写下了这篇《墨君堂记》。

原文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①。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②,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③,作堂以居君④,而属余为文⑤,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⑥。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⑦,无声色臭味⑧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⑨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⑩。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11),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12)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注释

(1)尔汝之:“尔”与“汝”两个第二人称代词,连用为动词。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引申为轻贱之称,即直称“你”。

(2)君公:(恭敬地)称君称公。两词均用为动词。

(3)王之献:王徽之,生性爱竹。

(4)于可:苏轼的表兄弟文同,字于可。

(5)以:用。墨: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制成。象:描摹。形容:形貌、神色。

(6)作:修建。堂:指墨君堂。居:给……居住。

(7)属:通嘱,嘱咐。为:作,写作。

(8)信:实在。厚:(感情)深厚。

(9)疏简抗劲:萧疏挺拔,刚劲有力。

(10)臭(xiù)味:气味和味道。

(11)寒燠(yù):本指寒冷与温暖,这里是偏义副词,偏于“寒”义。

(12)欣威:指忧威。

(13)虽:即使。微:无,没有。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贤。

(14)荦(luò)确:山有很多大石头的样子。

(15)瘁瘠:困病瘦弱。

译文

大凡人们之间的称呼,地位尊贵的就称他为公,品行贤德的就称他为君,再往下的人就称为尔、汝了。有些公卿尽管地位尊贵,但天下人对他们只是表面敬畏而已,心里并不敬佩,因此当面称他们为君为公,背地里称他们为尔为汝的大有人在。只有王子猷称竹为君,天下人都跟着称为君而没有异议。如今文与可又能用墨来画出竹君的形态,建造堂室来安置此君,又请我写文章来歌颂竹君的品德,看得出文与可对于竹君,是何等偏爱了。

文与可的为人,端庄雅静举止斯文,聪明正直信实忠厚,士子们提高修养,增加学识,时时刻刻磨砺自己,以求得与文与可相交往的,绝非少数。而他只对竹君格外钟意。竹君疏放刚劲,没有特别的声色和气味能使人的耳目鼻口感觉愉快。那么与可之所以厚待竹君,一定是认为竹君有异乎寻常的高洁品德。世间的寒冷和温暖,它的冷暖之气未必都像雪霜风雨那样直接触到人的肌肤,而士人却很少有不为此欢喜忧愁的。就植物的角度来说,它们经受四季气温变化的幅度也非常大,而竹君却毫不惧怕。不仅是文与可,天下谁不敬重它的志节的呢?然而只有文与可了解竹君最为深刻,最能了解竹君的品德。在雍容谈笑之间挥笔作画,迅速地把竹君稚嫩、成熟、枯老的形态,以及披伏、弯折、挺立的姿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风雪凌厉来表现它的操守,用崖石的高耸来表现它的志节。气候环境适宜时,就长得茂盛而不骄横;气候环境恶劣时,虽然瘠瘦却不凋敝。丛生时互不倚靠,独立时也无惧色。文与可对于竹君,真可以说是非常了解它的性情而又能十分生动地表现它的特征。

我对竹君的了解虽然不那么详尽,但也希望跟从与可学学画竹,权充做与可所画竹君的昆弟子孙族属朋友,把它们收藏在我的居室,做为竹君的别馆。

文章解读

“墨君堂”是一块清幽之地,也是一方精神的净土,主人是一位品行高洁的雅士。因而,文同选择朋友加兄弟的苏轼、一个了解他并同他一样爱竹的人来写这篇记文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读这篇散文,我们会被作者对竹的挚爱与对文同人格的喜爱所打动。没有对于竹与人的深知与钟爱,文章的感情不会如此之真;没有对竹的观察与了解,描写不会如此之切;没有深切的人生感悟,议论不会如此之深;没有高超的写作手法,蕴涵不会如此之丰。

中国古代爱竹者多矣,苏轼便是其中的一位。林语堂《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早年随同父亲苏洵出三峡赴京途中,老船夫指着巫山神女峰上的那片翠竹告诉他:那是一种特殊的竹子,软枝垂地,仿佛永远祭拜着巫山神女,又像神女的侍仆,风吹枝摇,不停地将神女庙前的石凳打扫得干干净净,苏东坡听了十分感慨。后来他离川后,每移居一处,总要择竹为邻。他的名言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中国古代爱竹者多矣,苏轼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每移居一处,总要择竹为邻。他的名言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读这篇散文,我们会被作者对竹的挚爱与对文同人格的喜爱所打动。

这篇文章和苏轼的其他散文一样,没有对所写对象的大段铺写,而是通过王子猷的故事来侧面烘托竹,通过用“疏简抗劲”等语句来点画竹,通过对文同画竹技法的描写来表现竹,通过“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等警句来赞美竹。人爱竹,竹化人。竹,形象丰满;人,品行高洁。人成为竹的同类与朋友,竹成为表现人格的衬托和底色。文章名为写竹,实是写人,人竹一体,相得益彰。

翠竹青青,柔美风雅。竹的高洁、竹的挺拔、竹的虚怀、竹的节操是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他们以竹自许、与竹为友,赋诗作画,演绎了中国奇特的竹文化。人们从竹的傲雪凌霜、飘逸俊雅的品性中看到了自己的品性,并且用竹的品性来约束自己的品行。

苏轼笔下的竹,已不是纯粹的自然界的竹,而是高洁精神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化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