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莫砺峰 |
释义 | 人物简介莫砺锋,1949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十年。1979年至1984年师从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攻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本土文学博士。 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诗歌、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的文化背景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代表著作《江西诗派研究》 《杜甫评传》 《中国文学史宋代卷》 《朱熹文学研究》 《唐宋诗论稿》 《唐宋诗歌论集》 《漫话东坡》 《莫砺锋说唐诗》 《莫砺锋评说白居易》 莫砺峰评说白居易作 者: 莫砺锋 著 出 版 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1 版 次: 1 页 数: 0 字 数: 200000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9787539633077 包 装: 平装 内容简介白居易为什么被誉为诗坛的“广大教化主”? 白居易的诗歌怎么会家弦户诵、流传千古? 卖炭翁和上阳白发人的遭遇如何感动读者?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为何令人爱恨交加? 浔阳江头的一曲琵琶如何使诗人泪湿青衫? “中隐”的政治态度是正确的人生选择吗? 白居易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是如何产生的? 凡此种种,莫砺锋教授将在本书中为你从容道来。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目录第一讲 坎坷身世 白居易在唐代诗坛上的地位 出身西域胡姓的家庭背景 艰难困苦的少年时代 崭露头角的诗歌天才 第二讲 多情才子 初入仕途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 白居易写出《长恨歌》的必要条件 胜于元稹的多情才子 第三讲 夜半私语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真实故事 《长恨歌》对某些史实的回避 《长恨歌》中的细节虚构 “夜半私语”发生在何时何地? 第四讲 绵绵长恨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感伤乎?讽喻乎? 《长恨歌》的第一主题:爱情 《长恨歌》的白璧微瑕 第五讲 铮铮铁骨 从县尉到拾遗 初露锋芒的谏官 母丧和服除 不在其位也要谋其政的忠贞之士 第六讲 百姓忧乐 白居易自己最重视的作品――讽喻诗 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对权贵恶行的无情揭露 白居易讽喻诗的意义 第七讲 泪湿青衫 江州的琵琶亭 《琵琶行》的故事 白居易写作《琵琶行》的背景 《琵琶行》为何感人? 第八讲 苏杭白堤 初着“绯袍”的忠州太守 杭州的西湖和白堤 苏州的白公堤 清廉自守的地方长官 第九讲 相濡以沫 元白:互相齐名的亲密朋友 政冶和文学的双重知己 休戚与共,情同手足 感人至深的友谊颂歌 第十讲 志在中隐 从大隐到中隐 向居易为什么要“中隐”? 白居易与“甘露之变” “中隐”的道德内涵 第十一讲 知足常乐 白居易热衷于富贵吗? 应该怎样看待白居易对俸禄的态度? 白居易的实际生活是否快乐? 比下有余故而心满意足 第十二讲 夕阳余晖 七老会与九老会 捐资开凿龙门险滩 安排子嗣与编纂文集 唐代的“夕阳红” 附录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