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摹仿说 |
释义 |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其次,摹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简介摹仿说是与表现说相对立的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艺术根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摹仿和再现,艺术本质重在再现。摹仿说强调艺术要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要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要用生活本来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这就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繁荣,尤其是古典艺术的繁荣。但摹仿说过分强调艺术的形似,难免将艺术引入自然主义的死胡同。 代表人物及代表观点自古希腊至近代,摹仿说在西方艺术界一直占据支配地位。“摹仿”是古希腊哲学用语,被引进美学领域和艺术领域。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摹仿的观点,如人们从对天鹅、黄莺等鸣兽的摹仿中学会了唱歌。柏拉图从唯心主义客观美论出发,认为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而现实世界则是对理式世界的摹仿,因而艺术是摹仿的摹仿,它只能摹仿外形,而无法摹仿实质。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观点的批判过程中,在唯物主义客观美论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摹仿说。他认为感性世界是第一性的真正实体,艺术是对感性世界的摹仿,艺术所摹仿的不仅仅是感性世界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即揭示感性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因而艺术美较之现实美更真实、更理想。古罗马贺拉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以及近代的狄德罗,都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他们都主张艺术对现实的摹仿应具有普遍性,并由此衍化成典型说。德国美学家歌德对狄德罗所提出的创造性摹仿原则进行发挥,认为艺术既根据自然又超越自然,艺术摹仿自然应从特殊性出发来变现普遍性,从而推动了摹仿说从重视共性向强调个性的转变。俄国美学家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进一步发展了摹仿说,他们都主张艺术应忠实再现现实生活,艺术只是生活的显现,而是生活永远高于艺术的虚构,艺术摹仿的重点是生活内容和时代精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