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摸鱼儿·午日雨眺 |
释义 | 作品慨况【作品名称】摸鱼儿·午日雨眺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纳兰性德 【作品体裁】词 作品原文摸鱼儿·午日雨眺 涨痕添②、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③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④,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⑤。 蒹葭渚⑥,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⑦泪,也似汨罗投赋⑧。愁难谱,只彩线、香菰⑨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⑩,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作品注释①午日: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日。 ②涨痕二句:此写午日雨中水面之景。涨痕,涨水的痕迹。柔绿,嫩绿,此处代指嫩绿之水色,蒲:蒲柳,即水杨。荇,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呈对生圆形,可食。 ③烟柳:谓烟雾笼罩的柳林。 ④呕哑柔橹:谓船行水面橹篙划水发出轻柔的水声。呕哑,象水声。 ⑤翠钱雨:指新荷生出时所下的雨。翠钱,新荷之雅称。 ⑥蒹葭渚:长满芦苇之洲渚。参见《蝶恋花·散花楼送客》注②。 ⑦鲛人:神话传说中的人鱼。晋张华《博物志》卷九:“南海外有鲛人,水居以与主人。” ⑧汨罗投赋:战国时楚诗人屈原忧愤国事,投汨罗江(湘江支流)而死。后人写诗作赋投入江中,以示凭吊。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⑨愁难谱二句:谓满怀忧怨哀愁难以表达,只有凭借用彩线缠裹香菰(即包粽子)投入江中以示这千古的脉脉哀思了。菰米,即菱白。其食为菰米,亦称雕胡米,可食。晋周处《风土记》:“午日烹鹜,又以菰叶裹粽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也。”参见《一丛花·咏并蒂莲》注⑤。 ⑩旗亭:酒楼。因悬旗为酒招,故名。 作品赏析端午之日逢雨。雨中凭眺,见景生情,此篇所写正是个中情景。旧俗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故词之上片先描绘了此日雨中凭眺的所见之景,而于下片转入抒情,抒发了对屈原的隐曲的深情。词中对屈原的凭吊语其实蕴含了作者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前景并不显哀怨凄清,而后情则思致含婉幽怨,前后形成较大的对比,如此大的转折,大的起落便更使所抒之情深厚郁勃,沉致幽婉了。 作者简介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58),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公元1676年(康熙15年)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1685年(康熙24年)患急病去世,年仅31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