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名人故居
释义

概述

所谓名人故居,就是经过多方考证,证实在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他历经时间的洗刷依然记录并留下了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目前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如毛主席故居、宋庆龄故居、老舍故居、矛盾故居等等;

贵州的名人故居

何应钦故居

何应钦故居,地处贵州兴义城南部45千米的峰林、石林之中的小集镇,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和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军政部长、陆军总司令、台湾“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何应钦先生的故居。

何应钦故居,在贵州省兴义市区城南边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居。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应钦之父于1874 年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一楼一底标准的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 “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何应钦在兴义市泥凼的故居有两处:

一处在风波弯,在风波弯的故居占地10余亩,依山势筑石为堡,房屋于堡内、石垣上设有炮口枪洞,遇有攻击,可依堡自守。石堡好像建在一条“回龙转向”的龙头之上,易守难攻,坚固沉稳。堡内建筑由正厅、两厢、花园、鱼池等构成。正厅面阔五间,长30米,硬山木结构,三层三重檐。门窗、柱础采用透浮相间的中国传统雕刻手法,刻制诸多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狮虎龙凤图案,既典雅庄严,又富贵美观。柱础上刻梅兰竹图案,宛如一幅幅水墨丹青,其手法之高,堪称山区石雕杰作。檐下垂瓜柱,又如红灯高悬,使整座建筑更加艺术化。故居往上加高过两次,意为节节高升,但是因家中何人升官后加高均不得而知。

一处在泥凼街上。坐落于山腰,由前厅、两厢及正厅构成四合大院,均一楼一底。院中天井用石板镶嵌。院内石雕木刻图案多达百余幅,其中尤以刻在窗下石裙板上的“鱼跃鸢飞”四字最为引人注目,其书为行书阴镌,每字约60厘米见方,书法游刃如龙、俊迈洒脱,刻艺深浅得宜、洗练细致,堪称书法佳作。院门前临桂北丘陵,千山万壑,浩瀚无垠,一眼望去,清晨“万马奔腾”,傍晚“万马归槽”,气势磅礴。民间传说这千峰万岭,好像百万雄兵,后面大山犹如统兵大将,何氏故居为将台,称之为“大将点兵”。何应钦故居,既包涵了大自然与能工巧匠的神奇功力,又从其特殊的一面体现了何应钦先生非同寻常的一生。

周逸群故居

周逸群烈士故居,在铜仁市区共同路12号,原街名大公馆。 故居座北朝南,呈四合大院,总占地面积1162平方米。清道光年间,周逸群祖父始建后楼两幢。左楼上下各三间,烈士在此楼出生和结婚。右楼结构与左楼基本相同。1918年,烈士亲建正屋一幢三间,占地面积109平方米,现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正屋前有石板铺墁院坝,两旁辟有花圃。整个故居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故居在国民党时期曾作“逆产”充公,后经其亲属力争,方完整保留至今。

周逸群烈士故居1984年于国庆修复陈列对外开放,徐向前、廖汉生分别为故居大门和陈列室题写了匾额,肖克将军的题词:"发扬周逸群烈士奋斗精神,开创梵净山老区崭新面貌”陈列于故居大门过道。11997年10月,烈士故居被命名为省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恩铭故居

邓恩铭烈士故居,即邓恩铭烈士的母校-荔泉书院,坐落于黔南自治州荔波县城北向阳路21号,故居为一栋四排三间土木结构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东,当街而立。大门对面左侧10余米处生长着一株200余年的古榕树,树干周长10余米,高约15米,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盘根错节,生机盎然,整体如伞状树冠。为了纪念邓恩铭烈士,1979年11月,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将邓恩铭烈士故居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修建了邓恩铭故居陈列室,开辟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区,供广大游人敬仰、参观。

刘统之故居

原刘统之先生故居——现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在小十字白沙巷,隐藏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大门外有一座石碑,上刻“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刘统之先生故居”,解放后这座故居是贵阳市六一幼儿园的所在地,闹中取静地为孩子们保留了一片天地。

六一幼儿园,一座身藏闹市、闹中取静的古色古香的大宅院,是晚清一个贵州知名人士刘统之的故居,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建筑。这座旧式庭现在就是六一幼儿园,是市教育局直管的接受教育系统子弟的专业幼儿园,因起蒙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闻名。

王伯群故居

王伯群住宅,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时兼大夏大学董事长、校长),于1931年在愚园路1136弄31号,为取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占地10.78亩,主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耗资30万银元。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种大小厅室共32间,楼内通道迂回,上下贯通,房厅、客堂均用东方传统艺术装饰,室内配以彩绘壁画,连门窗拉手也全用紫铜开模制作,空铸梅花窗栏。主楼南面有花园草坪1.3公顷,园内绿树葱郁、绿草如茵,有水池、小桥、假山、花坛,园中百花四季吐艳。在当时可谓上海滩少有的豪宅。此建筑由协隆洋行柳士英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施工。1935年王伯群与保志宁在此举行婚礼。

王伯群故居,民国6年(1917年)修建于护国路西侧,为砖木结构,法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从外表看,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碉楼组合而成。主楼7间,上下两层,楼上建。平顶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顶楼阁,典型的中西合璧。碉楼3层,其下辟地下室,其上建穹窿顶。楼下台阶复分两组,底层为如意踏跺,上层为垂带踏跺。砖柱上的白色灰塑,状似白菜,与西方人物雕塑迥然不同,在中国古代建筑上雕塑白菜,寓意“清白家声”。

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的景家屯村,是20世纪初曾任黔军总司令的王文华(字电轮)和国民政府首任交通部长、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先生的故里。王氏兄弟青少年时期居所始建于清光绪初年,青砖封火墙,穿斗式结构四合院。现遗址尚存,山墙基本完好。王电轮将军生前部属、黔军旅长胡瑛于1927年率部驻兴义时,题书“王电轮将军故里”7字,镌刻于村前狮子山峭壁上,款署“第五旅旅长胡瑛题”。其摩崖竖刻,全长4米多,笔势苍劲,端庄整肃,刻工亦精。景家屯周围,山峦碧翠,群峰逶迤,赏心悦目。

王伯群故居虽为法式建筑,但在装饰工艺上仍受传统手法影响,是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于1999年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显潜的故居

位于贵州兴义城南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地主、军阀建筑群。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70亩,为民国初年在贵州政坛显赫一时的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

刘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同时期初具规模。随着刘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发迹,建筑也不断扩大。到民国期间,又大兴土木,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私家庄园。现存忠义祠、花厅、书斋、刘显潜居室、家庙、校场坝,部分城垣、炮楼及法式建筑各一栋。刘氏庄园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1983年6月,兴义县人民政府将刘氏庄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拨款35万元维修刘氏宗祠,1989年10月在庄园内建成“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现在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专家专程赴兴义视察刘氏庄园,认定刘氏庄园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保存如此完整的庄园,在贵州乃至国内已不多见。

刘显世故居

刘显世故居位于位于贵州兴义城南的下五屯街道办事处,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地主、军阀建筑群。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占地70亩,为刘显世本人和其兄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

刘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同时期初具规模。随着刘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发迹,建筑也不断扩大。到民国期间,又大兴土木,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私家庄园。现存忠义祠、花厅、书斋、刘显潜居室、家庙、校场坝,部分城垣、炮楼及法式建筑各一栋。刘氏庄园宏伟壮观,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1983年6月,兴义县人民政府将刘氏庄园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1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家拨款35万元维修刘氏宗祠。

1989年10月在庄园内建成“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现在是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

1990年3月,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专家专程赴兴义视察刘氏庄园,认定刘氏庄园是一处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保存如此完整的庄园,在贵州乃至国内已不多见。

袁祖铭故居

袁祖铭(1889-1927),号鼎卿,贵州安龙县龙广镇五台人。个高体壮,近视,肤白,喜留金黄八字胡,有“银面金须将军”之雅号。官至贵州省省长、五省联军总司令、北伐军左翼总指挥,陆军上将,是贵州省继刘显世之后的显赫军阀。1926年投国民革命军,任左翼军前敌总指挥兼11军军长,驻扎湘西。1927年1月31日,在常德赴宴时被部将周谰设伏兵枪杀。

袁祖铭故居,在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街上,为保护好文物古迹,安龙县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相关项目资金对袁祖铭故居进行抢险维修。

袁祖铭故居位于安龙县龙广镇街上, 又称“卧雪山庄”, 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重点古迹。是北伐军左翼总指挥袁祖铭故居,由其父袁廷泰1917年建造,属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四合院,正客厅各七间,东西厢各三间,一楼一底,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整个建筑排列整齐,恢弘大气,由于年久失修,房屋损毁严重,针对这一情况,2010年,安龙县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到省文物局60万元专项资金对该处进行抢险维修,切实有效保护好其原貌。目前,修复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

王天培故居

王天培(1888-1927),原名伦忠,字植之,号东侠。贵州天柱县人。侗族,国民革命军著名将领,北伐名将之一。

北伐将军王天培兄弟故居,位于天柱县凤城镇北门,是一幢坐东朝西,建筑结构与建筑风格和遵义会议会址一模一样的砖木结构房子。民国五年(1916年),王天培主办“贵州模范营”时购买的地基,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其弟王天锡投资修建。在上世纪30年代,天柱县城到处都是破旧的木房,王氏兄弟故居的落成,无异于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故居为斜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848平方米,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一楼一底,楼上楼下各五间。四周砖砌墙廊柱,前后各8柱,左右各5柱,转角柱合一,呈回廊结构。二楼设围栏,为“四角跑马栏”。正门和各个房门之上有半圆窗,窗户均为半圆顶式方格窗,封毛玻璃,安插钢筋以保安全。屋顶有六扇天窗,两扇方窗,安楼梯,以便凭窗瞭望。建筑色调外灰内白,回廊和楼梯漆土红色,回廊天花板和二楼楼板用石灰塑吊灯笼,共17盏圆形灯饰图案,方形础石四面雕花。屋脊及两荣四角飞翘,四面流水。以长条青石作石库门,门联曰:“将军门第承先烈,太保家声裕后昆。”可惜门已被拆毁,如今仅存门联。整个建筑色彩和谐,美观大方,具有近代建筑特征,不仅是天柱县独有,而且在黔东南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栋。

王天锡故居

王天锡故居, 王天锡故居,在今天贵州省 天柱县,就在高耸起的天柱宾馆背后,也是在停车场的右边。四周是由围墙和高大建筑物紧密地回着,刚进去是一条干净的街道。在1995年4月成为天柱县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848平方米,一楼一底上下各五间,主题建筑基本完好。当年所占用土地由王天培在民国五年(1916年)购买,民国十九年(1930年)王天锡投资修建。据说王天锡故居是与遵义市桐梓县王家烈故居和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并列的,贵州省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建筑。这栋建筑既非历史悠久也非建筑工艺惊世骇俗,拥有如此影响力,只因王天培兄弟。王天培是什么人?他和王天锡是什么关系?

王天锡(1893-1979),侗族,原名天德,字纯武,是王天培的胞弟,贵州天柱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贵州讲武堂毕业。

王天培(1888-1927),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天柱县人,原名伦忠,字植之,侗族。光绪十四年(1888)农历十二月初四生于天柱县织云乡。从武昌起义凤凰山要塞司令到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北伐战争左翼前敌总指挥;从横扫湘鄂到血战徐州;王天培是一位威名赫赫、功勋彪炳的百战枭将。在其担任第十军军长时,其弟王天锡任二十八师师长,王天生任三十师师长。

开馆时间:9:00 — 16:30 免费参观。故居位于天柱宾馆后院,旁有一不起眼铁门进入,若铁门关闭可穿过宾馆大堂进入参观。

李晓炎故居

李晓炎故居在贞丰县城北约40公里的平街乡李家屯,建于民国十五年( 公元1926年)。由正房、左右厢房组成一楼一底的四合大院。坐西向东,木结构 悬山式。石拱门,门框两边阴刻楷书楹联:“青莲学问高唐氏,大树勋名溯汉家”。题额:“贰家喜庆得春和”。笔势流畅,苍劲有力。

正房三间,通面宽20米,通进深10米,高9.33米。左、右厢房各三间 ,面阔10.1米,进深8米,高7米。天井内有照壁、花坛。照壁上绘有大幅山水 画。花坛内种有各色花草。门窗饰有雕刻花纹。砖面上分别模有“华居志喜”、“民国十五年丙寅吉日晓炎、文波、曙炎建造”字样。整座建筑占地约1000平方米。 其旧居现保存完好。

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故居位于安顺市内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出生和居住过的地方。

故居始建于清代,王若飞曾祖父所建,1982年对外开放。故居临街,经过道进朝门入四合院,院内铺以方形石板,有石砌花坛、鱼池等,房屋为木结构小青瓦建筑,具有清代民居风格。

现存部份家具实物及若飞青少年时期在日本、法国留学时进行革命活动资料,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起工作时的照片、通讯手迹,重庆谈判时所穿衣物,遇难后党中央和中央领导的悼词,部份国民党要员、爱国将领、民主党派知名人士题词、挽联及有关王若飞的书籍,出版物等。

张道藩故居

张道藩(1899—1968),字卫之,原名张道隆,笔名余暇摩登夫,号思雪楼主人,贵州盘县人(城关镇张家坡)。张道藩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他的一生仕途十分顺利,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道藩故居建于清康熙17年(1678年),三进院,由三道龙门四个院落组成。有过厅、正厅、厢房、客房、明楼等建筑,为硬山顶土木结构,占地1449平方米。

张之洞故居

张之洞(1837~1909),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道光十七年)9月2日,张之洞在贵阳六洞桥边呱呱坠地。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张锳调任兴义知府。3岁多的张之洞拉着父亲张锳的衣襟,爬山涉水来到兴义府城安龙。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中法战争时,擢两广总督,用冯子材,击败法国军队。后调湖广总督,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制铁局、织布局,修铁路。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系统总结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思想中的一个流行的共同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可以说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设督办政务处,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旋与刘坤一联衔合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及调整中法关系十二事,采用西法十一事,为“新政”活动的重要蓝本。1903年,会同管理学务大臣商办学务,仿照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在中国首采近代教育体制。1905年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在东南地区破坏革命组织,镇压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因此受到社会进步舆论的强烈谴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次年清政府决定将全国铁路收归国有,受任督办粤汉铁路大臣,旋兼督办鄂境川汉铁路大臣。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宣统元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北京故居位于白米斜街11号。白米斜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就在什刹海的南边不远处。11号是一座很大的宅院,广亮大门,大门对面还有一座灰色的照壁,就在这座气势威武的宅院里,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已经七十岁的张之洞奉旨进京,升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进京后不久搬来居住。宣统元年(1909年)8月21日,张之洞在这里病逝。

白米斜街11号原是在一座富家花园基础上修建的三进院落,传说过去还有一个可以直通后海的小门,只是现在院子里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翻盖的房子,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

李端棻纪念馆

2011年4月2日,贵阳市南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端棻纪念馆揭牌仪式在永乐乡李端棻墓地举行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贵州贵筑(贵州省贵阳市)人。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同治进士。历任学政、刑部侍郎等职。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金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

名人在北京的故居例举

毛泽东故居

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所左巷8号 。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所简陋的小院,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房两间。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湘乡会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据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记载,当时同住的有肖子升、陈绍林、毛泽东、罗章龙、欧阳玉山、蔡和森共8人。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提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罗章龙回忆他们寓此期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做饭吃,因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闹出种种笑话,房东曾教他们做面食。

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位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内容丰富,《四世同堂》、《龙须沟》等名篇家喻户晓,在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这里是老舍先生1949年从美国回国后买的一所小宅子,稍事修葺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迁入。该院为北京旧式极普通小院,小门坐西朝东,门内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其西有一狭长小院,北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老舍写了著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交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从1916年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茅盾自1974年12月搬到这里居住,直到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在这座极普通的两进四合小院里,由20余间阴阳合瓦的鞍子脊平房组成。前院开了两个陈列室,后院室内完全按茅盾生前样子陈列,室内东侧临窗工作台上的日历是他病重前一天亲手所翻的最后一页---1981年2月9日。茅盾逝世后,将25万元稿费捐作设立"茅盾文学奖"的奖金,用于繁荣祖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此地被辟为"茅盾故居"。

陈独秀故居

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9号)的院落,为陈独秀旧居。

陈独秀(1880─19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9月起主编《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1917年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底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直到1927年,历胜地中共最高领导。后因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其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并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9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出狱,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旧居大门北向,有台阶两步,门为只占半间房的小型如意门,合瓦清水脊,上有门簪两个,刻有"吉祥"二字,青石门礅两个,上雕石狮 ;院内有北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其东侧有耳房一间半(另半间辟为街门),南房四间,均为合瓦过垄脊。该院原有东房二间,但在盖民政部大楼时被拆,现只剩门窗立面做为院墙。

1917年陈独秀由上海赴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居住在这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于此。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在李大钊等社会贤达极力营救之下,陈于当年9月16日被释放,后于1920年1月离京返沪。

2001年3月,该院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汉故居

田汉故居位于东四北大街细管胡同9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田汉,原名田寿昌,戏剧家。曾与聂耳合作《义勇军进行曲》。该院为两进四合院。外院大门一间,倒座6间,东西厢房3间,过厅7间;里院正房3间,前带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各3间,均为合瓦硬山顶。里院不大,院内种了些树木花草,其中一棵梨树是田汉亲手种植的。田汉在这里改编了京剧《白蛇传》、《谢瑶环》。创作了历史剧《关汉卿》。

梁启超故居

??梁启超故居位于东城区北新桥南北沟沿胡同23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宅座西朝东,大门内有影壁。为三进四合院。西部为花园,宅内垂花门、正房及花厅等建筑均坐北朝南。院内各屋之间,均有走廊相通。西部花园内,还有部分山石、土山及一歇山筒瓦顶花厅。整个房屋被高大的院墙围起,为民国初期建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