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名利场 |
释义 | 1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小说作品◎ 简介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是英国较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当时国家强盛,工商业发达,由榨压殖民地或剥削劳工而发财的富商大贾正主宰着这个社会,英法两国争权的战争也在这时响起了炮声。中上层社会各式各等人物,都忙着争权夺位,争名求利,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名利、权势、利禄,原是相连相通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飞上高枝。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命运播弄。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富家女的运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情感的故事。穿插的人物形形色色,都神情毕肖。“如果我有5000英磅,我也会是一个好女人。”《名利场》里的贝姬·夏普如是说。 然而我要说,即使没有5000英镑,贝姬也是个好女人,胜过万千男子。 萨克雷是东印度公司收税员的儿子,受过高等教育,自己却没什么财产。他学法律、学画都不成功,一连串失败的经历,致使他熟悉了中上层社会的各个阶层。《名利场》的背景和人物,都是他所熟悉的。 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人情的好恶,他面面俱到,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也不遗漏狡猾、鄙俗人的一节可取。全部故事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所以《名利场》的副题是《没有主角的小说》,就是现代所谓“非英雄”的小说。这一点,也是《名利场》的创新。 ◎ 小说目录前言 开幕以前的几句话 第01章 契息克林荫道 第02章 夏普小姐和赛特笠小姐准备作战 第03章 瑞蓓卡加遇见了敌人 第04章 绿丝线的钱袋 第05章 我们的都宾 第06章 游乐场 第07章 女王的克劳莱镇上的克劳莱一家 第08章 秘密的私信 第09章 克劳莱一家的写照 第10章 夏泼小姐交朋友了 第11章 纯朴的田园风味 第12章 很多情的一章 第13章 多情的和无情的 第14章 克劳莱小姐府上 第15章 利蓓加的丈夫露了一露脸 第16章 针插上的信 第17章 都宾上尉买了一架钢琴 第18章 谁弹都宾上尉的钢琴呢 第19章 克劳莱小姐生病 第20章 都宾上尉做月老 第21章 财主小姐引起的争吵 第22章 婚礼和一部分的蜜月 第23章 都宾上尉继续游说 第24章 奥斯本先生把大《圣经》拿了出来 第25章 大伙儿准备离开布拉依顿 第26章 从伦敦到契顿姆以前的经过 第27章 爱米丽亚归营 第28章 爱米丽亚随着大伙儿到了荷兰、比利时一带 第29章 布鲁塞尔 第30章 《我撇下的那位姑娘》* 第31章 乔斯·赛特笠照料他的妹妹 第32章 乔斯逃难,战争也结束了 第33章 克劳莱小姐的亲戚为她担忧 第34章 詹姆士·克劳莱的烟斗灭了 第35章 做寡妇和母亲 第36章 全无收入的人怎么才能过好日子 第37章 还是本来的题目 第38章 小户人家 第39章 说些看破世情的话 第40章 蓓基正式进了家门 第41章 蓓基重回老家 第42章 关于奥斯本一家 第43章 请读者绕过好望角①。 第44章 在伦敦和汉泊郡的曲折的情节 第45章 在汉泊郡和伦敦发生的事情 第46章 风波和灾难 第47章 岗脱大厦 第48章 社会的最上层 第49章 三道正菜和一道甜点心 第50章 平民老百姓家里的事 第51章 字谜表演① 第52章 体贴入微的斯丹恩勋爵 第53章 一场营救引出一场大祸 第54章 交锋后的星期日 第55章 还是本来的题目 第56章 乔杰成了阔大少 第57章 近东的风光 第58章 我们的朋友都宾少佐 第59章 旧钢琴 第60章 回到上流社会 第61章 两盏灯灭了 第62章 莱茵河上 第63章 我们遇见一个老相识 第64章 流浪生活 第65章 有正经事,也有娱乐 第66章 情人的争吵 第67章 有人出生,有人结婚,有人去世 附录 译本序 ◎ 译本一览《名利场》中文译本: 1957年,《名利场》,杨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名利场》,彭长江译,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年,《名利场》,贾文浩、贾文渊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1年,《名利场》,衷健琳译,内蒙古文化,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3年,《名利场》,高玉其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7年,《名利场》,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年,《名利场》,谢玲译,广州出版社 2010年,《名利场》,赵飞强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2 米拉奈尔执导电影◎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名利场 外文名称:Vanity Fair 更多中文片名:浮华新世界 / 浮华若梦 影片类型:爱情 / 剧情 片长:141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 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 / 数字化影院系统 MPAA评级:Rated PG-13 for some sensuality/partial nudity and a brief violent image. 级别:Australia:PG / Singapore:PG / Portugal:M/12 / Argentina:13 / USA:PG-13 / UK:PG / Canada:PG (Ontario)/(Alberta/British Columbia) / Brazil:12 / Germany:6 / South Korea:15 / Hungary:14 / Ireland:12 / Switzerland:7 (canton of Geneva)/(canton of Vaud) / Switzerland:14 (canton of Zurich) / Finland:K-7 / Taiwan:PG-12 / Iceland:10 制作成本:$23,000,000 (estimated)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4 Focus Features, LLC (on print) 拍摄日期:2003年5月23日 - 摄影机:Arricam LT, Cooke and Angenieux Lenses / Arricam ST, Cooke and Angenieux Lenses / Arriflex 435, Cooke and Angenieux Lenses 摄制格式:35 mm .....(Kodak Vision2 500T 5218) 洗印格式:35 mm .....(anamorphic) (Kodak Vision 2383) 胶片长度:3876 m(Germany) ◎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米拉·奈尔 Mira Nair 编剧 Writer: 朱利安·费罗斯 Julian Fellowes ....(screenplay) 威廉·萨克雷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novel) Matthew Faulk ....(screenplay) & Mark Skeet ....(screenplay) and 演员 Actor: 瑞茜·威瑟斯彭 Reese Witherspoon ....Becky Sharp 杰姆斯·鲍弗 James Purefoy ....Rawdon Crawley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George Osborne (as Jonathan Rhys Meyers) 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The Marquess of Steyne 萝玛拉·嘉瑞 Romola Garai ....Amelia Sedley 瑞斯·伊凡斯 Rhys Ifans ....William Dobbin 鲍勃·霍斯金斯 Bob Hoskins ....Sir Pitt Crawley 杰拉尔丁·麦克伊万 Geraldine McEwan ....Lady Southdown 艾琳·阿特金斯 Eileen Atkins ....Miss Matilda Crawley 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Mr. Osborne 尼古拉斯·琼斯 Nicholas Jones ....Lord Darlington 布赖恩·佩蒂福 Brian Pettifer ....Mr. Raggles 卡米拉·拉瑟福德 Camilla Rutherford ....Lady Gaunt 汤姆·斯图里奇 Tom Sturridge ....Young Georgy 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 ....Older Rawdy (uncredited) Angelica Mandy ....Young Becky Roger Lloyd-Pack ....Francis Sharp (as Roger Lloyd Pack) 鲁斯·西恩 Ruth Sheen ....Miss Pinkerton Kate Fleetwood ....Miss Pinkerton's Crone Lillete Dubey ....Ms. Green (as Lillette Dubey) 托尼·毛德斯雷 Tony Maudsley ....Joseph Sedley Deborah Findlay ....Mrs. Sedley John Franklyn-Robbins ....Mr. Sedley Paul Bazely ....Biju Charlie Beall ....Gambler 道格拉斯·霍奇 Douglas Hodge ....Pitt Crawley Meg Wynn Owen ....Lady Crawley Georgina Edmonds ....Young Rose Crawley Emilie Richardson ....Young Celia Crawley Tim Preece ....Horrocks Natasha Little ....Lady Jane Sheepshanks Helen Coker ....Firkin Tim Seely ....Doctor Sophie Hunter ....Maria Osborne Paul Bentall ....Coalman Sean McKenzie ....Auctioneer Kathryn Drysdale ....Rhoda Swartz 约翰·伍德温 John Woodvine ....Lord Bareacres Barbara Leigh-Hunt ....Lady Bareacres Sian Thomas ....Lady Darlington Trevor Cooper ....General Tufto Steven Elder ....Curzon Street Footman Gabrielle Lloyd ....Nursemaid 威廉姆·麦灵 William Melling ....Rawdy Daniel Hay ....Georgy Niall O'Brien ....Mr. Moss Anu Gopalakrishnan ....Desert Beauty Tom Beard ....Officer Roma Edmonds ....Rose Crawley Gledis Cimque ....Celia Crawley 托马斯·格兰特 Thomas Grant ....Little Pitt Kelly Hunter ....Lady Steyne Alexandra Staden ....Lady George 乔纳森·菲利普斯 Jonathan Phillips ....Mr. Wenham (as Jonny Phillips) Richard McCabe ....The King Veerendra Saxena ....Coventry Island Man (as Virendra Saxena) Bruce Mackinnon ....Casino Boy 马修·豪勒 Mathew Horne ....Casino Boy (as Matthew Horne) Tim Bentinck ....German Official (as Timothy Bentinck) Andrew Price ....Casino Stranger Chloe Treend ....Dancer: Slave Dance Stefane Sauer ....Dancer: Slave Dance Nicole Forbes ....Dancer: Slave Dance Amanda Courtney-Davies ....Dancer: Slave Dance Louise Weekley ....Dancer: Slave Dance Lene Langgaard ....Dancer: Slave Dance Sarah Mogg ....Dancer: Slave Dance Tracey Lushington ....Dancer: Slave Dance Sandy Borne ....Dancer: Slave Dance Stephanie McMillan ....Dancer: Slave Dance Suzanne Thomas ....Dancer: Slave Dance Mari Baade ....Dancer: Slave Dance K. Knight ....Dancer: Slave Dance Sylvano Clarke ....Dancer: Slave Dance Nikita Ramsey ....Public School Girl Max Bollinger ....German Casino Goer (uncredited) Vijay Raaz ....Indian servant (uncredited) David Stern ....Queen's Crawley Mail Coach Driver Jade Ramsey ....Public School Girl 制作人 Produced by: 乔纳森·林恩 Jonathan Lynn ....executive producer S.M. Ferozeuddin Alameer ....line producer: India Ray Angelic ....line producer: India Howard Cohen ....executive producer Pippa Cross ....executive producer Janette Day ....producer Lydia Dean Pilcher ....producer Matthew Faulk ....associate producer Jane Frazer ....co-producer 唐娜·吉利奥蒂 Donna Gigliotti ....producer Mark Skeet ....associate producer Dinaz Stafford ....associate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麦切尔·丹纳 Mychael Danna 摄影 Cinematography: 德克兰·奎因 Declan Quinn 剪辑 Film Editing: Allyson C. Johnson 选角导演 Casting: Mary Selway 洛芙琳·坦丹 Loveleen Tandan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Maria Djurkovic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Nick Palmer Sam Stokes Lucinda Thomson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Kalpa Dave Tatiana Lund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Beatrix Aruna Pasztor 副导演/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Matthew Bake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Matt Baker) Adam Coop ....additional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Reema Kagti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ndia Max Keen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Candy Marlow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crowd Danny McGrath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Jay Jay Odedra ....second unit director (as Jay J. Odedra) Stuart Renfrew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India Akshay Roy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ndia ◎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焦点电影公司 [美国] Granada Film Productions [英国] Epsilon Motion Pictures [瑞士] Tempesta Films 发行公司: 焦点电影公司 [美国] (2004) (USA) (theatrical) Alfa Films [阿根廷] (2005) (Argentina) (theatrical)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加拿大] (2005) (Canada) (DVD) Artecinema (2005) (Mexico) (theatrical) Eagle Pictures (2004) (Italy) (all media) Filmcoopi Zürich [瑞士] (2005) (Switzerland) (theatrical) 好机器国际公司 [美国] (non-USA) Hollywood Classic Entertainment [捷克] (2005)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腾达国际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台湾] (2005) (Taiwan) (theatrical) PlazaVista Entertainment [瑞士] (2005) (Switzerland) (DVD) Scanbox Entertainment Finland Oy (2005) (Finland) (DVD) Shaw Organisation [新加坡] (2004) (Singapore) (theatrical)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阿根廷] (2006) (Argentina) (DVD)/(2006) (Argentina) (VHS)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西班牙] (Spain)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法国] (2005) (France)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兰] (Netherlands) (theatrical) Universum Film A.G. (UFA) [德国] (2005) (Germany) (DVD)/(2005) (Germany)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Custom Film Effects [美国] (opticals) Snow Business International [英国] (snow effects) 其他公司: 2020 Casting Ltd. [英国] extras casting ARRI Lighting Rental Limited [英国] lighting equipment (as ARRI Lighting Rental London) ARRI Media [英国] camera equipment provided by Almost Human Inc. [美国] animal handling: farm animals Animals Galore dog handler Blowup [英国] stills processing (as Blow Up) Casting Collective [英国] extras casting Classic Sound Ltd. mobile recording unit Custom Film Effects [美国] opticals D. Bassett & Associates Inc. [美国] negative cutting De Lane Lea Sound [英国] adr recording (as De Lane Lea) Decca Records [美国]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EFilm [美国] film scanning and recording (as EFilm Digital Laboratories) Global Music Service [英国] music copyist Henry Wood Hall [英国] music recorded at Lee Lifting cranes Midnight Transfer [英国] dailies telecine transfers/sound transfer Nationwide Access [英国] cranes Th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music performed by Pivotal Post [美国] Avid editing equipment provided by/editing equipment Sands Films costumier Sony Studios [英国] music mixed at (as Sony Recording Studios) Sound One Corporation [美国] sound re-recording Title House Digital [美国] end titles Trollback & Company main titles UMG Soundtracks [美国]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Wavevend Communications Limited [英国] radios (as Wavevend Radio Communications Ltd.) ◎ 上映/发行日期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美国 USA 2004年9月1日 意大利 Italy 2004年9月5日......(Venice Film Festival)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4年9月30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4年10月27日......(Seoul European Film Festival) 以色列 Israel 2004年10月28日 英国 UK 2004年11月1日......(London Film Festival) 西班牙 Spain 2004年11月5日 印度 India 2004年12月3日 泰国 Thailand 2004年12月9日 希腊 Greece 2004年12月31日 克罗地亚 Croatia 2005年1月13日 英国 UK 2005年1月14日 中国台湾 Taiwan 2005年1月14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5年1月20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5年1月21日 新西兰 New Zealand 2005年2月3日 科威特 Kuwait 2005年2月9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2月17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保加利亚 Bulgaria 2005年2月25日 意大利 Italy 2005年3月11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3月18日......(Italian speaking region) 冰岛 Iceland 2005年3月23日 德国 Germany 2005年3月31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5年3月31日 奥地利 Austria 2005年4月1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5年4月2日......(Febio Film Festival)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5年4月7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5年4月14日 比利时 Belgiu 2005年4月27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5年4月27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法国 France 2005年5月4日 丹麦 Denmark 2005年5月20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5年5月20日 埃及 Egypt 2005年5月25日 波兰 Poland 2005年5月27日 日本 Japan 2005年10月28日......(DVD premiere) 墨西哥 Mexico 2005年1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5年11月17日 芬兰 Finland 2005年12月14日......(DVD premiere) 巴西 Brazil 2006年1月13日......(limited) 土耳其 Turkey 2006年12月8日 ◎ 剧情简介19世纪的英国,出身贫寒但野心勃勃的贝姬·夏普(瑞茜·威瑟斯朋),从小就立志不惜用任何手段进入上流社会,本片讲述的就是她如何利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征服世界的历程。 贝姬先是在爵士彼特·考利家担任家庭教师,在那里,她不但获得了孩子们的喜欢,还得到了考利家的老处女姑妈玛蒂尔达的赞赏。但是,贝姬心里清楚,如果不离开乡村去到伦敦生活就不能真正的进入英国上流社会。所以当玛蒂尔达姑妈邀请贝姬去伦敦时,贝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在伦敦,贝姬再次遇到了她在平克敦学院时的好朋友、出身富裕的艾米利亚·塞德利(罗莫拉·盖瑞)。 艾米利亚爱上了迷人的军官乔治(乔纳森·迈勒斯),并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嫁给了他,而贝姬也秘密地和罗顿·考利(詹姆斯·普尔弗伊)、考利家族最有可能的继承人结了婚,玛蒂尔达一气之下将新婚的小两口赶出了家门。这时,拿破仑再次发动了对欧洲各国的战争,乔治和罗顿都应召入伍,只剩两个好友相依为命…… ◎ 一句话评论All's fair in love & war. On September 1st, a heroine will rise. 影片在华丽的外表之下没有丝毫深层次的内涵。 ——《时代周刊》 米拉·奈尔的这部《名利场》全部仰仗于威瑟斯彭的出色表演。 ——《华盛顿邮报》 ◎ 幕后制作“名利的虚空!谁在陶醉其中?谁在满怀欲望?或者,拥有了名利,就心满意足?”这是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所著小说《名利场》的最后一句话。《名利场》完成于1847至1848年,被誉作对19世纪早期社会最鲜活最有趣的写照。正是《名利场》的结语激发了导演米拉·奈尔的灵感。她说:“我之所以想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萨克雷和我的共同疑问:我们都有梦想,当梦想实现,我们会快乐吗?满足是什么?渴望是什么?人生的名利又是什么?萨克雷的这部小说是电影的绝佳素材,精确的描述了当时在英国发生的一切,阐述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格外丰满的小说人物会让现代人产生共鸣,我认为贝基是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女性人物。” 对于这部经典小说,奈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巧合的是,萨克雷的童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度过,而奈尔也是在印度长大的,她的个人经历可以对萨克雷的小说进行补充和再创造。 制片人珍妮特·戴(Janette Day)早在10年前就想将小说拍成电影。她说:“贝基更像是现代的女强人,只是生在错误的年代。在物欲横流的疯狂世界里,她生机勃勃、与众不同。” 对于影片编剧兼联合制片人马修·福克(Matthew Faulk)和马克·斯基特(Mark Skeet)来说,能够担纲改编工作堪称为幸运的恩赐,因为萨克雷在小说中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人物,所以改编《名利场》是所有编剧都梦寐以求的。另外,为了进一步充实剧本,曾因《高斯福庄园》赢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朱利安·费罗斯也加入了改编阵容。 在格兰纳达电影公司(Granada Film)就职时,制片人珍妮特·戴就着手筹划影片的拍摄,后来戴成为一名独立制片人。而她曾经的合作伙伴唐娜·吉利奥蒂(Donna Gigliotti)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Tempesta Films,两人决定携手拍摄这部《名利场》。 2002年春天,焦点电影公司决定加盟拍摄,并提供影片的制作经费。这是导演米拉·奈尔同该公司的第二次合作,2001年在世界影坛大获成功的《季风婚宴》就是由焦点电影公司负责发行。 随着影片的拍摄计划逐渐成形,选角工作也随即展开,片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扮演贝基的人选,瑞茜·威瑟斯彭应邀签约出演。威瑟斯彭说:“我很兴奋能接到米拉的电话,两年前我们曾经谋面,因为我是她的超级粉丝,希望能同她合作。话语间,我发现我们对女性题材的敏感是相似的,她对这类题材的把握能力是惊人的。” 威瑟斯彭认为她扮演的贝基是个女权主义者,是个非常现代的角色。虽然她失去了父母并且无家可归,但她依然渴望成功,而且取得的每次成功都是凭借自己的能力。 编剧费罗斯说:“瑞茜可以同时表现出多重情感,这正是她的非凡之处。贝基有趣、机智而复杂,同时又野心勃勃、实际而精明。”导演奈尔说:“瑞茜非常适合扮演贝基,而她本人也非常希望能演绎这个角色。她的确具有机智、狡诈、迷人和虚幻的特质,贝基这个角色很复杂,不过我不想让贝基遭人憎恨,因为毕竟,她富于心计,不会惹人喜欢。瑞茜的演技恰好能抓住观众的微妙情感,让观众跟随人物一起沉浮。另外,片中的瑞茜女人味十足,这是在她以往的影片中前所未有的。” 作为一位胜在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导演,米拉·奈尔在《名利场》中同样展现出她特有的华美多彩的影像风格。奈尔曾同摄影指导迪克兰·奎因(Declan Quinn)和剪辑师埃利森·C·约翰逊(Allyson C. Johnson)合作多次,默契的协作令她的风格自成一派。 制片人莉迪亚·迪安·皮尔彻(Lydia Dean Pilcher)说:“在英国,我们有令人不可思议的场景可以利用。米拉是摄影和绘画的鉴赏家,有明确的审美视点;而迪克兰则有着深邃的心灵。所以两人协力打造的画面全都是真心流露。” 奎因说:“我听取了米拉对故事的观点,以及她希望如何处理影片。这是一个非常英国化的故事,而且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我是爱尔兰裔美国人,当然也是旁观者,和其他人一样,我对故事和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为此,米拉请教了每个人。我们在一起工作时,大多时候米拉都会在头脑中先构置一个能呈现真实效果的中心画面。那就是起点,如果我能明白她的意思,我就可以根据她的个人风格来完善场景。我希望通过光线、颜色和画面质地来打造吸引眼球的视觉盛宴,同时又不致喧宾夺主。” 奈尔补充说:“我不想将本片拍摄成一部庄重的古装片,我们的影像流畅而活跃,因为我们使用了Super 35摄影机,由此画面更显优雅。” 在片中扮演乔治的乔纳森·莱斯·梅耶斯说:“这部影片同李安的《冰风暴》是一样的,都是在用局外人的视角来看待电影中的世界,不过米拉极其乐观,知道如何去讲述故事,你可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发现这些,她了解形形色色的人,甚至连他们的缺点都会欣赏。” 制作设计师玛丽亚·德约科维奇(Maria Djurkovic)充分考虑到19世纪初期的殖民影响,当时英国在增设殖民地的同时,还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来自印度、北非和中国等殖民地的影响,有效的重现出这种时代特点至关重要。 为了忠于史实,德约科维奇选用了大量充满活力的颜色。由于当时深受东方的影响,所以影片中织物、纸张和外景地的选择也都一丝不苟。片中由此出现了中国的铜锣、摩洛哥的灯笼和印度布料等等。 除了一小部分在印度拍摄的场景外,《名利场》在英国拍摄了11周,当时正值2003年的春夏之交。 影片开始不久克罗利家的住宅在切尔腾纳姆附近的Stanway House拍摄,米拉·奈尔回忆说:“这是我和迪克兰·奎因看到了第一个外景,我们立即相中了。我们修改了原有的设计,以适应当地的特点。那里的艺术非常纯正,中国式的睡床很奇特,与影片很搭调。” 片中主要的伦敦外景在巴斯拍摄,因为那里有着全英国保存最完好的摄政时期建筑,于是,巴斯的赫尔本博物馆(Holburne Museum)、Beauford广场、大普特尼街都出现在影片中。 制作设计师玛丽亚·德约科维奇回忆说:“我们在巴斯的拍摄场面宏大,我门从大普特尼街上方进行360度取景。在任何现代城市进行这样的拍摄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封闭所有街道,用砂土遮盖路面,拆掉各种指示牌和被喷涂的门窗,布置上马车等等。” 剧组在大普特尼街上安装了19世纪初期的街灯,当地议会非常高兴在影片完成之后制片方将这些街灯予以保留。在巴斯拍摄期间,剧组共雇用了350名当地人作临时演员,加上其他消费,《名利场》的拍摄无疑促进了巴斯的经济发展。 ◎ 花絮·影片拍摄仅耗时55天。 ·《名利场》是第二部被改编成电影的萨克雷作品,此前,1975年由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乱世儿女》就是根据萨克雷的小说《Memoirs of Barry Lyndon, Esq.》改编的。 3 美国生活杂志《名利场》是美国著名生活杂志,主要宣扬当代文化的刊物。内容包括政治、名人、图书、幽默、新闻、艺术和摄影。 《名利场》杂志的前世今生: 1913年,已经成功经营了包括《时尚》在内的多种出版物的著名出版商康德·纳斯特又购进了两种新杂志———《服装》和《名利场》。凭着一个精明商人的直觉,康德将两个杂志合二为一,并将新杂志定名为《名利场》———“一份以报道上流社会生活方式、品味、宴会话题、艺术、体育、幽默等为内容的杂志。”对于近一个世纪后的《名利场》读者来说,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如今,《名利场》已经成为公认的美国最重要的杂志之一。它是造星工厂,是华府政客的读本,也是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名利场》是如何成长为今日美国时尚杂志先锋的呢﹖爵士时代的浮华世界《名利场》创刊之时,美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迅速,整个社会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由于历史短暂,美国的独特文化传统尚在形成之中。富裕起来的美国人渴望了解世界,渴望成为优雅的,有教养的人。他们向往欧洲的文化传统,以能到欧洲游历为荣。但亲自远涉重洋去开眼界、见世面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只有通过阅读书籍、报纸和杂志来了解世界。康德·纳斯特正是把握了美国大众的这一心理,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名利场》杂志。在整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名利场》都是引领时尚的先锋。它向读者们介绍艺术、文学等领域的鲜为人知的进步运动,记录并推动了前卫艺术的发展,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1929年,美国股市狂崩,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曾经一度繁华奢靡的生活突然变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当成千上万的人步入失业者的行列时,《名利场》也进入了举步维艰的岁月。1936年,《名利场》宣布停刊。这个一度风光无限的杂志在经营了22年之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80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则为《名利场》的再生创造了条件。对于一个以时尚为主的杂志来说,这种条件甚至比《名利场》初创时期的条件更加成熟,但也更具挑战性。1983年,美国传媒巨头士毅·纽豪斯收购康德·纳斯特集团。雄心勃勃的纽豪斯决定将《名利场》复刊。虽然《名利场》曾经站在时代的浪尖,但今非昔日,要想使《名利场》重现昔日风采,除了有庞大的资金支持外,还要有能扭转乾坤的杂志核心人物———主编。在斥资上千万美元,但市场反应不佳的情况下,纽豪斯将目光投向海外,重金请来了英国的传奇编辑蒂娜·布朗做《名利场》的掌门人。1984年,蒂娜接掌《名利场》总编大权的时候,《名利场》的发行量只有25万份,广告量不足12页。蒂娜从杂志管理、编辑方针、杂志内容和包装等各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短的时间内,她就解雇了一批不胜任的“前朝老臣”,并精心挑选组织了一个强大的人事阵容。对于杂志本身,经过仔细深入的研究调查,蒂娜给《名利场》开出了一剂药方:名人效应+引人入胜的报道+新闻敏感性=金钱。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文字报道,蒂娜用优厚的稿酬网罗了一大批一流作家,其中一些作家的薪酬合同甚至高达六位数。不过蒂娜坚信:没有一流的稿件就没有一流的杂志。事实证明蒂娜是对的。1984年,《名利场》的一篇深度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期刊界大奖“国家期刊奖”,《名利场》立时成为传媒瞩目的焦点,并跻身一流杂志的行列。蒂娜的新闻触角更是深入到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绝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尤其是有关名人的新闻。1985年6月号的《名利场》刊出里根夫妇相拥跳狐步舞的封面故事,头条标题为《里根随爵士起舞》。该刊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在报摊上的炙手可热。《名利场》随即声名鹊起,成为纽约社交界最热门的杂志。从1984年到1992年的8年间,《名利场》先后四次获得美国“国家期刊奖”,两次被评为美国“最畅销杂志”。有评论者认为,《名利场》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于其记录的浮华生活和娱乐姿态把握了80年代美国的时代精神。 1991年,《纽约观察家》杂志力邀卡特出任主编。《名利场》也由此步入了发展的全盛时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卡特就将这份死气沉沉杂志变为反映曼哈顿职场白领百态人生的趣味刊物。也许正是卡特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编辑本领打动了纽豪斯,他的目标就是要让《名利场》不但有忠实的读者群,更要有广泛的影响力,成为“当前文化的主流杂志”。接手《名利场》后,卡特保持了杂志原有的风格,并努力将其完善,尽量做到图片、文字到设计都是最好的。在内容上,《名利场》以报道名人私生活为主,但并不局限于好莱坞的艳事秘闻,它也关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例如,“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名利场》立刻派作家到袭击现场进行采访,并跟踪事件进程,写出的“9·11”纪实报道成为杂志的一大卖点。这样一本混合了时尚、政治、名人、金钱和社会新闻的杂志不但普通人爱读,社会名流和知识分子也爱读。而广告商更是看中了《名利场》的读者群:平均年龄37岁,平均年收入5.8万美元,70%上受过大学教育。这样的读者群正是广告商心目中理想的消费者对象。卡特经营下的《名利场》不但发行量继续增加,而且广告投放量也增加了60%,达到了每年近1900页,收入超过1亿美元。 要制造影响,光凭杂志本身是不够的。卡特充分利用杂志的社会资源,发展其在娱乐界和政界的影响力。通过每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结束后举办宴会,每年白宫记者宴会后举办派对来将《名利场》炒做成一本“明星级”刊物。 通过卡特10年的经营,《名利场》无论是在声望、影响、地位,还是带给出版商的利润方面都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近两年美国经济不景气,但《名利场》依然是纽豪斯媒体集团中最赚钱的杂志之一,也依然是传媒、娱乐和政界追名逐利的舞台和普通大众欣赏名利中人华丽人生的看台。 4 2010年英国威廉萨克雷著图书◎ 基本信息书 名: 名利场作 者:(英国)威廉·萨克雷(Thackeray.W.M.)丛书:文良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3月 ISBN: 9787204099894 开本: 16开 定价: 57.60 元 ◎ 内容简介《名利场(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小说题目“名利场”取自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主要情节可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描写已故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在离开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后,暂住在富家小姐爱米丽亚家中,企图勾引爱米丽亚的哥哥以进入上流社会。此事失败后,蓓基去毕脱·克劳雷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同时施展逢迎、拍马和勾搭等乖巧手段。而当毕脱丧偶后向蓓基求婚时,她却已秘密嫁给了爵士的儿子罗登。另一条线索写纯洁的姑娘爱米丽亚钟情于轻浮空虚的军官乔治·奥斯本,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和他结婚。但丈夫很快就厌弃她,另寻新欢。爱米丽亚一味痴情,即使在丈夫死后仍不肯改嫁。最后,蓓基道出乔治生前曾约自己私奔的事实,爱米丽亚才另结了婚。 5 汪峰《信仰在空中飘扬》专辑歌曲◎ 基本信息歌曲名称:名利场 歌手名称:汪峰 专辑名称:《信仰在空中飘扬》 唱片公司:大国文化 发行时间:2009-07-31 ◎ 歌词你踉跄地穿过街道 快得象泼出的脏水 穿着礼服带着钻戒 身后是追赶与尖叫 助手把你塞进宝马 象被追杀一样逃跑 油门千万别踩太狠 明天头条要有爆料 其实每一个人都看到 你演得比电影还精彩 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 这不过是不过是不过是一个名利场 要装就要装得象样 明星和乞丐不一样 要控制好你的表情 要表现出你的善良 愤怒时要保持微笑 得意时要体现悲伤 你是穷苦人的偶像 别打碎他们的幻想 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 你在竭尽全力的伪装 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 这是个可笑的可笑的名利场 你是否想过有一天 你不再会光鲜亮丽 你曾鄙视的小粉丝 会和你做一个交易 那时的你还骄傲吗 那时的你还伪装吗 命运就象个轮盘赌 谁知道是谁赢还是输 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 活着并不象想象那样 当所有的浮华被打碎 这只是个坟墓般低陋的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