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铭义中学 |
释义 | 简介汾阳铭义中学,属山西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1915年,地址:山西省汾阳市英雄中路。 1915年由华北基督教公理会创办,其前身是1913年开办的山西公立河汾中学,今发展为山西省汾阳中学。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学校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沿阵地,涌现出大批革命志士。从创办到1947年,汾阳中学毕业学生3000余名,分布于全国各地,为中国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校园创建于1915年,后屡有扩建。校址坐西朝东,总平面由南到北呈不规则形状,占地面积2400O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有9座,建筑结构简练,形制多样,是我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典型作品。 沿革山西私立铭义中学创建于1906 年,当时称“汾州府中学堂”。1915 年基督教华北公理会与美国Carleton College在此基础上创办了铭义中学。1920年代,与汾阳崇德女校中学部合并,成为男女合校。抗日战争时期,铭义南迁,在四川金堂武庙成立了山西私立铭义中学金堂分校,1946 年停办。日寇占领汾阳后,留在汾阳的铭义师生成立了“汾阳铭义宗教研究班”,名义上是宗教研究,实际上是讲授中学课程。抗日胜利后,铭义得到恢复。1949 年,铭义与汾阳、文水、介休、孝义、尊德等中学合并,成立了山西省立汾阳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铭义中学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历程。1937 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再次出兵侵略中国。山西与河北紧邻,迫近前线,形势异常紧张。当时铭义校长是孙秉乾(孙子健),办学严谨。8月,铭义照常开学上课。10 月底娘子关失守,太原吃紧,汾阳已是“黑云压城城欲摧”。11 月,铭义决定南迁山西稷山。当时已无火车,汽车,只能雇马车运行李,师生则步行。途中,逃难的人拥挤不堪,经常遇见敌机扫射轰炸。到稷山后,学校设备十分简陋,但很快开始复课。由于对时局估计不足,寒假时,学校又返回汾阳。一部分不愿意返回汾阳的学生,由学校安排,过黄河到西安借读铭贤中学,后随铭贤步行翻越秦岭到陕西沔县,最后到四川金堂曾家寨。 铭义从稷山返回汾阳后不久,时局又趋紧张,学校决定西迁过柳林至绥德,最后到四川。孙校长刚把师生送出汾阳,准备料理一下,第二天出城。不料第二天日军已开始炮轰汾阳,汾阳沦陷。孙校长只好化妆成商人,骑自行车离开汾阳。到四川后,在金堂找到武庙作校址,1939 年7 月正式招生。高中只招收高中一年级,高二和高三的同学仍在铭贤借读。 抗日战争时期,铭义中学经费中断,经济拮据,能在金堂复校办学实属不易。学生中不少是战区学生,无经济来源,生活艰苦。学校许多工作都由学生自己担任,如办伙食团,打扫教室,吹号等。学校形成了艰苦朴素,团结互助的风气。 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铭义中学金堂分校停办。铭义在金堂办学七年,培养学生近千人。这批学生15分布到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