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鸣鹫苗族镇 |
释义 | 鸣鹫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东北部,距蒙自县城36公里,鸣鹫镇区位优势突出,为两州五县市七个乡镇交界处。东靠老寨乡,南与芷村镇接壤,西邻西北勒乡,北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阿舍乡、文山县德厚乡,东部与屏边县新华乡相连,西北部与开远市羊街乡相接。全镇辖6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92个村民小组。镇内大部份地区属喀斯特地貌,海拔1700米至2400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14.4℃,年降雨量1273.4毫米左右。 农村经济2006年,全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1290亩,占计划的101.9%,总产771.29万公斤;经济作物完成25380亩,占计划的110.3%;其中蔬菜完成17550亩,占计划的100.3%;烤烟完成5000亩,占计划的100%。杂交玉米完成16600亩,占计划的100.6%,其中,样板完成3330亩,占计划的100.6%;水稻旱育稀植完成2900亩,占计划的103.6%;水稻条栽完成3500亩,占计划的102.9%;旱地立体种植完成12500亩,占计划的104.2%。2006年,全镇完成冬季农业开发总面积12350亩,占计划11500亩的107.4%。 文化教育截止2007年12月,有初级中学一所,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在校学生824人,教学班18 个,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 50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50人;初中1所,图书配备合格学校1所,生均图书12.6册。小学有校(点)19个,其中完小9所,初小点3所,一师一校点7所;共有教学班69个,其中复式班12个;教职工85个,其中专任教师82人,学历合格79人,其中大专毕业及以上53人,占专任教师的64.6%,代课教师16人,在校学生2357人。学校占地面积55983平方米,建筑面积8729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3.7 平方米;图书配备合格学校9所,生均图书6.7册。 集镇建设鸣鹫镇位于蒙文公路沿线,是蒙自至文山的重要交通枢纽,街市繁荣。1999年鸣鹫政府制定了1999年~2020年鸣鹫镇集镇总体规划,决定逐步改善老街道面貌,向东南、西北两个方向发展小集镇。鸣鹫镇老街区多为砖木、土木结构房屋,砖混结构房屋很少,沿街多为商店、小食品店。1998年以来,集镇建设不断发展,沿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建起砖混结构二、三层新式楼房。鸣鹫镇内有大庙街、大碑街、中街、碾房街、瓦窑街、土地庙街、南北大街、东西大街等八条街道。除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卫生院至锁翠桥)为柏油路外,其余均为水泥路面。鸣鹫镇政府加大对集贸市场的管理整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市场,规范停放秩序、贸易场地,将市场分为百货、蔬菜、牲畜、鲜肉等多个块,于2005年修建临时停车场1个,解决街天堵车显现,繁荣了鸣鹫镇市场。 人文景观缘狮洞石窟寺位于鸣鹫镇西部,坐落于蒙自县鸣鹫镇静灵山。缘狮洞,又名观音洞,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光绪初年,清乾隆《开化府志》列为山川胜迹,洞为石灰岩溶洞,是集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处一地的佛教寺院,因静灵山形似雄狮,故名缘狮洞。鸣鹫缘狮洞分内八景和外八景。内八景为八卦池;整个缘狮洞古建筑群呈一个“灵”字形布局;古建筑群倒影,(有诗为证:山楼倒影水中浮,水上灵山山上楼。楼下游人楼上去,又从楼上上山头);半字联珠句:“此山美景正堪期,月下岩前论古诗;寺庙巍峨钟鼓便,更深夜静斗星移;多少灵根培佛地,也曾劳苦费心机;几时修好观音洞,同与神仙下盘棋。”;瓷碗粘贴而成的一对巨狮、一对麒麟,除台湾和鸣鹫外,全国其它地方尚未发现;滇南第一洞天缘狮洞上方有一漏天小洞,即使下大雨,也没有雨水滴进洞中;洞内有天然钟乳石形成的十八罗汉;洞内有天然钟乳石形成的紫竹林及南海观世音。外八景为魁阁、玉带河、虹桥锁翠、美女梳鬏、双石头、仙人脚、大石洞、结缘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