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鸣雁行 |
释义 | 1 李白诗作《鸣雁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咏物寄情,描绘鸣雁失群憔悴霜雪,以胡雁的悲惨遭遇,比喻出人生的坎坷,是以词自寓身世。 ◎ 作品原文鸣雁行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客居烟波寄湘吴, 凌霜触雪毛体枯。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君更弹射何为乎。 ◎ 注释译文【注释】 1、委羽山:道教山名。位于浙江省黄岩市南约二公里处。据《典岩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后裔刘奉林在此修道成仙。仙鹤白日飞升,三绕其山,鹤坠羽翮,故而得名委羽山。山间林茂竹翠,草花飘香,溪水潺潺,百鸟争鸣,宛如仙境。唐代已成道教胜地。 2、矰(zēng)缴:系有丝绳﹑弋射飞鸟的短箭。 【译文】 胡雁哀鸣,辞别燕山,昨夜振羽出发,今早飞度关隘。 一一口衔芦枝,不敢鸣叫,南飞以后,芦枝散落天地间,接翼飞行,年来年往。 客居在湘吴烟波之间,凌霜覆雪,毛体干枯。 害怕遭遇罗网,惊相呼叫,它们闻弓弦虚射都会坠落,真是可叹可怜。 你又何必实弹射击呢? ◎ 作品鉴赏此诗估计是李白于流放途中创作,叹人落井下石。这首词营造了一个凄凉的意境,以胡雁的悲惨遭遇,比喻出自己人生的坎坷;整词意境苍凉、开阔,深远,不愧李白词风;雁鸣行,既有对胡雁一生命运的描绘,也有对其往来于南北之间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刻画,还有及其形象的内心世界的展现,不怕寒冷,害怕弓弦,正如李白,不怕奸臣,就怕当道。结尾更是卒彰显志,借景抒情,你还要射箭干吗呢?胡雁,听到没有箭的弓弦都会掉落下来,我李白被你们诬陷诽谤都无力抵抗,你们还要对我贬谪排挤干吗呢? ◎ 作者简介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2 韩愈诗作◎ 作品原文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处,天长地阔栖息稀。 风霜酸苦稻粱微,羽毛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 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 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息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 ◎ 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州)人。因其常据郡望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世称之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公元792年(贞元八年)进士及第,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疏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诗与孟郊并称“韩孟”。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宋诗影响颇大。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