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鸣沙山 |
释义 | 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人们平时指的鸣沙山一般是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另外新疆木垒鸣沙山等也很有名。 自然现象鸣沙现象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波兰的科尔堡;还有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中国文献记载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 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解密鸣沙山世界上记载鸣沙现象以中国最早,但多少代以来古人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才首次有人用科学方法去探究。 外国研究国外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观点较多,主要有三说: 第一种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第二种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而鸣。 第三种为共鸣放大说。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中国研究1979年,中国学者马玉明写了一篇名叫《响沙》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和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马玉明还提出,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本身带有的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响声也会经常变化。人们有时候在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会发出声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把响沙的“共鸣箱”结构破坏了。比如说吧,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鸣沙山,就是因为周围绿化造林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使得它发不出响声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屈建军研究员和日本一大学教授等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和摹拟实验方法,对响沙之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敦煌鸣沙山景点介绍在中国,被称为“鸣沙山”的旅游景点有多处,敦煌鸣沙山因为其历史文化的久远和景区特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也最为人所熟知,因此单列介绍。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月牙泉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还不错。 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当地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弯清泉,术士变成一滩黑色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的,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旅游指南交通:从敦煌市区有中巴直达,也可打车到鸣沙山(约需15元),愿意挑战的人可以自已租自行车前往。 门票:120元 购物:从敦煌市区到鸣沙山的途中,有一条街,街边有很多小摊,名为“骆驼一条街”,主要出售一些旅游纪念品。其中用绒布制成的工艺品骆驼,形态各异,可爱逼真,充满童趣,且价格相当便宜,是当地的特色产品。 注意事项: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游览时间最好选在夏季黄昏;在景区乘骆驼时,要先讲好价钱,以免麻烦;沙山上风沙很大,要作一点防范措施。 保护工作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20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比2000年高出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使得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至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这一话题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为了补救这一景点,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导致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为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这一研究将为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根据媒体报道,这项研究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范围野外调查,选定监测地点,建立控制网,对区内不同发育阶段沙山进行监测,辅助沙丘体微气象特征观测,进行室内风洞模拟实验;第二阶段是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监测,提交最终研究成果。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屈建军介绍,他们将应用遥感和非地形摄影测量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内沙山形成发育进行动态过程监测;通过计算机数字化解析处理,建立区内沙山形成演化动态数据库及数字地形模型;采用不同时期趋势面的动态数字空间分析,从动力学机制研究区内沙山形成发育的风沙物理学过程,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 新疆昌吉木垒鸣沙山木垒鸣沙山位于新疆昌吉州木垒县城的东北,距县城13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鸣沙山之一。 昌吉木垒鸣沙山,哈萨克语称为“阿依艾库木”,意思是“有声音的沙漠”。鸣沙山共有五座红色垄状沙山,其中最大的一座长度在500-600米,相对高度50-70米,呈西南-东北走向,沙山下为一片平坦的砾石间歇性河床。 相关资料表明,木垒鸣沙山是“世界上最响的鸣沙山”。 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巴里坤鸣沙山位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西距县城60公里,四周被丰美碧绿的草场所包围,犹如湛蓝大海中的一座金色小岛。鸣沙山形似一朵蘑菇,高约百米,沙丘陡峭,其下有水泉,左右两侧有河流通过。据说这里是唐代女将樊梨花西征遇难的地方,现在听到的沙鸣,就是女兵 们当时擂鼓助阵和冲杀鼓掌之声。 内蒙古鄂尔多斯响沙湾旅游景区中国AAAA级旅游景区——响沙湾,坐落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东端,可谓是大漠龙头。响沙湾沙高11.米,宽400米,坡度为45度,地势呈弯月状,形成一个巨大的沙山回音壁。这里沙丘高大,比肩而立,瀚海茫茫,一望无际。响沙湾被誉为“大漠明珠”,是中国最美的沙漠之一。响沙湾旅游景区以其和民族风情吸引着游人,篝火晚会、民族舞蹈、骑骆驼、滑沙等特色旅游项目深受游人喜爱。 沙山高约50米,坡度为45度左右。顺坡滑落,能听到嘭嘭之声,多人同时滑沙效果更佳。沙鸣多则十多响,少则三五声。相传从前这里有座寺庙,一天夜里狂风骤起、沙石横飞,将寺庙埋在沙漠之中,寺庙被埋后,喇嘛们仍在不停地诵经、击鼓、吹号,所以这里的沙会响,故名“响沙湾”。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宁、蒙、甘三省(区)的交接点,黄河第一入川口,是欧亚大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沙坡头鸣沙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境内的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沙丘呈新月形,高100余米,山脚下是滔滔黄河。当游人从百 米高的沙山上往下滑落时,便会听到类似钟鼓的沉闷之声。坡下有一眼清泉从沙山下汨汨流出,不论从沙山上滑下多少沙子也不能把它堵住。相传这里过 去叫朔阳城,某年正月十五正当城里闹元宵时,突然狂风大作、沙土飞扬,一直刮了三天三夜,将朔阳城埋在沙里,形成了沙坟头。现在的沙鸣,据说就是当时的锣鼓声。 游戏《仙剑奇侠传四》中的鸣沙山月牙河谷是以鸣沙山为背景而在游戏中呈现的一个地名。在游戏中这是柳梦璃在昆仑山巅的惊鸿一瞥所找到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也是韩菱纱他们在琼华派修行后展示他们自己功夫的开端。而恰是这“惊鸿一瞥”,挽救了一个婴儿、一个母亲、一个村庄的生命。 月牙河谷没有大渡口的草垛、没有长江,它只是一片沙漠;它没有纳林河源的水井、没有那晶莹剔透的冰 洞,它只是一片毫无生机的沙漠。就连迷宫里的怪物也是这样,它们都带了物理反弹这一属性,正说明了月牙河谷的风沙之强烈,月牙河谷中的景色单一,简直不能与太一仙径相提并论,就是沙。因此,虽然这个迷宫并不大,难度也 并不高,而且还有几条同样通向终点的不同的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迷宫,却让大部分玩家晕头转向,仅仅因为风沙。 就是风沙,让玩家倍感苦恼。每走几步,带队的人就会蹲下,紧接着那风沙便席卷而来。有时让玩家转个方向;有时让玩家跳跃到旁边的一个地方。但由于迷宫的四面景象极其单调,使玩家产生了错觉,感觉到了很远的地方,其实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风沙作为迷宫中最大的亮点,其实让人体验的就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跨过月牙河谷就到了传说中的月牙泉村了。 游戏《大唐无双》中的鸣沙山在《大唐无双》中,鸣沙山原本是西域通商之路的重要区域,还有着一个叫做鸣沙镇的村子。隋末战乱时,隋兵在此扎营,却被李世民打败,后来镇子和军营都荒废了,只剩下皑皑白骨遍布在漫漫黄沙之间。 电影《鸣沙山》电影《鸣沙山》是一部以皮尔·卡丹为背景的电影,将时尚融入故事,还重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第一次选拔模特时的情景。法国演员菲利浦·德歌苏扮演小皮尔·卡丹。 德歌苏说:“这是我第一次演一个真实的人,片中将讲述三部分的内容,皮尔·卡丹作为时装设计师进入中国市场,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故事和30年间中国时尚界的演变。”名模陈娟红、春晓等也在其中客串主要角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