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朱瞻基扇面画松下读书图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明朱瞻基扇面画松下读书图

【类别】中国古画 、扇面画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故宫博物院藏

古画简介

作为舶来品的折扇

作为舶来品的折扇在它最早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元代初期,当习惯于使用纨扇的国人看到朝鲜和日本的使者手持“聚头扇”招摇过市,都觉得十分滑稽可笑。到了明朝永乐年间,使用折扇不仅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且,折扇还以其特有的精巧与灵便逐渐取代了流行于中国千百年的纨扇。直至今日,对折扇的赏玩依旧是文人墨客的一大雅事。

明朝是中国折扇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朝是中国折扇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件由明宣宗朱瞻基创作的《松下读书图》是目前所知传世最早的折扇绘画作品。由于尺幅与空间的辖制,扇面画的创作在构图上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与局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约束,才使得“扇面画”具有了独特的艺术情趣。在近乎标准的形制之内表现出创作者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与笔墨技巧,确实是对自身艺术功力的检验。

“松下读书”在历代画家的作品中并不鲜见

作为一种人物画题材,“松下读书”在历代画家的作品中并不鲜见,它表达的是一种寂静悠闲、清高散淡的生活情调与处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达观乐道的思想倾向。而身为皇帝的朱瞻基,在他笔下所表现出的“松下读书”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朱瞻基不落前人窠臼

一块平坦如砥的青崖石上生长着一株苍翠挺拔的松树,茂密的树冠如同一把巨伞。—位衣着随意的中年文土倚坐在古松之下,那超然的姿势与悠闲自得的神态颇有些王右军“袒腹东床”的味道。在这件作品中,朱瞻基不落前人窠臼,没有像其他画家表现同类题材那样为画中人物设计一个捧书细读的姿态,而只是在文士的面前摆放一张素纸;而文士悠远深邃的目光也没有落在素纸上,而是专心地凝视着崖石旁缓缓流淌着的溪水。他是在欣赏着涧底的游鱼,还是在推敲刚刚吟成的诗句?抑或是在聆听吹入林间的坝飒风声?别致的人物造型带给观者的是无限的遐思。

画面简介

远处的山崖之间,一条清澈的泉水逶迤奔流,淙淙的水声为这本来已是清幽至极的画面又平添出许多的生机与灵动。文士发髻上轻柔的丝带随风飘动,仿佛正有着一阵阵和煦的春风在这咫尺之间的画面上悄然掠过,让我们在读画的同时都能够感受到画中文士那种心旷神怡、悠然自得的潇洒与自在,在忙碌的工作之余领略到一种难言的惬意与轻松。

头结双髻,身着朱红长衫的书童侍立在一侧。他怀抱羽扇,表情严肃谦恭。书童长衫的颜色在这件作品中是最为醒目的,但这并没有能够喧宾夺主,破坏画面效果的和谐统一,反而为整幅画面起到了醒目提神的作用,避免了由于作品整体颜色过于淡雅冷逸而产生的沉寂与灰暗。

扇面的造型具有上宽下狭的特殊性

由于扇面的造型具有上宽下狭的特殊性,在构图上很容易出现形象倾斜和整体形势失去均衡的弊病,所以,“扇面画”的创作需要作者具有相当扎实的构图能力。这就要求作者的创作构思在适应折扇特殊制式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将主题充分展开。朱瞻基的这件作品采用放射形构图,画面景物不做水平基线安排,作品中以松树为代表的主要景物都与扇面的上下弧线保持垂直关系,树干与人物以十字交叉的形式出现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不仅充分体现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使作品在构图上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朱瞻基不是职业画家

朱瞻基不是职业画家,但是他的艺术造诣却很深。他传世的书画遗迹不多,其精湛的笔墨功力较之当时的画坛名流也毫不逊色。这件作品用笔设色大有宋元名家遗韵,人物造型准确生动,线条劲健洒脱。山石的皴擦沉稳爽快,画中近景处几块突兀的崖石被渲染得凹凸毕现,很见功夫。挺拔的松树干嶙峋斑驳,茂密的松针线条虽短,但用笔仿佛斩钉截铁—般干净利落,颇有书法意趣。

在明朝帝王中,朱瞻基还算得上是有作为的。这件《松下读书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创作于宣德二年,即公元1427年,朱瞻基时年29岁。由于朱瞻基在 38岁就因病去世,所以这件作品更显珍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