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中都皇城遗址
释义

简介

明中都皇城位于凤阳县城的西北隅,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发祥地凤阳所营建的一座却于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为显示其新王朝的威势,开始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大兴土木,在凤阳营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以《宫皇图》为模本,设置“行工部”,其“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

基本概述

起因

明太祖朱元璋因为乡情难舍,曾在他的故乡凤阳(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营建皇宫——中都皇宫,但由于这座皇宫太过奢华,让民间怨声载道,所以被迫停止。

午门是中都皇宫的南门,也是正门,石造基座(须弥座)上有龙凤雕刻。午门西侧保存有一段古城墙,一直通向西南角楼的遗址。西南角楼是明中都皇宫现存最壮观的遗迹。城墙从西南角楼继续延伸向北,经过皇宫西门——西华门,通向已毁的西北角楼,如今已有多处坍塌,但总体保存较好。宫殿遗址中有雕有云龙纹的石制建筑基础(云龙石柱础),现在在一个田野水塘边。

结构

东门

东门——东华门已毁,但附近有一个文管所的小院子,里面堆砌满了各式各样的皇家石雕。一盆郁郁葱葱的吊兰从古老的石栏望柱上垂下青翠的枝蔓,皇家的辉煌已经完全地融入了凤阳人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临濠(今凤阳)为中都。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1369年),至洪武八年停建,由于兴建和使用的时间短暂,没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内的宫殿布局,却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

中都城

中都城有外、中、内三道城。外城周围25公里,早已毁坏不存。第二道砖墙为皇城,周围6.5公里,现在仅存有遗址可寻。内城周围3公里,城墙高约9.5米,现仅有午门和西华门到西北拐角的一段城墙保存完好。午门是内城的正门,有三券门,门宽5.1米,门洞高8米,上面的崇楼已经倒塌毁坏。

在午门东西两侧的城墙下部、三个券门内以及门外的东西两座翼楼的四周有长达480多米,高160厘米的白石须弥座,座的上面满布各种动物、花纹图案的浮雕,如龙、凤、麒麟、牡丹、芍药、荷花、方胜、卐字等,这些白石须弥座雕刻精细、造型优美、活泼生动、栩栩如生,在中国是十分罕见的。

中都城共有内、中、外三道城,设四门,每座城门以内都有一条笔直的干道,纵横交错。中间一道为禁垣,周长7.85公里,平面呈长方形,四面设4门。即南曰承天门、北曰北安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禁垣以内为宽约80米的护城河,被护城河环绕的才是内城,即皇城;皇城周长3.68公里,平面近方形,占地84万平方米;皇城墙高15米,全为长40、宽20、厚11厘米的特制大砖所砌。在中都城内十分明显地存在着一条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起外城的洪武门,北到外城的正北门(未建成),全长近7公里。中都城内的各种建筑无不规整对称地排列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居中者为三大殿,其左、右分别为东、西二宫,向两翼分别为文华、武英二殿。其前为奉天门,后为后三宫。皇城午门以南,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社稷。明洪武八年(1375年),“罢中都役作”。

后因取材建龙兴寺、历战火等原因,城墙及宫殿被大量毁坏,至20世纪70年代初,仅剩残存的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察其规模布局和遗物、遗迹仍十分壮观。

砖雕艺术

中都城的许多地方还有砖雕,如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的券门以及各处的街道都雕有云龙、凤、海水等图案。宫殿的石栏、望柱上也都刻有浮雕或透雕的飞龙、舞凤、龙云盘绕等图案。清康熙时,诗人张宣登中都鼓楼赋诗云:“飞甍画栋连空起,濠梁城外月如水。踏春人踞最高颠,灯光散落千门里。”

影响

明中都皇城是中国古代最豪华富丽的都城建筑之一,在艺术上继承了宋元时代的传统,又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新风格,在中国古代都城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1: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