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张宏华子冈图卷 |
释义 | 基本资料【名称】明张宏华子冈图卷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1625年(明熹宗天启五年) 【作者】张宏 【规格】纸质,设色,该幅29.1x280.5厘米,隔水一11厘米,隔水二9.7厘米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简介主题与关键字: 名胜 篱笆、围墙 寺庙 房舍 杨柳 桥 夜景(月景) 百姓 山径 石磴、栈道 江河、湖海 高士(士人、隐士) 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第五册,页2876;故宫书画录(卷四),第二册,页241;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册,页9-12。这幅画取材自王维(701-761)〈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的一段,原文以如诗如画的文字,描述辋川别业(现在陜西蓝田县辋口)二十景之一华子冈的夜景: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 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段文字虽然不是诗的形式,却有诗的意境,如“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好像月是主体,辋水为客,也呼应前面的“清月映郭”一句。除了月亮以外,文中叙述了一些具体的物象,如河水、山林、村落、路径等,这些形象配上“清”、“寒”、“远”、“深”、“疏”、“静”等形容词,增添了一股幽静清寂的气氛。 艺术赏析张宏所画此图,即是利用这些具象物和气氛的烘托,重现王维夜登华子冈的情景,让熟悉此文的观者有如参与此行,亲临其境的幻觉。 画卷前端有深林古木环拱,露出门阶、高墙与楼阁,其间雾气氤蕴,杂草蔓生,点出“寒山”的景象。渡过长桥,有冈陵高耸,形势峻厚,山路沿著脊稜蜿蜒不绝,一直延伸到悬崖顶端,此处就是文中所说的华子冈了。山头一人背向静坐,两僮仆侍於後,如实的描写“此时独坐,僮仆静默”一句。山脚滨临河水,天空辽阔而幽暗,寒月穿过云层低垂在天际,则是写“辋水沦连,与月上下”之景。画幅下端村舍连楹,依稀可以见到人与犬的活动,正是“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钟相间”的描写。 至于幽静清寂的感觉属于抽象的层次,张宏利用枯树、烟霭,及云层与明月,远山与丘壑的对比,营造出空旷辽阔的空间;树干的轮廓模糊,枯枝细密如草茎,土坡上也覆盖细密的杂草,遮去石块的轮廓。主山也没有清晰的轮廓,皴染并无既有格套,而是顺着山石凹凸横斜的走势,连皴带染的塑造出自然的山体。 作者简介张宏(公元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从诸家所述知道他专长山水,也能画人物(咄咄逼真),笔墨与构图近于元人,在这方面得到吴中人士的称赞,吴中学者尊崇之。他擅长山水画,用短促的笔法及湿润的墨色画山石树木,独具特色,构图也时出新意。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官至荆州知府,为官清廉,门绝私谒,人号为“闭门张”(国朝献征录卷一一七)。另据史书称,张宏92岁尚健,仍在作画。这幅画作于一六二五(天启五年),取材自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的一段,写辋川别业(陜西蓝田县辋口)二十景之一华子冈的夜景。幅中树石皴擦短促,富有韵律感,而意境萧瑟冷寞,正是文中所说“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的情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