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圣二湖
释义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其最擅散文。本文侧重于审美观点的陈述,是张岱的经典作品,明清小品文的典范。

作品名称:明圣二湖

创作年代:明朝

作品出处:《西湖梦寻》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张岱

原文

自马臻开鉴湖[2],而由汉及唐,得名最早。后至北宋,西湖起而夺之,人皆奔走西湖,而鉴湖之淡远,自不及西湖之冶艳矣。至于湘湖则僻处萧然[3],舟车罕至,故韵士高人无有齿及之者[4]。

余弟毅孺常比西湖为美人[5],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不谓然。余以湘湖为处子[6],眠娗羞涩[7],犹及见其未嫁之时;而鉴湖为名门闺淑,可钦而不可狎;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8],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9]。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10],至雨雪则寂寥矣。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馀[11],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馀。董遇曰:‘冬者,岁之馀也;夜者,日之馀也;雨者,月之馀也。’雪巘古梅[12],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13];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14]。深情领略,是在解人[15]。”

即湖上四贤[16],余亦谓:“乐天之旷达,固不若和靖之静深;邺侯之荒诞,自不若东坡之灵敏也。”其余如贾似道之豪奢[17],孙瀛之华瞻[18],虽在西湖数十年,用钱数十万,其余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实有增曾梦见者在也。世间措大[19],何得易言游湖。

注释

[1]明圣:西湖古名。汉时传说湖中涌现金牛,为“明圣之瑞”,于是称为明圣湖,又称金牛湖。此外还有武林水、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唐代,才叫做西湖。二湖:指里湖和外湖。

[2]马臻:字叔荐,东汉永和年间为会稽太守。于永和五年(140)创筑镜湖。鉴湖:即镜湖,在绍兴城南三里。宋人讳“敬”字,改为鉴湖。

[3]湘湖:在浙江萧山县城西二里。宋时,县令杨时因地制宜,创筑为湖。

[4]齿及:谈起。

[5]毅儒:张弘,字毅孺,张岱族弟。

[6]处子:处女。

[7]眠娗(tiǎn):即腼腆。

[8]曲:妓女聚居之地。

[9]媟(xiè)亵(xiè):狎侮,轻慢。

[10]萍聚:如浮萍之偶聚。

[11]董遇:字季直,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县北)人。性质纳而好学,善治《老子》、《左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当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馀’。或问三馀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三国志》卷一三裴松之注引《魏略》)魏明帝时官至大司农。

[12]巘(yǎn):山峰。一说小山。

[13]绰约:柔美的样子。

[14]滟(yàn)潋(liàn):也作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有句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5]解人:见事高明能通晓人意者。

[16]湖上四贤:指李泌、白居易、苏轼、林逋四人。李泌,字长源,唐代宗时任杭州刺史。后位至宰相,封邺侯。因其多智谋,兼好道术神仙,故下文称其“荒诞”。白居易,字乐天,唐穆宗时任杭州刺史。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杭州通判,又于宋哲宗元佑年间任杭州太守。以上三人都在治理西湖、造福百姓方面有突出贡献。林逋,字君复,宋杭州人。隐居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亦不仕。卒谥“和靖先生”。明正德间,杭州郡守杨孟瑛建四贤堂,以祭祀上述四人。

[17]贾似道:南宋末年寻相。曾霸占西湖边葛岭一带,建半闲堂、养乐园等楼阁亭榭,日夜与宫人、娼尼淫乐。

[18]孙东瀛:孙隆,号东瀛。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尝费巨金修建西湖名胜。

[19]措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

译文

自从马臻开凿鉴湖(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从汉代一直到唐代,、所以得名最早;后来到了宋代,西湖的名声后来居上,人们都往西湖去,而鉴湖的淡泊和平静自然比不上西湖的妩媚艳丽。至于湘湖(在今浙江萧山县西南),则因为位于偏僻萧条的地方,车船都很难到达,故古代的文人雅士都没有提及它的。我弟弟毅儒,经常把西湖比喻成美人,把湘湖比喻成隐士,把鉴湖比喻成神仙。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把湘湖比作处女,腼腆而羞涩,好似见到她还未出嫁时的风姿;鉴湖是位名门的淑女,虽然令人钦佩,却不可以狎弄亲近;西湖的美好似声色俱丽的最漂亮的风尘女子,纵然天香国色,也必须逢场作戏,所以谁都可以亲近她,倾慕她,;正因为如此,也就人人都可以轻慢她,抛弃她。西湖在春夏时节最为热闹,秋冬两季却又冷冷清清;二月十五花朝节时人声喧闹,八月十五月夕(即中秋)时节的人却只有零零星星的;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纷纷到来,而雨雪之日又寂寥无比。(注:以上三句是形容西湖是热闹的时候真的热闹,冷落的时候也真的冷落。或者说,正是西湖的艳丽,招来了西湖如此鲜明的喧嚣和凄惶。)所以我常说:“应该用善读书的董遇三余来作体味,而最能体味湖光的也不过董遇三余的境界。” 所谓董遇的三余,就是“冬者,岁之馀也;夜者,日之馀也;雨者,月之馀也。”。雪岭寒梅不让于烟堤岸柳、夜色涳蒙更比朝花绰约、烟雨蒙蒙时丝毫不比晴空潋艳时逊色,(注:这里是对应上文“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清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而言的,作者意在阐明他认为西湖的景致,无论秋冬春夏,日夜,不论雨雪晴明,都是美的。)而这种种的美,在于人们如何去深情领略。即使是“湖上四贤”。我也认为:“白居易的豁达开朗不如林逋的平和深邃;李泌求仙问道的荒诞自然比不上苏东坡的聪慧机智。”其余的像贾似道的奢侈,孙东瀛的豪华,虽然他们也在西湖边数十年,耗费了数十万钱财,但他们对于西湖的性情,西湖的风味,实在是做梦都不曾领悟到啊。所以,世间的凡夫俗子,怎么能轻易的品评西湖呢!

鉴赏

这则小品,为张岱《西湖梦寻》中的一篇。侧重于审美观点的陈述,作者独对雪巘古梅之姿、夜月空明之景、雨色空蒙、静深灵敏之趣,深情领略,得以真正解悟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更以其深远的识见,卓然独立的审美观念,令人折服。

作者

张岱(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岱是公认最伟大的明代散文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绝代文学名著。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晚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张岱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又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