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丰坊草书自书诗卷
释义

【名称】明丰坊草书自书诗卷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明代

【作者】丰坊

【简介】

故宫博物院所藏丰坊的这幅草书《自书诗卷》(图为作品局部)为纸本手卷,纵33.4厘米,横772.5厘米,共124行。该卷书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二月十四日。是年,丰坊56岁,正是年富力强,在艺术上逐步趋于成熟的阶段。

丰坊,生于1491年,卒年不详。据《明史》卷一百九十一记载,他是明世宗时翰林学士丰熙的儿子,浙江鄞(今宁波)人,字存礼,晚年更名道生。丰坊曾举乡试第一名,为嘉靖二年 (1523)进士。他曾为南京礼部考功主事,后遭贬斥,为通州同知,不久又被免职回家。《明史》上称其“博学工文,兼通书法,而性狂诞”。最初,他不甘心穷居乡里,曾多次上书皇帝,建言献策,但最终并没有达到升迁进擢的目的,因此抑郁而终。他在学问上似乎没有下过太大的工夫,曾有一部《十三经训诂》,因多穿凿之语,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丰坊留给后人的,主要还是他的书法作品。

关于这件作品的来历,是由于丰坊在嘉靖十五年(1536)春天曾得了一场重病,一位高明的医生治好了他的病,他非常感激,因此做了一首长诗作为答谢。事隔十年之后,他的另一位朋友特意来信请他书写大草,丰坊便录写了这首长诗相赠。从作品的跋语来看,他在书写的时候,“天朗风和,笔纸精洁”,心情非常舒畅。但遗憾的是,丰坊的身体状况不佳,腕力虚弱,因此对这件作品并不十分满意。下面就对此作做—些具体的分析。

孙过庭《书谱》云:“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尤可记文。”这说明,对于草书而言,笔画的使转是最为重要的。尽管丰坊对自己的这件作品并不十分满意,但从作品本身来看,还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为,线条有着强烈的动感,字与字之间的呼应、牵连非常自然。无论是单个字的造型,还是通篇的气势,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显得非常和谐统一。如上图中的“渝山渝州有同”六字,每两字都是首尾相连、浑然一体,而间隔部分又是笔断意连、上下呼应。“志家居玉溪边”六字,虽然每个字都是独立成形,但却是结体或平或险、笔画或简或繁、点线或轻或重,实现了变化中的统一。在追求灵动、婉转的同时,丰坊也注意到了局部的调整和变化,意在增强整篇作品的节奏感,如“玉溪何所有,大宅青云连”,既有连绵不断的缠绕之笔,也有斩钉截铁的方折之笔。此外,这件作品中又有极为抒情的纵逸之笔,如“神”、“沸”、“舞”、“中”等字,势如破竹而又戛然而止。这种有意和无意中的安排,使得整幅作品富于变化、富有节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丰坊的书法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推崇。他的同时代人,也是以草书见长的詹景凤曾对其书法做过这样的评价:“道生书学极博,五体并能,诸家自魏晋以及国朝,靡不兼通。规矩尽从手出,盖工于执笔者也。以故其书大有腕力,特神韵稍不足。”(《詹氏小辨》)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中也说:“坊草书自晋、唐而来,无今人一笔态度,惟喜用枯笔,乏风韵耳。”从这幅《自书诗卷》来看,的确存在笔力有余而风韵不足的弊病。但尽管如此,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