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明朝九边重镇
释义

简介

公元1368年 明朝建国百余年间,退居漠北的金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宣府、蓟州、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九边重镇的建设与战事

明太祖北伐成功将元军赶出了长城以北地区,并未赶尽杀绝。元朝的残存势力虽然经常互相

残杀,有时强盛有时衰弱,但一直侵扰明朝的边境,企图卷土重来。因此,明朝自

建国起,其国防就一直以北方边镇最为重要,而有明一代,北方的边患也从未停止

过,直到亡于一个新兴的北方民族——女真族。

洪武年初,朱元璋即在北方设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

延绥四镇,不久又设宁夏、甘肃〔在张掖〕、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三镇,其镇守为武职大臣,提督则为文职大臣。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这九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

朱元璋又在长城以北建立大宁卫〔今凌源〕、开平卫〔今内蒙古多伦〕、东胜卫〔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三个军事重镇,作为九边的外围据点。于要害之地,如紫荆关、芦花领、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等处,也都置兵戍守。于是东起辽阳,西经大宁、开平、兴和、独石、东胜,抵大同,数千里间,各边镇卫所都驻军队、开屯田,声势相连,形成了一条牢固的防务线。

其中,山海关乃关内外交通枢纽,地势最为重要,女真兴起后,以此地驻兵最

多,设总兵和经略负责镇守。驻守边镇的军队称为边兵,总兵官总镇正兵,副总兵领三千人作为奇兵,游击 也领三千人往来防御,为游兵,恭将分守各路要塞,东西互相策应,为援兵。永乐年间,成祖自动放弃大宁卫,把大宁所辖边地赏给兀良哈,从此北边失一重镇,辽东与宣府、大同的联络也因此阻绝。成祖又徙东胜左卫于永平,右卫于遵化

化,宣宗更因太平卫孤远难守,徙于独石,三卫尽失,边防的形势大为削弱。以前

是边防第二线的宣府、大同也逐渐变为最前线的要塞了,北方的国防线因此步步南

移。

不过成祖对边防还是相当重视的,自宣府以西,直至山西边缘,“皆峻垣深壕,

烽堠相接”,凡通车马的隘口,设百户防守,只有樵夫牧民的隘口,也安置边兵十

人戍守。英宗正统元年,因为宁夏所辖的屯堡均在河外,旷远难守,由总兵史昭建

议,在花马池筑哨马营,以便策应。宪宗成化七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大筑边城,东

起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共一千二百余里。而在墙内,自偏头至宁固,堑山堙谷,

称之为夹道。这些边城,非常坚固,守卫的将士也英勇顽强,北人称之为骆驼城,

一时之间,西北防务颇为振饬。

九边重镇的荒废

由于边防的驰坏,也是从成祖时逐渐开始的。洪武时,平时只让出生本地的士

兵和有罪谪戍者守边,边境有事才调动内地的军队,称为客军。成祖却命内地的军

队都要轮流戍边,称为边班,从此边兵逃亡的人数逐渐多起来。而边军的屯田制度,

从宣德、正统时起也开始遭到破坏,分驻各边镇的亲王、太监、军官等都争相侵占

屯田,役使军丁为他们耕种,军丁不堪虐待,逃亡的就更多了。当时的正派官吏,

象山西、河南巡抚于谦,宣大巡抚罗亨信深知问题严重,对宦官及其私党的所为极

其不满,为维护屯田制度不废余力,象于谦就曾“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

用”,而罗亨信也迫使明廷停止征收军丁私垦田的田税。

边军屯田还不能做到粮食自给,朱元璋便下令盐商只能拿边境的粮食来换盐引,

于是富商大贾纷纷出钱召募农民到边境开荒垦田,边境的粮仓也因此充足了。但是

到了孝宗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却让盐商纳银换引,而由太仓供给边境用粮,盐

商们自然不再管边境的粮仓是否装得满,边地日见荒芜,边境的粮价越来越贵,边

军用粮也越来越困难了。

武宗以后,边将冒饷,边兵逃亡,诸如此类的事已司空见惯,边备日渐废池。直至明朝灭亡。

〔参考《明史》“兵志”、“于谦传”,《明会要》“边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