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闽浙边抗日救亡学校旧址 |
释义 | 旧址概况在浙江平阳县山门镇凤岭畴溪小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在闽浙边区坚持三年革命武装斗争,为培养抗日干部,在山门凤岭畴溪小学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 招收了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男女学员约200人。粟裕同志任校长,副校长何畏(黄先河)。开设: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等课程。1938年1月开学,3月间结束。部分学员奔赴抗日第一线,部分学员留在后方坚持地下斗争。对此后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旧址原有二幢木构楼房,现仅在西楼一幢,七间,分上下两层,进深 6.5米,面调23.25米、高约 6.7米。总面积 144. 6平方米。穿斗式结构,硬山顶,楼上有回廊、栏杆,门窗饰网 状方格窗限。楼下教室两间,摆设课桌、板凳和黑板。楼上新设会客室,隔壁北首一间是学员宿舍,南首是教员寝室,一律草荐垫底,上铺草席,再摆上方块式旧棉被。板壁上按铺位挂 上红五星书包,桌上平放短脚小油灯。再现当年艰苦朴素生活。 在两教室中间新辟了图片展览室。展出刘英同志《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粟裕同志的《游击战术讲学》,以及结业后部份学员开赴前线照片等文献实物资料,大门内立有二青石碑。一为“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遗址;一为“抗校”简介。楼前的桂花丛中,新耸立起“粟裕同志部份骨灰安放纪念碑。”现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简介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岗坪上的山门小学内,前身为山门畴溪小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我党为了加强抗战力量,迎接将来斗争的需要,解决骨干不足的问题,于1938年1月15日,以刘英、粟裕同志为首的“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在山门镇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招收来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学生、工人、教师等学员200多人,开设游击战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群众工作等课程。1938年1月开学,3月间结束。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当年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办学为期虽然短暂,但收效甚大。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这些学员南征北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多成为党政军及各条战线的骨干,对此后人民解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该处1989年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