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闽西 |
释义 | 岩市位于北纬24度23分—26度02分,东经115度51分—117度45分,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的西部,通称闽西。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距厦门142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下同)、泉州216公里、福州376公里。龙岩是距离厦门最近的内陆邻海城市,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腹地的交通枢纽与重要通道。 中文名称:龙岩市 外文名称:LongYan 所属地区:中国 福建省 面积:19028平方公里 人口:287.5 万(2007年) 介绍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今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及三明两地市的部分辖区。 历史沿革闽西历史悠久,从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到新石器时期的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看,早在一万年前,闽西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晋太原三年(二八二年),置什罗县,这是闽西省史可查最早设置的县,属晋安郡所辖;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汀州,辖长汀、什罗、宁化三县,从此闽西开始大步迈向汉化的进程。明成化六年(1470)析清流、沙县、将乐、宁化县地置归化县(隶汀州)。 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从人文和资源而言,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又是福建省重点侨区、林区、矿区和旅游区。 行政区域龙岩市现辖新罗区和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五县,代管漳平市。各县(市、区)下设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街道6个、镇63个、乡64个(其中民族乡2个);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下设1896个村(居)委会,其中村委会1783个、社区居委会113个。市政府设在新罗区。 龙岩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龙岩市 面积19027平方千米,人口286万人(2004年)。 新罗区 面积2685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364000。区人民政府驻东城街道。 漳平市 面积2571平方千米,人口27万。邮政编码364400。市人民政府驻菁城街道。 长汀县 面积3090平方千米,人口49万。邮政编码364200。县人民政府驻汀州镇。 永定县 面积2216平方千米,人口46万。邮政编码364100。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 上杭县 面积2879平方千米,人口48万。邮政编码364200。县人民政府驻临江镇。 武平县 面积2635平方千米,人口36万。邮政编码364300。县人民政府驻平川镇。 连城县 面积2951平方千米,人口33万。邮政编码366200。县人民政府驻莲峰镇。 性质 县城名字 区划 下辖新罗区、漳平市、永定县、上杭县、武平县、长汀县、连城县 森林资源龙岩旅游资源丰富,其森林 覆盖率达72.3%,为全省重点林区。以“古田会议旧址”为代表的“红色之旅”和永定土楼为代表的“客家之旅”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国家A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方圆1600平方公里,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栖息着华南虎等珍稀动物,保存了一批珍稀植物品种,是回归自然的“绿色之旅”的理想去处。龙岩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和著名侨区。龙岩是福建三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7.9%,居全省首位。 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永定土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连城冠豸山、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和龙崆洞等景点正逐渐成为旅游热点。 龙岩是著名的旅游区。龙岩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初步形成“红色之旅”、“客家之旅”和 “生态之旅”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区域内有3个国家4A级旅游区(永定土楼、冠豸山、龙硿洞)、1个国家重点名胜区(冠豸山)、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3个国家森林公园(龙岩国家森林公园、上杭西普陀国家森林公园、漳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自 然保护区(梅花山、梁野山)、1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旅游八大品牌中,龙岩就占2个(以永定土楼为代表的闽西客家文化、以古田会议会址群为代表的闽西红土地文化)。 龙岩是全省重要的旅游区。福建八大旅游品牌中,龙岩拥有古田会议旧址和永定客家土楼两大品牌。还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连城冠豸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新罗龙硿洞、中国华南虎园、水域面积65平方公里的龙湖等一大批旅游名胜。龙岩是享誉海内外的客家祖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目前已初步形成“红色之旅”、“客家之旅”和 “生态之旅”等一批特色旅游产品。 主要旅游景点龙岩主要旅游景点:永定土楼 、连城冠豸山、永福、天宫山 、培田民居、古田会议会址、龙硿洞、永福花乡、天成佳景冠豸山、历史古城长汀、梅花山、古田会议旧址、狮岩、七峰山、李氏大宗祠、石山园 、虎豹别墅、朝斗岩、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李登辉祖籍地·摩陀寨·古田镇 ·仙府龙宫龙硿洞 ·云顶山茶园 ·客家首府·红色“闽都” ·感受培田:“辉煌大庄园” ·梅花山虎园 ·洪坑村中看土楼 ·龙岩学院 ·龙岩国家森林公园 ·紫云山 ·梁野山自然保护区·西陂天后宫 ·惟一的四堡·花乡寻花·茶乡问茶 ·画乡赏画 ·寻访毛泽东·紫金工业园 ·中山镇 ·梁野仙山拾野趣 ·湖光山色龙湖景 ·初溪土楼 ·振福楼·振成楼 。 闽西旅游热点1 永定土楼 永定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客家民居建筑,是世界建筑的一朵奇葩,以她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特别的建筑艺术为世界所惊叹。 永定土楼有圆楼和方楼两种。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 圆楼象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如“飞碟”,冷战时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数的核反应堆。 土楼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她有多种功效:防震、防火、防御,通风采光良好,冬暖厦凉 她的建筑格局和形式,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团结友爱的传统,进入任一土楼,就犹如回到很久的历史年代。 在这里,乡情网收集了10个有代表性,最独特的土楼,并冠以美号,配上照片,请你欣赏。以后将陆续收集更多的土楼资料供赏玩。 2 连城冠豸山 冠豸山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连城县城东1.5公里.平地拔起,不连岗以自高,不托势而自远,外直中虚、山清水秀,与武夷山并称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景区面积123平方公里,核心景区53平方公里。由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九龙湖五个游览区组成。 冠豸山形如莲花,又名莲花山。因海拔最高的灵芝峰和五老峰,组成拾似法官头上戴的惠文冠,又叫"獬豸冠",故名冠豸山。 冠豸山开发始于宋元YOU年间,在石门湖筑亭建阁,植以松竹、成为吟诗斗酒之地。元朝至正年间,县尹马周乡率千人拓宽上山石磴,建书院楼阁,标全山十三景,到了明代,垒城开池,筑南北堑关墙,凿石磴,建书院,成为闽西"上游第一观" 冠豸山风景秀丽、苍玉峡逶迤而入,一石若悬,流水潺潺,松风亭建在半山巨石之上,游人在此倾听涛声,欣赏吐红杜鹃,分外悦目赏心,走过有惊无险的丹梯云栈,穿过"云嘱"堑门,便是高壁峭立,独开一面的"滴珠岩",上有明代名儒黄公甫题刻的"冠豸"两字,字经数尺,苍劲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阳镌刻的"上游第一观"五字,是为闽江、九龙江、汀江发源地之一的佐证。芙蓉坡上下有历代所建书院十余座,现存修竹书院,五贤书院,东山草堂等。东山草堂内有清代《四库全书》总篡纪晓岚所题"追步东山"以及民族英雄林则徐所书"江左风流"题匾,评为中华名匾。过金字泉,便是五老峰和灵芝峰两峰峪谷形成的长200米的一线天,中有撩人遐思的玉女池,在"白云深处"登五老峰,可眺望城区风光,只见楼宇林立,田畴如画,九曲文川,缭绕如练,尽有"千峰历落双眸下,九曲潆洄一掌中"之感。五老峰下是"天上来"、"林赤章谈书处",周围有弥勒伴观音、沃泉岩、老虎岩、观音谷等景点。灵芝峰下有灵芝庵,唐代欧阳仙炼丹处,雪洞。至后山可见项南所题"万斗朝峰",在此可见高30余丈的"照天竹"当地称为"马锥石",现代人文谓之为"生命之根",其旁有山泉琮琮的莲花洞,身姿绰约的五姐妹石,在寿星峦顶有长亭,有著名书法家罗丹所题"人长寿"石刻。 石门湖古时为连城八景中的"石门宿云"。七十年代在此筑坝建湖,形成一个山水相溶,水天一色的新景观,登船可览翠岛,疯增戴帽、莲花峰、双乳峰、千瀑岩、河马饮泉、大象戏水等景点,还可见湖一石 上似形女阴的被称为"生命之门"的大自然绝作。在香兰亭弃舟上岸,经"三叠泉"便可览"桄榔幽谷"在必达亭可观看高空飞车表演。 竹安寨,位于冠豸山右侧,与冠豸山山体相连,这里集雄、奇、险、绝于一体。踩踏有声,山体完全悬空的315级的摩天岭,有马头山、雄鹰展翅、寿星岩,永不干涸的天地,水门墙、双剑峰,三屏峰等景点。 3 梅花山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南端与博平岭间的玳昌 山麓,上杭、连城、新罗三县(区)的毗连地带,俗称"梅花十八洞"。这里山峦耸峙,绿海无边,层林叠翠,荟萃了了许多珍贵的生物资源与物种,有"神奇的宝山""动植物资源基因库"之美称。该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加入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1994年列入中国优秀保护生态系统名录和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名录。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1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9%。核心保护区为89208亩,人迹罕至,是华南虎、梅花鹿、蟒蛇的重要栖息繁衍地。保护区内有全国罕见的大面积大径组天然杉木林。据福建记载的20株"杉木王"梅花山有六株。据科考资料初步统计,保护区仅维管束植物有近2000种,有杜仲、建柏、马桂林、凤光木、长苍铁杉、穗花杉、半枫荷、沉水樟等珍稀树种;有三尖杉、红豆杉、钟萼木、黄杨木、紫心木、南方铁杉等名贵树种,还有65种竹类,大量珍贵药材、珍稀野花卉等。 梅花山优越的森林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长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天然动物园"。这里有兽类100多种,鸟类300多种,两栖类30余种、爬引类60多种,山溪鱼类36种,浮游动物近百种。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羚羊、黑鹿、黄腹角雉,白劲长尾雉和蟒蛇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龙岩市委、市政府对梅花山的旅游综合开发高度重视,建立梅花山旅游经济综合区。1998年月月成立中国龙岩梅花山华南虎拯救中心,并在上杭县步云马坊的茶盘洞建立华南虎虎园。虎园内还配套设立"蛇园"和"猴园"。 4 七峰山 七峰山地处上杭县城北郊,距城4公里。这里四季如春,万木竞秀。上杭县志载:"杭川钟灵毓秀之山,此为第一"。近年修建了露天坐佛、九松亭、赏景台、福寿亭、敬师厅、春晖阁20多个景点,其中如来坐佛,外观是佛,内为高23米五层的建筑,一层为佛堂,二层为佛经阁,三层为迎宾厅,四、五层为佛像头部,整座佛像高大雄伟,是福建第一座大型佛阁。 5 中华山 中华山位于连城县新泉乡马背村。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是八闽名刹之一。 中华山性海寺,四周树木苍翠,绿竹掩映,环境幽静。性海寺占地4000多平方米。寺观建筑有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内有放生池,中有拱桥直通大雄宝殿,殿深14米,宽18米,正中供华严三圣,形象壮丽雄伟。大殿左右为钟鼓楼及法堂、宿舍。大殿后为藏经楼。 中华山性海寺是"农禅并重"的典范,倡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遗风,在周围几十里山地各植有油茶林3000多亩及桃、李、梨、桔等各种果树和花卉,四秀飘香,清新宜人,香客不断,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6武平狮岩 狮岩位于武平县岩前镇,属石灰岩溶洞地貌,因形似狮得名。狮岩古称南安岩,曾列入中国 名胜词典。 登狮岩,入主洞口,便是古佛殿,正中供奉三尊定先古佛。前一尊是台湾淡水镇鄞山寺送来的。岩壁上刻有北宋丞相李纲所题的"灵洞水清仙可仿、南安木古佛洞居",洞两旁立着护法神。洞右侧供的是一丈多高的如来佛,洞左侧供的是"水德参天"和妈祖。 古佛殿后有一曲径,经过"通天第一洞",阵阵凉风袭人,洞内有许多大自然造化的石狮、石象、石猴、石龟等,岩顶上刻有"人世篷壶"四字,相传是乾隆皇帝所题。出了岩洞,左可通观音宫、何仙姑宫、七圣宫,右可通财神宫、药王菩萨宫、天上圣母宫。山麓为均天寺。狮岩山顶,古树参天。狮岩前有一天然泉水湖,称"蛟湖",清澈如镜,有"蛟潭涌月"之称。 7 虎豹别墅 虎豹别墅在永定下洋镇中川村,是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先生于1946年冬,耗资34万港元兴建的,这是胡文虎先生生前建造的三个别墅之一(其余二个在新加坡和香港)。 虎豹别墅系土木结构,部分用砖、钢筋结构,三层气势雄伟。近年经胡仙博士修复一新,李鹏总理题词,辟为纪念馆,1991年3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古田会议址 古田会议址位于上杭县古田镇社下山西麓。会址始建于清末公元1848年,称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1917年创办成"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进入古田后,更为名"曙光小学"。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四军各级党代表,士兵代表和地方党组织的代表,妇女代表等12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根据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 指示信的精神,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建设的经验,批评了各种非无产阶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来建设党和人民军队。会议一致通过了毛泽东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又称古田会议决议)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的新的前敌委员会。 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红军建立两年多来的丰富经验,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我军同一切旧式军队划清了界线,而成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对党和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古田会议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8月,被列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1989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参观了古田会议址,并挥笔题写了"继承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的题词。1999年6月21日胡锦涛副主席参观了古田会议址,并强调古田会议精神仍有伟大的现实意义。1999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曾庆红参观了古田会议。2000年1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会址前举行新世纪首场演出。 9 李氏大宗祠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乡官田村河谷盆地,四面环山叠翠,黄潭河蜿蜓而过,风景十分秀丽。 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直,砖木结构建筑,计有三个大厅,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正面牌坊式楼门上刻着"恩荣"两字,两边对联是:"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在正大门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圆门和耳大门,中厅三对青石柱擎着雕梁画栋、左右两壁临摹文天祥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均畅宏浑,正厅前的屏风上刻有明代名儒所撰写的《李氏火德翁传》。宗祠结构严谨,气势非凡,充分体现了客家家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 李氏大宗祠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而建筑的。从李火德入闽至今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桂、赣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海外到此寻根谒祖的络绎不绝。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矿产资源龙岩是福建省重要的矿区。已探明的矿物种类64种,其中金、铜、铁、煤、高岭土等16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全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全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同时,水力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14.5万千瓦,可开发量188.1万千瓦。龙岩是资源丰富的黄金宝地,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 其他资源当地还盛产烤烟,为全国优质烤烟基地。 交通状况航空龙岩地处闽南沿海与珠三角和闽粤赣三省结合部,是海峡西岸延伸两翼、对接两洲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龙岩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方面,建成了龙岩冠豸山机场,已开通龙岩至深圳、龙岩至上海航班。 公路方面龙长高速公路、古田大道建成通车;永武高速公路全线开工;漳永高速公路的路线规划设计方案通过省内审查;永春至永定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36公里、累计174公里。基本完成国道和通县道路路面改造,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1900公里、累计7600公里。铁路方面,龙漳、龙梅、龙赣三条铁路分别与鹰厦、广梅汕、大京九等铁路线相连;龙厦铁路全线开工,按时速200公里、一次复线电气化设计建设;赣龙铁路复线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06年1月12日开通了龙岩始发至北京的“海西号”旅客列车;2008年4月28日开通了龙岩始发至上海的旅客列车。到“十一五”末,将构建起1个机场、4条高速公路、4条铁路、8条国省道为主体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各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和铁路,与全省和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区交通主干线全面对接,进一步凸显对内联结、拓展腹地的功能。 气温气候闽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2005年,平均气温18.7℃~21. 0℃,平均降水量1031毫米~1369毫米,日照时数1804小时~2060小时。全年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 地理特征地理特征东西长约192公里,南北宽约182公里,总面积19050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5.7%。其中山地14964平方公里,丘陵3101平方公里,平原985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境内武夷山脉南段、玳瑁山、博平岭等山岭沿东北—西南走向,大体呈平行分布。全市平均海拔652米,千米以上山峰571座。最高峰为玳瑁山区的狗子脑主峰,海拔1811米;最低点位于永定县峰市镇芦下坝永定河口,海拔69米。境内溪河众多,分别属于汀江、九龙江北溪、闽江沙溪、梅江水系。集水面积达到或超过50平方公里的溪河共有110条。河川年迳流量19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14.5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能蕴藏量182.7万千瓦。2005年平均降水量1031毫米~1369毫米。 城市规划2007年,启动了商务、物流、人居三大板块规划建设,基本完成2003-2007年两个城建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33.6平方公里,扩大了2平方公里;市辖区GDP突破200亿元,达2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全市比重41.2%,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57 .6万人,比上年增加约2000人,城镇化率达76.6%,较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城市管理得到加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获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就业问题2007年,龙岩市单位年末从业人员24.91万 人,比上年同期增长8.7%,在岗职工23.75万人,比上年的21.77万人净增2.0万人,增长9.1%。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吸纳就业人员能力有所增加,从业人员分别为11.45万人和1.27万人,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0.8%和7.9%;其他单位从业人员12.19万人,增长17.4%,增长迅速。从行业分组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教育、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采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七大行业,共占全市从业人员的80%。增长最快的主要是制造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9%、16.6%、16.6%。 教育工作龙岩市各类高校招生4180人,在校生13309人,毕业生327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1383人,在校生44064人,毕业生9106人。普通高中招生2.65万人,在校生8.20万人,毕业生2.23万人。初中招生3.72万人,在校生12.34万人,毕业生5.8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85万人,在校生17.37万人,毕业生3.64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4084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72万人。近年来,龙岩市不断加大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油脂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技术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龙净环保、紫金矿业、卓越新能源及森宝(龙岩)实业等4家企业被认定福建首批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年度取得科技成果44项,比上年增加21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科技成果24项,比上年增加18项;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先进水平39项,比上年增加21项。受理专利申请269件;授权专利189件,比上年增加77件。2007年末,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其中当年新认定1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以市科技创业园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人口文化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87.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1.9万人,占70.2%;非农业人口85.60万人,占29.8%。总人口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5.33。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常住人口为275万人。 人口自然变动2006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0.5‰,死亡率为4‰,自然增长率为6.5‰。与2000年相比,出生率下降2.79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1.3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1.41个千分点。 人口年龄构成 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18.47%,15-64岁的人口占70.65%,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0.9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6.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3.77个百分点。 民族:闽西是客家人的主要祖地和聚居地之一,全市七个县(市、区)有五个县是客家县,客家人口占全市总人口75%。闽西客家文化、建筑、民俗、风情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被誉为“客家首府”,汀江河被称作“客家母亲河”;始建于清道光16年的上杭稔田李氏大宗祠,被称为“东南亚李氏宗亲的大本营”。全市在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120余万人,其中在台湾的客属同胞30多万人。2000年11月,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在我市举行,全世界客属代表3500多人会聚龙岩。 医疗卫生民办实事项目2007年末龙岩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不含门诊部及诊所)186个,其中医院31个,卫生院126个,预防保健机构8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087人,其中医生3463万人,注册护士2996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床位8164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7717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3.77%,乡村医生和卫生员3263人。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龙岩市于2002年底启动实施“百院建设、千人培训”工程(“百院建设”即重点加强100多所农村卫生院建设,投入专项经费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千人培训”即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医护人员1000名),并连续多年把它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医疗设备2007年,市级财政投入200万元,为17个卫生院配置医疗设备284台件,选送了144人次到省、市级医院进修,组织了298名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市级培训。至2007年底,该项目累计投入1365.48万元,为74所卫生院添置医疗设备931件(台),培训医疗技术骨干4978人次,卫生院的诊疗条件得到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提升。2007年,省委、省政府实施了“选派千名医师帮扶卫生院”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百名医生帮扶乡镇卫生院”活动。据统计,省和厦门市选派了106名医师进驻我市90所卫生院,龙岩市县级以上医院选派100名医师帮扶乡镇卫生院,市财政按照每名医师5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活动开展以来,下派医生累计完成门诊40234人次,开展各种手术305台,组织开展义诊111次,举办学术讲座106场,开展适宜新技术44项。各帮扶单位共向接受帮扶的乡镇卫生院赠送医疗设备539台(套)、经费10.6万元。县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卫生院工作已经覆盖全市125所乡镇卫生院。市财政拨出100万元,市卫生局筹集9.2万元,争取中国初保基金会捐赠56万元,为全市1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配备救护车。 政府津贴补助此外,龙岩市还在2005年出台《龙岩市实施乡村医生享受政府津贴的意见》,对村级卫生员实行政府津贴补助。2007年共有2194名乡村医生享受政府津贴,累计发放政府津贴228.474万元。同时,大力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投入100万元,龙岩市培训乡村医生3082人次,参训率达到100%。2007年,龙岩市新农合实现全覆盖,人均筹资水平由上年的50元提高到60元,各县(市、区)调整补偿起付线、封顶线及补偿比例,提高农民受益率。截止2007年底,全市参合农民199.56万人、参合率85%,乡镇、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全市总补偿10.2万人次,补偿金额8201.48万元,人均补偿803元,补偿总额占参合农民住院总费用的30% 文化历史在夏、商年代,龙岩地区按地域属扬州,西周属“七闽”地,东周为越国地,秦属闽中郡,汉初为南海王织的封地,后为会稽郡冶县(后汉更名东侯官)地。三国属吴建安郡。在三国以前,未有县以上行政建置。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辖地包括闽西和闽东南沿海一带,领原丰、侯官、温麻、晋安、新罗、宛平、同安、罗江8县。新罗县治所在今长汀县境内,为闽西有史可查最早设置的县。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废新罗、宛平、同安3县,原新罗县地仍属晋平郡。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析晋平郡地置南安郡(辖今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地域)。梁大同六年(540年),南安郡增置龙溪县,闽西隶属该县。 隋平陈后,把丰州(原晋安郡)改名泉州,废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隋大业二年(606年),泉州改名闽州,次年又改名建安郡,闽西地属建安郡龙溪县。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式建州。因境内有长汀溪,而取名汀州。这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 汀州的治所,初在长汀村(今上杭旧县)。唐天宝年间(742—756年),迁至东坊口大丘头。唐大历四年(769年),陈剑接任汀州刺史,因东坊为国“烟瘴之地”,又将州治迁至长汀卧龙山南之白石村。此后,白石村一直是汀州州治和长汀县县治所在地。 天宝元年(742年),汀州曾改称临汀郡,唐乾元元年(758年),临汀郡复称汀州。 唐王朝解体,形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王潮、王审知兄弟在福建建立闽国,共辖7州、36县。汀州是其中的一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年),闽国分别为南唐和吴越所分割,汀州归于南唐,仍设汀州。两宋时,汀州建置沿袭未变。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汀州升为路,至元十八年汀州路所属6县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鲁国公主囊加真的封地,隶福建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福建改置宣慰使司,汀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复隶福建行中书省。大德三年(1299年),立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汀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1356年),汀州路复隶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称汀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省督抚酌定海疆,以漳州府龙岩县距府治僻远,鞭长莫及,奏升龙岩县为直隶州,下辖原属漳州府的漳平、宁洋2县。这是龙岩置州之始,直至清末,龙岩直隶州建置不变。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民国2年(1913年)。废除清府州制,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原汀州府、漳州府、龙岩直隶州所辖各县,均隶福建西路道(翌年改为汀漳道)管辖,治所设在龙岩。 民国15年(1926年)北伐后,废除路道制,实行省、县两级政制,汀漳道下辖各县,直属福建省。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30年3月在福建省西部建立工农割据政权——闽西苏维埃政府;9月以后,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11月,在江西省瑞金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闽西成为中央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在长汀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闽西苏区各县直属省苏维埃政府管辖,直至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撤出中央根据地,前后历时近5年。 民国21年(1932年)7月,十九路军进驻龙岩、漳平、永定3县,撤销县建制,成立闽西善后委员会。 民国22年(1933年)11月~民国23年(1934年)2月,十九路军发动反蒋“闽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将原福建省分为4省,闽西7县为龙汀省管辖。 民国23年(1934年)2月,“闽变”失败后,福建省政府下设10个行政督察区,闽西分属第七、第八行政督察区。翌年,全省改为7个行政督察区,闽西分属第六、第七两个行政督察区。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龙岩,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设在长汀。 民国36年(1947年)4月,全省行政督察区作较大调整,闽西各县均属第七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设在龙岩。 1949年5月22日,第七行政督察专员李汉冲、练惕生宣布闽西起义,通电脱离中华民国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闽西义勇军临时行动委员会,权理闽西地方政权。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闽西南临时联合司令部进入闽西,先后解放闽西各县,其日期为:上杭8月27日;龙岩、永定9月1日;漳平9月13日;武平10月17日;连城11月6日;长汀11月16日。解放后,各县均相继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或军事代表团。 某些地区概述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北纬25°58′-26°40′,东经116°22′-117°02′。总面积2381.3平方千米。2005年,户籍人口34.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7万人。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隶属于三明市。宁化是中央苏区县之一,号称“苏区乌克兰”,享受西部地区政策待遇。宁化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宁化县石壁村是客家祖地。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红军长征的四个起点县之一,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率部途经宁化时,曾写下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当时全县13万人口,参加红军的就有13700多人,为革命牺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册烈士达3300人。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宁化籍将军有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 清流县 清流县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东临永安,南接连城,西北与宁化毗邻,东北与明溪接壤,通行闽客方言清宁话。清流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清流历史悠久,古称黄莲,宋元符元年(1098年)置县至今已911年,因县城清溪环绕,碧水萦回,故名清流。考古学家在沙芜狐狸洞发现古人类化石,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把福建人类的活动历史由六、七千年前推进到一万年以前,成为“闽人之源”。 明溪县 明溪县位于福建西北部,北纬26°08’—26°39’,东经116°47’—117°35’。面积1705.6平方千米。辖4镇,5乡。人口11.59万,通行闽西客方言清宁话。明溪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省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林区县之一。农副产品有稻米,花生、黄豆,甘蔗、油菜籽、油桐籽、油茶籽、松脂、山苍子、烟叶、茶叶(枫溪华山茶闻名),香菇、红菇、笋干、棕片、苦竹、药材淮山、厚朴等),毛边纸,特产肉脯干。工业有森工、机械、电子、建材、冶金、化工、煤炭、食品、造纸、皮革、印刷等门类。公路以省道102、206线为主干,通车687.1千米。 永定县: 永定客家风俗,从西晋至今1700多年间,既沿袭不少古代中原文化遗风,又逐渐形成多姿多彩的风尚习俗。客家先民辗转南迁,身无长物,傍无凭藉,所到之所,多是乡曲荒丘。为适应新环境,他们建造土楼合族聚居,男勤生产,女务织纤,团结互助,清洁卫生,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美德。建国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人们道德观念的更新,民见民俗了发生了一些变化,既继承了传统的良风美俗,了批判、荡了崇神拜鬼的封建迷信和男尊女卑等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竟有不少良风美俗被视为封、资、修加以批判,出现了皂白不分的混乱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又进一步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举起拥军、拥政、爱民、讲文明礼貌、提倡优生优育以及讲科学、讲卫生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永定有道、佛、基督和天主四个宗教组织。建国前,它们归僧(会)道司管理。建国后,它们的正当活动受国家的法律保护。 上杭县: 上杭客家先民来自中原汉族,在县境定居后与先期到达的部分畲族杂居,相互融化,但习俗仍与中原汉族相似,保留不少周礼古风,具有明显的客家特色。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生产落后,交通闭塞,民俗较为保守,加之受传统的道德规范。“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人们多内向自尊、尊儒好学、安土重迁、崇古追远、重义好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变革,民俗发生深刻变化,刻苦耐劳、奋发进取精神日益弘扬,人们敦厚友爱、助人为乐。尊老敬贤、好学上进、婚姻自主。勤俭成风。但60年代后,尤其经“文化大革命”,许多良风美俗被视为封、资、修加以批判,一些陈规陋习又沉渣泛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精神风貌有了新的变化,自觉顶风正俗,清除陈规陋习,传统美德和优良习俗逐步恢复。但由于一度放松思想政治工作,一些地方封建宗族活动,以及迎神弄鬼、买卖婚姻、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又有滋长蔓延之势,党和政府已经注意,井正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移风易俗,发扬传统的优良风尚,树立社会主义新风,使之更好地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长汀县: 长汀地处闽西汀江流域上游,万山丛岭之中。千年来最主要的居民是中原迁来的客家 人,这里原居住过闽越族、畲族和其他先客家而来的汉族。故长汀风俗,以客家人从中原 地区带来的风俗为主,不断渗透、吸收、溶化了闽越族、畲族等的风俗,尤其是畲族原在长汀境内居住不少,至今以畲字为地名的有二 、三十处之多 。他们长期和客家人相处交往,发展到通婚,彼此风俗互相影响。故在客家人风俗中,保留有畲族风俗的痕迹。 长汀风俗一千多年来经历过多次变革 。唐宋时期,因山峻水急 ,舟车不通,商货阻 滞,农耕落后,经济贫困,故民风崇尚朴实,服用无华。民性劲毅果敢,轻生尚武;明清 时期,水陆交通逐渐发达,商业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提高,民俗也发生变化,士人勤奋好 学成风,重礼节、讲廉正、轻富贵、鄙侈华。明末,一度士气衰退,讼狱繁兴。力田治山 的劳动人民勤于耕作,衣食住行崇尚简朴,婚嫁丧葬习俗与富贵之家有别。民国以后,数千年封建礼教发生动摇,繁文缛节礼俗受到冲击,但风俗基本沿旧。建国后则民风丕变, 无论风俗的形式与内容都产生巨大变化。但“文化大革命”后,某些风俗出现复古倒退现 象。 长汀全县风俗,城与乡之间,乡与乡之间,甚至同一乡村内均存在差别。故志书所 记,只是举例性质,以城区为主,兼及某些乡村。 风俗归根结蒂是反映人们信仰观念。树新风,破旧俗,须着力提高人们的文化、科学 水平,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方能自觉地改变观念,破除陋习,移风易谷…… 武平县: 武平历史上曾是畲族聚居之地。据县内各姓族谱载,自唐代开始,即有大批中原汉人陆续迁入县境,成为主要居民,称客家。故民俗文化卓有中原汉人古风,又兼有汉畲交融特色。县民素性剽悍,崇武尚义,又敦厚淳朴,殷勤好客,勤俭朴素,守业安生,不善开拓,平日重视饮食而不讲究穿戴。妇女除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外,还下田耕种,勤劳能干。 旧俗良莠杂陈,既有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待人诚恳,重信约,讲礼貌等传统美德,但又迷信鬼神,重男轻女,宗族观念重,买卖婚姻盛行。清末吸鸦片为害甚剧,民国时;政府严禁吸毒,虽见成效,但未彻底根除。“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县内共产党员及社会进步人士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但收效甚微。苏维埃政府时期,对重婚、纳妾、嫖娼、童养媳、迷信、赌博等封建陋俗进行巨大的冲击,30年代,县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但终未能改变县内劣俗陋习。 建国后,封建迷信等各种陋习及买卖婚姻现象大为收敛,社会上开始形成文明的新风尚。“文化大革命”后,农村中封建迷信、婚姻索聘现象又见抬头,尤以武西、北山区为甚。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抓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倡“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县内民俗逐渐改观,涌现了许多好人好事、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县内旧时流行道教、佛教,寺观遍布布乡村。但清末以后逐渐走向衰微,建国后僧尼道士绝迹。天主教清末传入武平,几经起伏,至今只有少数教徒活动,民间信仰崇奉儒道释合流的多神崇拜,饱含迷信色彩,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精神文明,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自觉抵制。80年代后一些乡村出现沉渣泛起现象,彻底破除迷信,任重道远…… 闽西百家姓在闽西有诸多姓氏,主要的有陈、 李、 张、 傅、 江、 邓、 谢、 徐、 卢、 赖、 梁、 黄、 丘、 曾、赵、钱、孙、周、吴、郑、王、冯、诸、卫、将、沈、韩、扬、朱、秦、尤、许、何、吕、施、 古 郭 林 胡 刘 连 罗 彭等。 闽西人物闽西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伟大的革命实践。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几代闽西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茁壮成长,他们中不少人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如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张鼎丞、陈丕显,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空军司令刘亚楼等,从而谱写了闽西历史以来最辉煌的篇章。 闽西还是海内外客家人的祖地,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舞台,也是福建省客家人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闽西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海内外客家乡亲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和投资建设。 闽西又是福建省的著名侨区,主要侨乡为永定县和新罗区。明代中叶,本市就有人飘洋过海,前往异国他乡谋生发展。目前全市有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约100万人。并涌现了著名的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锡矿大王”胡子春、教育家刘德枢等等。在新一代侨胞中,有些已是当今东南亚地区政界、商界的知名人士和实业家。闽西侨胞素来爱国爱乡,关心桑梓建设,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家乡投资办厂,为家乡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闽西将军谱姓 名 籍 贯 生卒年份 军衔 授衔时间 张新华 宁化 1911—2003 少将 1955 张雍耿 宁化 1917—1995 少将 1955 孔俊彪 宁化 1917—2001 少将 1955 杨成武 长 汀 1914-2004 上将 1955 傅连暲 长 汀 1894-1968 中将 1955 叶青山 长 汀 1904-1987 少将 1955 刘 昌 长 汀 1913-1992 少将 1955 吴 岱 长 汀 1918-1996 少将 1955 何延一 长 汀 1916- 少将 1955 张日清 长 汀 1916-2005 少将 1955 林接标 长 汀 1914- 少将 1955 彭胜标 长 汀 1909-2003 少将 1955 涂则生 长 汀 1912-1971 少将 1955 涂通今 长 汀 1914- 少将 1960 罗洪标 长 汀 1917- 少将 1964 钟 池 长 汀 1915-1978 少将 1964 王平水 永 定 1915-1993 少将 1955 卢 克 永 定 1912-1994 少将 1955 卢仁灿 永 定 1915-2007 少将 1955 苏启胜 永 定 1909-1967 少将 1955 张元培 永 定 1913-1981 少将 1955 张元龙 永 定 1911- 少将 1955 陈忠梅 永 定 1918-2000 少将 1955 范阳春 永 定 1913-1994 少将 1955 阙中一 永 定 1914-1995 少将 1955 赖光勋 永 定 1914-2003 少将 1955 熊 奎 永 定 1912-1994 少将 1955 熊兆仁 永 定 1912- 少将 1955 王全珍 永 定 1906-1970 少将 1955 张宜步 永 定 1913- 少将 1961 刘 忠 上 杭 1906-2004 中将 1964 罗舜初 上 杭 1914-1981 中将 1955 袁子钦 上 杭 1909-1968 中将 1955 王 直 上 杭 1916- 少将 1955 王 胜 上 杭 1909-1996 少将 1955 王奇才 上 杭 1903-1976 少将 1955 王贵德 上 杭 1914- 少将 1955 王集成 上 杭 1907-1983 少将 1955 刘 彬 上 杭 1912-1989 少将 1955 刘永生 上 杭 1904-1984 少将 1955 刘振球 上 杭 1909-1997 少将 1955 刘禄长 上 杭 1914-1980 少将 1955 李 平 上 杭 1915-1964 少将 1955 丘子明 上 杭 1914- 少将 1955 邱国光 上 杭 1918-2001 少将 1955 邱相田 上 杭 1916-1984 少将 1955 陈海涵 上 杭 1914-1994 少将 1955 陈茂辉 上 杭 1912- 少将 1955 黄炜华 上 杭 1914-2001 少将 1955 黄鹄显 上 杭 1914-1986 少将 1955 翁祥初 上 杭 1908-1997 少将 1955 丁甘如 上 杭 1917-1995 少将 1961 蓝庭辉 上 杭 1913-1983 少将 1961 张力雄 上 杭 1913- 少将 1961 雷 钦 上 杭 1915 — 少将 1961 王香雄 上 杭 1918-1988 少将 1964 孔瑞云 上 杭 1917-1992 少将 1964 刘亚楼 武 平 1911-1965 上将 1955 林 伟 武 平 1905-1979 少将 1955 罗 斌 武 平 1914-1967 少将 1962 蓝文兆 武 平 1919-2001 少将 1964 廖步云 武 平 1914-2008 少将 1964 张南生 连 城 1905-1989 中将 1955 杨尚儒 连 城 1903-1986 少将 1955 张水发 连 城 1919-2007 少将 1955 闽西客家民俗历史福建客家人大量是唐宋以后陆续从河南、安徽等地迁入的,主要分布在闽西的宁化、长汀、武平、上杭、永定、龙岩、连城以及三明、清流、平和、南靖、诏安等地。客家在家族制度、婚丧喜庆、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以中原汉人风俗为基础,吸收融合多处迁移地和闽西土著的习俗,形成独特的风俗。 闽西客家人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奇特有趣。入夜,男家的迎亲队伍才能抵达女家。女方把家中灯火全部吹灭,要等男方进门用带来的灯火将女家灯火点亮,新娘才能出门。出门前新娘要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脱去旧鞋换上新鞋,称“过米筛”,象征辞故土创新业。接着,新娘由父亲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后娘家人把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夫家扎根。新娘上车时要放声恸哭,表示舍不得离别父母,有孝心,婚后有好运,称作“哭好命”。 不管路近路远,新娘都要在天亮前到达男家。路上还要避免和别的迎亲队伍相遇而冲喜,一旦遇上,两个新娘就要互相交换手帕以示友好。到男家后,新娘由一个多子有福气的妇人端着盛有柑桔的圆盘(寓甘甜、吉祥)牵引下车,跨过燃烧着木炭的火炉进门,以示带来兴旺。并用米筛遮其上方或踩在脚下,叫“遮米筛”,意为夫唱妇随;也有改用雨伞遮住,慢步入门。新郎新娘进入厅堂拜堂,男家便开始宴请亲朋。宴席上母舅坐在首席上位,上菜时唱道“食鸡,新郎新娘好夫妻”;“食猪心,全家结同心”;“食猪肚,子孙大起步(有出息)”等,母舅挟菜后众人才能动手。 节日客家人岁时节令繁多,一年有大小35个,如大年初一,客家人先要祭祀祖先,再到庙堂进香,在说话做事上也有许多禁忌;初二起有“新正祭墓”的习俗,各家各户备上三牲、香烛上祖坟祭扫;初三是“穷日”,一般不出门;初五“开小正”,开始生产经营活动;初七,妇女们早出采集菠菜、芹菜、茴香、葱蒜、韭菜、芥菜、白菜等7样菜,共煮而食,以求勤劳聪明、发财得利;正月十五,庆元霄,“开大正”,各行各业全面恢复正常。此外,还有五月初七,木匠师傅纪念巧圣先师诞辰;五月十三日,经商者纪念关帝诞辰;七月七日,供奉织女“七星娘”;八月十五,中秋节妇女请“菜篮神”、扫帚神、笠神、桌神等;九月十三日,铁匠祭祀炉公先师;九月十四日,泥木匠祭祀柯叶先师,等等。 客家人非常重视聚族而居的传统。大型的、封闭式的土楼最集中地反映了他们同族聚居的特点,一般土楼的平均居住人口都有上百人。 饮食客家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菜肴丰盛、浓郁,节日时特别是过春节,家家都少不了煮一大锅焖猪肉;类似的大锅菜还有酿豆腐、酸菜笋、红烧狗肉等。菜肴中多用笋,历史上客家人还研制了各式各样的干菜,如武平猪胆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连城番薯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明溪肉脯干、清流辣椒干等,合称闽西“八大干”。因这些地方古属汀州,故又称“汀州八干”或“汀州八大干”。传统的民间宴席流行“八大碗”、“五大盘”。头碗菜一般都是酿豆腐,传说乾隆皇帝爱吃酿豆腐,所以这碗菜在这里被称为“皇帝菜”,身价倍增,非头碗上桌不可。 擂茶是客家的特殊饮品。据说起源于商代伊尹发明汤液后的药饮,现以客家祖地石碧一带为正宗。擂茶制作是将茶叶、曲、盐一同放入陶制的擂钵内,用樟、楠、枫、茶等树木制成的擂持擂制成茶泥,加上香料、食品,注入沸水盖好,几分钟后即可食用。配料多样,日常食品都可使用,分为荤茶、素茶、药茶、主食茶、辅食茶、自用茶、待客茶等。特点是茶味郁香,清心爽口,既是饮料,又可当饭。 音乐一番又一番,演奏和谐盛世的欢乐,所有的苦难已从丝弦上,轻轻地拨落,而全部幸福,正从心底里,汩汩地涌出……金秋十月,闽西客家艺术团在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振成楼”为游客表演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博得游客阵阵掌声。 闽西客家十番音乐,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又称“客家十欢”“打十般”“十样景”“集欢”“国乐”“十班”“集番”“协番”等。之所以称为“十番”,是因为乐队演奏时使用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10余件,“十”是泛指,并非一定是10人演奏10件乐器。乐队的组合,除二胡、扬琴、月琴、竹笛及小锣鼓钹等主奏乐器必须外,其余则根据乐队所拥有的掌握乐器的人才不同而有所增减,可七八人,也可十五六人。它是一种民间音乐,原用工尺谱记录,不能演唱,但可以吟诵,以行进式演奏为主,主要用于祝贺迎亲、寿宴、生日、金榜题名等喜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十番”在闽西至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闽西客家的永定、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县,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镇和乡村,几乎都有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多为业余自娱自乐的组合。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文艺工作者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用闽西人民喜闻乐见的十番乐曲,填上革命新词,如广为流传的歌曲《送郎当红军》用的就是十番音乐的曲调等,用以宣传革命道理,鼓舞群众斗志,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艺与革命斗争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也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增添了灿烂光辉。 服饰客家妇女的凉帽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圆形斗笠,用薄薄的蔑片或麦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有布块,有的还绣着花(多为梅花);边沿四周,除正面外,还垂挂着5寸来长色彩不同、折叠均匀的布。年轻未婚的姑娘们要在垂布的两端编织两条五颜六色的彩带,所以,由此就可以看出客家姑娘是否有了婆家。这种斗笠特别能遮阳,笠沿垂挂的色布和飘带还能招来丝丝微风。客家人习惯称之为“凉帽”,现在仍为永定、武平、上杭、长汀等县的许多妇女所喜欢。 长征—数字—闽西儿女2006年是伟大的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闽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闽西子弟兵在长征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闽西人民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受。于是,近来在一些讲话和报刊电视的有关报道中,流行一种说法是:“在红军长征路上,每里路都倒下一位闽西儿女”。此 一说法,形象地形容了闽西子弟兵在伟大的长征中作出的重大贡献。较准确的情况究竟如何? 闽西人民向来有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光荣传统,作出的贡献、付出的牺牲,彪炳史册。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闽西人民和子弟兵参加各革命历史阶段的斗争而牺牲的烈士总数,就达24066人。其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牺牲19248人(龙岩2741人、长汀4169人、永定4039人、上杭5633人、武平946人、漳平239人、连城1481人);抗日战争时期,闽西牺牲621人(龙岩212人、长汀21人、永定241人、上杭110人、武平5人、漳平11人、连城21人);解放战争时期,闽西牺牲306人(龙岩34人、长汀11人、永定158人、上杭49人、武平24人、漳平21人、连城9人);建国初期,闽西又牺牲569人(龙岩65人、长汀95人、永定148人、上杭112人、武平84人、漳平23人、连城42人);并有牺牲时间不明的3322人(主要在长汀和岩、永、杭)。当时闽西籍红军参加长征的总人数,当在21000人左右;待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闽西籍红军总人数只剩下3000余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的闽西子弟兵约18000余人。而此时闽西的总人口是105.7万人,27.39万户。 这些数字,在当年的历史现实和技术条件的局限下,自然无法绝对统计精确。但通过这一系列枯燥的数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怎样的惨烈画卷呢? 闽西人民为历次革命战争而牺牲的烈士,占了当时闽西总人口的2.3%。平均每8.7户,就有1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生命。当时闽西总人口的近2%,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这些人中的86%,永远倒在了长征路上。当时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的红军总人数是8万人,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是闽西子弟兵。闽西在长征路上牺牲的烈士总数,占了闽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烈士总数的93.5%。整个闽西在各个革命历史阶段牺牲的烈士总数中的75%,是在长征路上牺牲的。仅血战湘江一役,主要由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34师,在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中,掩护主力红军顺利渡过了湘江,但红34师这支5000人的队伍,却只剩下140余人,湘江成了血河,红34师的番号从此在中央红军队伍中消失。此一战,是近五千闽西儿女的鲜血,换就了主力红军的保存和继续的长征…… 一条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虽说没有每里路倒下一位闽西儿女,但确实染满了闽西英雄儿女的腔腔热血!70年过去了,闽西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永远不要忘记这些惨烈的数字,永远不要忘记这些风华正茂时长眠地下的闽西英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