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乐派 |
释义 | 民族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活跃于欧洲乐坛,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密切联系的一批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政治上是激进的,同情或参加本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艺术上他们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民族乐派的音乐家经常采用本国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民主性、人民性、民族性,始终是他们艺术活动的鲜明标志。代表作,如: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交响诗》等。 民族乐派兴起背景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以反映本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波兰的S.莫纽什科,匈牙利的F.埃尔凯尔,捷克的B.斯美塔纳、A.德沃夏克,挪威的E.格里格,芬兰的J.西贝柳斯,俄国的И.格林卡和以 А.巴拉基列夫为首的“五人团(强力集团)”、П.И.柴科夫斯基等。此外,受上述民族乐派思潮的影响,在南欧的西班牙,也出现了I.阿尔韦尼斯和E.格拉纳多斯为代表的复兴民族音乐的作曲家。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在欧美各国,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民族乐派的形成民族乐派是在东北欧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空前高涨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日益觉醒,进步的文学艺术家产生了摆脱外国文化的统治,建立本国民族近代文化的强烈要求,加之受到西欧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们发起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运动。其中的音乐家即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复兴。他们创建民族的歌剧院、音乐学院和音乐协会,收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力求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作品,以建立本民族近代专业音乐,改变西欧音乐在本国的统治地位和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压制的落后状况。 此外,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作曲家F.F.肖邦和F.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30、40年代,在俄国首先出现了民族乐派的奠基者──作曲家格林卡,他的作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并在艺术上达到与西欧专业音乐并列的水平。50年代后,各国接连涌现一批杰出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促使各民族音乐空前繁荣。 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民族乐派的音乐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 题材的内容可分为以下4类作品: 第1类,是取材于本民族的历史和传说,描写了人民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故事,热情地歌颂了民族英雄、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的作品。作曲家借此影射现实,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如埃尔凯尔的歌剧《邦克总督》,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3首《莎尔卡》、第5首《塔博尔》、第 6首《布拉尼克》,格林卡的歌剧《伊万·苏萨宁》,А.П.鲍罗丁的歌剧《伊戈尔王子》,.П.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等。 第2类,是描写祖国的瑰丽山河、人民的生活风俗和伦理道德、民间的美丽传说等,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深厚民族感情和强烈民族意识的作品。如斯美塔纳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第2首《伏尔塔瓦河》、第4首《波希米亚的田野和森林》、歌剧《被出卖的新娘》、德沃扎克的歌剧《水仙女》、格里格的许多钢琴抒情小品等。 第3类,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情的作品。如德沃扎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斯美塔纳的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都包含着抒发作者对祖国、故乡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 第 4类,虽然数量不多,却是直接表现现实的民族阶级斗争的作品。如西贝柳斯的交响诗《芬兰颂》,当即引起统治者的惊恐并遭到禁演;斯美塔纳的合唱曲《自由之歌》和钢琴曲《革命进行曲》,曾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中鼓舞了人民群众。民族乐派的主要创作,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与民族民主运动相联系,许多作品深深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艺术风格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作品的体裁和音乐语言上。 体裁民族乐派主要的创作领域是歌剧、交响曲、钢琴曲等。除了斯美塔纳创造了交响诗套曲外,民族乐派作曲家们基本上是沿用西欧古典、浪漫派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但着意使之具有本民族的风格,创立本民族的歌剧、交响曲和钢琴曲,从而为这些音乐体裁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民族化、群众化的创作道路。如斯美塔纳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娘》,音乐始终贯穿着捷克乡村的民间舞曲、器乐曲以及具有民歌音调特点的独唱和农民合唱曲,成为捷克的第1部民族歌剧。格林卡的历史歌剧《伊万·苏萨宁》,其音乐曾被贵族文人嘲讽为“马车夫”的音乐,这恰好说明了它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血肉联系,被誉为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奠基之作;格林卡的交响幻想曲《卡玛林斯卡雅》,直接引用两首民歌作主题,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衬腔复调和变奏发展的手法,模仿民间乐器的独特音色,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许多作曲家不仅把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舞曲引入歌剧、交响乐等大型作品中,而且常把它们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创作出管弦乐或钢琴的民间舞曲,如斯美塔纳的钢琴组曲《捷克民间舞曲》、德沃扎克的管弦乐组曲《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钢琴组曲《挪威农民舞曲》等。 音乐语言民族乐派作曲家除了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舞曲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演奏技法等,创造出作曲家自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其中民族特点最鲜明的因素是:调式、旋律及和声。在调式上,许多作品以大小调为主,同时间插民族民间音乐中特有的各种调式和音阶,如各种民间自然调式、升高四级音或七级音的小调、五声音阶、大小调交替以及少量的全音音阶等;在旋律上,不仅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同时也具有共同的特性,如旋律线大多以自然音进行为主,以有别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变化音进行,给人以质朴亲切之感。其节奏复杂多变,节拍不对称,变换亦不规则;在和声上,穆索尔斯基和格里格的表现手法尤为大胆、新颖,富于描绘性和色彩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出于不同表现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特殊结构的和弦、复和弦,以及各种和弦的意外性连接,有时突出传统或民间调式功能和声,有时又故意模糊其功能作用,造成调式与和声不明确或朦胧等,其中在某些方面预示了印象派的和声语言。 影响19世纪欧洲民族乐派的贡献在于:不仅创立和繁荣了本国近代专业音乐,在本国民族民主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19世纪全欧洲的音乐文化,对以后的印象主义音乐、20世纪的民族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世纪的民族乐派简介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西方不少国家里,出现了许多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写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作品。其主要作曲家有捷克的L.亚纳切克,匈牙利的B.巴托克、Z.科达伊,波兰的K.希曼诺夫斯基、W.卢托斯瓦夫斯基,罗马尼亚的G.埃奈斯库,保加利亚的П.弗拉季格罗夫,西班牙的M. de法利亚,英国的R.沃恩·威廉斯、G.霍尔斯特,美国的G.格什温、A.科普兰、R.哈里斯,巴西的 H.维拉-洛博斯,墨西哥的C.查韦斯,阿根廷的A.希纳斯特拉等。 20世纪民族乐派与19世纪的共性20世纪民族乐派与19世纪民族乐派的音乐之间具有某种共同性:它们都重视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从那里汲取滋养,为发扬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作出贡献。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20世纪民族乐派看作是19世纪民族乐派的继续和发展。在有些作曲家的作品里,这种继承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如亚纳切克继承了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德沃扎克的传统,并受到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强烈影响;法利亚师从西班牙民族乐派奠基人F.佩德雷尔,他与I.阿尔韦尼斯、E.格拉纳多斯一起建立了西班牙民族乐派,并取得最卓越的成就;沃恩·威廉斯继续推进了E.埃尔加等人开创的英国民族音乐复兴运动,成为这一运动中最杰出的代表;埃奈斯库继承了19世纪罗马尼亚民族乐派的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获得国际声誉。美国和拉丁美洲各国的民族乐派发展较迟,进入20世纪以后,作曲家们才开始创作第1批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但是,他们的创作活动也仍然离不开欧洲19世纪民族乐派思潮的强大影响。 20世纪民族乐派与19世纪的不同①20世纪民族乐派虽然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主义感情,有些作曲家的创作活动与本民族在政治或文化上力求摆脱外来的统治和支配联系在一起,但是,总的来说,他们不如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那样具有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及重视从本民族的历史、人民生活、传说和文学著作中选取题材,强调内容的民族性。 20世纪民族乐派在内容的充实性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深度上,比19世纪明显地有所削弱。但是作曲家们对民间音乐本身抱有更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们对民间音乐特征的新发现,表现得更为突出。 ②20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处理民间音乐素材的原则和方法上,由于有了更可靠的记录方法(通过录音机),对民间音乐的科学研究大为深入,作品可以处理得更接近于民间音乐的原来面貌,甚至有意识地发掘民间音乐中实际存在的所谓“不规则性”。 19世纪作曲家们经常按照传统的专业音乐方式来处理民间音乐,而对这种“不规则性”往往忽视。20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还常常从民间音乐不同于专业音乐的种种特征出发,创造出新的风格、新的体系,其杰出代表是巴托克。巴托克曾带着简陋的录音机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地农村广泛收集民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发现源自匈牙利等地农民音乐的、突破了传统专业音乐规则和体系的各种调式、音阶和节奏,以及由这些调式和音阶所形成的独特、新颖的和声。 ③20世纪民族乐派不仅继承了传统音乐,而且吸收了同时代其他音乐流派的创作经验和成果,采纳了西方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本身就是西方现代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19世纪民族乐派则是同浪漫主义音乐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特征。当然,20世纪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在音乐语言的创新方面,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大胆探索新路,有的比较接近传统。前者如巴托克,后者如科达伊,他们同是匈牙利民族乐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其创作却典型地表现出这种区别。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西欧、北美各国,音乐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大为减弱。尽管个别作曲家的创作中有时仍保留某些民间因素,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已普遍不受重视,而被一种没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所谓“世界性”的音乐语言所代替。然而,在拉丁美洲、巴尔干诸国,仍有不少作曲家在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时继续使用民间音乐语言进行创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