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电影 |
释义 | 民族电影民族精神民族电影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影片,一部好的民族电影不仅可以帮助国外的朋友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民族还可以使我们自己的国人体会到自己民族的伟大,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 青年一代的人们很是需要一部催人奋进的民族电影,因为我们这一代已经越来越西化,忽视了民族教育和民族责任感、荣誉感。旧社会那些反映抗日题材的影片就可以成为民族电影,它让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奋起抗敌,为保护民族尊严而斗争,这就是一部优秀民族影片的可贵之处。在民族电影研究方面,你可以通过研究各个国家的民族电影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历史以及国民修养,一个国家的民族意识的地位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强大程度。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我国的民族电影更多地了解到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不是我不爱国,这一点日本就比任何一个国家要做得好,他们从小就被教育出很强的民族意识,一直坚信自己的民族是最强大的,同时日本人的爱国意识也值得我们学习。 题材所谓民族电影,简单的说就是以国内发生的人或事为题材所拍摄的国产影片。如《红高粱》《北京杂种》《秦颂》、《兰陵王》《红色恋人》、《鸦片战争》、《红河谷》、《黄河绝恋》、《洗澡》等影片。 定义什么是民族电影——再与郑雪来先生商榷 郑雪来老前辈1月8日《应该大力扶植民族电影》一文对晚生多有教诲批驳,晚生理应无条件接受。但郑老先生所说的这一种“民族电影”,更让晚生不懂,只好在此继续“书生气十足”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万望前辈包含。 郑雪来先生解释因郑老先生指责我没有看清他的文章甚至“曲解”了他的论点,“想当然”等等。故讨教之前,先对此作个应答。去年十月我写《什么叫“纯粹国产片”?》,只是读周传基与郑雪来两位先生关于电影本体和国产片真实性等问题争议后的一点感受心得,原本对两位先生观点均有涉及。《文汇电影时报》编辑改成只针对郑老先生的“纯粹国产片”,更精练些。12月4日《时报》又发出周先生对郑先生的回复,将他俩的争议引向深入。这应当没我什么事了,却不料后面郑老先生不答周先生而突然掉转枪头驳我。前辈除了再次强调“纯粹国产片”必须“没有境外资金介入”之外,还声称“……不是一再提醒电影创作人员要注意道具等细节的真实性吗?”为此,我翻出’98全年《时报》,再次从头至尾拜读了引起这场争议的周传基先生和郑雪来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将郑先生9月26日的那一篇,反复阅读,似乎并未发现郑老先生对国产电影细节真实性问题有什么“一再提醒”。倒是一再用“当然”、“但是”来否定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浪费点版面来转录一下郑老先生的原文: 国产片“……纯粹国产片……暂时不能普遍搞同期录音的原因,除了资金条件外,跟我们演员水平普遍不高也有关系。不少演员连普通话都讲不好,还得另找人给他配音,你怎么搞同期录音呢?道具等等细节的真实性当然是十分必要的,抗战前的土匪使用八十年代制造的武器,1938年以前国民党空军使用美国的飞机和武器,当然不行,导演和道具员应该尽一切可能找到与时代相符的道具……这一切都是无可争议的。但同时我又觉得不必小题大做,……”郑老先生在此对“纯粹国产片”不是论述得很清楚吗?“资金条件”、“演员普通话”等都是郑老先生的原话,怎么能说是我给他“归纳”的呢?郑老先生如果不是健忘的话,那就是他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了。至于他的“小题大做”论、“芝麻西瓜”论和只有资金雄厚的好莱坞才能做到逼真性等论断,周传基先生回复文章中,已有绝妙比喻作了很好的回答,在此不必赘述。好,下面就该求教于郑老先生的新“民族电影”论了。 “资金来源”问题一、为什么一定要将“资金来源”与民族电影混为一谈? 本民族艺术家为本民族创作、制作的电影,无论其创作题材、体裁;风格、样式……均应当归属为民族电影,这道理本来极其简单,不该有什么可争议的。而扶植民族电影也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电影发展的人原本就有的愿望和责任,这常识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读郑老先生的文章,这些道理都不是道理了,这些常识都不是常识了,这些无疑的事都让人疑惑了。因为按郑老先生的观点,民族电影“亦即”他或者部分金鸡奖评委们指称的 “纯粹国产片”, 也就是他们按资金来源的“境内”和“境外”区分出来的那种电影。照此区分法,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和他以后拍摄的若干作品,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以及他近期完成的《荆轲刺秦王》,还有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周晓文的《二嫫》、《秦颂》;吴天明的《变脸》;姜文的《鬼子来了》等等一大批国内国际知名的优秀导演和他们的影片,也都被排斥出了“民族电影”之列,更不要说香港和台湾的电影了。这样的区别划分,是否过于狭隘,过于苛刻,过于自闭?如果说郑老先生先前提出的“纯粹国产片”观点还只是叫人有点啼笑皆非的话,那么,这回又将此上升到“民族电影”的高度,就只能是耸人听闻了。 意义和影响为什么一定要将“资金来源”与民族电影混为一谈呢?拿外国人或者港台同胞的投资拍出来的电影就不属于民族电影,这是个道理么?在我们中国,电影本来就是舶来品,和昔日的铁路、今日的电脑一样,熔入了我们这个民族之后,就应当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产业了。昔日造铁路的詹天佑,今日产电脑的求伯君,其事业成就恐怕都与“外资”有关。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的成就不属于我们民族?还有,当年孙中山先生组织革命党推翻清王朝,其“资金来源”更是五湖四海、六方八国。谁又会说孙中山不是“纯粹”中国人? 郑老先生的这个“民族电影”,让我感受到某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盲目地自夸自大又盲目地排外惧外。这种观念渗透于我们的电影生产、市场和评奖的各个环节当中,对国产片的不景气现状不是对症下药,而是乔装打扮强作遮掩。对真正的民族电影是有益还是有害?恐怕就不仅仅是“降低对国产影片的艺术质量和技术质量要求”了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