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间外交
释义

又称人民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一般来说,它有两重含义:

(一)指中国外交的人民性。

(二)指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

民间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就说过,中国的外交是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三者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民间外交在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以及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团结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国之初,与我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很少,到1954年才有19个。但是,各国人民日益迫切要求了解新中国,并与之来往与交流。因此,民间外交蓬勃发展起来。当时,民间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四大人民团体,即:工会、青联、妇联、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工、青、妇、和)。其他人民团体如外交学会、红十字会、贸易促进会、体育总会等的对外活动也日益增多。为了协调各人民团体的对外活动,1953年4月,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王稼祥为主任,廖承志为副主任。至1958年3月,由于我国外交活动的全面发展和扩大,急需加强统一领导,周恩来总理及时提出,撤销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另行成立由陈毅副总理任主任的国务院外事办公室。

1952年是民间外交活动的一个高潮,当时世界和平运动风起云涌,世界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已成为时代的潮流。1952年初,在世界和平理事会的支持下,由宋庆龄、郭沫若等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倡议,在北京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9 9: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