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办本科 |
释义 | 民办本科与公办本科的办学性质比较民办本科和公办本科只存在办学性质不一样,学历证书都统一由国家教育部颁发,学校无权颁发学历证书,其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都可以在教育部网站查实。 序号 学校名称 主管部门 所在地 层次
1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2 现代管理大学 北京市教委 北京市 本科 3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教委 天津市 本科 4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 本科 5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省 本科 6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大连市 本科 7 辽宁财贸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兴城市 本科 8 大连艺术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大连市 本科 9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长春市 本科 10 吉林动画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长春市 本科 11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市 本科 12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市 本科 13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本科 14 上海建桥学院 上海市教委 上海市 本科 15 西交利物浦大学 江苏省教育厅 苏州市 本科 16 三江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南京市 本科 17 宁波诺丁汉大学 浙江省教育厅 宁波市 本科 18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省教育厅 杭州市 本科 19 宁波大红鹰学院 浙江省教育厅 宁波市 本科 20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省教育厅 绍兴市 本科 21 安徽新华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本科 22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本科 23 仰恩大学 福建省教育厅 泉州市 本科 24 闽南理工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 泉州市 本科 25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省教育厅 南昌市 本科 26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省教育厅 南昌市 本科 27 烟台南山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烟台市 本科 28 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青岛市 本科 29 山东万杰医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淄博市 本科 30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 本科 31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 本科 32 黄河科技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市 本科 33 郑州华信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市 本科 34 郑州科技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市 本科 35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36 长沙医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衡阳市 本科 37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省教育厅 长沙市 本科 38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39 广东培正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40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广州市 本科 41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省教育厅 海口市 本科 42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3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4 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5 西京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6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7 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8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 本科 49 宁夏理工学院 宁夏自治区教育厅 石嘴山 本科 50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51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省教育厅 成都市 本科 52 大连科技学院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市 本科 53 长春建筑学院 吉林省教育厅 长春市 本科 54 哈尔滨华德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市 本科 55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市 本科 56 哈尔滨剑桥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哈尔滨 本科 57 无锡太湖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无锡市 本科 58 青岛工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青岛市 本科 59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郑州市 本科 60 商丘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商丘市 本科 61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62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63 汉口学院 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市 本科 64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保定市 本科 65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教育厅 石家庄市 本科 66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省教育厅 太原市 本科 67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教育厅 齐齐哈尔市 本科 68 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本科 69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合肥市 本科 70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福建省教育厅 福州市 本科 71 江西服装学院 江西省教育厅 南昌市 本科 72 南昌工学院 江西省教育厅 南昌市 本科 73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济南市 本科 74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青岛市 本科 75 商丘工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商丘市 本科 76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省教育厅 东莞市 本科 77 广西外国语学院 广西自治区教育厅 南宁市 本科 78 成都东软学院 四川省教育厅 成都市 本科 79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省教育厅 昆明市 本科 80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陕西省教育厅 咸阳市 本科 2011年8月17日更新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从复兴到初步发展、从调整规范到积极拓展的艰辛历程,特别是26所民办本科院校的出现不仅显示了民办高校强大的生命力,也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教育市场竞争的加剧,仅是对民办教育机构盈利的质疑,或是在理论层面对民办院校产权归属的探究,已远不能满足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视民办本科院校已有的竞争优势,重新审视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从战术选择到战略规划提起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仍然有很多学者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不能否认,在民办教育发展初期,一些民办高校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和行政监管的松散,获得了生存契机。如果说,民办高校最初是在不规范中创办的话,那么,民办高校则是在规范中获得了发展;特别是这些民办本科院校从创办到获得独立颁发专科学历文凭资格,进而获得本科授予权,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并凸显出来,与其说是靠传销式的招生和粗放式的教学,不如说他们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对稀缺资源的利用做出判断性抉择,把握了发展机遇,开创了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道路。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独立组织,是由一系列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组织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组织就呈现出竞争的优势,拥有了一定的竞争力。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的实质体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要素整合能力。无论是与公办学校相比,还是与其他民办高校相比,这些学校都呈现出超强的市场分析力和主体选择性,特别是在缺乏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的条件下,仰赖的是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如创办初期,作为高考补习机构,这些学校通过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和市场细分,在课程选择、时间安排、教师聘用等方面,提供更加灵活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作为一种自考助学机构,学校通过借用相关商业理念吸引生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本专科层次的民办大学,它们在让学生拥有文凭的同时获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透过民办本科院校艰辛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感受到民办院校从招生运作到毕业生就业推广、从专业与课程设置到学生生活服务、从资金的找寻到资源的管理,无不浸透着竞争与改革的气息。 但在承认民办学校原有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尽管获得本科授予权的民办学校已经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在以往竞争中民办学校更多依靠的是一种战术管理。面对巨大的潜在生源市场,不够睿智或缺乏承受风险能力的学校丧失了发展契机;而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办者,尽管缺少对大学的理性认识,但敏锐地捕捉市场提供的创新机会,果断地作出决策,征用土地、自建校舍、向银行贷款、组建专职教师队伍、迅速扩大招生规模,凭借着一种锐气,创造了民办教育发展的奇迹。应该说,没有规模的急剧扩大就没有这些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迅速扩张是中国民办高校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主动又无奈的选择。26所民办本科平均规模是1.78万人,三年内增加万人的学校超过一半,甚至有的学校3年内增加两万人,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甚至就目前看,民办本科院校在学费没有上涨空间的条件下,保持较大的规模仍然是民办学校的必然选择。然而,这一神话还能持续多久?规模扩大可以帮助学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但难以维系学校持续的发展,更不代表学校永恒的繁荣。升本后的民办大学,竞争对手不再是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而是普通高校,已有的强势未必是新一轮竞争的优势,甚至原有的很多优势将逐步消失,如灵活自主招生的权利以及灵活的用人制度等;另外,升本后获得的统一招生录取资格也只是形式上为学校保障了生源,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学生的报到率更无法控制流失率。随着教育竞争的加剧,民办本科院校需要从满足于暂时的竞争优势转变到关注可持续的竞争力,从非理性扩张走向理性规划与管理。 从同质化竞争到差异化竞争一所好的大学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创办以来,民办大学始终没有摆脱生存危机,更多的呈现出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无暇进行更长远的规划,即使有一些规划也或虚幻或功利,升本后的民办高校陷入了新的发展误区。很多院校自觉不自觉地以公办高校或是重点大学作为追逐目标,一方面高喊着办职业教育,一方面盲目地模仿精英教育教学模式,引进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设科研处、争取硕士学位点等等,然而,与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策略的同质化不仅不能给民办本科院校带来任何发展契机,相反会丧失学校原有的优势。 英国学者波尔指出:“只有在多种产品供选择的条件下,选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可以这样说,如果所有的学校都提供同样的服务,那就不会有任何选择。”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繁荣与私立高校多样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美国,既有像凤凰城大学这样的盈利性大学,也有相当数量非盈利性四年制的文理学院,还有哈佛、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如果说私立研究型大学是以其培养人才的卓越和科研领先让世人注目的话,那么,盈利性的私立院校则是以开放性课程和灵活的教育服务赢得社会青睐,它们同时吸引和服务雇主与学生,通过向雇主们输送受过最前沿的专业培训和拥有良好工作技能的高素质员工来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凤凰城大学不是培养常青藤大学中的科研精英,而是集中培养社会职业领域实用的专业人才。以本科层次为主的私立院校之所以能够与学费低廉的州立大学竞争,不是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贡献,而是源于其更实用的专业和更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就四年制私立文理学院而言,不同的学校定位也十分不同。由于规模小、专业设置集中,有的学校是把培养有一定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强的技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从一入校就开始获得专业教育,实践课程坚实,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而另外一些学校则把为研究型大学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作为目标。总之,科研创新不是这些学校所追逐的,提供高质量的本科教学,给每一个优秀学生或普通学生一对一的关注才是它们的教育理想与教育追求。目前,中国民办本科院校所走的既不是真正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是专业基础扎实的学术型本科教育,而是一种畸形化了的所谓理论教育。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民办本科院校缺乏独特的教育理想和正确的办学定位,导致办学短期行为;第二,由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或退休返聘或正任职于公办大学,很少真正来自于行业,对固有的教学模式保持着一种高度认同或是强烈惯性,习惯于沿着既定轨迹运行,短期内,这种惯性虽然使组织维持一定的效率,但从长远看,必定会抑制学校发展。因此,民办本科院校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竞争的环境,克服组织障碍,超越暂时需求,更新办学理念。 从外在形象设计到文化内涵的充实民办本科院校都十分重视硬件投入,在校园规划、建筑风格设计上都煞费苦心。创办者之所以如此关注校园环境建设是因为在教育信息不对称、学生教育选择权不充分的背景下,校园建设是影响学生对学校选择的重要因素。然而,这却带来的组织文化内涵建设和提升的忽视。硬件和软件固然都可以彰显学校组织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的一个价值体系。所谓组织文化核心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事实上,尽管企业是一种盈利性组织,但却十分强调文化的建设,而且,越是成功的企业越关注员工的生存状态。同一个管理者之所以可以在一家组织取得杰出业绩,而在另一家组织不能取得同样业绩,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组织文化有关。吉姆·科林斯(JimCollins)在其经典著作《基业常青》中,通过案例对比研究发现,许多基业常青的公司都具有极为鲜明而稳定的共同价值观。即通过组织成员对组织价值体系和目标的认同从而自觉自律地消除机会主义行为。 不可否认民办学校在获取外部资源、规划校舍、健全学校制度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作为学术性组织机构,更应该重视组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哈佛大学三百多年的历史昭示着几代“哈佛人”的价值追求,同样,美国一些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拥有厚重而持久的文化内涵。民办学校需要从注重学校外在形象设计转向从更深层次思考学校的未来,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根植于组织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基础也最具魅力的部分。当组织行为出现疑惑或者冲突时,核心价值观可以使组织成员主动调整自己,抑制冲突。核心竞争力一经提出,很快从企业管理拓展到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很多学校认识到:现代化校园、低成本规模扩张、兼职教师队伍、“注水”的就业率无法让它们再现辉煌,更不能彰显个性,甚至越来越难以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纵观中外教育发展史,引领私立大学持续发展的不是资金、不是制度,更不是创办者的个人魅力,而是一种组织文化和价值追求。学校的精神文化对组织成员行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只有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把不同个性和有着不同追求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才有助于学科、学术职业和院系之间的交汇与协调,也才能真正树立组织形象、提升组织声望。为此,民办本科院校要尽快从家族式经营转向制度与文化管理,激发组织创新能力。 从人事管理到人本管理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莫过于其高效率的管理。无论在有形资源配置上还是在人事管理上都呈现出很高的效率。然而,作为一种学术性机构,理性化的管理难免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学校长期共存的信念。杜拉克说管理之道不在管人和物,而在管理知识。因此在第二代知识管理中,并非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系统,把人套牢挤出知识,而是以人为主轴,让人来主导知识的经营,形成一个人人愿意奉献知识的管理系统。美国著名的钢铁公司Nucor实施知识管理,所倚重的不是资本,也不是信息科技,而是一套鼓励员工不断创造价值的制度。马立兰大学的Gupta教授称之组织生态。即由人直接控管与操作的社会环境。人力资源是每一个组织最关键的竞争性资源,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营造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 民办本科院校创业成功与教职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更加关注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创办之初,因规模小,加之创办者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职工之间彼此协作意识很强,工作尽职尽责。随着学校快速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组织管理部门与和各种岗位的激增,校长、董事长直接管理监督教职员工被科层架构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内部管理似乎规范化了,考核目标也得到量化,但管理收益却没有随着目标的精确化而提高,教师们越来越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惰性,教师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尽管也钦佩创办者的办学魄力,但在他们潜意识中挥之不去的是学校是创办者赚钱的机器;而在创办者看来,教师是打工者,是为了薪水而来。因此,薪酬被作为调节和改善教师工作态度的唯一杠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固然有教师个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学校没有让教师感受个人的价值,更没有使其获得成功体验,教课只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没有成为一份事业,教师们缺少激情与创新精神。 从理论上说,只要支付给教师基本可以满意的酬劳,教师就应该努力工作,并产生令人满意的绩效。但随着教师对环境的熟悉和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情况就会变化,这种假设所产生的作用依然存在,但其所占的比重会逐渐降低,有数据表明,薪金待遇在所产生的绩效中所占的比重不足50%。塞基欧万尼指出“对于教师来说,更大的动机需要是,能感受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胜任和尊重;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有成绩的人,在他们的工作岗位上是有影响的专业人员,今后成为有机会发挥更大能力的有发展前途的人”。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感、发展的可能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 对于民办本科院校来说,从人事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转轨,不仅意味着强调管理中人相对于物的优先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重视对人本身价值的挖掘,提升教师学术和精神的追求。为此,首先要尊重与关注教师,让其焕发出激情;其次,重视对教师潜能的挖掘,赋予其充分的权利;第三,改进薪酬激励制度。管理的目标不应是教师完成工作量的多少,而是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对学生需求的满足。第四,完善竞争机制。自由与约束是不可分割的,既要让教师有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又要让他们在不断竞争中攀登更高的目标。 总之,如果说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取决于良好的制度环境,那么,民办学校自身竞争优势的获得则首先决定于它对市场的适应,民办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取决于对大学理性的认识和教师精神境界的提升,需要他们在适应中有所超越。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项目《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为EIA060219。 参考文献 [1]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进程 [2][3]教育机构的战略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4]苗雨君,等.新经济下企业的冲突管理[J].改革与发明,2002,(12). [5]漫谈企业文化 [6]传统产业如何从事知识管理 [7][8]洪明洲.传统产业如何从事知识管理[N].粤港信息日报,2002-03-31. [9][10][美]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130. 要不要报考民办本科一、欲入本科勿弃民办大批以“本科”为入学目标的考生和家长对民办本科可谓“又爱又虑”:爱的是“本科”、虑的是“民办”。很多人有着同样的困惑:民办本科,到底报不报? 记者从大量的高考志愿咨询中发现,考生和家长之所以产生“民本之虑”,是因为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有了疑惑。 其一,认为民办本科“文凭不硬”。一些家长觉得民办本科的毕业证书人才市场“不认”,担心将来持民办证书找不到工作。其实,国家在政策上——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就业政策——并没有歧视民办本科,对民办证书和公办证书都是一视同仁的。当然,在具体的人才市场上、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轻视或者不认同民办证书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持公办院校的文凭,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少数。改变这种社会性偏见正需要包括考生和家长在内的广大人群的努力,而不是放弃民办使自己也加入到偏见者的行列之中。 其二,认为民办本科院校“教学不行”。一些家长总觉得公办是优质教育资源、而民办则不是,担忧考生进了民办院校“学不到东西”,这又是一种误解。民办院校中的二级学院诞生于重点大学,在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实践环节、图书资料、课外学习等诸多方面乃至后勤服务、运动场所等等,总体上与其母体院校都是一致的;即便是独立设置的民办院校如三江学院等,其创业阶段可谓举步维艰,教育教学条件与公办院校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大,不仅学院的硬件条件与公办院校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一些公办院校,其“软件”如办学理念、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培养模式等等也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已经堂堂正正地跻身民办“名校”之列。民办学院与公办学院一样实行严格的教学管理,一样追求教育教学质量。 其三,认为民办本科院校“生源不行”,忧虑孩子进入不理想的教育环境,害怕“差生太多孩子会学坏”。如果仅仅从考生的高考成绩上看,民办本科的考生确实考分相对较低,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一批“差生”。众所周知,一次高考不足以衡量考生的成绩更不能评价考生的素质。考生会由于种种原因进入民办本科,甚至主动放弃公办本科的入学机会、刻意进入自己倾心的民办本科院校,因此不应该据此认定民办本科生源就差。事实上,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上,几乎在各校都出现过优秀学生,他们有的读研、有的创业、更多的则在4年学习中成人、成才。 说穿了,民办院校和公办院校的根本区别就是投资渠道的不同,公办主要是国家投资,而民办主要是企业和考生家庭投资,这也就是民办院校收费要高于公办的直接原因——家长在学费上的高支出实则就是为子女做教育投资啊! 二、放弃“民本”有无充足理由?2003年高考录取时,在江苏省招办公布的最低投档线上,大约有40%的上线考生放弃报考民办本科。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放弃民办本科,意欲在专科第一批院校中谋求“公办生”的位置;二是将民办本科及以下两批专科一并放弃,寻求复读;三是家庭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撑民办本科的学费及其他诸项开销。估计今年的考生及其家长也将面临相同或近似的问题,对此应该怎么看? 从招生批次上讲,民办本科原来是作为“本三”,位列本一、本二之后在前一阶段招生的。但从当年考生填报志愿的的心态看,很多人不认为自己的成绩会掉到本三,因此在考前填报志愿时不填报本三的考生不在少数。从成绩出来、录取开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本一、本二批次变成“自由落体”,再欲报考本三已经悔之晚矣。随着高考报考方式的变化,将民办本科纳入第二阶段录取,从实际意义上讲对考生是非常人性化的。在第一阶段3个批次院校录取结束之后,还未能被录取的考生,要么因志愿填报出现问题而落选、要么因成绩偏低未能进入目标院校投档线,摆在眼前的本科之路仅剩一条道就是民办本科,要不要报?应该比在考前填报志愿时看得清楚了。 放弃民办本科以求下一批次的公办专科,每年都有考生这样做。他们的普遍想法是:我用本科的分数去搏专科,必然胜券在握。这种简单的比较其实蕴藏着极大的风险。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发现,放弃民办本科追求专科的考生,其志愿目标多数集中在南京、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以及苏南地区院校,由于受到众多考生的追捧,上述地区的专科院校投档线和录取分都非常之高。以2003年为例,在340的省控线上,有高职计划的在宁高校如东大476分、南航457分、南理工464分、南气447分、南农457分、药大463分、南医454分,均大大超出省控线;京沪两地专科更是高得惊人:上海电力449分、上海海关500分、上海金融462分、上海旅游447分、北京理工483分。值得注意的是:放弃民办本科的考生越多、涌向专科一批的生源就越挤。有的考生甚至是从本一的省控线上直接往下填报名牌院校的专科,这种选择倾向必然导致公办专科与民办本科的分数线形成“倒挂”,也使一部分考生弃“民本”保“公专”的考生遭遇落榜。 在2003年的考生中,放弃民办本科、选择复读来年再考的人数不少。他们觉得民办本科开销较大,“投入产出比”不高,不如复读一年,只要能提高50分,则进入公办本科希望就很大了。记者认为,是否选择复读,不能听信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复读班那些天花乱坠的招生广告宣传,应该作冷静的思考。 如果认定自己高考因非常事故意外失手,以平时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论都大大高于高考成绩,且对次年再考充满信心,复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复读要考虑几大问题:一是考虑能否选到好的学校;二是考虑复读投入经费;三是考虑多学一年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四是考虑明年获胜的把握究竟有多大。考生还应该考虑到一点:近年来高考正处在一个“变动时期”,不确定因素不少,放弃眼前机会而谋求预期目标是否可行? 至于因经济条件放弃民本本科,记者以为是非常正当的理由。毕竟民本本科每年要支付1.1万-1.3万的学习费用,确实有些考生家庭无力支付,硬撑也不是好办法。如果选择公办专科,则千万不要去挤上述热门地区和热点院校,以免落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