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妙高台 |
释义 |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妙高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飞雪亭西约5 0 0米,又名妙高峰、天柱峰。海拔3 9 6 米。顶上有坪如台,名妙高台,约3 5 0 平方米。东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雾四合,如置仙境。云雾初开,凭栏四眺,爽风迎面,松涛盈耳,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被光岚影,别有风情。宋代楼钥《妙高峰》诗:“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东南千万山,试向岗头转圆石,不知何日到人 间”。 历史清初,妙高台北首,建栖云庵。1 7 2 6 年(雍正四年)筑石奇禅师舍利塔。1 9 3 0 年蒋介石建中西合璧别墅,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 间,平顶阳台。天井后3 间2 层楼房,楼上水泥走廊与阳台相连,中门置白底黑字匾,“妙高台”三字,系蒋介石手书。其后平方3 间。围墙连成一体,总建筑面积4 3 6 平方米。右侧山岩并列亭子2 座,形式各异。1 9 6 8 年秋被毁,1 9 8 7 年国家拨款重建。新辟公路支线,连接浒溪公路。几经兴废,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如今仅存台址。 传说当年妙高台,还是赏月佳处,并且流传着名士苏东坡曾在此赏月的轶事。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这个历史故事被搬上戏剧舞台,英风千载,流芳百世。 据1949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岑岭爱之”,“中华民国十六年蒋介石先生建山庄于其地”,自题门楣“妙高台”。山庄为中西合璧,大门内两旁平房各1间,平顶晒台。天井后3间2层楼房,总建筑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436平方米。楼上洋灰走廊与晒台相连,芳草绿树环回萦绕,青山碧水拥来眼前,赏心悦目不足言其妙。据说1949年5月蒋氏逃离大陆以前曾来此登临,风光依旧,山河不再,蒋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时想的已经不再是他的军国大事,熟翫的乡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惨淡和背乡离井的忧伤。有《妙高台》诗:“巡驻家山戎服在,森严小筑镇林标。主人妙算安天下,才道高时地已摇。”(《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堂内吊挂着多帧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旧相片,却不见这一幅“霸王别姬”似的“仓皇辞庙”窘态。妙高台左有伏虎洞,右有消凡台,前有晏坐台等,均为宋高僧知和禅师遗迹。传说知和每一日五更就在晏坐台做功课,伏虎洞有两虎终年听其诵经,野性渐收。 雪窦之胜独推妙高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天柱峰,位于飞雪亭西约500米处,海拔396米。峰顶有坪如台,名妙高台。工具南三面均为绝壁,下临深渊,烟霭四合,漂渺似仙境。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晴日登临,爽风迎面,松涛盈耳。凭栏四眺,烟霭初开,近峦远岗,仪态万千;台下亭下湖嵌镶群峰间,波光岚影,别有风情。 文化大革命时期,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但原放在正门入口的石塔被换了位置,放在了中间。这座石塔是清末民刚开始的时候雪窦寺的住持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很是敬重他,故在造妙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 妙高台位于雪窦山,是蒋介石的山庄所在处,因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岑岭”或曰“天柱峰”。上有蒋氏于1927年熬头次下野时所修一山庄,后下野时也多居于此,遥感时势。 峰顶有坪如台,工具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称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 这搭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四周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免中暑胜地。 传说溪口蒋氏的第二代始祖蒋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传弟子,跟随布袋和尚云游四方,雪窦寺自然是日常驻足之处。及至到了蒋介石的祖父蒋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专心修行、世事不问的地步,连日常维持生计的玉泰盐铺也交付儿子蒋肇聪照管了事。蒋介石的妈妈王彩玉一生茹素礼佛,记诵经书。在其前夫去世后,发愿出家三年,礼雪窦寺果如禅师为师,住金竹庵。三年后返俗嫁蒋家,生下蒋介石后,常带年幼的蒋介石来雪窦寺礼佛诵经。这便使年幼的蒋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其显赫后,每一次回乡,必到雪窦寺瞻拜憩留。1927年,蒋介石还为雪窦寺题写过“四明熬头山”的匾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