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庙会 |
释义 |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地区实例(北京庙会 江阴集场 都城隍庙 土地庙 白塔寺 护国寺 隆福寺 厂甸 白云观 陕西庙会 沈阳皇寺庙会) 现状(内地 香港 台湾 马新 欧洲 美洲 大洋洲 南非 泰国 朝鲜半岛 日本 越南) 简介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由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 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历史沿革庙会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形式之一,反映着民众的心理和习惯。从名称即可得知庙会这一风俗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它的渊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远古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1]。 秦汉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管窥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道教也已逐渐成形。两教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相互影响。 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 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两晋及南北朝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传经[2],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在南北朝时各自都已站稳脚根。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 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样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 唐宋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 元朝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 明代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 清代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演变早期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而后来原属于民间信仰的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两宗教互相结合,使庙会成为重大的宗教节日活动。 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特征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风俗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祭神仪式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祈子活动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和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演出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民间玩具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 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 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 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 内容时间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地方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经费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做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地区实例与国外热舞加游行的狂欢节相比,咱中国人的庙会更具地域特色。 客家“走古事” 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走古事”活动。“走古事”虽是北方“特产”,却在明朝被常遭旱涝两灾的罗坊镇百姓引进,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以戏曲装扮的几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立于轿台之上,由青壮年抬着,在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先在旱地里奔跑,随后向村头的河里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来年就会福气连连。 宝丰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是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正月,来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会云集于此,参加在村东的田野上举行的马街书会。 正月十一、十二日是书会的前奏,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艺人们要先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然后就各自选定场地,打木桩,挂喇叭,取琴、清嗓、开唱。每年的马街书会还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在这里,虽然没有西方狂欢节的张扬,却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独特狂欢节。 延安定亲庙会 延安地区有赶庙会定亲的习俗。定亲庙会一般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初八,第二次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赶庙会时,男女两家被媒人约到庙会上,男方家要带上西瓜、苹果等礼品。两家人席地而坐,由男方家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请女方家人品尝。大人们谈天说地,拉家常。如果男女青年互生爱慕,就会另找僻静地方谈情说爱去了。等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家长会请媒人出面,议订婚约。 北京庙会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 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现在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挑选方便,价钱又便宜,庙会的商贩们尽量地满足她们的需求。首先货物种类齐全,锅盆碗箸,日用百货,衣帽鞋袜等应有尽有。货物质量不要求多么精致,只要结实、便宜。主妇们选购了必需品之后,一般能满足几天的需求,所以,同一个地区不必天天有庙会。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 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 江阴集场江阴的庙会(江阴集场),大多数是因为庙会兴起的。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的寺庙因为要增加人气,借此提升寺庙的声望,选定一个时日,杜撰一个名目。每逢这个节日,就会有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信徒们赶来庆祝,有许多老百姓也来凑闹热,商贩们就抓住商机,这样就无形中由庙会形成了集场! 过了元宵节,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庙会)。 每逢江阴集场,家家亲朋盈门。人们呼朋引伴,往往方圆十里数十里,条条大道人来人往,个个身上衣着一新,走亲眷,游节场。亲朋们欢聚一堂,借酒助兴,高谈阔论,或纵论天下大势,指点江山人物;或交流商品信息,企业管理经验;或直面谈买论卖,当场拍板成交。歌谣“莱花虫虫嗡嗡响,摇纱织布呒心相,一心要想去游集场”,正反映了当年庙会集场期间少女们渴望游节场的心情。 都城隍庙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土地庙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可见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白塔寺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 护国寺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 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隆福寺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因此地繁华,游人众多,有的摊贩为多赚钱,九、十两天之后不走,继续营业一两天,这样隆福寺的庙会就由每旬两天变为逢九、十、一、二这4天了。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日下旧闻考》中?说“……每月之九、十有庙市,百货骈阗,为庙市之冠。”《燕京岁时记》云:“九、十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乃都城内一大市会也。”该庙会上珠宝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买卖在这里也很兴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庙会上洋烟画摊前也常常是挤满了人,过去有搜集洋画片的,和现在集邮相似,因此产生了交换洋烟画的"自由市场"。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厂甸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会上一些暴发户附庸风雅,不读书也大量购买书籍,放在家里摆样子。不懂文物的人,也买名人字画,名瓷和青铜器,也促进了琉璃厂的古籍、文物行业的兴盛。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 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白云观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门上这只石猴外,还有两只石猴隐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纹中,名曰“三猴不见面”,后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云观还有“铁打白云观,三猴不见面,”的说法。窝风桥据传是佛道相争的产物,原桥在“文革”期间被拆毁改为防空洞。现在的桥是一九八八年又依旧样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干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复一次,叫一个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对应星宿当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为顺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顺星就是游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烧香、布施之后,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顺遂。 喇嘛庙宗教仪式:由喇嘛们扮演鬼怪;长教喇嘛手执法器,游转之后,将“鬼”除之。再如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城西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而且没有庙会市场伴随。其他的庙会期间,虽然也都是该庙举行宗教活动的时间,但由于特色不浓,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 陕西庙会陕西省各地庙会很多, 仅周至一县就有782个村办过庙会。其中中型古会 (历史悠久的庙会也叫“古会”)、庙会有100多个,有万人以上赶会的大型庙会29个。全省著名的庙会,有华阴县“西岳庙会”、临潼县骊山庙会、西安市八仙庵庙会、周至县楼观台庙会、武功县旧城教稼台“河滩会”、白水县仓颉庙庙会、蒲城县尧山庙会、陇县龙门洞庙会、耀县药王山庙会、汉中市天台山庙会、勉县武侯祠庙会、留坝县张良庙庙会等等。 白云山庙会。白云山庙,在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05),是陕北最壮丽的古建筑群。历代每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举行庙会。在此期间,蒙、汉人民来此朝山贸易者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建国后,白云山庙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每逢会期,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成千上万游客云集于此,一边朝山观景,一边交流物资。1984年,佳县人民政府将古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大坟滩庙会。会址在榆林城东北50公里处的金鸡滩乡大坟滩村。这里无庙,只有一座金刚宝座式砖塔,内葬成吉思汗的后裔小彻辰萨囊台吉。此人是清朝乾隆年问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 蒙古部落的一个王子。 他著的《蒙古源流》一书,有蒙、满、汉三种版本,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此举行庙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日子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的庙会日期相同。每年庙会期间,乌审旗的蒙族同胞骑马而来,拜扫墓塔,并举行赛马大会。来自榆林、神木和内蒙古的商贩,纷纷携带各种各样的货物,来此摆摊销售。这一庙会,是蒙、汉两族人民同游同乐的盛会,也是两族之间的物资交流大会。 卷阿周公庙庙会。卷阿,在岐山县城北7公里处,庙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而建。自北宋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西自甘肃,南到四川,东自河南的游客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庙。庙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随处可见。灵山会。灵山,在风翔县城西。山上的净慧寺卧佛殿,有释迦牟尼佛涅桨像。灵山会相传始于唐代。每年从农历四月初一日起,凤翔、千阳、陇县、兴平、武功的善男信女赴净慧寺拜佛者,数日不散。这五县的商贩输送山货、土产、民问工艺品及农具、日用品参与交易。建国后,灵山会时停时盛。十年内乱中,寺院尽毁。近年来,风翔及千阳、陇县等地乡民又募捐修庙数座,其会又盛,日聚数万人。 沈阳皇寺庙会沈阳实胜寺又名皇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206号。创建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沈阳市一座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喇嘛庙。 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原有建筑,最南东西大道上有一对飞檐斗拱的木牌楼。正南是三楹黄绿琉璃瓦顶山门。门内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有天王殿,后有大殿。在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在天王殿后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内立满、汉、蒙、回四体文字碑。 皇太极征服蒙古,所得这尊金佛最为重要,可惜于1946年金佛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解放后,1952年国家拨款对该寺的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1962年1月、1963年9月沈阳市、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寺庙归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以来市政府拨款,对山门、大殿和玛哈噶拉楼进行修复。 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是庙会的魅力所在。具有北市民俗风情的清兵守关巡街、皇家抬花轿、拉洋片、拉洋车、锡伯族祭祖庆典演绎、福禄寿喜吉祥钟、饶福树等民俗活动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糖画、吹糖人、葫芦工艺、手工绳艺、草编等民间工艺成为庙会的点睛之笔。 品种多样、雅俗共赏的旅游文化活动更加关心民生、贴近百姓,深受游客的喜爱。沈阳市演艺集团及和平区五环社区京剧团等专业团体和业余团队参加了演出活动,使庙会舞台更加绚丽多彩。赵本山弟子的二人转、模仿秀、滑稽表演、绝活绝技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黄金周期间皇寺庙会成为沈城一大旅游亮点,日均接待15万人次左右,庙会举办期间的游客量达160万人次以上,首次占据沈阳市黄金周期间各景点接待人数之首,成为沈阳最热景点之一。具有民俗风情和传统韵味的庙会丰富了百姓节日生活,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皇寺庙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皇寺庙会成为沈阳市的旅游品牌,全国四大品牌庙会之一、中国热点旅游胜地的美誉更使皇寺庙会闻名遐迩,享誉全国。 现状内地在中国大陆,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内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种小商品和游乐项目。庙会在中国北方保留的较为完好,在南方则在1949年后逐渐消逝,似乎仅苏州、武汉、成都等地尚存。以北京为例,庙会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娱乐主要有糖葫芦、爆肚、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庙会。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欢迎。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部分庙会还有与其相关的表演,如北京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观园庙会会有元春省亲的表演。每逢春节,游园人数极多,乃至一天有数十万人。至于庙会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项目,主办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当然,也有一些庙会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风情为主。 香港2009年黄大仙祠的庙会香港著名的大角咀庙会,以供奉中国南方海神的古庙洪圣庙为中心推出的一个具有香港特色的大型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特色摊位和庙会巡游等娱乐以外,还涵盖街头时装表演每届吸引数万人前来观赏。 台湾台湾的庙会非常之盛,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绕境、进香、刈香等祈福活动。庙会绕境的区域,往往呈现该庙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灵庙回祖庙或庄庙前往人群庙进香,则代表不同庙宇的互动关系。 在庙会活动中、除各庙宇神轿外,会有仪仗、艺阁、阵头,常绵延数公里之长。各艺阁、阵头除职业表演团体外,仍有相当数量由各地方民众组织而成。目前亦有各阵头资深艺师前往国中、国小、大学或社区传授宋江阵、十二婆姐、牛犁阵、官将首、八家将等传统民俗阵头。 在台湾南部盛行王爷信仰,庙会常结合王船醮仪举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东港王船祭,南鲲鯓代天府逢王爷诞辰则有连月的进香热潮。台湾中部则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最为著名,北部则以艋舺青山王诞辰、霞海城隍庙庙会最为著名。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文艺游行为主,庙市为辅。文艺表演主要为锣鼓腰鼓、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由于远离故土,春节这一古老而鼎盛的节日能带来归依感,唐人街庙会上的节日气氛相比大中华显得更为浓烈。 马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春节期间有新春花市和灯会。 欧洲法国巴黎市13区、3区及4区和19区等唐人街均有由华团组织的文艺游行。表演包含锣鼓腰鼓、舞龙舞狮队、秧歌旱船、跑驴龙舟等[10]。 英国的伦敦、爱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节庙会,其中以伦敦规模最为庞大。举办地从最初的唐人街扩大到娱乐中心莱斯特广场,2002年起更是进入大型活动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办。2008年参与人数约30万,涵盖艺术表演及群众演出、特色工艺品小商品、各种小吃等。 美洲每逢新春,美国纽约的三大华人区(包括曼哈顿中国城、皇后区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第八大道)都会举行活动,但主要为花车游行。其中法拉盛的韩裔因同贺春节亦会加入到活动中来。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和洛杉矶除游行以外有庙会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艺品[10]。 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节日期间也有庙会。 大洋洲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尽情庆祝自己的节日,中国的春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悉尼、堪培拉、昆士兰以及达尔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规模的面积唐人街。每逢春节,这些地区将举行大型的庙会,其中包括表演京剧民歌、舞龙舞狮、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龙舟赛等,欢庆新年的到来。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达尔文则确实存在着中国寺庙,华人在新年到来之时会去那里祈福许愿。春节时期,在南半球实际是夏季,所以别有一番情致。 新西兰在春节期间会有新春花市。 南非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有春节庙会。1990年代之前的华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纳了当地习俗,对华人传统的春节不怎么重视。而近年来的庆祝活动,则是由于南非华侨的不断增多和影响增大才变得愈发热闹。 泰国在泰国曼谷,有由华社举行的隆重盛大的闹新春活动。各种节庆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拥而来。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进行电视直播,连泰国的王室也会出席这一庆祝活动。诗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贺新年。 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庙会这一节日活动。在其庙会的发展历程中融入朝鲜自身的文化,成为较为与众不同的朝鲜庙会。韩国人在春节时主要是拜年送礼,没有庙会。但其他节日会有庙会,韩国人称之为乱场(??),比如端午节和上元节。 日本日本原来也是同中国一样庆祝农历春节并举办庙会,日语把庙会中的摊贩称为“的屋”。日本明治维新五年后的1873年弃用农历,改用格里历,元日随之改为格里历1月1日。虽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变外,日本仍然依照传统方式庆祝传统节日。节日的庆祝活动称之为“祭”。每逢节日,均有各种庙会。但日本的庙会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较大的庙会有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园祭、时代祭)。因最初均为神道教节日,所以举办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较为隆重,规模庞大。人们着旧时装束,有巡游、骑马、舞蹈等表演。 越南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在新春期间都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 特色庙会原是寺庙的一种宗教活动,人们在庙内烧香礼佛,庙外还有各种饮食摊、货摊,还有一些助兴的杂耍曲艺表演,从而形成以民俗文化表演为主的活动。近年来,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小吃在各种庙会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历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传统的汉族风味,又融和了满族和回族的民族风味,还有传自宫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则汇集了南北各地的风味,创新之作层出不穷。在地坛庙会和龙潭湖庙会上,特辟美食一条街,汇聚了当今有代表性的全国各地小吃。 19世纪末,民间画工绘制的风俗图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汤、豆腐脑、凉粉、糖瓜、糖饼、吊炉烧饼、豌豆糕、煎饼、烤白薯等等。这些常见的街头食摊,庙会期间皆有售卖。 老北京庙会的八款经典小吃: 豆汁、扒糕、灌肠、茶汤、油茶、爱窝窝、老豆腐、豌豆黄 豆汁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 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扒糕、凉粉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热,谓之热炒扒糕。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二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醋、蒜汁、芥茉、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地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吧您哪!” 灌肠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茶汤、油茶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经营此业者,通常是设一把紫铜的大茶汤壶,保证随时有开水可用。 炸丸子这是以豆面加上碎粉条炸出的丸子。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清汤五香白煮的,还要加上些炸豆腐泡儿,谓之炸丸子炸豆腐。吃的时候放些醋、香菜末和辣椒油。另一种是用煮肉的汤勾上芡,成为卤煮丸子。吃的时候放些蒜泥。因为吃主儿都是劳动人民,故老北京谓此为“洋车丸子”。后者,有兼营山东大锅饼的。 老豆腐通常是把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点上适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有如南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酱、韭菜花、卤虾酱、辣椒油等调料。 豌豆黄豌豆黄儿:豌豆黄分粗、细两种。北海公园仿膳、漪澜堂卖的是细豌豆黄儿。庙会上卖的则是粗豌豆黄儿。这是用沙锅将豌豆煮烂成泥,加上小枣,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用手推车运至庙会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庙会上。因此,人们听了他们吆唤:“哎,这小枣的豌黄儿大块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为此种吃食不太卫生,所以是个被禁止的品种。现已绝迹。北京钟鼓楼边的姚记还有卖。 艾窝窝这是新正食品爱窝窝是将蒸熟的江米擀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一般有白糖、澄沙、枣泥的数种。为区别起见,上边都做了红点记号。庙会上卖艾窝窝的往往也卖元宵、年糕。 此外,还有面茶、杏仁茶、江米粥、炸糕、炸肠、炸蛋、带汤的糖豌豆。不一而足。 以上这些品种,除羊霜肠、粗豌豆黄等个别品种外,大部分都保留下来了,已见诸于近年春节的新型“庙会”上。 庙会贸易庙会,亦称庙市。是一种岁时风俗,是与市场交易、民间信仰、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一般设在庙内或其附近。从唐代起,它作为我国的集市形式之一,一直延续至今。庙会上,商品的数量、品种都比通常集市多出几倍。有的庙会,一夜之间能召来几十个乡、县甚至几个省、自治区的群众来助兴。 一、名称、日期、祭神仪式 庙会的名称,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 旧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蒲城县永丰镇每年六月初六的后稷庙会,使用的是宫廷仪式,庄严肃穆。会时清晨,从地方官员到有身份的乡绅,都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进入后稷庙,跪拜农神——后稷的塑像。大家共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日子小子,宜稼于田。”有乐班和歌班配合。 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二、土产品市场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土产品种类很多: 农具。以木制者居多,如犁、耱、木锨、木叉、扁担、架子车、大车及镰刀、锄头、铡刀等。例如,在户县庙会上,人们喜欢购买“西羊村的‘端错错’(指木锨把)、南羊村的‘板板薄,(指锨板子)、东羊村的‘眼眼多’(指竹筛子)。” 日用品。如盆、瓮、锅、镦、碗、碟、棒槌等。其中韩城的铁锅、扫帚,白水的菜刀,留坝的手杖,商南的砂锅,南郑的藤椅、棕箱,另外还有许多其它产品,都深受顾客欢迎。 家禽家畜。如牛、马、骡、驴、羊、猪、犬、鸡等。有些地方,将庙会称作“骡马大会”。 三、饮食市场 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和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 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它们一般在布棚、席棚中营业,也有设在露天的。主要经销大众食品,如浆水面、大刀面、麻什、臊子面、糊辣汤、水盆羊肉、羊肉泡馍、小笼蒸饺,等等。其中最受农民欢迎的,是卖粉汤羊血、红肉煮馍的饭馆。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煎火”是关中方言,即热火。)卖黄桂柿子饼的,讲究把饼在案板上剁成块,再用镊子揭开其中一块的表皮,让顾客看包的是什么馅(一般是绵白糖、核桃仁、青红丝、黄桂酱、玫瑰酱),借以招徕顾主。卖油饼的,讲究用绳子将饼串起,让顾客提走。 活动意义庙会最早是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祭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 现代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相关研究作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的典型侧面,庙会及其历史引起了学界关注。庙会最活跃的主体是普通民众,庙会最基本的活动根植于民间土壤,庙会最真实的场景呈现于社群境域。但在斑驳的庙会生活棱镜中,特定的社群规则常常令学者们为之目眩。而社群生活的实态运作,将庙会中的信仰、交换和休闲诸因素融汇一体,在内外世界和层际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地变轨。由此可见,庙会(史)研究的最大困难在于准确索隐民众生活的内在理路。读到2002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小田新著《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以下简称《论考》),我以为,其原创性正在于此。 以发生学的眼光,庙会属于民众宗教的范畴。对于民众宗教生活,法国学者涂尔干(Durhkeim)指出,在宗教生活中,“整个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领域,一个领域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领域包括所凡俗的事物,宗教思想的显著特征便是这种划分。”两者之间的“异质性”是绝对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然而,庙会不只是表现为信仰生活,而是包括了市场和休闲等多重生活内容的综合体,而且,当涉及到某个具体庙会型式时,各个综合体内部的要素比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此,《论考》作者全面考察了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l)和埃得蒙·利奇(Edmund Leach)以及卡尔·马克思等人的”神圣-凡俗”世界的理论,以及贯穿其间的学科范式,汲取了其中的有益养分,特别是恩格斯的辩证分类思想。据此,《论考》认为,辩证分类的根本依据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次序”;对于分析的对象,要把它看作“单个的运动形态或一系列相互关联和互相转变的运动形态”(恩格斯语),简单地说,要动态地看待事物。 研究对象的内部矛盾是《论考》原创的动力。倘以上述学理“二分法”机械地裁剪江南庙会,作者发现,“神圣与凡俗”两种性质常常奇异地结合在一个庙会之中,难分彼此。类似的情形,近代美国心理-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似乎也曾遇到过,但他的态度是:“彼此的界限总是模糊的” 宗教形式“就不值得我们研究”(《宗教经验之种种》),面对庙会的“模糊界限”,《论考》不但研究了,而且以此成为原创的起点。 《论考》的原创性不在于概念的重新创造,也不仅仅在于成功地把不同思想流派组合起来,而更在于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并依此高屋建瓴,位于续谱另一端的所谓典型的凡俗庙会,准确地说,也是神圣中的凡俗。更多的庙会都可以在续谱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特定庙会在续谱中的位置取决于庙会的动机和时机,会众的虔诚程度,庙会存在环境,特别是实际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对神圣强度。 江南庙会的整体架构便从这种神圣-凡俗系谱(continuum)中索引而出,令人耳目一新。事实上,《论考》以丰富的文献和口碑资料为基础,经过艰深的证考,整体框架中的各部分,由此而有了全新的阐释。 文化警惕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常常是民间艺术精萃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影响着受众。虽然各级有关部门始终对庙会进行着有针对性地疏导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尚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受到文化修养、精神素质和人生观的局限,庙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庙会为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公开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失去了公开兜售、传播的市场。偶尔沉渣泛起,也只是在街头巷尾偷偷摸摸进行。近些年,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开发庙会的经济功能成为一时热点。这样,本来已不复存在的庙宇、道观,又被人为复建、扩建,为迷信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火种。我们看到,在大多传统庙会中,供奉香火的队伍摩肩接踵,从早一直到晚,有的不惜早起,花费10几个小时,去登山朝拜。祈求祛病消灾,恳望养儿传宗,期许姻缘圆满,企盼升学提拔,希冀经商发财,有的甚至带上几岁的孩童,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迷信的印痕。 焚香供佛、顶礼膜拜的心态尽管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现实的,确确实实创造了一种对迷信虔诚、笃信的氛围,从而左右着受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对更多的人施加影响,“见怪不怪”,最后参与其间。 迷信品畸形生产与消费形成互动 庙会上迷信品和冥品的消耗,产生了一种畸形的需求。这种文化消费直接误导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生产的激增反过来又刺激了这种精神消费的攀升。使本来并不富裕的山老边穷少地区的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 焚香上供,敬神祭祖,迷信品和冥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庙会消费数目惊人。南岳衡山每年朝山进香者烧掉的香纸就达1亿多元。在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种畸形的消费走势,对生产者和商家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庙会所在的区域,很快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迷信品、冥品的生产和营销行业。有些则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家,掉转船头转产制造起成龙配套的“财神”、“观音”,并且将销售半径不断延长,从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从潮州制造的这些“神灵”,已在全国各地的商阜驻足,继而被请入千家万户。这时,庙会已不仅仅是一个供迷信活动的场所,而是一个传播的中枢与集散地,从一个中心辐射发散到无数个点,无数个点又汇集成无垠的面。结果是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行销者参与其间,虔诚地敬神信鬼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消费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相互推波助澜,使善男信女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宗族势力成为庙会的潜在或直接主宰 从庙宇、寺观的建筑上看,有相当数量的庙会是在近几年兴起筹建。组织统筹者一般是具有威望的族长;资金来源于庙观辐射范围的农家或者企业大户,捐款姓名和数额刻于功德碑,以示昭彰;施工劳力主要由出资困难的普通农户分摊。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利用这样的机制,河北深县农民在几年间就集资建起了十几座教堂。庙宇建成后,建筑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仿佛就自动归属于族长。 从庙会的组织上看,起会的日期,朝拜庆典的程序和内容,参与的各路人马,秩序的维持,内外事务的处理,供品的收存等等,均由会头或族长安排。 从庙会的资金收支上看,可谓锣鼓一响,“黄金万两”。源源不断的人流、数以百计的摊点,占地费、借宿费、看车费、租赁费、功德费,都是由族长主持收支。这些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主办者权威性骤增,信任度随之增固。而这种影响力通过庙会一直延伸到日常的农家生活之中。以致在一些地方,农事生产要为庙会让路,乡村规划必经会头同意,甚至乡镇政府下达的任务,也要族长决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