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苗族大唢呐
释义

苗族大唢呐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用木材制成,上细下粗,最下端口部向四周扩张,用以适当散发声音或转调。

简介

唢呐根据堵塞或敞开孔的不同,便可发出不同的声调。喜忧事均适用,曲调各异。唢呐有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三种,均由哨子(又称“叫口”、“咪咪”)、颠子、堵气盘、琴杆、碗口(喇叭口)五个部分组成,只是不同种类唢呐各部分尺寸不同而已。苗族大唢呐尤为有名,被誉为筠连民族乐器中的一枝奇葩。哨子用未扬花的油麦秆掐下约1厘米长的嫩麦秆筒经开水煮后晒干制成,吹奏时套在颠子上,麦秆筒要软,厚薄均匀,吹奏时才不容易损坏,音质才好。

堵气盘是一块金属片做成的直径4~5厘米的圆盘,中间有一小孔,哨子从中穿过,安放在哨子与颠子连接处。吹奏时起堵气、帮助换气的作用。颠子是用铜皮卷成上小下大长约13厘米的锥体,上接哨子下连琴杆,将两部分衔接起来。

琴杆实际上是一根琴管,用长50-70厘米的杠木或泡桐木掏空制成。连接颠子一端直径约1.5厘米,往下逐渐扩大至4厘米左右,刚好被下面的碗口套住。在琴杆正面每隔3-3.6厘米穿一孔,共穿七个小孔,背面穿一个小孔,作控制音调用。碗口用泡桐完整地雕戳而成,高约20厘米,上小下大,上端刚好能套在琴杆上,下端口径一般是27厘米,也有30厘米或30厘米以上的。碗口壁较厚,在 0.5厘米上下。琴杆与碗口可以分开,吹奏时接上去,休息时往地上一杵,两部分便可截然分开。上述木制部分,通常漆上漆,也有用红布巾、金属皮等装饰的。

大唢呐音域为两个八度,在八个音孔中能吹奏出七声音阶,一般吹奏的乐曲多为五声调式,少有“7”音和“4”音出现大唢呐本是定调乐器,但其特殊的结构所致,改变碗口与琴杆的联结方式,可以变调:套上吹是 bB调,稍紧一点是B调,拧紧后是C调。其转调后,只能转换定调后上行或下行纯四度、五度音的调,如定 bB可转bE和bF调;定B可转E和#F调;定C可转F和G调。

乐器历史

相传,这种大唢呐是在清代传入四川苗族地区的唢呐基础上,经过苗族艺人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而成的。200多年前,有一个名叫金班长的戏曲艺人,他将流行于南方的高音唢呐三吱子改造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在二节子的基础上,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加长放大,才制成了现在川滇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它的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乐合奏中,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

历史较悠久。古代用于军事活动中,凡行军打仗、冲锋陷阵、胜利凯旋等都要吹奏唢呐,是军队中主要的吹奏乐器。朝鲜三国时期(1世纪至7世纪)已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是宫廷三大乐部“唐部”乐器之一,民间则在农闲之际或庆丰收时使用,既可自娱性独奏,又可为歌舞伴奏。古代的太平箫,管身较长,一般多使用木质坚硬的枣木或梨木制作,管身上细下粗呈椎形,外表雕刻成竹节状,每节中部开一音孔,共八节八孔,管身下端接有一个铜制的喇叭口。

乐器形制

大唢呐由管身、芯子、管哨和喇叭口组成,苗族称子杆、尖子、哨子和碗口。管体木制,通 高约120厘米。管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制成,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然后再将麦杆进行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叫雨水淋湿。这样连续蒸露九次后,再经过细致修剪加工 方可使用。

芯子起着连接管哨和管身的作用。管身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制作,上面开有 八个(正七背一)圆形按音孔,自下而上依次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至管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管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喇叭口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木质较硬的山棘子树干制作,其高度通常以管底端至第四孔的尺寸为宜,故在苗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着掩三个半眼(即把子杆放进唢呐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个眼)的说法。如今的喇叭口,已大部分 在碗口处加上了一圈薄铜片,既增大了音响共鸣,又使音色更加深厚。

音域音色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苗族大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

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

演奏技巧

演奏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多为坐姿吹奏。奏者常将左腿搭在右腿上,喇叭口靠在左脚背上。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正面上四孔,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下三孔。音域bB—b1,有两个八度。演技较高者,还能奏出#F- f1。演奏 形式有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合奏)两种,常用于民间婚丧喜庆活动。当地苗家风俗,不论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民间艺人均要敲锣打鼓、登门演奏。乐曲丰富,曲调粗犷、质朴,最擅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传统的喜事曲目有《满堂红》 、《一竹香》和《节节散 》等,丧事曲目有《脱节子》和《祝英台》等。修盖房舍时,为避开与火有关的不祥征兆, 切忌吹奏《满堂红》。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bB~B1,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演奏大唢呐一般组合成“座堂”(民间称“座堂吹”)。两人按一定的曲调吹唢呐,一支吹高八度,叫“吹上手”,另一支吹低八度,叫“吹下手”。两人打击乐器伴奏,一人打大锣和鼓,一人一手打小锣、一手打小钵。演奏以吹为主,以打为辅。在特殊场合,“座堂”可以组织成“全套”:两支(或四支)大唢呐、两支中唢呐(民间叫“二堂”)、两支小唢呐(民间叫“三节子”)、大锣大鼓各一个、小锣一个、小钵一付、配奏二胡一对。

有时演奏时,管身竖置,两手持握唢呐,右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一至四孔,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分别按五、六、七孔,拇指按背孔,口含双簧管哨,用循环换气法吹奏,可平吹或超吹,音列a、c1、d1、e1、g1、a1、c2、d2、e2或g、a、c 1、d1、e1、g1、a1、c2、d2。音域g—e3。发音清脆、坚实,音色高亢、明亮。演奏技巧颇为丰富。转调方法也很独特,它的第一、三、四、五孔均可作为do来吹奏。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湘西唢呐是苗胞喜闻乐见的民间吹奏乐器,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当苗乡逢年过节、婚嫁喜庆等场合,都要吹奏唢呐助兴。应用最多的演奏形式是两人合奏,其中演技较高的民间艺人作为正手,领奏乐曲的首句,吹唢呐的高八度音;另一艺人作为副手,吹唢呐的低八度音,民间称其为演奏公、母音,也即高音为公音,低音为母音,高低八度互相配合,音响高低此起彼落,对比强烈,乐曲动听。湘西苗族的唢呐曲牌十分丰富,多为苗族民间艺人所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较闻名的乐曲有《打马过桥》、《嘎娘子上轿》、《雁鹅叫》、《落地开花》、《水波浪》和《流水》等 。

乐器使用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当年苗族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远的不说,南充城的一伙唢呐艺人就红火过好一阵子。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面子,讲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苗族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苗族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苗族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苗族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 《伴妆台》等曲牌 ,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

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 《将军令》必不可少。用苗族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市,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苗族唢呐曲谱: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一枝花;小开门;小放牛;喜庆丰收;十八板;山坡羊;六字开门;啦呱(二重奏);哈哈腔;凤阳歌绞八板;百鸟朝凤;婚礼曲;二人转牌子曲;普天乐;百鸟朝凤;欢庆胜利(协奏曲);二人转牌子曲;一枝花;大得胜(吹打乐);抬花轿;十样景(二重奏);天府好;庆丰收;塔塔尔舞曲;小放牛;龙腾虎跃(吹打乐);河北梆子腔;喜庆丰收;丰收;小开门;送新娘。

乐器风格

共炎黄一同崛起,苗族历史悠久;与九黎一脉相承,文化丰富多彩。由北向南转战,自西而东迁徙。平原入河谷,开拓疆土;河谷进山区,重建家园。历风霜雪雨,越沧海桑田。多舛命运,创造独特文化;奇特经历,成就珍贵遗产。苗族唢呐,文化宏篇。

或曰,遥及神农,八仙下凡尘,突发奇想,吹以娱乐;或曰,上溯伏羲,七女生苗家,迫于生计,奏而辟邪。又传韩湘子设计、铁拐李成型;亦云曹国舅作谱、何仙姑配音。传说多种,不一而足;起源迷离,似是而非。四川非物文化遗产,筠连民族乐器奇葩。

唢呐五部分,演奏八度音。哨子油麦杆做成,吹而发音;气盘金属片加工,堵以换气。颠子承上启下,表面是椎体;琴杆镂空穿孔,本质为琴管。碗口发散状,扩张声音,各部相连接,浑然天成。琴杆长度夸张,丝竹管弦无与伦比;碗口尺寸粗大,号角笙笛难相争锋。八个声孔,七声音阶。虽定调乐器,然变调随意,乐人称赞奇妙;盖特殊结构,故演奏从心,内行道出玄机:碗口与琴杆,若即也若离。轻套降B调、吻合出B声,两者相拧紧,奏出是C音!下行纯四度,轻松操作;上行纯五度,一气呵成。

歌厅通俗唱,唢呐座堂吹。一支高八度,当上手提调;一支低八度,作下手附和。锣、鼓伴奏,磬、钵配音。以吹为主,以打为辅。曲调丰富,意境幽远。《单管子》、《大青龙》,古朴低沉,如泣如诉,饱含人情冷暖;《三个串》、《将军调》,深厚粗犷,忽急忽缓,演绎世事悲欢。曲调师授徒承,需要天生禀赋;演技功多业熟,当然悟性聪灵。

艺人辈出,高手如云。四十套班子,吹响川滇苗汉杂居地;数百名乐手,遍及城乡婚丧嫁娶间。多次筛选,民间音乐迎接印尼总统;各地调演,筠连唢呐名扬叙府蓉城。中型吹打乐,荣获艺术节奖项;大型电视剧,采用大唢呐曲谱。历千年而未变,振奋筠人志气;融万曲于一管,解读苗族精神。典型民族性,研究苗族宝贵资料;浓郁民俗性,传承文化珍稀载体。筠连仅有,全国罕见。独特魅力,备受重视,深厚底蕴,亟待弘扬。

远古岁月,淋漓唱奏宫、商、角、徵、羽;天籁声音,痛快演绎丑、旦、净、末、生。伯牙逊色,未曾识得唢呐调;子期遗恨,无缘倾听天籁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7: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