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苗寨风情
释义

贵州诸多苗寨,民族风情独特。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郎德苗寨的酒文化无处不在,敬牛也与祭祖同样的隆重。大土苗寨成为当今"世外桃源",外来游客没有陌生感。富有民族风情的跳苗活动颇有情趣。

苗族第一寨 - 西江千户苗寨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1285户苗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由于聚居着众多的苗族人,被誉为"苗都"。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寨子座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西江千户苗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西江鼓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苗寨,就像一个现代的人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当抚摸着那些历史文物的时候,就想到咱们人类祖先的一种生存状态。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之麓、白水河畔的西江镇境内,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这里的居民建筑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房子框架由榫卯连接,依山势而成,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形成独特的苗寨吊脚楼景观。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西江的造房匠师根据地形和主人的需要确定相应的建房方案,使用斧凿锯刨和墨斗、墨线,在30至70度的斜坡陡坎上搭建吊脚楼。这种建筑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因前檐柱吊脚,故而得名。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四榀三间、五榀四间、六榀五间成座,依山错落,次第鳞比。 吊脚楼具有简洁、稳固、防潮的优点,还能节省耕地和建材。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连同相关营造习俗形成了苗族吊脚楼建筑文化,它对于西江苗族社会文明进程和建筑科学的研究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理念的改变,西江当地的年轻人不再愿意居住吊脚楼,也无兴趣学习相关营造技艺,吊脚楼建造匠师后继乏人。吊脚楼营造对地质、木材有一定的要求,建成后防山体滑坡、防火的任务较重。因此,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建筑技艺文化的延续和实物保护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需要有关方面加以关注和支持。

全球最大的苗寨郎德苗寨

郎德上寨座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麓的丹江河畔,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27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公元1855-1872年,清咸丰同治苗民反清,抗暴失败后,因这里是义军将领杨大六的大本营,清军征战了18年才将其平定。

至今全寨有118户,500多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以陈、吴二姓为主。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楼,蜿蜒的山路掩映在绿林青蔓中,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不时在旷野山间回荡。寨前一条弯弯的河流宛如蛇龙悠然长卧,南面有松杉繁茂的"护寨山",北面有杨大六桥---"风雨桥"横跨于河畔上。过桥可攀登养牛坡,还可观赏杨大六当年反清抗暴时筑起的碉堡和战壕。寨内吊脚楼鳞次柿比。吊脚楼上装有"美人靠"供来客休息。"美人靠"平时又是姑娘们刺绣的好地方,具有独特的苗寨风格。村上的小路全以鹅卵石铺设,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寨子中央有一个大芦笙场,地面是用鹅卵石以仿古代铜鼓面十二道太阳光芒和飞奔的骏马,南上方还设有"杨大六文物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当年杨大六领导反清抗暴时的刀、叉、头 盔、铁炮等战斗武器。

进郎德上寨,首先要饮十二道拦路酒,然后才沿着石板小路走进寨子中央的芦笙场。在郎德将会欣赏到敬酒歌、苗族飞歌、芦笙 舞、铜鼓舞、板凳舞、集体舞等丰富多彩的苗族民间歌舞。

郎德寨包括上、下两个寨子,作为民族村寨博物馆的树木葱茏,吊脚楼依山而筑,清澈的望丰河绕寨脚而过,数十架古老的竹筒水车日夜吱呀唱个不停。

客人接近寨门,苗家便以苗歌和米酒恭迎远客,一边唱敬酒歌,一边劝拦路酒,在三五道,甚至十二道的"阻拦"劝酒声中浓情尽显,最后到了寨门口挂着一对牛角酒杯的小楼下,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或身穿古装的寨老还要双手捧上牛角酒,此时此刻客人万不可用手接牛角,否则主人一松手,一牛角酒便须由客人饮完。酒在当地民俗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除了恭迎远客的迎客酒外,还有进门酒、出门酒、交杯酒、姐妹酒、送客酒、婚礼酒、认亲酒、新娃娃酒、取名酒、产妇出门酒、建房酒、立门酒、踩铜鼓酒、打口嘴酒、断气酒、赎魂酒、祭保爷酒、祭祖先酒、栽花竹酒、砍板凳酒、保家坛酒、祭桥酒、扫寨酒、祭牛角酒、敬耕牛酒等等,郎德的酒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自成系统。

进得寨门,客人被簇拥到铜鼓坪。鹅卵石镶嵌成的场子如同一个巨大的铜鼓面,坪子中央立有牛角样木架,下挂铜鼓。表演时,一个人两手各持一棍,横击鼓面,竖敲鼓身,另有一人则拿着饭甑样大小的木桶在鼓内不停移动,以调节鼓声。而身着苗装、佩戴银饰的人们则围着牛角样木架转圈,踩着鼓点跳起了"踩铜鼓"舞蹈。这种源于远古祭祖活动的舞蹈过去只在阴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过苗年、十二年一次盛大祭祖时才跳,现在已成了经常性的保留节目。跳到兴起,苗家便装少女也会在莽筒、芦笙声中加入欢快的队伍,更有父母双全或有妻子儿女的"全福人"捧着酒海顺次向舞蹈者敬酒,一时间,酒歌和器乐越发高亢激扬起来。 郎德苗寨的民居是颇具特色的干栏式吊脚楼,上下三层,依山势而上,底层进深极浅,往往只能关猪牛安磨子,住人的中层外廊装有称作"美人靠"或"吴王靠"的曲木栏杆,苗语称之为"豆安息",这是苗族民居的典型标志。因为苗族敬服水牛的力大神勇,故堂屋大门连楹上安有一对木制水牛角,以看门守家。此外,在房内板壁上,常常贴有用白纸剪出的太阳、月亮、小山神图样,那是求吉祥保平安的"保爷"。许多人家门楣上还挂有白纸、刺根、树枝等物什,这是请巫师念咒语调解纠纷"打口嘴"留下的。

郎德寨中的路面全部用石条铺成"人"字形,石条路上建有四十多座小桥,或木砌或石垒,木桥以杉木为最佳,为求吉利,须是砍伐后还能再生的。当地民俗认为人是从另外一个世界通过桥来到人间的,因此这些桥不仅是交通设施,更是神灵之物,逢年过节,遭遇不幸,还得用祭品祭奠。更有二月初二祭桥节,祭祀老桥架设新桥,有为交通而架的"无意架桥",又有为婚后不育(或有女无子)求子而特意架设的,架桥之后才生的小孩被认为是桥显灵,此桥自然就咸了这个小孩的"保爷桥";孩子长大后生儿育女,这座桥又成了全家人的桥。郎德的桥须架在交通要道上,或河上或沟上,甚至是无水凹地上,用材料数要单不要双,以"三"为常见,如三块木料、三块石料。此外值得一提的桥是望丰河上的风雨桥,这座始建于清代的桥曾被苗族英雄杨大六用来抗御清兵,故又称"御清桥"、"杨大六桥",后毁于山洪,重修后的桥宽约十米,长达四十余米,长廊外装有九个"美人靠",据说同时可供百令人休息,朝阳中夕阳下漫步桥上实在是一种意景。

牛和鱼是与郎德寨患息相关的两种动物,敬牛竟与祭祖同样的隆重。苗族节日"四月八"又被称作"牛王节",据说这一天是太子下凡做牛的日子,因此耕牛要休息一天,有的还要举办"祭牛王'活动,当地亦有牛战胜虎成了大哥的传说。因为牛在民俗文化中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在蜡染、挑花、织锦等民族工艺服饰上牛的形象无处不在。鱼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郎德寨中各式各样的鱼型器具比比皆是,木匠的墨斗、开关拉手、扁担头、绣花帽、木梳,而吃新节等重大节日中,鱼更是无时不见。

在当地信仰崇拜中,最为独特的是石崇拜。在寨门及风雨桥头,都建有小吊脚楼,内中各自安放有大小各一两块石头,这是当地的"岩菩萨",在祖先灵位下地板上也放有几.块石头,当地称之为"岩爹"、"岩妈"。寨内还兴祭火神,也称"扫火星"。传说远古时候苗家有七十二寨,每寨七十二户人家,一把火烧了,只剩两寨两家,从此,当地人就对火神敬畏有加。

荔波大土苗寨

在贵州与广西交界处的茫茫大山中,深藏着荔波大土苗寨。从荔波县城到大土苗寨的距离,虽然只有约80公里,却会让人经历了不少艰辛。但随之而来的欢乐,让人很快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来到寨门,热情好客的苗寨人早已摆开了迎接远客的"架势"。放眼望去,寨门里站满了穿着民族盛装的苗寨人。全身佩带银饰的姑娘们在寨门口摆下大长桌,桌上放着清香的美酒。客人们必须喝下三杯竹筒酒,苗寨人才欢天喜地迎接大家走进寨门。

也许是路途的不便加重了当地的偏僻,无意间让大土苗寨成为"世外桃源"。漫步村寨,每当遇到与你"狭路相逢"的人,都能看到一张灿烂的笑脸,都能听到一句传递着热情的诚挚问候,都能从投过来的一双眼神里读到友善。与你"隔路相望"的,都有一个点头示意的神态,都有一个招呼进屋的表示,都有一个久别重逢的情意。在那里,外来的游客找不到陌生感。 苗寨四周的古树,郁郁葱葱,参天挺拔。生活在那里的苗民,仿佛每天流连于氧吧间。苗家的房屋全是干栏式的木楼,上面盖着青瓦。二楼大门的两侧为走廊,作休闲纳凉之用。苗寨周围被一湾永不干涸的溪流包绕,溪流里,鱼翔浅底,鸭浮水面,孩童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观览了大土苗寨美丽的自然风光,吃完美味的火锅,富有民族风情的跳苗活动拉开大幕。众多苗家人围在篝火旁,跳着、唱着,他们的洒脱和激情,感染着所有的游客迫不及待地加入其中。那一刻,跳苗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随着歌舞高潮的到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接踵而至。那就是"甩人"。得到大土苗族姑娘或者大土苗族小伙子一甩,那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事。一般由6至8位穿戴整齐的苗族小伙子或苗族姑娘,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瞄准要甩的对象。对象锁定后,他(她)们会在你毫无准备之时,一哄而上,七手八脚地抓住你的四肢和头部,面朝上,随着"咿呀哟"声音的起落,你的身子便一而再,再而三地飞向空中、落入他(她)们手心,直到你喊出至少三声"救命",抛你的十多只手方停止。被放下的你,这时要喝下3杯竹筒酒才能过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