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苗条文化 |
释义 | 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到后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从最初的主角地位退到次要地位。由于社会和历史因素,女性长期处于被动和受压抑、受歧视的地位,同时在这种被“被压抑”的社会环境下,“压抑型”的女性文化也产生了。而在现代社会,一贯沉睡的苗条文化也终于愈演愈烈。 点评苗条文化 的价值判断女性的身体始终被看成是一种有待加工的平面和体积,而加工的方式是社会对女性身体的文化控制和文化操纵。社会对女人、女人对自己苗条身材的苛求,并不是现代文化控制和操纵女性身体的惟一形式。丰乳割眼、文眉绣唇、消癍拉皮……种种以美丽为托辞的修理女性身体的形式,都理直气壮、红红火火地在社会中大行其道。但是,没有一种形式像苗条那样如此广泛地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被几乎所有的男人和女人所认同;没有一种形式像苗条那样几乎影响着女人成长的(从女孩成为女人就开始)每一个生命周期;没有一种形式像苗条那样让如此众多的现代女人趋之若鹜并焦虑不安。 与其他控制和操纵女性身体的社会形式相比,对女人苗条身材的社会苛求不是一种短暂的流行,也不是一种区域性的风气,更不是一种少数人的时髦。在现代文化控制和操纵女性身体的诸多形式中,它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它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存在于女人身体以外,同时通过一种无形的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作为个体的女人,使女人感受到并服从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苗条文化”对女性的控制和操作,出现了严重的病态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苗条文化 一种暴戾的价值判断在对个人的价值批判上,女性尤其会因为她们的身材而受到他人的批评或赞赏,这既是一个历史情况,更是一种现实存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Kim Chernin提出了“苗条暴政”的概念。这个词语虽然有些“刺耳”,但却是妥帖的。社会对苗条身材的文化要求本质上就是文化权力对于女性身体的强制性操纵。可以有目共睹的是,苗条的身材在当代女人个人生活和事业成功中变得日益重要,“胖”与“瘦”有时意味着女人完全不同的社会价值。“妇女的身体(而不是她们的道德品质)变成了能够使她们在这些领域获得成功的手段。服装和体形成了风格可见的标志”。“苗条”成为世界注释女人的一种标签。它被用来告诉人们苗条的女人不仅在身材上与其他女人不同,而且由于其身材迷人而胜人一筹。苗条的身材表明她们在诸多社会生活方面更有优越性。 苗条文化 一种敌对的人生态度以“苗条文化”的理想标准,女性的生活和成长就意味着与自己的身体做永恒抗争,从青春期到妊娠期、哺乳期、中年期、更年期、老年期,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存在着可能发胖的自然因素,它们都是女人的敌人。不抗拒这些敌人,女性的身体就难以被社会接受并能有效地应付现实环境。与这些敌人斗争,也就是与女性自己的身体斗争。于是如此众多的女性产生了对自己体形的不满、厌恶和憎恨心理,如此众多的女性加入了压抑、虐待、损毁自己身体的行列,有的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 然而,与自己身体斗争本身就包含了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调和自然的身体和文化环境所要求的身体之间的矛盾的过程,一个任务艰巨、且始终筋疲力尽的过程。就这样,“苗条文化”成了压迫女人一生的工具,成为让女人与自己的身体为敌、让女人与女人为敌的武器。 苗条文化 一种狭隘的审美理想2001年1月26日至2月12日,英国益世调研公司受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委托,对京、沪、穗三城市有意愿减肥,并且在过去12个月内使用过减肥产品的人进行了电话访问。研究者发现,我国减肥人群存在四大误区:首先,80.7%的被访问者使用减肥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较好的体型,只有24.3%的人是为了让身体更健康。广州的一项对在校女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约有七成以上的女同学认为自己应该减肥,她们认为理想的体重是平均减幅5公斤。问及原因,她们大都是为了追赶潮流,认为‘骨感美’很‘Update(跟得上潮流)’,也有人是为了应聘和爱情。” 众多的国外学者已经通过许多研究解释了为什么女人们对保持苗条身材如此着魔。布莱恩·特纳的结论是很有代表性的:“当代关于女性美的文化规范强调的是纤瘦和苗条,而不是鲁本斯和伦勃朗画里的那种胖大姐。”更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对“苗条文化”的狂热追随所导致的狭隘审美给女性造成的严重危害。比如20世纪80年代后,厌食病例激增,其中90%的厌食症者是女性。研究表明,这与近些年时装潮流对苗条身材的日益苛求密切相关。“苗条文化”表现在审美理想上的狭隘性,远不仅仅在于它代表的是男性文化,今天,它几乎压倒了其他各种对理想女性身体美的文化理解,导致了对女性体形审美上狭隘乃至病态的社会追求。 苗条文化 一种极端的生活方式“中国新闻网”以《国庆期间减肥药成为北京人外出旅游“必需品”》为题,转载了《北京晨报》的一篇报道:“国庆节前,不少女孩子专门到北京几家医院的减肥门诊开减肥药。值班医生称,这些女孩子挺内行,她们把能抑制肠道脂肪吸收的一种减肥药当成了克制‘饕餮大餐’带来的‘恶果’的一道‘灵符’。”一位记者这样记录了她的一次采访:一位叫fish的女生日前对记者透露,身高1.6米的她正努力减肥,希望从55公斤减到45公斤。而另一位体重60公斤、身高1.6米的小莲更“恐怖”,她每天只在晚上吃一顿饭,白天则以苹果充饥,她饮用了一次减肥茶后,认为减肥茶对减肥的帮助就是拉肚子,所以后来她就服用能让人拉肚子的药来减肥。一个月后,小莲确实瘦了,但变成了面黄肌瘦、病恹恹的样子。奇怪的是,小莲对自己的减肥效果非常满意,当记者问她弄坏了身体怎么办时,她竟说:“只要瘦就好!” 围绕着如何使自己变得苗条,或者如何使自己看起来更苗条,女人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开支。中国减肥产品目前的年产值已经将近一百亿元,而其中女性消费在70%以上。 为苗条而挨饿,为苗条而运动,为苗条而消费,为苗条而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大批女性涌入健美中心,不是为了健康,瘦身才是她们的第一目的。当然,幸运的话,健康可以成为一部分女性减肥的“副产品”,但更多的女性甚至愿意以健康为代价换取苗条身材。“苗条”已不再是女性的一项生活内容,而是女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苗条文化”的控制和操纵下,种种的身体“戒条”成为习以为常的生活准则,形成了一种“习性”———一套习惯,同时又是一种活动空间和一种生活方式。 苗条文化 一种偏颇的人格评价“我觉得一个女人如果看上去胖,是很不好的。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吃东西像猪一样,没有节制力,对自己很放纵。”———这是一位女研究生在课堂讨论时说的话。“苗条文化”通过艺术明星、时装模特、广告模特、画报女郎等“偶像”人物塑造了“偶像”身材。这些“偶像”的女性身材与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的女性身材条件和生活形态毫不符合。但是在“苗条文化”中这些“偶像”身材被社会标准化,成为每个女人的理想身材标准。随着人们头脑里的理想体形越来越远离实际体形,这些个人会经历一种自我厌恶,而这种自我厌恶会扩大实际体形的缺陷。“偶像”身材社会标准化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苗条”成为象征女性自我管理能力的工具。“苗条”因此也成为对女性的人格评价偏颇内容。 美国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将人的身体分划为两种:生理身体和交往身体。这种划分试图表达人的所谓的“自然”身体实际上都是通过一种“文化移入”的形式被构建出来的观点。在对身体的“文化移入”中,女性的身体显然远比男性的身体受到更多的“关照”。而且迄今为止,关于女性身体的文化规则都是由男性(这里指的是社会男性主流文化)制订的,形式的变迁、符号的繁迷,昭显出在不平等的两性权利关系中主流的男权文化对女性的随心所欲。现代社会病态的苗条文化特别能反映当代文化中女性身体受到控制和操纵的处境,特别能折射两性权利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以及现实与未来的联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