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绵嘉义 |
释义 | 概述绵嘉义(Juan Mancarini,1860-1939),自署西班牙人,“江海关洋员名录”档案为日籍(有误,辨见下)。父为英国人,母为意大利人。1881年来中国至1922年在海关任职。集有大批名贵邮票,并注意收集大量中外邮票资料,著有论述中国邮票、商埠邮票和外国邮票的书籍。中国第一个记录邮票的官方资料《1878-1905年邮政事务报告》(英文本,集邮界通译为《华邮纪要》及《华邮细目》),是由绵嘉义执笔的。报告中对中国早期邮票发行的种类、数额、发行时间、变异等都作了记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记述错误较多。绵嘉义爱好集邮,退休离职后,于1922年在上海拍卖所集中国邮票。随后迁居菲律宾马尼拉。(以上据《中国集邮大辞典》) 外籍在华集邮家对中国集邮有贡献者,首推在华42年的西班牙人绵嘉义。绵氏对中国集邮的贡献,至少有4项可记入中国集邮史:一是最早编撰中国邮票目录,以及香港、厦门商埠邮票目录,各国集邮家认识中国邮票由此开始;二是设计福州商埠邮票,把闽江划龙舟画入邮票,有人将此列为世界首枚体育邮票;三是发起组织外籍在华集邮家协会——上海邮票会,此为中国境内最早的集邮团体。该会欢迎中国集邮者入会,其中外集邮者共聚一会,互相观摩研讨的运作模式,对后来的早期的中国集邮团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是其收罗多年的华邮集没有带往国外,而在上海拍卖,使许多珍贵华邮珍品留在国内,其中有2枚红印花小字当一元被中国集邮家拍得。 以上史实在我国集邮书籍报刊中均有记述,只是零星分散,贬褒兼有,颇多争议,没有得到充分肯定。笔者特综合各家评说,梳理史料,权衡左右,将绵嘉义生平及其对中国集邮的贡献考证如下,以丰富中国集邮史。 生平简历绵嘉义(Juan Mencarini),又译作绵嘉礼义、绵嘉里尼、棉加义。1860年6月15日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父为英国人,母为意大利人。自署西班牙籍。据中国海关洋员名录档案,其中文名为“绵嘉义”,其国籍为“日”籍,此乃清朝人将“Spanish”(西班牙)译为日斯巴尼亚的缘故,而非日本的简称。绵氏加入中华邮票会时,籍贯栏填为“大吕宋”(菲律宾),以致周今觉会长称其为大吕宋人。现笔者根据海关档案,称绵氏为西班牙人绵嘉义。 绵嘉义的少年时代是在菲律宾度过的,16岁时开始爱好集邮。在学校读书期间对美术尤感兴趣,其英文、西班牙文等功课也学得很好。1881年1月,年仅21岁的绵嘉义由菲律宾马尼拉赴中国广州海关任职,初录用时的职务是粤海关试用四等帮办。5年后职务有所提升。1886年3月1日结婚。1890年调往福州闽海关,其时职务为二等帮办。1894年9月11日,福州外侨组织道路信托会以福州公务委员会名义公开征求邮票图案,绵嘉义的设计图稿被选中。1895年8月1日,绵氏设计的闽江划龙舟图邮票由福州商埠邮局发行。绵嘉义当即撰写《福州邮政局》一文,投寄香港英文月刊发表。中外集邮家由此认识绵氏。 福州小试锋芒成功成名,激发了绵嘉义的集邮兴趣。他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编撰邮票目录。1896年完成菲菲律宾邮票目录;1897年完成厦门商埠邮票目录;1898年完成香港商埠邮票目录;1905年完成中国邮票目录。这些各领域的开创性著作使绵嘉义名声大震,奠定了他华邮第一专门家的地位。 继福州海关之后,绵嘉义先后奉调在厦门、上海、牛庄、厦门、上海等地海关任职。辛亥革命后不久离开海关,定居上海。绵氏在中国海关任职长达31年,但其职务未能升至税务司,遍查中国海关税务司名录未见其名。其最高职务为在厦门海关任“署理,主管署税务司”。1908年4月25日,绵嘉义从牛庄海关凋至厦门海关(第二次)。据《厦门关历任税务司到离任一览表》载,绵氏在厦门关担任职务及时间如下:“1908.7.17—1908.9.16,暂代,署主管副税务司;1908.11.7—1908.11.30,代理,署主管副税务司;1909.3.20-1910.10.17,署理,主管署税务司。” 1912年2月,绵嘉义与英侨德铿、施开甲等人发起组织外侨集邮团体——上海邮票会。继拉奇(F·Largo)之后被推选为会长。1922年绵氏邮集交上海鲁意师摩洋行分批拍卖。1923年63岁的绵嘉义离开上海,赴菲律宾定居,安度晚年。1939年绵氏逝世,享年79岁。 编撰中国邮票目录绵嘉义最早对外介绍中国邮票起于1985年。是年8月1日福州商埠邮票发行后,绵氏即撰写英文稿《福州邮政局》投寄远东最早的集邮杂志,由E.J费铬里多在香港创办的英文月刊《香港集邮杂志》(HONGKONG FHLATELIC,或译作《香港邮刊》),其稿当年即在该刊发表。 1896年,绵嘉义用西班牙文编撰的《菲律宾岛邮票叙事目录》,在马尼拉印刷发行。 1897年在厦门海关任职绵嘉义的利用职务之便编撰《厦门地方邮政邮票叙事目录》(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Postage Samps lssued by the AMOV LOCAL POST),当年11月15日由厦门福建印务局印刷出版。 1898年11月,绵嘉义又编撰《香港邮局邮票和明信片叙事目录》(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Postage Stamp and Cards lssued by the Hongkong Post Office)。 1905年,绵嘉义编撰《中国邮票叙事目录》(Deseripfive Catalogue of Chiese Postage Stamps)作为1905年邮务报告书的附录刊印。该书又译作(1878—1905年华邮纪要及附图详目)(Note on the Postage Stamps of China 1878—1905 with Descriptive Catalogue aud Plates),简称《华邮报告书》或《华邮纪要》,这是中国第一份记录邮票的官方资料。对此,我国集邮家周今觉评说:“华邮正式记录,始干绵嘉礼义氏之《华邮报告书》。绵氏任职邮局多年,又为邮学专家,故其中所载发行之种类、数额、年月、刷色、与夫著名之变体,悉根据邮局正式记录,为最可敬信之资料。顾其报告,权截止于1906年,且附印于海关贸易统计册内,别无单行印本,欲得此寥寥十四面之华邮报告书,非以重价购买海关贸易统计册不可。” 已在海外定居,年已古稀的绵嘉义还十分关心中国集邮,约在1928年,绵氏不畏辛劳,整理出1906年至1916年中国邮票记录,并与原撰《1878—1905华邮纪要》书稿寄给中华邮票会周今觉会长。同时明言愿将版权让给中华邮票会。周会长收悉,深为感动。周氏写道:“余维绵氏以一退职之人,而能留意华邮掌故,潜心搜录,使此绝可宝贵之邮学材料,得以贡献于世,而不随鼠尘蠹迹以没,是其有功于我华邮。为何如耶,读者勿轻视此赓续十年之材料也。此十年中,含有前清鼎革民国肇兴之一段重要邮史在,而最著名之临时中立票,及号称变体最多之宋字、楷书两加盖票,均在其中,其重要盖尤甚于1906年以前之纪录矣。” 周氏特决定在纪念中华邮票会十周年之时,出版绵氏的《华邮纪要》。由绵嘉义编著、周今觉校订的《华邮纪要》于1935年12月由中华邮票会出版,该书为英文本,英文书名为:《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Ponctage Stamps With Appendi Ces》,全书70余页,32开本,2号纸印,该书为1878年至1916年之华邮记录,书末还附刊有周今觉撰写的《红印花小字二分版式研究》英文稿。 《华邮纪要》后来成为中外华邮集邮家必备的重要参考书,对促进中国早期集邮活动,宣传中国邮票深有影响。 设计福州商埠邮票1894年8月23日,福州外侨组织道路信托会举行大会,决定自办邮政。9月11日,道路信托会以福州商埠公共工程委员会名义公开征求邮票图案。“公告”称:“现需用12种不同的邮票图案”、“凡为本社区之成员,皆请踊跃提供智慧,惠赐一些邮票设计图”、“所有应征之图案均限于下星期一之前送达”。虽然时间紧迫,在福州海关任职的绵嘉义还是在不到一个星期内绘就了多种图案应征。 当时应征者十分踊跃,收到了不少邮票设计稿。主事者对所有来稿精心挑选,最后选定12种图案。其中阿尔美达(Gd’Almeide, 又译作阿达尔)入选4种;华克(A.Wallker,又译作沃克)入选2种;绵嘉义入选6种。以34岁绵嘉义入选最多,可见他美术水平不低,而且出手敏捷,令人刮目相看。 要印制12种不同图案、不同面值的一大套邮票,并非易事,不仅印刷成本高昂,且费时费力,特别是交英国伦敦印刷,万里往返,有碍邮局开办。主事者经多次讨论,精细筹算,决定只采用1种图案,分色印刷各种面值。其唯一的图案最后选中绵嘉义设计的闽江划龙舟图(又称鼓山龙舟竞赛图)。 绵氏所绘主图背景是福州鼓山,隐约可见山上之寺庙。主图为闽江水面上有一竞渡之龙舟,舟上众人合力破浪前进。江面另有帆船多膄,桅樯林立。画面景物不仅错落有致,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可知当时绵氏已对中国民情习俗有较深了解,并有较高的美术设计水平。另外,图上还有“Foochow”(福州)字样及中英文面值标示等。该图交伦敦华德路公司石印。耗时半年印就,于1895年7月运抵福州。一套9枚分别为:5文深蓝、1仙绿、2仙桔黄、5仙浅蓝、6仙红、10仙翠绿、15仙褐黄、20仙青莲、49仙红棕,于8月1日发行。邮票印刷精美,很受集邮者、邮商欢迎。特别是前两枚低面值邮票,很快销售一空。1896年特再发行一套同图色异2枚小面值邮票:5文黄。1仙棕。 福州商埠邮票发行至1897年2月,发行期仅一年半。但这套邮票在中国邮票史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境内首次公开征求邮票图案,由集邮家设计的邮票;是福州景物首次出现在邮票上,其划龙舟活动是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首套体育邮票,也是世界首套体育邮票。 组织上海邮票会辛亥革命后不久,绵嘉义离职,定居上海。1912年2月,绵氏与德铿、施开甲等人等8人在上海开利饭店发起组织外侨集邮团体,议决成立上海邮票会(Shanhai Philatelic Society),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集邮团体。继首任会长拉奇(F·Largo)之后,绵嘉义被推选为会长。 1913年,绵嘉义设计了一种中国邮票贴票册,由上海别发书店印刷发行。该册道林纸单面单色精印,计28页,自1878年海关大龙邮票起至1912年光复、共和纪念票止,这是最早的中国邮票专用贴册。 上海邮票会以收集。观摩。研究中国邮票为主旨,虽是外侨集邮团体,但也欢迎中国集邮家入会。这种不分国籍,共同聚会的形式,对中国早期集邮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国人成立的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研究会、甲戌邮票会等集邮团体也都欢迎外籍集邮家入会。也有在国外工作、侨居的中国集邮者加入当地的集邮组织;也有境内的集邮者以通讯形式加入国外的集邮组织。晚年的绵嘉义定居菲律宾,他也加入中华邮票会。这种集邮不分国籍的组织形式是早期集邮团体的重要特征。 1922年2月22日,62岁的绵嘉义应邀在上海邮票会演讲《中国第一次票(大龙邮票)》,集邮由此登上大雅之堂。会上分发了绵氏撰述的英文讲稿《THE POSTAGE STAMPS OF CHINA 1878 to 1883》6页,附有大龙邮票原模放大影印插图。1943年邵询美将其译成中文,题为《海关首次大龙系重要史料》、在《国粹邮刊》上刊出。 1928年秋天,68岁的绵嘉义加入中华邮票会。该会特地在会刊刊出“邮界新闻”:“西人绵嘉义氏,大吕宋人。昔任我国海关要职,於华邮历史颇多著作。会长周今觉君所著《华邮图鉴》,引证绵氏著作处亦不少。绵君曾著中国、菲律宾、香港、厦门等处邮票目录,曾任上海邮票会会长,现为名誉会员,兼菲律宾邮票会终身名誉会长。现寓居小吕宋,今已加入本会。” 1931年暑期,在中华邮票会董事会上通过了周今觉会长提议,英文书记叶颂蕃附议的《规定华邮纪念日之提案》。《提案》的主旨是:建议每年10月2日为中国邮政纪念日,因该日为中国海关邮政首次发行大龙邮票日。 绵嘉义看了周今觉的《提案》后,认为不妥,不能同意,当即致函周氏,陈述意见。绵氏写道:“我很抱歉,对于规定1878年10月2日为华邮诞生日之议案,不敢赞同。”“余之意见,仍以1878年8月为邮票诞生之日,以海关造册处于是年8月间印成而运出,有纪录可徵耳。” 绵氏来函及周氏复函同时刊登当时出版的《邮学月刊》上。周氏在复函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绵嘉义辩论。这就是我国集邮史上首次大龙邮票发行日期之争。因周今觉的证据不足,多主观推断,没有引起更多的集邮家兴趣。所谓“集邮诞生纪念日”的议案也就不了了之。 绵氏晚年仍不忘集邮,在古稀之年,仍思念中国集邮同好,虽身居万里之外,但乃十分关心中华邮票会的活动,关注大龙邮票的发行日期,作为一个外籍集邮家,其精神愈显得难能可贵。 后来邮史家从天津海关档案中发掘了不少有关大龙邮票发行的史料,证明绵嘉义的观点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上海海关造册处向天津海关寄发大龙邮票是1878年7月,而不是8月。该年7月18日,上海寄天津五分银面值大龙邮票500张12500枚,天津海关7月24日收到。7月22日上海寄天津三分银邮票500张12500枚,天津海关7月29日收到。因天津海关具体何日发行大龙邮票,因无明确档案资料及实物佐证,大龙邮票发行日期虽经多次多年争论,至今尚无定论。 拍卖珍贵华邮绵嘉义多年搜罗的邮集于1922年交由鲁意师摩洋行分批拍卖。关于绵氏邮集,陈复祥曾评价道:“君之邮集,丰富美备,为当时客卿华邮集中之有名者,仅次于棣维拉,而高于德璀琳、赫德爵士者也。” 绵嘉义有意将华邮珍品留在中国,可惜当时的上海邮市购买力甚弱,尽管绵氏邮集中有不少珍罕品,因国人财力所限,所得不多。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新票两枚,1枚被李辉堂拍得,另一枚则由陈复祥拍得。这是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首次落入中国人手中。陈复祥与宝昌洋行英籍建筑师布许(E.Busch)竟拍1枚红印花当五元实寄封,以5两银之差失之交臂,被布许以银70两拍去。 贴有红印花原票及加盖大字二分票实寄封;贴有当五元倒盖双连的整张汇票;销南京戳的临时中立五角票;海关二次全漏齿,皆有水印整张全套票等华邮罕品皆落入外籍集邮家之手。一些价格较低的中国早期邮票被中国集邮家拍得。 绵氏邮集第二期拍卖于1922年12月在鲁意师摩洋行举行,其拍卖目录封面托名为江海关职员裘烈之票,计有拍品111号。关于此次拍卖,陈复祥《念年前绵嘉理义之华邮第二次拍卖纪略》一文有详细记载,其拍卖效果是“得价更徽”。至于第三期拍卖,陈氏写道:“至于末次拍卖,则无甚紧要,且杂有他人之卖品,目录亦已遗失。” 绵嘉义数十年搜罗的中国邮票集就此草草拍卖,大部分华邮珍罕品被在上海的外籍集邮家拍走,少部分华邮珍品和许多早期华邮被中国集邮家拍得,基本上了却了绵氏将其留在中国的愿望。 评价绵嘉义在中外集邮界颇有威望,但也颇多批评。议论焦点主要有两处。一是所撰《华邮报告书》谬误甚多。“给人以官方资料、权威性的感觉,其实错误不少,是一部为害中国邮史之书。大龙邮票发行首日发行问题,数十年来一直受其干扰”;二是起了一个“官版私印”的坏头。1905年,在上海海关造册处任职的绵嘉义在造册处的保管箱中,发现了大龙邮票铜版及小龙邮票、万寿纪念票等铜版,绵氏得到允许,利用职务之便,用这些铜模翻印了一些样票。这几套样票后来流入集邮界,被称为绵嘉义翻印票。虽然这些翻印票现已逐渐得到集邮界的认可,但批评之声仍在。 但凡人很难尽善尽美,对早期集邮家更不可苛求。关于绵氏,陈复祥曾评价道:“海关邮政时代,客卿之集华邮者,以绵氏为第一,君为一真正集邮家,亦为邮学家。”绵氏数十年孜孜不倦搜集中国邮票及华邮史料,是最早把官方邮票史料整理成篇,披露于公众的集邮家。因环境、资料所限,差错难免,其对中国邮票史的努力功不可没。特别是在古稀之年,遥居海外,仍心系华邮,加入中华邮票会,并不顾年迈,尽其余热,更是难能可贵。在中国邮票史和中国集邮史中,绵嘉义都应占有一席之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