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棉花奶奶
释义

简介

李文英出生于武汉,1953年进入华中农学院,1957年毕业后分到宜昌。

1964年调到枝江,1983年入党,曾受命赴海南参与棉花制种,是棉花种植方面的专家、“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退休后仍积极投身棉花种植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20余年如一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年近八旬的她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棉花奶奶”!

各方关注

对话“棉花奶奶”--离开了农村我就像无水之鱼

2011年06月07日15:54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唐宜贵 谈海亮

昨天下午,骄阳似火,棉地生烟,枝江市78岁的高级农艺师李文英来到董市镇洪治村2组的一片棉花地里查看旱情。

不远处,一个汉子丢下手中的农具,满脸堆笑地向她走来。“这几天咋没见到您呀?我真怕再也见不到您了。”“死不了,死不了,我还要帮你们干事呢。”李文英仰头一笑,笑得草帽从头上掉下来。

说话的汉子对记者说:“我叫方维义,60岁了,李婆婆帮了我十几年,我们的交情好深。”

“农民要技术,我可以帮他们一把”

记者:农民与您说话,什么样的话题最多?

李文英:棉花种植技术,比如棉田管理、防病治虫、土壤施肥,农民的话都离不开“农”,有时也开开玩笑。像刚才方维义的玩笑,我知道他们几天不见我,都在想我,盼着我天天都能来。

记者:说明您在农民心中很重要。

李文英:这里是棉花主产地,棉农们哪怕没事,只要见到我,心里就踏实,就算遇到虫灾,他们心里也有底,他们知道我会指导他们科学治虫。

记者:这也说明,您这个城里长大的姑娘,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李文英:是的,直到今天,农民还是非常需要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就说董市镇洪治村2组潘德胜家棉花中毒的事吧,1985年6月,他家8亩地的棉花长到了半人高,虫害来袭,他连夜打农药灭虫,连打两天药也不见效,他急得托人到处找我查病情,我去了一看,棉花叶子已被虫咬成了鸡爪型,发黄变枯,我告诉他这是农药打多了中毒所致,让他马上喷打叶面先锋肥。7天后,叶子返青。

记者:种植技术真是太重要了。

李文英:想想农民的需求,就算再苦,我当初的选择也没有错。

“我哭过,但我舍不得离开”

记者:您在城里长大,长年生活在农村,这么多年有没有什么委屈?

李文英:生活不习惯、夫妻分居、儿女管不了,这些都不算什么,就是有时候受到一些误解,心里会感到难受。

我在百里洲农场当技术员时,有个农民的4亩棉花地排渍不畅,眼看天要下雨,我让他尽快挖沟准备排水,他听不进去,我多说几次,他听得不耐烦了,一掌把我推到了沟里,浑身湿透。我当时强忍泪水,回到宿舍,蒙着被子哭了一场。

记者:为什么还是选择留下?

李文英:我就是舍不得离开农村。我觉得,离开了农村,我就像无水之鱼,一肚子的知识没有了用武之地。我知道,农村离了我,天塌不下来,但我真的离不开那些农民兄弟和一望无垠的棉田。几十年来,无论有多少委屈,只要走到了农田里,什么杂念都没有了。

“土地的果实,是对我最大的补偿”

记者:您有没有缺憾?

李文英:2007年9月我大学同学毕业50年的聚会让我感触良多。

当时,回到母校华农的同学20人中,我是最穷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穿着解放鞋的人。其他的人,有的出国,有的留城,有的当官,有的经商,唯有我在农村一贫如洗。刚见面不久,班长周映玲拉着我要为我买新衣服,同宿舍的同学郭曼莹把她自己身上那件时尚的上衣脱下来要给我穿上,有的同学要给我钱,我都一一婉拒。

我当时很难受,我知道,同学们的关心,实际上是对我的怜悯。

在第二天的发言中,当我上台讲述几十年来在农村为农民服务的经历时,现场非常安静,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我讲到我历时10年选育成功的“鄂枝3号”优质棉推广到中国很多县时,掌声非常热烈,持续了好几分钟。当时,好多同学都哭了,我知道,他们为我骄傲。

记者:我们都为您骄傲。

李文英:从土地里长出的果实,就是对我最大的补偿。

枝江市为支持“棉花奶奶” 设立李文英基金

2011年06月08日07:33三峡传媒网-三峡日报

记者昨晚从枝江获悉,枝江市委、市政府为支持“农民义工”李文英,特设“李文英基金”。

枝江市有关负责人昨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以李文英名字命名的这个基金,计划从包括财政投资在内,共筹集50万元,主要用于帮助李文英等科技人员为农民推广科学技术。

据悉,以个人名字命名的以资助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基金,在枝江历史上尚属首次。

另外,市政府决定,在市农业局内设立李文英工作室,组成一个农业科技团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棉花奶奶"李文英:女孩子别再走我的路(组图)

2011年06月08日10:07腾讯·大楚网[微博]张勇

大楚网6月7日讯 1953年进入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1957年毕业,在大学生成为稀缺资源的年代,她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心扎根基层农田,从田间到地头,从宜昌到枝江,李文英将毕生精力以及本应对家庭的关爱,全心全意奉献给农民,将全部的知识与智慧倾注于农学的科研和实践,以世俗的眼光来看,似乎什么好处都没有,李文英的回答是:“土地的果实,是对我最大的补偿”。

真挚平和 收获认同

我们叫她“棉花奶奶”,她的回应是真挚的微笑。“我这没有什么,一是对党和人民的回报,二是自己的兴趣爱好,算不上什么算不上什么!”快言快语的李文英将自己的情感写在脸上,她说自己就是这样简单的人,“我性格太直,所以有时候别人不太喜欢我”,但在我们眼中的“棉花奶奶”永远保持着平和的微笑。

枝江市董市镇洪治村二组的余长海,1990年代当过村主任。谈到李文英,他动情地说:“每年到了棉花生长的关键期,几乎天天能在田里看到她,天气再不好,她也要来。那么热的天,她一个人在田里数棉桃,有时她请人帮着数棉桃,半天付工钱100元。每年有新病虫害,她总是及时提醒我们。有李婆婆在村里,我们心里就有底。”

“她从不在村民家吃饭喝茶,每次过来自己的都背个小包,带着干粮,很多村民都说李婆婆这样辛苦付出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我们都清清楚楚的看到了庄稼的生长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多,到我们这里来的商户也却越来越多”余长海说道:李文英在洪治村的价值,是眼睛看得到,账本算得出来的。

淡观是非 感恩收获

“又红又专”,很多人都说李文英很傻,坚持对于她来说已经超越了本来的底线,将自己的一生书写在土地上,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呐喊声,甚至有亲人的不理解和埋怨,但“棉花奶奶”还是一如既往脚步稳健的行走在庄稼地里,将一包包应季的药物送到村民手里,看着棉花一寸寸的长高,看着果实一季季的收获,她坚信自己“属于这块土地”。默默无声润泽乡里,云淡风轻过了大半辈子,直至她的事迹见报后,李文英70岁的妹妹才哭着喊出“我终于了解了姐姐,她太不容易了,太了不起了”。

“看到农民们种良种增收,我心里高兴,这就是最大的满足。是的,现在很多青年人都无法理解我们老一代人的想法,但从那个‘又红又专’的时代里成长起来,我们受的便是这种教育,已经习惯了。”

78岁的李文英今天还在洪治村给乡亲送农药,她把两包挑选好的药品递到村民手里的时候习惯性的交待嘱咐让人觉得安心体贴,当问及会不会收徒弟的时候,她说道“希望女孩子还是不要走我的路,太辛苦需要付出的很多,可能会失去很多”,说着告诫的话语,却矢志不渝的坚持,这是责任,这是品格。(大楚网张勇)

湖北一老人21载无偿田间指导 获称“农民义工”

2011年06月07日13:46中国新闻网上官纯青 蔡均庭 刘卫东

李文英在枝江董市镇查看柑橘长势。

湖北枝江78岁的退休高级农艺师李文英将21年的夕阳岁月,无私奉献给金色的田野,换来了棉区的丰收和棉农的爱戴,人们将一个时尚而崇高的荣誉授予了她:“农民义工”。21年来,李文英自带馒头和水在田间免费传技,助农增收近千万元。

“昨天的阵雨并没下透,要继续灌粪水抗旱补墒。”5月31日,雨后见晴,阳光又炽,李文英先后来到枝江市百里洲棉花良种场和董市镇洪治村二组,查看李学珍、张大成、张其平、闫勇等农户的棉花苗情,指导他们补苗、保墒、灌粪水,并发放了40多份《枝江植保》。

这是李文英5月份第12次下田。“旱情来哒,李婆婆比我们还着急,她就是我们的‘农民义工’。”56岁的张其平说。

李文英出生于武汉,1957年从华中农学院毕业后分到宜昌,1964年调到枝江,1983年入党,曾受命赴海南参与棉花制种,是棉花种植方面的专家、“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1990年4月从枝江市农技推广中心退休后,她开始无偿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21年来,李文英坚持下田查苗情、测虫情、引导农户适时壮苗、防虫,讲解用药用肥方法。枝江市农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淡育红说,李文英退休后累计下村超过了2500天,棉花生长关键期里更是风雨无阻。

李文英运用《中国棉花》、《湖北植保》上介绍的棉花新科技助农增收,先后引进、示范、推广“中棉12”等新品种33个,推广性诱剂等适用新药、新肥50多种。同时,也以翔实的田间试验结果,否决了一批不适合的种、药、肥,降低了农民的风险。

据枝江市农业局不完全统计,21年来,李文英先后在百里洲、董市、顾家店等5个镇,开展技术讲座百余场,技术指导作物面积1200多亩,联系农户400余户,辐射农户近万户,帮助增收近千万元。而月退休工资才1600多元的她,贴进去的车船费、试验辅助工工钱、扶困种子、肥料钱和资料费等,不低于10万元。

有人觉得李文英傻,可熟悉她的洪治村农妇黄继玉说,“李婆婆真不简单,住的两居室很简陋,也很少添新衣、吃荤菜。下田都是自带馒头和水,我们请她吃餐饭、喝口水,一次也没请动过。”

前年5月18日,李文英在油菜田调查“农哥大”的肥效时,不慎掉进一个杂草掩盖、一米五深的水坑。这次历险并未使她停下脚步,她在当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如果坑里的水再深一点点,也许我就‘光荣’了,但是我并不后悔……我决心继续无偿地为农民服务,为建设新农村出最后一把力!”

省委常委张昌尔批示:棉花奶奶事迹生动感人

2011年06月07日14:07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望隽

本报“棉花奶奶”系列报道得到省委常委张昌尔高度评价。昨日,张昌尔就本报这一报道作出批示:“棉花奶奶的事迹生动感人,可作深入报道。”

枝江市农业局共产党员、退休高级农艺师李文英,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省“三农”建设无私奉献。这一感人事迹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连日来,广大读者深受感动,纷纷赞誉“棉花奶奶”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曾经受过李文英指导而增收的农民,更是主动找到本报记者,讲述李文英的感人故事。

省农科院副院长喻大昭:优待鼓励基层农技人员

2011年06月07日14:19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周治涛

我省每年有近千人从事基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工作,他们不但是帮助农民致富的引路人,也是农业部门了解农业一线生产情况的排头兵。基层农技推广人在三农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基层工作十分辛苦,他们获得的个人收益十分有限,因此需要相当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

根据省农科院科技处的统计,我省每年有超过100项农业技术、新品种可以转化推广到农业生产中,但由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不足,实际有效转化率不足50%,远低于国外80%转化率的水平。

我们计划“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转变基层农技推广模式,通过资金与政策扶持,鼓励专家下基层,未来更多像“棉花奶奶”一样的基层科技人员将获优待。

华农教授张献龙:农技工作事关农业发展

2011年06月07日14:16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

李文英老师是基层农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她的人品和胸怀令人起敬。

农业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基石,又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行业。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其间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品种,但进入不到生产第一线,科学技术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农业稳定与基层农技工作者队伍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棉花生产投入多、技术要求高,棉花苗期、花铃期等重要时段李文英老师总行走在生产第一线,并曾花10年时间成功选育棉花抗病新品种,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人活一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能用金钱来判断的,帮助他人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李文英老师为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希望出现许多像李文英老师一样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农技工作者,国家也要重视改善基层农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省委财经办主任刘田喜:"棉花奶奶"让我们感动

2011年06月07日17:47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望隽

“78岁高龄、52年农技服务、21年义务护棉,简单几个数字,却透露着‘棉花奶奶’李文英坚守半个多世纪的‘三农’情怀。”本报推出的“棉花奶奶”系列报道,引起了省委副秘书长、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主任刘田喜的高度关注。

昨日刘田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李文英满怀对农业的热爱,饱含对农民的深情,把一颗真心献给了农村这方热土,树立起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她让我们深受感动,深受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刘田喜说,我们要学习李文英坚定不移扎根农村的决心。一位在汉口长大的城市姑娘,一位大学毕业生,一位退休干部,她有一千个理由,也有多次机会回到省城武汉,离开农村,但她为了挚爱的农技事业,留在了农村,留在了棉田里,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全体党员特别是广大青年要像李文英同志那样,勇于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在艰苦的地方建功立业;要学习李文英孜孜不倦奉献农业的热情。李文英10年磨一剑,成功选育了“鄂技03”抗病棉种,退休后,依然放不下干了一辈子的农技专业,免费为农民传授农作物栽培技术。我们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要学习李文英痴心不改服务农民的追求。她起早摸黑,顶酷暑、战高温,帮助农民试良种、抗病虫,把成绩写在农民的增收簿上。农民种良种增收,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充分展现了她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我们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千方百计帮助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牢基础。

刘田喜表示,李文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要学习李文英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认真总结推广“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经验,不断激励和引领全省广大党员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武大“农田院士”朱英国盛赞“棉花奶奶”

2011年06月07日14:44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陈博雷 张全友

“真是不容易,不简单啊!”昨日上午,植物遗传育种专家、有“农田院士”之称的朱英国教授,还在位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办公室里忙碌着,认真看完有关“棉花奶奶”李文英的每一篇报道后,他赞叹道。

在贫困山区长大的朱英国从小就对农田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将水稻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棉花奶奶”的故事不禁使朱英国想起自己曾经历的艰苦:整天在农田里风吹日晒虫子咬;把床搬到田边,夜不成眠,手持长杆,和田鼠激战;奔波于湖北、海南和广西,像候鸟般一年过3个春天……“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的艰辛,我最能体会,但李文英大姐肯定比我更不容易,她比我大6岁,还是一名女性啊!”朱英国感慨。

朱英国说,“棉花奶奶”最让人动容的是她把棉花作为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都能够全心投入、无私奉献,“同为党员,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亟需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广大的农村基层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扎根奉献。”朱英国呼吁所有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都要以“棉花奶奶”为榜样

华中农大校长寄信李文英:"棉花奶奶"感动师生

2011年06月07日14:41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唐宜贵 谈海亮

昨日,“棉花奶奶”李文英收到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院士6月3日发自武汉的信函,邓秀新在信中赞扬李文英是华农校友的优秀代表。

邓秀新校长在信中说,“我从报上看到您的事迹报道后,同全校师生一样深受感动,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华农精神,是母校的光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并希望您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在棉农眼中……

信念如山“棉花奶奶”是棉农们最亲的人(图)

2011年06月07日17:44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微博]唐宜贵 谈海亮

摄影:记者胡九思

阡陌纵横的平原上,半个世纪的往返穿梭,她孱弱的身影成为田间地头,无数劳作者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尽管疑难解除之际,他们向她道过无数声“谢谢”;尽管大地丰收之时,他们的心头总是能在想起这个名字时激荡起阵阵暖流,但是对于李文英——这位棉田里的守望者而言,除了眷顾脚下这片土地,她又何尝有过任何的奢求。

几天来,走在村庄里、田间、地头,总会有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拉着我,要我倾听,要我耐心,要我再坐一下,听一听,再听一听这半世纪来一直沉淀在他们心头,却没有机会说出的话语——

她是贴心的常客

时刻唯恐给农民增添一点负担

太多的人受过她的技术指导,得过她带来的便利,却没有机会请她吃上一顿简单的农家饭。退休后走村串户21年,李文英的布包里总忘不了装上两个馒头和一瓶子开水,那便是她的午饭,她唯恐给农民增添任何负担。

枝江市董市镇洪治村妇联主任赵芹说:“这么多年,李奶奶为我们义务指导技术,不收农民一分钱,不吃农民一餐饭,把农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农业情报《枝江植保》有时印数不够,她自己贴钱复印了给农民送来,村里常有人请她帮忙带种子,带农药,一来农民信赖她,二来是有的农民会算细账,因为跑一趟县城要花10多元车费。我们有时看不过去,可她说,农民在乎这点车费,说明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她是“啰嗦”的长辈

春耕秋收叮咛了半个世纪

面对农民们的技术求助,她从来不会敷衍。她懂的技术,自然毫无保留地教授;她不懂的技术,也会想尽办法帮农民求教。

洪治村的潘德盼是董市酒厂的退休职工,他家没有种棉花,种的是柑橘。他说:“李婆婆是棉花专家,但对其他作物,比如柑橘、玉米、蔬菜……只要我们有需求,她便请市里的专家来讲课。我们求教她时,她百解不烦,一个专家能做到这点真不容易。我常邀请她去家里坐坐,她是知识分子,我们喜欢听她讲,哪怕只是拉拉家常。”

村里有两个科技专栏,其中有一个在一个农户的山墙上。潘德盼记得,有一次,宣传栏下有堆干牛粪,李婆婆正好经过这里,她怕大家不方便看情报,便想把牛粪清走,不巧的是,旁边几家人很早就下田去了,她想借把锹也借不着,干脆用手把干牛粪捧走,末了,还把宣传栏下的杂草也拔干净了。

她希望每一个农民都能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在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中,尽可能少流一滴汗水多一份收获。

她是闪亮的旗帜

毕生奉献诠释了党员本色

她在田间地头的50多年,让每一个熟悉她的人都敬佩不已。

村民张道华说:“我和李婆婆早就认识,十几年前,她便开始在村里推广抗虫棉、抗病棉,后来逐渐跟洪治村建立了固定联系,三天两头往村里跑,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新品种棉花。2000年时,我们村有22家从秭归来的移民,不会种棉花,李婆婆从备土做营养钵、棉苗移栽,一直教到棉花采摘,全程跟踪服务。有时来不了村里,便打电话来让我们转达,打什么药,按多大比例打,在电话里说得清清楚楚,生怕我们错过了时节,种庄稼最讲究时节,她从来没有耽搁过季节。”“这么多年,她就像我们洪治村的亲人,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呢,我觉得李婆婆就是!”张道华说。

评价

一个农业技术人员,在退休以后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李文英有自己的选择,正如她所说的那样"离开了农村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确实最需要自己的工作岗位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在物质生活上她或许不算是富有的,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她是我们的楷模,她用几十年的辛勤耕耘像我们证明了一个农业技术人员对工作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向“棉花奶奶”致敬!向辛勤耕耘在农业第一线的农业技术人员致敬!

枝江市董市镇洪治村妇联主任赵芹说:“这么多年,李奶奶为我们义务指导技术,不收农民一分钱,不吃农民一餐饭,把农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农业情报《枝江植保》有时印数不够,她自己贴钱复印了给农民送来,村里常有人请她帮忙带种子,带农药,一来农民信赖她,二来是有的农民会算细账,因为跑一趟县城要花10多元车费。我们有时看不过去,可她说,农民在乎这点车费,说明还没有真正富裕起来,从来没有一点怨言。”

村民张道华说:“我和李婆婆早就认识,十几年前,她便开始在村里推广抗虫棉、抗病棉,后来逐渐跟洪治村建立了固定联系,三天两头往村里跑,手把手地教农民种植新品种棉花。2000年时,我们村有22家从秭归来的移民,不会种棉花,李婆婆从备土做营养钵、棉苗移栽,一直教到棉花采摘,全程跟踪服务。有时来不了村里,便打电话来让我们转达,打什么药,按多大比例打,在电话里说得清清楚楚,生怕我们错过了时节,种庄稼最讲究时节,她从来没有耽搁过季节。”“这么多年,她就像我们洪治村的亲人,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呢,我觉得李婆婆就是!”

2011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的“棉花奶奶”重大典型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棉花奶奶”李文英的先进事迹,称赞她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战线的一面旗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