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密祉乡
释义

密祉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烤烟、啤大麦、亚麻、油菜为主,其中以烤烟为支柱产业,在全乡6个村委会均有种植,2005年共种植烤烟3000亩,6个村委会中有3个村委会的烤烟收入突破百万元。

区域概况

密祉乡位于弥渡县西南部,东经100°19',北纬25°38',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人口16327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森林覆盖率达72.8%,居全州之首。全乡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元。

行政区划

密祉乡辖兴隆、中心、八士、永和、莲峰、石麟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

36个自然村分别为兴隆村、茶房村、山高村、小西村、字启里村、小东村、河西村、阳照村、密林村、河东村、八士村、田心村、大平地村、中和村、仁和里村、文盛街、安乐村、莲花谷村、文波塘村、柳城村、土官村、巡捕村、大东村、李子园村、小景槽村、头村、石麟村、安南村、二郎大村、二郎小村、瓦铺村、安南村、兰谷村、美谷上村、美谷中村、美谷下村。

40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兴隆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茶房六组、兴隆七组、兴隆八组、九组、十组、阳照、密林、河西、山高、小西、河东、小东、字启里、八士一村、八士二村、八士三村、八士四村、田心村、大平地村、中和村、仁和里、文盛街、安乐村、莲花谷、文波塘、柳城村、土官村、大东村、巡捕村、石麟村、安南村、二郎村、瓦铺地、兰谷村、美谷村。

自然地理

密祉乡境内地形及地势走向:乡辖海拔最高点为太极顶3064米,最低点为密林村,为2050米,东西横距为40公里,南北纵距35公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4.5℃—15.3℃,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年降雨量为800㎜,汛期5—10月,枯季(11月—翌年4月),丰枯比为3.58:1。

人口民族

全乡总人口16327,其中农业人口15782人,农业与非农人口的比例为35:1,少数民族人口411人,主要有彝、佤、拉祜等省数民族,其中彝族204人,占总人口1%,佤族86人,占总人口0.5%,拉祜族47人,占总人口的0.3 %。人口密度为11.7人/平方公里。

经济发展

密祉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以烤烟、啤大麦、亚麻、油菜为主,其中以烤烟为支柱产业,在全乡6个村委会均有种植,2007年共种植烤烟3500亩,经济总收入达2507.9万元,完成财政收入达480万元,均价13.26元,价格创历史纪录。

2008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457万元,比上年增长8.4%;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额2570万元,比上年增长6%;第二产业完成额4699万元,比上年增9%;第三产业完成额400万元,比上年增长8% ;第一产业比重30%,第二产业比生55%,第三产产业比重5%。农村经济总收入8457万元,其中乡办企业收入4229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3265万元,其他经营性收入122万元,农村集体收入53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788万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3万元。

人文地理

密祉是文明礼仪之乡,素有“三乡两区一古道”的美誉,即“中国花灯之乡、文化之乡、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太极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革命老区,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旅游景点较多,物阜天华,山川秀美。

密祉文化底蕴深厚,花灯源远流长,相传始于唐南诏末期、宋大理国初,元、明、清逐步发展,至今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每年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十六期间,小孩兴高采烈,燃放鞭炮;青年人欢欣鼓舞,尽情歌唱;老年人眉开眼笑,满面春风。尤其是正月十五,密祉花灯活动达到高潮,四方宾客群众涌至密祉小集镇——大寺街,载歌载舞,万民狂欢。

境内文盛街因其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千年不衰的传统花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以及底蕴深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民风民俗在周边所独有。2002年,文盛街珍珠泉、财神阁、20家古客栈、马店等景点被弥渡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太极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7年1月,文盛街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同年12月,密祉乡被省政府列为旅游小镇。

峻秀的太极灵山、热情好客、能说会唱的密祉人民期待你的光临、合作,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密祉人民将以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求真务实的精神开拓、创造出密祉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化节日

青年文化节

密祉是花灯的故里,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花灯盛会是全乡人民的重要传统节日,依托这一优势,密祉乡第九届乡村青年文化节的各项节目也随之精彩上演。

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来自全乡各个村落的男女青年组成20个灯班同台竞技。男的耍龙舞狮,女的划彩船、跳花灯,老人、小孩也不示弱,扮起了大脚婆、小七姑娘,性情欢快,共同歌唱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歌唱共产党员的好政策。近年来,永和文盛街又赶上好机遇,实施了千村扶贫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就把这些新变化编成唱词,用传统花灯唱出来,唱出心中的喜悦,唱出党的惠民政策,同时号召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家乡建设。

古建筑群

旧址建筑群始建于1908年,迄今已100多年,总占地面积为1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建筑群布局为座西南面东北三坊一照壁,土木结构,正房面宽18.68米,进深9.5米,为典型的清朝风格建筑。2002年,该建筑群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月,文盛街村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该建筑群是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保护建筑群之一。

该建筑群的恢复重建结合创建旅游小镇实际,将通过整修建筑风貌,恢复大院围墙照壁民国时期乡规民约及有关制度,加以绿化配置,达到集陈列、展示、宣传、会议、旅游接待、游客服务咨询中心为一体的功能。

旅游名镇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对景点认真规划,积极向上申报。近年来,太极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文盛街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密祉乡被列为省级旅游小镇。

二是精心筹备,结合各村的实际和历史渊源创作节目,做到一村一特色,打造传统精品节目,充分展示花灯之乡韵味,着力打造花灯名乡。

三是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70万元完成小河淌水意境打造;投资30万元完成文盛街古驿道恢复性重建,修缮奎阁、二台楼、莲峰祠堂;投资70万元完成尹宜公故居重建和布展。

四是积极邀请媒体到密祉采风制作节目,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等栏目多次到密祉进行以花灯、茶马古道、太极山为内容的节目制作,提高了密祉的知名度。

五是积极发动组织民间老艺人、社会知名人士收集、整理民歌民调、诗集和花灯小剧,深层次挖掘民间文化,让更多民间艺术作品展现,编印出版《太极顶》、《密祉神韵》、《密祉春联集》,让外界更多更好地了解密祉。

旅游景点

1、古驿道风貌

文盛街茶马古驿道,因地制宜,依山布局,打破了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建筑风格,道路(巷道)随山势曲直而布置,房屋就地势的高低而组合。居所、民居建筑多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也有“一颗印”式院落,土木结构,青瓦屋顶。房屋依山而建,一般由主房、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主房依山就势而建,高于面房和耳房,主房的前面为面房,两山侧为耳房,主房下两边为厢房。解放前,大多数是木屋草顶,现98%为土木结构,瓦屋面。按传统习俗,主房所有权属父亲,面房属母亲,耳房属儿女。文盛街市井设计,石板古道依山势布局,有主街,有巷道,有沟渠也有暗沟,街依沟延伸。高低错落,酷似江南集镇,又近于山镇特征,别具一格,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有一种自然和人工巧合之完美,可算高原山区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

2、魁阁(又称魁星阁)

位于文盛街北出口处,青瓦覆盖,钩角飞檐,红栓(今已剥蚀)顶层高高挂着“魁星阁”匾,古朴庄严。它坐北朝南,大门敞开,四级古台阶,上至楼底平台,台上由大长古镶边砌成。跨入高门坎,阁内有一泥塑像。这神像一脚独踩鳌头,一脚高跷顶斗,双手高举,分举笔砚,圆眼环睁,作圈

密祉乡点状,甚为威严,象征对文人的考核,传说,他就是掌管科举选儒大权之魁星神。成语“独占鳌头”即源于此。科举时代喻为中状元者,现多用于形容考试名列榜首之人。站在魁阁楼凭窗远望,文盛街,密祉坝,东边的村落可尽收眼底。阁楼四周的竹、桃、柳、塔汁树及园圃,与阁楼构成一幅郁有葱葱,富有乡村园林情趣的天然画图。

3、土主庙

在魁阁西侧的三十米处,是一院三坊一照壁古色古香的建筑。大门虽简朴,但是不失古建典雅风格。进入大门,满院花木,交相争艳。花木皆植于约三米长,一米高的大花台上木锦花树遮了半个院子,紫薇花树高出院墙,花团锦簇,艳丽多姿,耀眼夺目。南厢房三间,北厢房三间,均衡排列。雕画显目的下殿,立有各色泥塑佛像,中间一尊,传说是保一方平安的土主神像,古代常常在此祭祀,香火不断。清代时期,文盛街利用此庙为义学,私塾。教师是本街贡生李元阳先生,在当时重男轻女的时代,李贡生打破教男不教女的封建陈规,学生实行男女均收,教的是“忠”、“孝”、“仁”、“爱”、“礼”、“乐”,许多现在八九十高龄的老人,都在上过学。上辈老人讲,每每挑水或路过此庙,里面常传出朗朗读书声,令人驻足神往。它给文盛街增添了文化书香气息,传播下文化种子。经岁月的风雨剥蚀,现已失去了当年的光彩,除紫薇树依然傲立开放外,房屋已残破并改作它用。

4、文宫(今永和完小)

位于土主庙上方西侧,从土主庙大门西上石块铺砌的小坡约百米到坡头,即到文宫前平坦场地。登七级台阶,进入文宫大门,便是四合院一进两天井,古代是传统艺术建筑风格的大院。主院为一殿三厢楼房,东大门楼,是三层砖瓦土木结构的大楼,是文盛街“大木匠”刘京安负责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此楼高大,美观而坚固,北厢房三间,有会客厅,办公室,还有宿舍,北角侧门进去,又是三方小院,用一敞院,西边和南边有一厢瓦房,东边南边是围墙,此院既是花园休闲场所,又有教室、工作室。主院内有两棵桂花树,北边一棵为金桂,南边的是银桂(后枯死)。正殿就是“孔圣先师”大殿。沿十级石梯登堂,两侧大柱有色彩,巨龙盘绕,大屋顶画栋雕梁,各色图案,五彩缤纷。殿前走廊各扇屏门,雕刻有龙、凤、狮、虎和各类花鸟古代民间故事人物,山水形象各异,工笔精巧,栩栩如生。大殿神龛上除文昌帝君塑像外,又有檀香木精细雕刻的孔子牌位,两旁是一副述说孔子生平业绩的对联:“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逢祭孔节日,许多乡绅文士教师都来此殿顶膜拜,唱颂赞歌。此礼节纪念活动,解放后自然消失。文宫经多次易名,这所学校历史悠久的“百年小学”培养出不少人才,在此读书的学生中,有许多都在国家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中成了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在大学、中学、小学任教;有的在省、州、市、县级国家机关任职;有的在军队中担任保卫国家安全之军职。崇文重教的文宫,现在真正成了桃李芬芳,欣欣向荣,育人兴国之福址。

5、聂家马店

位于文盛街古道上方,离村委会100米。聂家马店是当时茶马古驿道上最大的一家马店,面积3200㎡,从平面布局来看,为四合院、土木结构、青瓦屋顶,由主房、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主房座西朝东,两侧为厢房,院内走道2.5米,长80m,走道两边有客房5间,供客商歇脚之用,后院有一过厅,主房两侧为马厩有一口古井,深为20m,直径0.8m。从功能上看,该马店设施齐备,不愧为当时较为繁华的马店。

6、杨家桂花店

位于文盛街古道上方,因院落中有一棵直径约0.3m,10m的大桂花而得名,是古驿道上占地面积最大(4000㎡)的马店,房屋布局错落有致,构造较为复杂,房中有房,巷道环房屋布局,长110m,宽3m,房屋土木结构,正房左侧与二房住入,右侧有一过厅直进后院,为马帮首领的豪宅区,厢房是客商住处,正房前有马厩三间,且有单间马厩和单间住宿,方便马夫管马。

7、古戏台

位于古驿道上,土木结构,上下两层,走道居于整个楼台中央,两侧均有楼梯可上下戏台,戏台前用雕刻装饰,上层为表演区域,下层供化妆准备用,后院供人住,占地450㎡,古戏台是集文化交流和戏曲艺术欣赏的集聚地,来往客商常聚于此,欣赏地方文化和解旅途之疲劳。

8、石家耕读大院

位于古驿道中间段,大院整体为“三方一照壁”,前面是过厅夹一小院,大门过厅再进二门到后院,三进至布局,形成了风情浓郁,优雅的古朴风貌。石姓家族从南京经德苴阿助迁徒到密祉文盛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此院落里,历代石姓老人都非常重视“耕读”且文风很盛,家教甚严,故人才辈出,学子比比皆是,并获 “太学生”匾额。清代出秀才,民国时有4个大学生,现代大学生达20多人,并有石绍程、石贤才、石天才、石兴才等一批文化人、被乡人誉为“鸡枞窝”和紫竹林中的“文化大院”。

9、尹宜公故居

弥渡早期中共地下负责人,民歌《小河淌水》的收集整理者尹宜公,其故居也在文盛街中央,为土木结构,青瓦屋顶,长30.2米,宽11.6米,占地350.32㎡。由于历史因素,部分房屋无人居住,急待修缮,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10、周家巷道

主巷道长420米,支干道一条与张家、戴家、杨家各大院相通到文盛街入口,长1100米。一条经过张家大厂分岔至李玉池、李玉正家大院长300米。巷道犹如鸡肠子、“迷魂阵”,弯弯曲曲,依房屋布局,把古驿道上排建筑融会贯通,户户相交,此路在古代的设计理念也居于在抵御外来侵入方便反抗或隐蔽,也因此,巷道深厚的文化成了旅游景点的又一大亮点。

11、李家大院

此院占地面积较大,房建结构较规范,并与其南的单院房相联共进一大门。四枋房建完整,南北耳房健全。此院落为正东西向,主房座西向东,据实地考察其木作结构及木料质地,当为清末新建,局部枋、檩、雕刻已有糟朽。此院各房均为重檐,且外走廊部分(俗称厦裆)均已被从檐柱一线装修利用,仅留60cm左右坎沿。院天井较大,东西1013cm,南北913cm,基本呈正方形,故此院落呈“一颗印”格局。

12、碧云庵

原名“飞来寺”,革命根据地之一,是文盛街后山坡上风光奇旎的古代佛教胜地。坐西朝东,屹立在古柏、桃李、桂林中,前面是层层梯田,下面是古木森森的梅家阱,南面是葱笼秀美的打箐苗山,面是松林莽莽的凤凰山,面近邻仁和里(新村)。碧云庵寺为一祖宗教建筑群,建筑群沿西依山建有照壁,大雄宝殿,西侧有祖公坛、玉皇阁。“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建筑,檐下为不雕垂花构件斗拱,其斗拱,檐枋等雕刻精美。殿内主要有用黄铜塑的“释迦牟尼”像和用乌铜塑的“闺佗”像,其余为太上老君、孔子等二十余尊塑像,形成了三教同殿的宗教信仰。在“大雄宝殿”东西侧,均有过厅,南面厢房为“祖公坛“,后为菜园,西面厢房为客房,后为花园,花园内有古茶花“九仙十八瓣”、玉兰、松柏等古树名花数十种,有10㎡左右的圆池,内设假山,花园集观赏游乐为一体,常有文人骚客聚于此,品棋诗画山水。大殿东西房及正门过厅均为二重歇山殿阁式建筑,庄严古朴,错落有致。每逢民间太阳会、光阳会等会期,香客不止,络绎不绝,正月十五期间,文盛街在此编扎龙灯。

13、水碾、水磨、水碓房

坐落在街南端玉帝山脚,小赖坡旁100米。始建年代无法考证。它的构造,为前辈人世代造福的功能至今在人们头脑中仍难以磨灭。它是利用丫口子(安乐村)奔流而来的亚溪河水分流作动力碾米、磨面、冲碓的。整个建筑分三层,象一座多层楼台式的上层是大碾户,内有一个大圆盘石槽,石碾通过下面的水轮旋转,传到轴杆,驱动石碾沿石槽内转动碾压而出米粒,由碾子碾出的米光泽好,颗粒不碎。人多的大家庭,多数到碾房碾米,连接碾房下面的是磨房,是继续利用碾房流下来的水,冲入磨水槽,带动轴推磨旋转磨出面粉的,磨面的种类有:小麦、大麦、荞子、高梁、蚕豆、豌豆、包谷等。再下一层是碓房,是再利用磨房流出来水用渡槽引下冲动碓房的大水轮转动,使水轮轴上的方板下下敲打碓尾,以此启动碓嘴石冲臼窝里的谷物。碓有四张,碓的使用较灵活,谷多的要四张,谷少的可视情况用一或二三张,大小户人家都适用。文盛街这座由碾、磨、碓三连贯组合的农产品加工作坊,在没有电碾磨之前,它不但减轻了人冲、人磨的劳动强度,造福了本街附近一些村子的村民。这座三用加工作坊,现虽已成为历史,但当时前人科学利用水资源服务生产、生活的智慧及创造力却深深的为文盛街后背人们怀念和敬佩。

14、珍珠泉

位于文盛街最南端,之所以得此盛名,是他与其他村镇多数大小水井相比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具有乡村园林建筑特色。井坐落在葱葱郁郁绿草、柳林之中,旁边是哗哗奔流的亚溪河,两岸是碧树葱笼、绿柳婆娑了、幽幽含烟,珍珠泉旬镶嵌在河畔的一颗明珠,井为正文形,由条形正面石砌成。深约三米多,四边各长2.5米,井面栏用整块长条大正面石铺成,挑水男女沿石板而行平衡不滑。其二、水质清纯,由地底层冒出的天然矿泉水冬暖夏凉,清沏见底,洁净清甘、爽口,用它制作豆腐、黄豆粉、甜米酒、酱菜等,外观色泽、品质最佳,食之甘味。为全密祉市场及县境内外消费者所青睐。水质标准符合国内国际指标要求。其三、出水量大,一年四季水象晶莹的一串串珍珠源源不断从井底冲向水面,大旱之年,亦然如此,不会干涸,以其永不休止的甘泉滋润着文盛街世代繁衍发展的子孙。

15、凤凰桥

与珍珠泉相伴,是古驿道上极负盛名的古桥梁之一,呈东方民族园林设计风格,双孔青石,桥身长约14米,宽2.1米,桥面全部用宽0.4米的长石条架成,桥两边有石雕柱栏杆作防护,重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造型精巧别致,中间的桥礅成棱形,向桥东西突出,犹如桥的两翼,名为“雁翅”,真正体现了“凤凰桥”的形态内涵,既起到装饰作用,又符合力学的原理,充分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才智。为保护古桥,当地人民在古桥东侧修建了现代的钢混桥,一新一旧,一古一现,相映生辉,相得宜彰,体现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历史的尊重。 桥的北头有一棵浓荫如伞的大槐树,开花季节,清香四溢。桥的台面西部立有一尊背东朝西、体重千斤,高1.8米(含底坐),昂首巍坐(非狮、非虎、非麒麟)的大独角兽的石雕旬。

16、文明阁

与凤凰桥相连的,原名“财神阁”,建于四十年代,为重檐攒尖顶,明二暗三层,总高约9.8米,底层高2.8米,古驿道自北向南穿行而过,是古驿道上古驿站关隘的显著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1、密祉花灯

密祉花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追本溯源,它起源于唐南诏时期,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治国有方,选贤用能,把国家治理得国泰民安。据传,为李翠莲冤死一案,他曾魂趋地府,调查了三教九流在生时的所作所为。唐太宗还阳后,举办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法会做道场,以普度各种受罪的阴灵。在大法会之前,组织了一批能歌善舞、爱唱爱跳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化起妆来,载歌载舞迎接“灯神”,抱“灯神”牌位的唐太宗为了不让他人看出自己,让丞相魏征将自己的眼眶、鼻子、嘴巴都抹白,并穿上黑罩袍,戴上鱼尾帽。这个抱“灯神”的角色在今天叫“老打岔”。水陆大法会期间,人们尽情地欢唱,自编自演,扎起彩灯,舞起狮龙。这就是传说中的花灯起源。

密祉正月十五、十六花灯盛会相传是:古时候,东、西宫皇后因西宫皇后用竹篾扎了一个大脚女人玩花灯,惹恼了东宫大脚皇后而两宫大动干戈,西宫部下被追杀至密祉太极顶,危急中,部分将士跳下峡谷,紧急关头,皇帝得知真情,发急令招安。西宫所余部下回到弥渡,踏歌欢庆,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大放花灯。这就是密祉正月十五、十六元宵灯会的源来。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密祉花灯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密祉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咽喉要地,一条贯通南北的古驿道穿坝而过,交通的便利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文化的交流。经天宝战争,两伐南诏,这里留下了10多万散兵游勇。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苍劲古朴的黄河文化。明洪武年间,西平侯沐英的定西岭战役,以及明、清两代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的活动,又带来了大量缠绵婉转的江南文化。正是由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融合,使弥渡密祉花灯广采南北文化的精华,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在广泛传唱中与当地民歌糅合成本地特有的流派、唱腔、曲调,表演诸方面均具有地方独特风格。

从“灯神”牌位的纪元、称谓看,与其有关的盛会源起,是不会晚于唐南诏时期的。“灯从唐王起,戏从唐王记”就是由此而说。灯会的程序一般分为接灯、耍灯、捂灯、闹灯、卸灯。队伍按先后顺序:扁灯→狮子→日月灯、桶灯→龙→小七姑娘→花瓶灯→白鼻子、大脚婆压阵灯队在供奉灯神牌位处组好队伍,由白鼻子抱灯神牌位走在队伍前,队伍与接灯神时相同,大家一齐唱着灯、跳着灯、耍着灯,到村口接灯神处,到了村口全体对着牌位下跪烧香祭拜,接着报吉利。内容为总结灯队的玩灯情况,并祈求灯神给予一年的保佑。由领狮人撕下狮子、龙身上点过光的地方,剪下一点龙、狮身上的“皮毛”与“老郎神”牌位一起烧掉。将“龙皮”、“狮子”皮解下,收拾好,队伍从现在开始不准敲打鼓,不准唱灯,不准高声喧哗,全部静悄悄地回到供奉灯神处,清点各种服装、道具一并装箱,不再使用。至此,整个灯会结束。组好的队伍要先到供奉“老郎神”—即“灯神”牌位前祈求平安、顺利,才能带着灯队去上会。各村灯队都要到密祉大寺前闹灯,据老艺人讲,因为大寺里供奉着密祉最大的神,所有灯队都必须到这里上会。行进途中,灯队以表演“过街灯”为主,即边走边舞,边走边唱。以花灯小调为“过街灯”表演曲调,到了大寺正前方后,灯队以表演“团场灯”、“簸箕灯”为主。灯场上不分老少,不分长幼,自娱自乐,各显其才。女人们舞的“母龙”,男人舞的“公龙”,还有儿童舞的“娃娃龙”,都在灯场上一显身手。巡捕村的云高台,更是一道特色风景(只在闰年表演)。

2、《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源于密祉。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1924年出生于弥渡县的密祉。他回忆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作这首曲子时的情景说:“密祉放羊调优美的旋律让我想起家乡的月亮、深山、森林清风和蜿蜒奔流的小河,取了《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歌名。云南大学《教学唱》主编江骛建议用《小河淌水》更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

1945年“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以后,云南大学先后有两个由革命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哈哈合唱团”和“南风合唱团”,1947年春季以后,《小河淌水》就在这两个合唱团传唱。1953年黄虹在北京参加全国民族歌舞汇演时将原来的男女对唱改为独唱,演唱了此曲,随后又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唱了此曲,以后时乐濛将它改编成管弦乐由总政文工团在许多国家演唱,《小河淌水》便想长了翅膀,驰名于今,传播国内外。

文化教育

全乡有一所初级中学,六所完小,四个村小校点。初中在校生654人,小学在校生1670人(2007—2008),教职工人数144人,其中:公办教师118人,特岗教师13人。代课教师13人。教师队伍中副高职称5人,占3%,中级职称53人,占37%,初级职称86人,占60%。初级中学占地14674㎡,校舍建筑面积6446㎡,其中:砖混结构4288㎡,砖木结构1498㎡,土木结构660㎡。理、化、生实验仪器一套,远教设备一套,小学学校占地面积44799㎡,校舍建筑面积12168㎡,其中:砖混结构3909㎡,砖木结构4572㎡,土木结构3687㎡,小学实验仪器6套,远教设备6套。7—12岁适龄儿童1670人,入学1670人,入学率100%,13—15岁适龄少年654人,初中在校生654人,初中毛入学率100%,学年初初中九年级在校学生244人,普通高中录取98人,职业高中录取58人,中专、技校录取9人,升入高一学校人数165人,升学率68%。全乡有文化站1个,藏书3000册,图书流动数量为100册,村级党员活动室有6个,村文化活动室有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数量有2个,有线电视覆盖率为50%,广播覆盖率为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