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米拉海战
释义

米拉海战是指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舰队与迦太基舰队在西西里岛东北岸米拉(今米拉佐)海角附近进行的海战。

名称:米拉海战

地点:西西里岛东北岸米拉(今米拉佐)海角

时间:前260年

参战方:罗马,迦太基

结果:罗马获胜

主要指挥官:杜伊利乌斯

战争简介

战争初期,罗马人为改变海上劣势决定建立海军,赶造120余艘大型战船,并针对士兵不谙海战而擅长白刃格斗的特点,在船头安装一种称作“乌鸦吊”的接舷吊桥(前端有铁钩,两侧装栏杆)。前260年,执政官G.杜伊利乌斯率罗马舰队与迦太基舰队(130艘战船)在米拉海角附近遭遇。迦太基人仗恃其战船航速快、机动性好、人员训练有素,采用撞击战术。罗马人采用接舷战战术:靠近敌船后立即放下接舷吊桥,钩住敌船甲板,士兵迅速冲上敌船与敌格斗。面对从未见过的乌鸦吊,迦太基人惊惶失措,结果战败,损失50艘战船。罗马新建海军取得首次海战的胜利。

战争前瞻

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经过近10年的南征北讨,横跨欧亚非三州,用马

刀和铁蹄建立起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东至印度河、南接古埃及、西起希腊、马其顿,北至多瑙河,从小亚细亚直到埃及,希腊文明遍布各地。 但是,这个靠杀伐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的根基却是那么地脆弱。公元前323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突然病故,其部将开始相互争权夺利,这个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迅速分裂,在经过了一番激烈斗争后,帝国被一分为三,他的将领们建立起了各自的专制王朝。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分裂成了三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即: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希腊、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

至此,希腊文明结束了,混合着希腊与东方因素的新文明产生了。罗马人,接过了希腊人的接力棒,开始了新的文明历程。公元前260年,罗马与迦太基之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地中海湛蓝的水面,很快将被炽热的战火和士兵们的鲜血染成一片死亡的颜色。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的矛盾,源于对西西里岛的控制权的争夺。

形状象长筒皮靴的意大利半岛从欧洲大陆一脚伸出,将地中海分成了东西两半。东面是当时的文明中心希腊世界,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叙利亚,西面是没有完全开发的西班牙和蛮族高卢;地中海的南岸是埃及和贸易大国、西地中海霸主迦太基。

这一年对罗马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罗马人终于统一了波河流域以南的意大利半岛,长期的征战基本上尘埃落定,人心在激动过后开始有些失落感。虽然在波河流域与高卢人战事还没有结束,那不过是些小摩擦。一切看上去都很平凡。但在这表面的平凡的底下,暗潮汹涌。

战争起因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就是“墨西拿事件”。墨西拿位于西西里岛的东北端。,而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心,一座海岛,将地中海拦腰分为两半。公元前三世纪时,希腊人和迦太基人,各自在西西里岛上拥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希腊人以叙拉古为代表,占据了东西西里岛;而迦太基人则在以利利俾为基地,在从希米拉到赫拉克里亚一线以西建立了稳固的势力。一山容不下二虎,两者在西西里岛上或明或暗,时冷时热地较量着双方在热战时都使用雇佣兵作战,一旦战事告一段落,又会遣散这些佣兵。叙拉古为了与迦太基作战,曾经从意大利各地招募了一些骁勇善战的雇佣兵,这些佣兵不但能攻善守,而且自视颇高,还给自己的军团起了个威震四方的名字--玛美提,即“战神玛尔斯之子”的意思。

公元前289年,叙拉古象以往那样解散了这些佣兵,让这些战神之子解甲归田。可是这些雇佣兵就是靠战争吃饭的,没了战争也就等于失业,而且许多佣兵是因为在本地犯了罪才投入这个卖命的行业的,所以也回乡归田不得。于是有一些不愿意老老实实下岗的雇佣兵就组织起来,以打家劫舍为生,以至于变成了一伙海盗。公元前288年战神之子玛美提攻克了西西里岛东北角的墨西拿,建立了自己的根据。这样一来,叙拉古不但失去了对西西里东北部的控制权,还陷入了同时与迦太基和玛美提两面作战的困境。公元前278年,叙拉古向正在罗马征战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求援。

这个皮洛士王是一个富于幻想的人物。作为希腊人的后代,他极端地崇拜

当年统帅希腊人横扫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的丰功伟业激励着无数希腊人,而作为当代所公认的最优秀的武将之一,皮洛士王也一样,他渴望着能像亚历山大一样再次开创一个属于希腊人的帝国。皮洛士王用了三年的时间收复了西西里岛的大部分土地,但苦于没有海军而无法与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迦太基在海上争锋,所以始终无法拿下迦太基在西西里岛西端所建立的要塞利利俾。

当然,迦太基也暂时无力在陆地上与皮洛士争锋。皮洛士不但拥有大量的重装步兵,以及训练有素的职业雇佣兵,甚至还拥有战象!连精锐的罗马军团也曾在这些庞然大物吃过败仗。可是,在经历了多年征战后,远征意大利的皮洛士开始厌倦了,在贝内图温战役中,已经对大象不再陌生的罗马人将皮洛士的军队杀了个丢盔弃甲,大象的神话从此破灭。皮洛士不得已于公元前272年选择了撤退,临走时,他留下了一句颇具深意的话:“我为罗马和迦太基留下一个多好的战场!”果不出他所料,仅过了8年,也就是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在西西里岛正式交战了。

皮洛士离开西西里后,迦太基的势力又开始向东蚕食,墨西拿的玛美提依旧不断从北向南扩大自己的领土。实力还不足以与迦太基正面对抗的叙拉古决定先平定内乱。

经过数次苦战之后,公元前265年,叙拉古的希耶罗统兵在墨西拿南面的龙岗奴斯河大破玛美提,收复了大片失土,迫使这些战神之子退守墨西拿,希耶罗也因此被拥戴为叙拉古王。

玛美提军团见大事已去,破城势在难免,而且深知破城之后自己所面临的下场,也知道这时求神不如求人,于是紧急向叙拉古的夙敌迦太基求援。此时,一直在隔岸观火的迦太基的海军舰队就停泊在墨西拿西北的伊奥利亚群岛。迦太基人当然不希望叙拉古平定西西里东部,然后没有后顾之忧地与自己开战。所以接到玛美提的请求后,迦太基人大喜过望,希望以此在西西里岛的东北角建立第二基地,从而形成犄角之势,从东西两面压迫叙拉古。于是迦太基的舰队立即起锚南下驶入墨西拿港,没有制海权的叙拉古眼睁睁地看着迦太基军从海上登陆,受收鱼翁之利,把希耶罗气得七荤八素。可是自己的实力又实在无法与之抗衡,只好愤愤地撤兵解围,退回叙拉古。

玛美提人看着叙拉古退了兵,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就发现自己是在引狼入室。把自己从危险中解放出来的迦太基根本没有丝毫要离开的意思,反而不断地扩展势力,一副这次来了就不走了的架势。虽然迦太基人帮助自己赶走了叙拉古是值得感谢的,可是一向逍遥惯了的玛美提军团却十分不愿意失去自制权。明言要求迦太基离开吧,一是人家不一定肯走,二是自己的主力已经在龙岗奴斯河被叙拉古歼灭,说起话来没有说服力,一旦对方翻脸,自己也没有本钱去强制对方,反而有可能会被赶出墨西拿。

犹豫再三后,玛美提人决定再找一支援军,把自己从自己的“救星”迦太基的手里再解放一次。离墨西拿最近的大国非罗马莫属,而且罗马对待盟国的宽容态度也是远近闻名的,有些盟国甚至得到了完全的罗马市民权,他们的成员可以投票选举罗马的官职也可以参加竞选。更吸引人的是,不管是否得到了完全的市民权,罗马的盟国都享受着高度的地方自治,罗马几乎不去过问盟国的内部事务。于是玛美提人派出了使者前往罗马,一面向罗马求援,一面向罗马表示愿意加入罗马同盟。

一般来说,罗马总是欢迎一个新的城邦加入罗马同盟的,

以为增加盟国数量会减轻罗马和罗马盟国的兵役负担。但是这次罗马元老院面对墨西拿使者的请求却相当为难,他们凭着长年的经验认为此事相当复杂,匆忙派兵海外,凶多吉少。与元老院的慎重气氛相反,市民的反响异常热烈,主战派占上风。到底出兵与否,双方争持不下。还有一些有私心的旧贵族派阀也反对出兵。随着罗马疆土的拓展、经商的骑士阶层的壮大和平民参政权的扩大,这些祖上出身农民的贵族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每一次战争都会涌现一批战功卓著的平民阶层和骑士阶层的执政官,按照按罗马的法律,他们在卸任后都会自动成为罗马元老院议员,这些都是那些旧贵族不愿意看到的。

同时,在当时的罗马市民中,善于经商的坎佩尼亚人开始多过原来的罗马农民,他们在与海外的贸易往来中致富,给迦太基人独霸西西里对这些人来说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他们是出兵支持派。南意大利的大希腊城邦加入罗马同盟的时日尚浅,可他们与西西里岛的贸易关系却是源远流长,他们在期待和观望,期待罗马出兵保护自己在西西里岛的贸易权益,同时也抱有脚踩两只船的态度,如果西西里归于迦太基控制之下时也好有个退路。

面对复杂的形势,元老院举棋不定。可是罗马平民的热忱却日益高涨。这时的罗马平民在经过长期的抗争和努力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政治权力。公元前285年前后,罗马的平民会议已经有了完整的立法权,这一权力原来是由元老院提案,平民会议投票批准而得以实现的。而现在,平民会

议不但有权批准法案,也有权提案。自从20年前拥有了这项权力以来,平民会议还从来没有动用过它。现在,面对元老院的犹豫,罗马市民们准备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力了。在保民官的召集下,罗马平民会议讨论了当前的局势,提出并通过了接受玛美提的加盟申请,罗马元老院也接受了既成事实。当年的执政官阿匹乌斯·克劳狄被派往墨西拿与交涉,当然罗马元老院没有忘记战争的可能性,所以还派出了两个军团随行。

平民会议没有想到,这个决定竟挑起了一场延续百年的战争。由于迦太基人就是腓尼基人,罗马人称腓尼基为“布匿”,所以这场战争称为“布匿战争”。

至此,罗马迈出了通往“布匿战争”的第一步。

公元前264年,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正式爆发。

兵力对比

战争中,罗马强悍的陆军一再击败迦太基陆军。但是,在决定性的海上战场,罗马始终处于劣势。作为举世闻名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的后裔,迦太基有优良的航海传统。拥有一支当时地中海一流的海军舰队,而罗马人那时却并不擅长海战。因此,在战争开始的一段时间,罗马始终被迦太基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罗马人举倾国之力赶造了120余艘大型战舰,其中有100艘是五帆三列桨的大型战舰,配备了约3万名水手,相比迦太基海军不遑多让,经过了短期的海上适应,在执政官西庇阿的统帅下,罗马舰队扬帆起航,直奔梅萨纳。

迦太基舰队比罗马多30艘,几乎全都是五列战船,统帅翰尼巴所乘的旗舰则是当时最先进的七列巨型战舰!双方在发现敌情后都命各自的舰队展开成横排一字阵型,所不同的是,迦太基舰队是一字排开,这是当时海战的标准阵法;罗马人则出人意料的排成了两排。这样,阵面比迦太基战阵窄了一半,迦太基战舰很容易就可以造成合围。

秘密武器

罗马海军的执政官杜伊利乌斯只懂陆战,在陆地上指挥着罗马军团的时候可是所向无敌,可是面对这茫茫大海……他有些茫然了。

可是,作为一个执政官,他又怎能被这些困难击倒。毕竟,他所肩负的,是整个罗马的命运。压力有时更是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人的聪明才智反被更大程度地激发了出来。自己既然熟悉陆战,何不在海上延续这种自己最擅长而战士们也擅长的作战方式?

情势立刻为之改观。当时的海战主要是利用风力的装甲船头撞击敌舰,然后用火箭或火球攻击敌人。杜伊利乌斯却想到了一个更高明的注意。在他的主持和设计下,所有罗马战船都装上一个可以避敌锋芒发挥己长的秘密武器。

这种武器就是一个装设在船头的长12米,宽1.2米的吊桥。在桥头的底部装有一个粗大的铁钉,吊桥的另一端约3.7米处则开有一个洞,吊桥通过这个洞就可以连接到设在船头的吊杆上。吊杆的顶部装有滑轮,系在桥头的绳索通过滑轮可以将吊桥吊起放下。当敌船接近时,突然放下吊桥,桥底的铁钉便会牢牢钉在敌船的甲板上,这样,就可以在敌舰甲板上打一场“陆战”。由于吊桥的形状酷似乌鸦嘴,因此这种吊桥被称为“乌鸦吊桥”,而装备这种接舷吊桥的战舰则被罗马海军称作“乌鸦战舰”。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罗马人把海战便成了陆战。

战争过程

在大海上,罗马战舰并没有象迦太基人想像中的那样躲闪,反而掉转船头以舰首逼近迦太基战舰。当两舰靠近后,罗马人立即放下“乌鸦吊桥”,轰隆一声,吊桥下方的大铁钉直直楔入敌舰的甲板,双方的战舰被连成了一体。

早已披挂整齐的罗马陆军重装步兵潮水一般通过“乌鸦吊桥”冲上了迦太基战舰。

迦太基战舰上都是水兵和划桨手,他们早已经习惯撞击战和在远处用弓箭等远射武器对战的海战模式。论白刃格斗,迦太基人怎么会是强悍的罗马重装步兵的对手。一时间,迦太基战舰上处处刀光剑影,鲜血将甲板染成了血红。

罗马军团强大的战斗力使得罗马舰队迅速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那些试图绕到背后进攻的船只也被第二排的罗马战船撞破或捕获。连翰尼巴的旗舰也被乌鸦吊桥钉住,翰尼巴见败局已定,慌忙中下令撤退,自己则在贴身卫队的保护下,乘传令快船逃离了旗舰,他的身后,迦太基水兵的惨叫声响彻茫茫大海。

战争结果

罗马人捕获迦太基战船30艘,撞沉15艘。歼敌3000,俘虏7000人。虽然大部分的迦太基舰队逃遁而去,但对罗马人来讲,一只初建的海军第一次与地中海海军强国的优势舰队交锋,即取得了胜利,其象征意义更大一些。

米拉海战的胜利极大的鼓励了罗马人的信心。罗马人确信他们的“乌

鸦战舰”是无敌的。于是,公元前256年,罗马派出330艘战舰,4万步兵和10万划桨手组成的强大舰队远征北非迦太基本土。在埃克诺穆斯海角海战中再次击败迦太基海军。同年罗马远征军在非洲登陆包围迦太基城。但没能攻下。公元前255年,罗马军队在撤回本土的途中遭遇罕见的风暴,280艘战舰,2万5千名士兵和7万划桨手全军覆没。公元前241年,重新组建的罗马海军以新建的200艘战舰,在西西里岛西面埃加迪群岛附近决定性的海战中全歼迦太基海军120艘战舰。迦太基至此一蹶不振。彻底丧失地中海制海权。而此时迦太基国内又爆发内战。内外交困的迦太基被迫向罗马求和。赔款32000塔兰特,并将整个西西里岛割让给罗马。公元前238年罗马又乘迦太基雇佣军暴动之机,出兵攻占撒丁岛和科西嘉岛。并于公元前227年将两岛置为一行省。

罗马与迦太基在地中海的3次海战,决定了两国的命运。西西里岛成为罗马的第一个行省。而其后攻占撒丁岛和科西嘉岛则将迦太基彻底逐出意大利周边地区。从此罗马转入对迦太基的战略进攻。最重要的是,罗马从此取得了最重要的地中海制海权。这直接影响了后来两次战争的结局。

相关信息

迦太基

关于迦太基的建国,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这样的一个强盛帝国的创始人竟是一位名叫狄多的美丽公主,而这个公主的命运注定要与罗马纠缠在一起,爱情与战争,奇妙地联结着迦太基与罗马,不管着这传说是真是假,都给日后的那些残酷的战争,涂上了一抹悲情的色彩。

腓尼基人原本生活在今黎巴嫩的西海岸一带,公元前814年,腓尼基推罗国国王穆托去世,穆托国王临终前决定王权由皮格马利翁和女儿狄多共同继承。可是,皮格马利翁却并不想与姐姐共享王位。于是,他设计杀死了当大祭司的姐夫,事出突然,公主狄多根本来不及抵抗,眼看着就将命悬一线,好在,一帮忠实的仆从及时站了出来,在大家的帮助下,她与随从们匆匆乘船西渡,飘洋过海,最后,在突尼斯登陆。

看到这儿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土地肥沃,尤其是这里有一个优良的港湾,于是狄多公主决定留下来。她找到了当地柏柏尔人的首领马西塔尼,请求首领分给自己及伙伴们一块立足之地。然而他们的举动触犯了土著人的习俗,根据当地柏柏尔人的习俗,禁止外来人占有超过一张牛皮大小的地方。马西塔尼拿给她一块儿牛皮,存心要为难她。可是,他却低估了公主的智慧。狄多不慌不忙,拿起剪刀,把牛皮剪成一根根又细又薄的长条,然后将这些长条连在一起,圈起了一大块土地,那块地,竟有315公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