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米-28直升机 |
释义 | 米-28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绰号为“浩劫”(Havoc),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米-28A具有惊人的超负载能力,机载光学瞄准系统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任何一位技术不够娴熟的机组成员都可以很决驾驭;生存能力很强,驾驶座舱和机载设备可以抵御敌防空火力的攻击,完全符合西方关于“反坦克直升机的作战标准”,在远距离和十分复杂的地形,先敌发现和先敌打击;还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 品牌:米-28直升机 生产厂商:莫斯科郊外的米里直升机制造厂 参考价格:1600千万美元 车型尺寸:机身长 14.3米*宽1.75米*高4.81 引擎类型: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 最高时速:350千米/小时 车身重量:空重7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400千克 米-28是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单旋翼带尾桨全天候专用武装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浩劫”(Havoc)。于1980年开始设计,原型机1982年11月首飞,90%的研制工作于1989年6月完成,后来第3架原型机参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后少量生产,至2007年尚未批量生产或装备部队。米里设计局还曾提出一种伞兵/作战改型,编号米-40。米-28N是莫斯科米尔直升机制造厂为进一步竞争俄罗斯战斗直升机计划,而研制的夜战改型。由于俄军经费不足等原因,米-28研制工作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米-28放弃了米-24许多独特的设计,例如能装载8名步兵的运兵舱、气泡形风挡等。它的结构布局、作战特点都与西方流行的设计,尤其与AH-64相似,因此被西方戏称为“阿帕奇斯基”。76年开始研制,82年11月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87年开始投入使用。 米-28使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在机身中部装有小展弦比悬臂式短翼,前缘后掠,主翼盒结构用轻合金材料制造,前后缘采用复合材料。机身为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比较细长。在驾驶舱四周配有完备的钛合金装甲。两片桨叶的尾桨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右边。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纵列式前后驾驶舱布局,前驾驶舱为领航员/射手,后面为驾驶员。驾驶舱装有无闪烁、透明度好的平板防弹玻璃。座椅可调高低,采用了能吸收撞击能量的座椅,座椅两侧和后方均装有防护装甲,风档和座舱之间的隔板均采用防弹玻璃。米-28可直接用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运输到指定作战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米-28的旋翼系统。共有5片桨叶,采用半刚性铰接式结构,转速242转/分。采用具有有弯度的高升力翼型,前缘后掠,每片后缘都有全翼展调整片。材料为玻璃纤维D型翼梁和具有Nomex蜂窝夹芯的凯芙拉(Kevlar)材料组成。桨叶前缘有钛合金防蚀条,桨毂也为钛合金结构。其旋翼桨毂不需上润滑油,旋翼系统的橡胶金属结构取代了传统的机械铰接结构,自动倾斜装置和尾桨上只有一个润滑嘴;所以在维护方面比较方便、经济。米-28的机动性也很好,能够做翻跟斗等动作。 米-28N采用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皆为单轮。米-28N的座舱装备有全装甲的机舱玻璃,它能承受直径为12.7毫米子弹的直接射击和直径为20毫米的破片的冲击,而且,包括主减速器在内的所有重要部件和系统都有防弹屏蔽。米-28N采用的机组被动防护系统,包括带有减震器的起落架,它能保障直升机在以每秒12米垂直速度紧急着陆时的生存性,这个指标和AH-64一致。串列双座布局,领航员/射手在前,正驾驶员在后,座椅可以升降。 数参旋翼直径 17.20米 尾桨直径 3.84米 短翼翼展 6.4米 机长 16.85米(不包括旋翼和尾桨) 机身长 14.3米 机身宽 1.75米 机高 4.81米(至旋翼顶部) 空重7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400千克 最大时速 350千米 最大巡航速度 265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250千米/小时 旋翼转速 242转/分 桨尖速度 216米/秒 最大爬升率 18米/秒 实用升限 5800米 悬停高度 3600米(有地效) 作战半径 240千克 航程 470千米(最大油量) 续航时间 2小时 极限过载系数 3/-0.5 悬停升限 3600米 最大起飞重量 7200千克 性能设计小展弦比悬臂式短翼米-28使用了大量先进技术。在机身中部装有小展弦比悬臂式短翼,前缘后掠,主翼盒结构用轻合金材料制造,前后缘采用复合材料。机身为传统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比较细长。在驾驶舱四周配有完备的钛合金装甲。两片桨叶的尾桨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右边。不可收放的后三点式起落架。纵列式前后驾驶舱布局,前驾驶舱为领航员/射手,后面为驾驶员。驾驶舱装有无闪烁、透明度好的平板防弹玻璃。座椅可调高低,采用了能吸收撞击能量的座椅,座椅两侧和后方均装有防护装甲,风档和座舱之间的隔板均采用防弹玻璃。米-28可直接用安-22和伊尔-76运输机运输到指定作战地区。 旋翼系统值得一提的是米-28的旋翼系统。共有5片桨叶,采用半刚性铰接式结构,转速242转/分。采用具有有弯度的高升力翼型,前缘后掠,每片后缘都有全翼展调整片。材料为玻璃纤维D型翼梁和具有Nomex蜂窝夹芯的凯芙拉(Kevlar)材料组成。桨叶前缘有钛合金防蚀条,桨毂也为钛合金结构。其旋翼桨毂不需上润滑油,旋翼系统的橡胶金属结构取代了传统的机械铰接结构,自动倾斜装置和尾桨上只有一个润滑嘴;所以在维护方面比较方便、经济。米-28的机动性也很好,能够做翻跟斗等动作。 TV3-117发动机米-28采用两台克里莫夫设计局TV3-117发动机,功率为2×1640千瓦(2230轴马力)。发动机装在机身两侧的发动机短舱中,短舱位于机身两侧短翼翼根上方。进气口装有导流板,可排除砂石、灰尘和外来物。采用发动机引气实现进气道防冰。内部总油量为1900升,还可吊挂4个外部油箱。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如自动导航系统,昼夜目视系统和火控系统。机头圆形整流罩内装有雷达天线。此外,还装有红外抑制和红外诱饵系统。 武器系统主要武器包括机头下方炮塔内的一门改进型2A42型30毫米机炮,备弹300发。该炮与BMP-2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相似,生产方便。活动方位角为110度。能左右摆动100°,上仰13°,下俯40°,对空射速900发/分,对地射速300发/分。每侧短翼挂架上总共可吊挂16枚AT-6无线制导反坦克导弹,以及两个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机炮和制导导弹的发射由前驾驶舱控制,火箭发射由两个驾驶舱分别控制。也可使用最新型的16枚AS-14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执行反直升机任务时,可带8枚空对空导弹,还有80mm和130mm火箭弹供选择;尾部装有红外照相弹和箔条弹。机上还装有火控雷达、前视红外系统、光学瞄准系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 9М114导弹9М114(北约代号AT-6/AT-9)导弹是苏联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取代老式的9М17М/П(AT-2B/C)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位于柯洛姆纳的涅波别季梅(Непобедимый)机械制造设计局于70年代初开始设计,并由伊热符斯基机械制造厂生产,1978年服役,装备苏联的武装直升机以及坦克、装甲车,目前仍在生产、服役。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9К113“猛袭”(Штурм),陆军使用代号为9М114。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S-8/AT-6“螺旋”(Spiral)。其前一个编号AS-8,系指装备武装直升机的型号,当时西方和北约集团误认为是苏联专门为武装直升机研制的空地导弹,但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一个各军兵种通用的反坦克导弹系列。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改用其后一个编号AT-6,从而将该导弹划入反坦克导弹范畴,并给予其改进型一个新编号AT-9。 该系列导弹为导管发射、光学跟踪、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在结构和性能上与西方的“陶”(TOW)和“霍特”(HOT)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相似。该弹头部为聚能破甲战斗部,穿甲厚度750~900mm厚。随后为制导控制部分,在其外表面两侧各有1个弹出式舵面,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导弹的后舱段,4片紧贴弹体的矩形圆弧式尾翼位于尾部,飞离发射管时翼片弹出并高速旋转,使导弹稳定飞行。弹体尾部装有光学跟踪用的发光管,供直升机或装甲战车射手对发射后的导弹进行跟踪控制,无线电指令传输频率为35GHz。在不发射时,导弹全部封装在发射管内,用作导弹的储存箱;在发射时,该发射管用作导向装置,导弹出口速度55m/s,加速到350~400m/s,飞行最大射程时间为15s。整个封装导弹的重量为46.5kg,其中导弹重量为35kg。关于该弹的制导系统,西方曾经根据所获情报资料,推测为无线电指令中制导加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因而将导弹的性能估计为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但在苏联解体之后,对在国际航展上亮相的武装直升机及其反坦克导弹进行实地考察表明,该弹只装有采用红外光学跟踪的无线电指令制导,并没有采用半主动激光末制导,因而从总体性能上将其归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范畴是符合该弹实际的。 反坦克导弹9М120(AT-12/AT-16)反坦克导弹是前苏联/俄罗斯自行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也是专用于空对地攻击的新一代反坦克导弹,由位于图拉的希普诺夫(Шипунов)仪器制造设计局,于80年代初开始设计,1990年开始服役,1991年首次在阿联酋迪拜航展上露面,挂在苏-25对地攻击机两侧机翼中部挂架上。该弹的系统代号和命名为9К121“旋风”(Вихрь),陆/空军使用代号为9М120,西方和北约集团按照自行确定的对苏联武器装备的命名规则,给予该导弹的编号为AT-12,随后给予其改进型“旋风”М(Вихрь-M)的编号为AT-16,但均未给出命名。 该弹在气动外形布局和结构上,与前苏联/俄罗斯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9М114(AT-6/AT-9)相似,均采用导管发射方式。但该导弹在发射管内的配置有所不同,弹头露在发射管外,无扁平头盖。在内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取代无线电指令制导,故该弹头部呈半球形,内装激光导引头,随后为控制舵机,在其外表面两侧各有1片弹出式舵面,控制导弹的飞行方向。聚能破甲战斗部位于中部,但穿甲厚度增大,达到900~1000mm。1台两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构成导弹的后舱段,4片紧贴弹体的矩形圆弧式尾翼位于尾端,飞离发射管时翼片弹出并高速旋转,使导弹稳定飞行。在不发射时,导弹除头部外均位于发射管内,用作导弹的储存箱;在发射时,该发射管用作导向装置。改进型导弹的封装重量为60kg,其中导弹重量为45kg。 9М120总体上达到了与美国“地狱火”反坦克导弹接近的水平,但随着“地狱火”系列中毫米波制导型号的出现,不具备发射后不管能力的9М120就显得相对落后了。 改进机型“米-28N”综述由于米-28和卡-50都是为竞争新一代俄罗斯战斗直升机的合同而开发的,两者一出生就是死敌。在这一竞争中,卡-50凭借独特设计首先占了上风,米里设计局也不甘示弱:它一面攻击卡-50的只有一个乘员,无法应付艰险的低空战斗;一面大力改进米-28,研制出了米-28N。 战斗力米-28N吸收了米-28直升机的优点,有大推重比和较强的战斗生存力,最突出的是它在夜间和恶劣环境下的战斗力大大提高。N型装备有自动跟踪系统和多路通信系统。由于为它专门研制了具有高分辨能力的毫米波和厘米波双波段雷达系统,并与信息系统配套,所以米-28N能在黑夜、甚至连微弱星光也没有的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在液晶显示器上,飞行员和武器操作员在黑夜也能看清航线上出现的障碍物,从而跟踪和攻击目标。雷达安装在旋翼桨毂上能自由转动的锤状整流罩里,直升机不必飞出隐蔽物,只要将雷达伸出,让其超过隐蔽物的高度,就能进行探测和攻击。这与AH-64D“长弓阿帕奇”非常相似。该雷达还可以作为导航辅助装置。此外还装有微光电视、激光测距仪、头盔目标指示器、全球定位系统等。利用地球物理场进行极值曲线导航的高精度导航系统,能可靠地引导直升机飞行;地形跟踪系统能保证直升机在复杂地形上空,以10至15米的高度贴地飞行,能及时规避危险的障碍物。米-28N具有很高的发现目标的概率,武器系统能快速进入发射状态。 功率其次,米-28N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N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输出约2200马力。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N型也可使用VK-2500型发动机。 首次展示米-28N于1996年8月19日首次展示,10月进行了首次飞行,并于1997年4月30日在莫斯科郊外的米里直升机制造厂进行了首次正式飞行表演。代理主任设计师斯捷科利尼科夫认为,米-28N与“长弓阿帕奇”相比,在武器装备和战斗生存性等综合指标方面有优势。它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卡-50的改进,派生出了并列双座、加装雷达光电设备的卡-52。当然米-28也有一些缺点,例如和AH-64相比机体大、重量大,机动性必然受影响;火控及机载武器水平与西方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飞行员视野狭窄——这是俄罗斯设计传统的弊病;设计上与卡-50相比没有鲜明特点,甚至有些抄袭西方设计。最致命的问题是由于经费匮乏,该机无法批量生产装备,技术停滞不前,竞争力随着时间推移而急剧下降。 俄军方计划在99年初完成米-28N的飞行试验,并将交给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厂批量生产。但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这一计划遭搁置,目前米-28N的前景未卜,令人担忧。而卡-50系列的设计更有噱头,宣传工作上也做得好得多,当然对内对外销售成绩仍然接近零。 样机试验到了2001年5月28日,莫斯科米里直升机厂股份公司总设计师维塔利·谢尔比纳透露,今年夏天该公司将继续首架米-28N武装直升机样机的试验,预计将进行700~900次飞行。目前正在罗斯托夫直升机联合股份公司生产的第二架米-28N的样机则将在2002年初开始试验。第一架样机暂时还没有安装机载雷达,预计年底将完成安装工作。“拉缅斯克仪表制造厂”联合股份公司将提供机载无线电设备。据专家估计,研制和生产第一架米-28N试验样机的费用约为1亿5千万美元。而欧洲的“虎”式武装直升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约为1.5~1.7千万美元,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单价为约3千万美元,米-28N的价格预计不超过1.6千万美元,具有一定竞争力。 2002年6月,米-28N开始准备国家级试验,俄罗斯新闻报称试验很成功。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于是制造出第二架N型试验型机。大约试验一年后,便可作出该机是否可装备陆军航空兵并开始成批生产的初步结论。 2004年10月,莫斯科直升机厂领导在“俄罗斯武器”展览会举行的国家杜马新闻发布会上宣布,2015年前俄罗斯武装部队将购买50架军用战斗机米-28H(夜间型)。他解释说,选择米-28H作为基本的攻击直升机后将开始该项目的财政拨款,从2006年开始新的直升机将有计划的装备部队,到2015年,这种直升机将达到50架。新直升机将以相等的数量分批向部队提供。鉴于之前类似的“宣布”多不胜数,站长认为这基本上是针对“俄军不装备,谁敢购买米-28”这一难题的敷衍之词。 部队试验阶段2006年5月,第一架批量生产的米-28N“夜间猎人”直升机已经完成工厂试验,交俄罗斯武装力量。新直升机是两架试验机中的一架,这两架直升机目前应该进入部队试验阶段。试验过程中将检验无线电子设备和火控系统。在工厂试验过程中进行了若干次试飞,并进行了作战发射,据研制者称,试验肯定了飞机的性能完全符合军方的战术技术要求。2006年3月国家试验委员会决定进行米-28N直升机的批量生产。2015年空军至少应该装备50架米-28N直升机。 列装俄空军2008年1月,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向国防部交付了第一批2架米-28N直升机。 罗斯托夫直升机公司的领导鲍里斯-斯柳萨里宣布:这种新型直升机已经制造了4年。俄罗斯空军领导、国防部副部长尼古拉-马卡洛夫强调,部队得到了盼望以久的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将不仅在战时使用,还将在日常使用。国防部计划先订购10-15架米-28N直升机,下一步打算增加订购数量。俄罗斯国家武器装备改进计划一直延续到2015年,在此之前,俄罗斯空军将获得足够数目的直升机。托尔日克军事中心将获得直升机,随后,其他地区也将部署。该直升机项目的科研经费来自国家预算的大约有10亿卢布。并将在2015年前由“夜空猎手”取代Mi-24直升机。 演习俄参演的米-28H直升机 据俄罗斯《红星报》报道,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演习的俄方参演直升机型号分别为米-8、米-24和米-28H。 米-28H“夜间猎手”全天候武装直升机是在米-28直升机基础上改进而成,可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实施战斗行动,并可在离地5米的高度超低空飞行。它的旋翼尾桨布局为单旋叶带尾桨,主旋翼桨叶数为5个,1996年实现首飞。米-28H配备的武器设备包括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移动式机关炮等。 米-28的防护比较强,驾驶舱前面装有防弹玻璃,驾驶舱周围有防弹装甲保护,其陶瓷装甲板能经受任子弹的多次打击。即使装甲被打碎,也容易在野战条件下予以更换。两台发动机相互位置离得较远,中间由减速器隔开,可以防止一弹击中两台发动机。在部件配置上也作了巧妙安排:让不太重要的部件作为屏障,以遮挡和保护关键部件,这样便可在不用装甲的情况下提高直升机的抗弹能力。米-28的武器威力强大,装有口径为30毫米的机炮,其活动方位角为110度;机身两侧短翼翼下挂架可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射程为800至6000米,这些导弹不仅能攻击敌方地面装甲目标,而且还能破坏敌方的临时火力点、指挥部等。 同米-28的基本型相比,米-28H最重要的就是增加了能保证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作战的各种设备,从而使米-28H成为全天候作战直升机。 其次,米-28H还增大了所装发动机的功率。米-28直升机基本型的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640千瓦(2200轴马力),而米-28H则采用了两台功率更大的TB3—117BM涡轴发动机,单台额定功率为1864千瓦(2500轴马力)。为此,还为其设计了效率更好的BP—29主减速器。它的其它方面与米—28基本型相同,性能也基本不变。 外销米-28A pk AH-64 1995年10月7日,俄空军运输航空兵的1架伊尔-76军用运输机将1架编号为042的米-28A运抵瑞典鲁尔卡空军基地,目的是与美国AH-64一道参加瑞典军方举行的招标活动。根据瑞典军方的要求,在对抗模拟演习中,米-28A要完成两项对抗模拟演习科目:第一项是对己方装甲部队实施掩护;第二项是对战场敌战术目标实施突击。瑞典军方派出了STYV121主战坦克和STYF90步兵战车,扮演米-28A的掩护对象。对抗模拟演习在瑞典北方军区的维杰利靶场进行。在对己方坦克和装甲车掩护过程中,米-28A对敌RBS90近程防空系统和LVKV90 防空高炮以及JA-37“雷”战斗机实施攻击。第一项对抗模拟演习科目的检验结果表明:米-28A的机载光学瞄准系统的作战胜能很好。在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情况下,瑞典空军飞行员可以熟练地对其进行操作,及时发现和捕捉目标,从最远的距离对目标实施突击。 在第二项对抗模拟演习科目,即战场敌战术目标实施突击的检验过程中,瑞典空军飞行员驾驶米-28A在距敌坦克靶标900米时,采用空中悬停的方式发射了一枚9Mll4“突击”型反坦克导弹。此外,在距敌坦克靶标470米时,米-28A以20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采用水平方投弹方式对距470米的敌坦克靶标发射了一枚9M12O“旋风”型反坦克导弹。实弹射击的结果证明,两枚反坦克导弹都准确地命中了敌坦克靶标。为此,瑞典军方对米-28A武装直升机在较远距离和较大速度情况下表现出的优异作战胜能深感惊讶。随后,瑞典空军飞行员又驾驶米-28A,分别以160和220公里/时的飞行速度,采用水平方投弹方式,对距离2000和4000米的地面目标发射了S-8KOM火箭弹。结果证明,火箭弹的密集度良好。此外,在一次发射火箭弹时,米-28A的一台涡轮轴发动机突然出现了喘振,机载电子调节器指示另一台完好的涡轮轴发动机提升功率,从而确保瑞典空军飞行员驾驶米-28A安全降落。 在对米-28A和AH-64战术技术性能和在对抗演习中的表现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后,瑞典军方对米-28A做出以下评价:“米-28A具有惊人的超负载能力。它的机载光学瞄准系统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纵性,任何一位技术不够娴熟的机组成员都可以很决地掌握它。米-28A的生存能力很强,驾驶座舱和机载设备可以抵御敌防空火力的攻击。此外,这种直升机完全符合西方关于“反坦克直升机的作战标准”,即在远距离和地形十分复杂的条件下,先敌发现和先敌打击的战术任务。除此之外,米-28A还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在从瑞典北方军区飞往中央军区的途中,米-28A曾三次以超低空飞行的方式躲避了瑞典防空军地面防空雷达的跟踪。但是,米-28A武装直升机也存在致命的弱点:由于没有安装机载夜视装备,无法完成夜间作战任务。 瑞典军方对AH-64的评价是:具有优异的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但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使飞行员学会驾驶该机和使用其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的技能。尽管米-28A存在许多优点,但是,瑞典军方最终还是选择了AH-64。这对原本在国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米-28A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当时,无论是俄政府,还是俄军方对米-28A表现出了异常的冷漠,甚至出现了要求它下马的呼声。但是米里设计局顶住了种种压力,决心与卡-50和AH-64抗争到底。 游戏战地1942模组——战地越南POEMI—28是一款优秀的武直,连不少游戏都添加了它如:战地越南的模组POE。战地越南POE模组中俄国的直升机就是米28,他攻击性能和美国的AH64D(长弓阿帕奇)不相上下。 战地2其实不管是上面的战地越南还是下面的战地风云Online,他们武装直升机的构思都是来自于战地2。在战地2里MEC(中东联合军,以下简称MEC)的武装直升机就是米-28,在游戏里米-28威力强劲,主驾驶可以操控8发并联装火箭弹,虽然少,但是威力很大,大概5发就能爆掉一辆M1A2。副驾驶则为一门单管航炮和一部TV制导导弹,航炮射速是四国武直里最慢的(欧盟的虎式武直、美国眼镜蛇AH-1Z、中国的直-10),灵活性也很平庸,但是米-28作为武装直升机所要求的火力强大方面做的很好。 战地风云Online在战地风云Online(战地风云OL)里“帝国”的武装直升机就是米-28,在游戏里操作席驾驶员可以使用14发2.75寸(约合91MM)威力强劲的并联装火箭弹,而炮手席副驾驶则可以使用30MM的单管炮和TV引导导弹。(下图左边的是“联邦”,眼镜蛇AH-1Z,右边的就是米-28) 战地:叛逆连队2在叛逆连队2网络对战里可以操作,由于本人没有购买正版CDKEY所以无法进行网络对战,但根据视频可以概括出主驾驶可以用一门射速很快的机炮,而副驾驶则可以使用多枚火箭弹和TV制导导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