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迷糊戏
释义

迷糊戏始于清朝的陕西、甘肃等地军屯。一些逃荒的民众将当地的户戏带到新疆,后经流传演变成迷糊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弹唱技巧,具有浓厚的乡音韵味、方言土语和唱腔。分布流传于农六师新湖农场、芳草湖农场及红旗农场等各垦区,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中文名称:迷糊戏

遗产级别: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批准文号:国发〔2008〕19号

批准日期:2008年6月7日

项目编号:700 Ⅳ-99

申报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迷糊戏简介

2008年6月入选 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文化局,申报的"新疆曲子戏"、"迷糊戏"、"哈萨克毡绣和布绣"、"碱蒿子烧制土碱技艺"四个项目榜上有名。

新疆民间曲子戏主要流传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区和农六师奇台垦区、芳草湖垦区、新湖垦区及红旗农场垦区,始于清朝的军屯、民屯和奇台"缠头老二"戏班子,有200余年的历史。与秦腔、迷糊剧、甘肃大鼓以及陕甘宁的山歌在唱腔、唱词韵味上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是在上述剧种的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剧种。

迷糊戏始于清朝的陕西、甘肃等地军屯。一些逃荒到疆的民众将当地的户戏带到新疆,后经流传演变成迷糊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弹唱技巧,具有浓厚的乡音韵味、方言土语和唱腔。分布流传于新湖农场、芳草湖农场及红旗农场等各垦区,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迷糊戏渊源

据悉,清道光8年(1828年),甘肃镇藩县(现民勤县)狄家老二、老三,牵着骆驼,背着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迁徙。两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后来到呼图壁河下游,终于找到了梦幻一般美丽的家园。兄弟二人白日垦殖筑家,夜晚为了排遣思乡愁绪和郁闷孤寂,常常会唱眉户戏。“唱着唱着就迷糊了,就进入了梦乡。”狄家后人这样解释迷糊戏的由来。

若干年后,狄家人丁兴旺,老二家养了6个儿子,其中老六迷糊戏唱得最好,并且组成了戏班子,在芳草湖、新湖、呼图壁、昌吉一带走唱,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职业迷糊戏演员。

先人不在了,烟囱还要冒烟;先人不在了,三弦还要弹奏。狄家先人将延续香火与传承迷糊戏视为同等重要,狄光照至今还保留着爷爷传下来的三弦子。

狄光照说他生来就是个“唱戏的”,对迷糊戏特别有感觉,7岁就跟爷爷学弹三弦,没几年就能自弹自唱了。成家后,两口子叼空就夫弹妻唱。下地干活,回到家里,不管再累,摸起三弦一弹,浑身轻松,特解乏,“一天不唱,就像得了病一样难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