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迷果芹属 |
释义 | 种中文名:迷果芹种拉丁名:Sphallerocarpus gracilis (Bess.) K.-Pol. 品名 藏名:加果 汉语拼音 MIGUOQIN 种别名 :小叶山红萝卜(河北宛平)、达扭(四川德格) 科中文名:伞形科 科拉丁名:Umbelliferae 属中文名:迷果芹属 属拉丁名:Sphallerocarpus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根块状或圆锥形。茎圆形,多分枝,有细条纹,下部密被或疏生白毛,上部无毛或近无毛。基生叶早落或凋存;茎生叶2—3回羽状分裂,2回羽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0.5—1厘米,顶端长尖,基部有短柄或近无柄;末回裂片边缘羽状缺刻或齿裂,通常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或疏生柔毛;叶柄长1—7厘米,基部有阔叶鞘,鞘棕褐色,边缘膜质,被白色柔毛,脉7—11条;序托叶的柄呈鞘状,裂片细小。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伞辐6—13,不等长,有毛或无,小总苞片通常5,长卵形以至广披针形,长1.5—2.5毫米,宽1—2毫米,常向下反曲,边缘膜质,有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花柄不等长;萼齿细小,花瓣倒卵形,长约1.2毫米,宽1毫米,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丝与花瓣同长或稍超出,花药卵圆形,长约0.5毫米。果实椭圆状长圆形,长4—7毫米,宽1.5—2毫米,两侧微扁,背部有5条突起的棱,棱略呈波状,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4—6;胚乳腹面内凹。花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产于新疆、青海等地。生长在山坡路旁、村庄附近、菜园地以及荒草地上;海拔580—2800米。分布于蒙古和苏联西伯利亚东部、远东地区。 本属概述:Bess.exDC.Mem.Ombell.60.1829;DC.Prodr.4:230.1830.多年生草本。茎圆柱形,多分枝,有柔毛。叶片2—3回羽状分裂,裂片渐尖。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伞辐多数;通常无总苞片;小总苞片5,卵状披针形,边缘膜质;花白色,在顶生的伞形花序中几乎全是两性,侧生的伞形花序有时为雄性,花序外缘有时有辐射瓣;萼齿微小,不明显,卵状三角形或钻形;花瓣倒卵形;花柱短而直立或外折,花柱基圆锥形或平压状,全缘或呈波状皱褶。果实椭圆状长圆形,两侧微扁,合生面收缩,心皮有5条突出的波状棱,棱槽有油管2—3,合生面4—6;心皮柄2裂。种子近圆锥形,胚乳腹面有槽。本属仅1种,产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及蒙古。我国东北和西北部。本属模式种:迷果芹ChaerophyllumgraeileBess.exTrevir.Sphllerocarpusgracilis(Bess.)K.——Poi. 本族概述:DC.Prodr.4:220.1830;DrudeinEngl.U.Prantl;Nat,Pflanzenfam.3,8:146.1898.花两性或杂性,通常单性花与两性花混生于小伞形花序内。心皮柄周围的薄膜组织有多数结晶簇。果实长椭圆形,顶端有喙,分生果有主棱5条,棱线形尖锐或平钝,光滑或有短小的刺,横剖面圆形或椭圆形,棱槽中油管1—4,合生面2—8;胚乳腹面凹陷或有深槽。 亚科概述:DrudeinEngl.U.Prantl,Nat.Pflanzenfam.3,8:145.1898.果实的内果皮由柔软的薄膜细胞所组成,不含结晶体,有时表皮下层组织有厚壁纤维细胞;花柱位于花柱基之上;油管在幼嫩果实中处于棱槽内,然后以各种形式分散出现。我国约有90属,分属于6族。 本科概述: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很少是矮小的灌木(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根通常直生,肉质而粗,有时为圆锥形或有分枝自根颈斜出,很少根成束、圆柱形或棒形。茎直立或匍匐上升,通常圆形,稍有棱和槽,或有钝棱,空心或有髓。叶互生,叶片通常分裂或多裂,1回掌状分裂或1—4回羽状分裂的复叶,或1—2回三出式羽状分裂的复叶,很少为单叶,叶柄的基部有叶鞘,通常无托叶,稀为膜质。花小,两性或杂性,成顶生或腋生的复伞形花序或单伞形花序,很少为头状花序,伞形花序的基部有总苞片,全缘;齿裂、很少羽状分裂,小伞形花序的基部有小总苞片,全缘或很少羽状分裂,花萼与子房贴生,萼齿5或无,花瓣5,在花蕾时呈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基部窄狭,有时成爪或内卷成小囊,顶端钝圆或有内折的小舌片或顶端延长如细线;雄蕊5,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每室有一个倒悬的胚珠,顶部有盘状或短圆锥状的花柱基;花柱2,直立或外曲,柱头头状。果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干果,通常裂成两个分生果,很少不裂,呈卵形、圆心形、长圆形至椭圆形,果实由2个背面或侧面扁压的心皮合成,成熟时2心皮从合生面分离,每个心皮有1纤细的心皮柄和果柄相连而倒悬其上,因此2个分生果又称双悬果,心皮柄顶端分裂或裂至基部,心皮的外面有5条主棱(1条背棱,2条中棱,2条侧棱),外果皮表面平滑或有毛、皮刺、瘤状突起,棱和棱之间有沟槽,有时槽处发展为次棱,而主棱不发育,很少全部主棱和次棱(共9条)都同样发育,中果皮层内的棱槽内和合生面通常有纵走的油管1至多数。胚乳软骨质,胚乳的腹面有平直、凸出或凹入的,胚小。全世界约200余属,2500种,广布于全球温热带。我国约90余属。本科植物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其中不少种类,可做药材、蔬菜、香料、农药等用。在药用方面如著名中药材当归、川芎、白芷、前胡、防风、柴胡、独活、藁本、明党参、羌活、北沙参等,这些种类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国内外对伞形科植物的研究极为重视,并发现有些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对治疗冠心病、肿瘤、白斑病等,获得初步的疗效和成果;各地民间将多种伞形科植物用于防治疾病,也相当广泛。在蔬菜食用方面,常见栽培的有芫荽、芹菜、水芹、胡萝卜等,此外供做香料调料用的有茴香、莳萝等,供农药用的有毒芹、刺果芹、毒参等。 迷果芹饮食品,是以迷果芹为主辅料,再配以一定的配料而成,其中迷果芹(按鲜重)占0.01%以上。迷果芹为块茎或汁。迷果芹是自然界没有污染的野生植物,含有多种胡萝卜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其主要成分β-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的2-3倍,蛋白质是胡萝卜的1-2倍,并富含铁、钙等多种有效矿物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植物多糖,制成的饮食品营养价值高,具有天然风味,有一定的保健性能,无毒,无副作用。 保护品种 中药材基原 为伞形科植物迷果芹的根及根茎。 动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根块状或圆锥形。茎圆形,多分枝,有细条纹,下部密被或疏生白毛,上部无毛或近无毛。基生叶早落或调存; 茎生叶2~3回羽状分裂,2回羽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2.5cm,宽0.5~1cm,顶端长尖,基部有短柄或近无柄;未回裂片边缘羽状缺刻或齿裂,通常表面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或疏生柔毛;叶柄长1~7cm,基部有阔叶鞘,鞘棕褐色,边缘膜质,被白色柔毛,脉7~11条;序托叶的柄呈鞘状,裂片细小。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伞幅6~13,不等长,有毛或无毛;小总苞片通常5,长卵形至广披针形,长1.5~2.5mm,宽1~2mm,常向下反曲,边缘膜质,有毛;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白色;花柄不等长;萼齿细小;花瓣倒卵形,长约1.2mm,宽1mm,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花丝与花瓣同长或稍超出,花药卵圆形,长约0.5mm。果实椭圆状长圆形,长4~7mm,宽1.5~2mm,两侧微扁,背部有5条突起的棱,棱略呈波状,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4~6;胚乳腹面内凹, 动植物资源分布 分布于青海、甘肃,以及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蒙古、前苏联亦有分布。 动植物生态环境 生于海拔580~3000m的坡路旁、村庄附近、菜园以及荒草地上。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花果期7~10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于秋季挖取根部,洗净泥土,晒干备用。 药用部位 以根及根茎入药。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根茎圆柱状,长7~9cm,直径0.5~0.7cm,顶端常带有茎基残基,表面棕褐色,具纵向细纹理及横向环节,断面黄色,细腻,中空。主根短,约1cm,下有支根4~6,直径0.3~0.1cm,表面棕黄色,具横向棕色皮孔样疤痕及支根痕,断面黄白色,纤维状。气微香,味微麻舌。 显很鉴别:1.根茎(直径0.6cm)横切面:木栓层浅棕褐色,5~9列细胞,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壁稍厚,微波状弯曲,木栓化或木质化。皮层较窄,细胞大,切向延长,外侧排列整齐,具椭圆形油管,长径37~130μm,短径22~38μm,周围分泌细胞9~12个。韧皮部占根茎直径的1/4有较小的油管分布,射线细胞2~3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宽广,约占根茎的2/3,导管径向排列,木质部细胞均木化。髓中空。薄壁细胞中有草酸钙晶体。 2.根(直径0.3cm)横切面:似根茎,区别在于:油管分布于皮层外侧,断续环列,内含红棕色分泌物,无髓,中央导管大。 粉未鉴别:淡灰黄色。油管碎片多见,常破碎,完整者直径22~38μm,横断面观周围分泌细胞呈类圆或长圆形,直径9~15μm,壁薄,稍皱缩,胞腔内大多含有红棕色分泌物,纵断面观分泌细胞长条形或长方形,周围细胞界限常不清楚。木栓细胞断面观长方形、类方形,壁微厚,木栓化或木质化,微弯曲,常多层细胞呈重叠状,内有浅黄棕色颗粒物;表面观类方形或多角形。导管众多,为网纹导管,直径22~75μm。草酸钙方晶较多,直径6~37μm。木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稍厚,木化,壁孔明显,直径12~19μm。 药物配伍 方一:六味迷果芹散:迷果芹,黑粉菌,铁线莲,高原毛茛,荨麻子,草玉梅子。方二:迷果芹,玉竹,短叶石刁柏根,马先蒿,蒺黎,荜茇,白胡椒,姜片,蔷薇果,石莲于,大托叶云实,铁棒锤。方三:五根散:迷果芹,喜马拉雅紫茉莉,蒺黎,黄精,天冬。 药性 味辛、苦而甘,性温、重。《味气铁鬘》:性温、重。《形态比喻》:味辛,苦而甘。《藏药配方新编》:味苦,性温。《新编藏医学》:味苦、微辛而甘,性温。《藏医百科全书》:味辛、微苦而甘,性温、重。 归经 功效:祛肾寒,敛黄水。 不良反应及治疗 选方 方一:六味迷果芹散:迷果芹300g,黑粉菌175g,铁线莲200g,高原毛茛200g,荨麻子175g,草玉梅子150g。粉碎成细粉,混匀,即得。可治肾腰疼痛,尿频,腹胀。用于肾寒病。不消化症。口服一次3g,每日2~3次。 方二:迷果芹5g,玉竹2.5g,短叶石刁柏根1.5g,马先蒿4g,蒺黎1.5g,荜茇2.5g,白胡椒2.5g,姜片4g,蔷薇果1.5g,石莲于1.5g,大托叶云实1.5g,铁棒锤0.5g。共研细粉。每晚用1~1.5g,两碗水煎成一碗,服之即可。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腰酸背痛、淋病、关节痛、睾丸炎等病。 方三:五根散:迷果芹100g,喜马拉雅紫茉莉100g,蒺黎100g,黄精100g,天冬100g。共研细粉,混匀即得。用于寒性黄水病、关节肿胀、病后体弱。一次1.5~2g,一日2~3次。 临床运用 各家论述 考证 《晶珠本草》记载:加哇治黄水病、腰肾寒症。分为上品(加果)、下品(加永)和哇浪加哇三种,药用主要为前二种。《味气铁鬘》记载:加哇温、重,对培根木布病不利。《如意宝树》记载:加哇根煎汤内服,治腰肾寒气痛。《形态比喻》记载:加果生于阴山坡,叶如玉络,花红色伞状,全身被粗毛,功效解蛇毒,为治痹症的良药五根散之首;加永生于田边地头,茎、叶、种子状如茴香,茎紫色,花白色,味辛、苦而甘,治培根寒症、胃病、黄水病;哇浪加哇生于树林或石山,形态与上品加哇相似,可熏治肿瘤,一般不作药用。让钧多吉说:加哇、蒺藜、天冬、黄精等药滋补,可治肾寒病。 上述加哇分哇浪加哇、加果、加永三种。据查证,前二种仅为产地不同,临床使用未分,尽管各地资料记载的原植物不同,均为伞形科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 Hoffm.)和迷果芹属(Sphallerocarpus Bess.)植物,为便于整理,收载了使用较多而且接近典著描述的品种。加果即本品,加永的原植物为野胡萝卜Daucus carota L.。迷果芹生于林缘或山坡路旁;茎粗糙具细条纹,密被或疏生白毛;花白色等特征与《晶珠本草》略同。 药物应用鉴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