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子·离娄上
释义

原文

孟子离娄上·第一章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        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        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於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        国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        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泄泄、犹沓沓也。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故曰:青难於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离娄上·第二章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        百世不能改也。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离娄上·第三章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完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离娄上·第四章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离娄上·第五章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之本在身。」离娄上·第六章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        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 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离娄上·第七章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於吴。        「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於先师也。        「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於天下矣。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离娄上·第八章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        则何亡国败家之有!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後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离娄上·第九章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故为渊□鱼者,獭也,为丛□爵者,□也;为汤、武□民者,桀与纣也。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为不畜,终身不得;□不志於仁,        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离娄上·第十章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        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离娄上·第十一章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平。」离娄上·第十二章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於上有道:不信於友,        弗获於上矣。信於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於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        不悦於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第十三章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        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於天下矣。」离娄上·第十四章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无能改於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於孔子者也。况於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        罪不容於死!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离娄上·第十五章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        胸中不正,则眸子□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哉!」离娄上·第十六章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离娄上·第十七章淳于U+9AE0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第十八章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        「父子之间不青善,青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上·第十九章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曾子养曾U+6673,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必曰『有。』        曾U+6673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馀?』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        「事亲若曾子者,可也。」离娄上·第二十章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第二十一章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离娄上·第二十二章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青耳矣。」离娄上·第二十三章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第二十四章乐正子从於子敖之齐。        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        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後求见长者乎?」        曰:「克有罪。」离娄上·第二十五章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於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        而以哺啜也。」离娄上·第二十六章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後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离娄上·第二十七章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离娄上·第二十八章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豫瞽瞍□豫;瞽瞍□豫而天下化,        瞽瞍□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章旨

孟子哀痛暴弃仁义者自甘堕落。

注释

①暴犹“害”,糟蹋的意思。

②弃抛弃。

③非诋毁。朱熹《孟子集注》:“非,犹毁也。”

④居仁由义存仁行义。居,居心、存心。由,行。

⑤安宅可安居的住宅。

⑥正路正大的道路。

⑦旷空。

析论

前一章“牛山濯濯”说到人心因不用不思而迷失,人生便也因心之迷失而沉沦。但什么叫做不用或不思呢?就是不顺着他自己的本性去行事、做决定。什么是本性呢?那就是仁义。

仁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真实德性,这种德性是与生俱来的“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总要经常保有它,顺着它,心才会安稳踏实,这就叫做“安宅”。义也是一个人内在真实的德性,是待人处事的准则,“乃天理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人必须遵此而行,才能在这世上与人和乐相处,共成一体,这就叫做“正路”。这“安宅”与“正路”是人的心原本所具有的,只要顺着去做,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成为真实有意义的存在,但是却有很多人漠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而弃之不顾,白放着人生美好的大道而弃之不行,结果徒然使自己陷溺于冲突矛盾、痛苦迷惑之境,这不是很悲哀吗?这些人就是“自暴自弃”的人。对自暴自弃的人,跟他说什么话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不信仁义,所以也就“言非礼义”;跟他一起从事事业也不能成功,(新浪读书独家首发)因为他不能“居仁由义”,处处都会和社会环境相冲突。像这样不能居于“安宅”、行于“正路”的人,真是可哀。其所以如此,乃是自放其良心,不能存养善性的缘故。

人生在世,父母是我们最好的保护者,老师是我们最好的指导者,听从父母或老师的指引,就是属于“居仁由义”的事,但是有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往往无视于仁义,到头来成为问题青少年,这不是很悲哀的事吗?读了此章,真要好好思考反省啊!

(三)

孟子曰:“仁,人心也①;义,人路也②;舍其路而弗由,放③其心而不知求④,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一一)

章旨

孟子言为学之本,在求其放失的本心。

注释

①仁人心也仁,是人人固有的爱人之心。

②义人路也义,是人人应该走的大路。

③放亡失、丢失。

④求寻找、找回。

析论

孔门有三千弟子,最被孔子许为好学的是颜回。颜回的成就属于德行科,可见孔子的教学最终目标除了知识的长进外,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培养。孔子的道德总概念是“仁”,孟子则开展为“仁、义、礼、智”四项,四项之中,孟子尤重仁、义,认为仁、义之心是人的良心本性,一切道德的培养要依乎仁、义来发展。孟子说仁是人心,是人之安宅;义是人路,是人之正路。做学问如果不依仁、义,所学得的只是外在的知识。试看有些知识分子学问渊博,但是枉法坏纪,作奸犯科,这种学问要了又有何用?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是一语中的。学问之道最重要的是把放失的仁、义之心找回,然后掌握住这颗心,无论进德修业,或是待人处事,都不至于有所缺失。

作者

萧乾

萧乾,原名萧炳乾(1910-1999),他的笔名为塔塔木林、佟荔。生于北京。萧乾先生是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我国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曾是世界二战期间唯一战地记者。曾出版400多万字中文著作和多种英文著作,并翻译多种英文著作。他一生曾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和译作,著有专著《篱下集》、《北京城杂忆》、《书评研究》、《红毛长谈》、《栗子》、《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选集》(10卷),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等。译著诗剧《培尔·金特》获1986年挪威王国政府国家勋章,散文集《北京城杂忆》获中国首届散文奖,《倘若我是日本人》获1996年雪津杯杂文征文一等奖,《抗老哲学》获1998年杂文一等奖。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一等奖.令文坛和世人瞩目、惊叹。晚年的萧乾,勤奋笔耕,写了大量散文、笔记、随笔、回忆录等作品,同时,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战士,他还几次出国参加国际作家聚会。评论界一致认为,萧乾的作品,真诚坦荡,深邃警醒,读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萧乾是一生用“心”写作的人。而他自己则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处事原则之一,就是讲真话。

学习本文,感受文中流利而俏皮的京白,和70年前的老北京的色、香、味,所带给我们感官上的愉悦,品味生活中浓郁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生活的追忆与怀想。

介绍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目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既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为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热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才莱任土地者次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嘹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牦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叟哉!”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矣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撤,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撤,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曰:“昔者。”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曰:“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曰:“克有罪。”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