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3.5英寸软盘 |
释义 | 3.5英寸软盘为便携式软盘,有时也称作微软盘,它被封装在一个硬质塑料壳内,塑料壳上有防尘、防接角的金属保护罩,盘体无裸露,当将此盘放入磁盘驱动器时,计算机会自动移开金属罩而读取此盘中的数据。 简介3.5英寸软盘是在优盘出现之前的一种移动存储器,要有软驱才可以用。是做移动存储用的,但其容量太小,速度太慢,安全性(因易损坏)得不到保障,逐渐被其他的存储器替代。但它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能被折戟抹杀的。早些时修电脑没有硬盘,只有软盘,因那时软件都非常小。有的电脑只装两个5.25英寸驱动动器(存储容量小于3.5英寸软盘)。一张3.5英寸的软盘容量只有1.44M,读写速度很慢,复制1M多的文件要一分多钟。软盘早已就停止生产和使用了。3.5英寸软盘由日本人中村一朗发明,他是现代的发明大家,共有3000多项发明。 软盘的用法其实很简单,买一张软盘插到软驱里面,在我的电脑那里双击3.5寸软盘,就可以打开,把文件复制进入就可以。 产品描述3.5英寸软盘为便携式软盘,有时也称作微软盘,它被封装在一个硬质塑料壳内,塑料壳上有防尘、防接角的金属保护罩,盘体无裸露,当将此盘放入磁盘驱动器时,计算机会自动移开金属罩而读取此盘中的数据。3.5英寸软盘的写保护缺口由一个内置保护片遮盖,采用拨动开关来设置写保护,当写保护缺口被保护片遮盖后,即不能往此盘上写数据。3.5英寸盘没有索引孔,但在电机内部设置有光或磁的索引脉冲产生机构。3.5英寸软盘采用了MFM记录方式,磁道密度为135TPI。常用的3.5英寸软盘的容量为1.44M字节。3.5英寸软盘的使用同5.25英寸软盘几乎完全相同。使用中应注意远离强磁场,防止灰尘污染,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以免破坏其中的数据。 发展历史8英寸/5.25英寸/3.5英寸软盘对比 软盘是个人计算机(PC)中作为一种可移贮存硬件,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软盘有八寸、五又四分一寸、三寸半之分。当中又分为硬磁区Hard-sectored及软磁区Soft-Sectored。软式磁盘驱动器则称FDD,软盘片是覆盖磁性涂料的塑料片。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PC,是计算机业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飞跃。但是IBM的System370计算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存储在半导体内存中,一旦计算机关机,指令便会被抹去。于是在1967年,IBM的SanJose实验室的存储小组受命开发一种廉价的设备,为大型机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保存和传送微代码。这种设备成本必须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于更换,而且必须携带方便,于是软盘的研制之路开始了。 4年后又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发明者是艾伦·舒加特(Alan Shugart,后离开IBM创办了希捷seagate公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软盘标准“软盘”的父辈,最大容量1.2MB。 8英寸的软盘虽然从技术原理上已经很接近现代软盘,但缺陷就是体积过大,携带很不方便,于是5.25英寸软盘诞生了。5.25英寸的软盘虽然从体积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它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软盘采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厂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软盘,他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为先进的软盘。新一代软盘的开发终于被日本的索尼公司拔得头筹。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刚推出的时候在当时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 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于386的IBM Personal System/2(PS/2)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大家都被这种体积更为小巧、容量却是5.25英寸软盘的几倍的新软盘所吸引,从那时起,在IBM、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相对巨大的存储量(1.44M,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而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PC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这一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最大容量1.44MB。 软盘的终结被人们归咎于光盘和U盘的诞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