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冯沈村
释义

孟冯沈村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部,距城区6公里。东邻筏畈延至五泄江与翟山村相邻,南连朱家,西接官庄,北靠墩子山。由沈家、黄家、陈家庄3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沈家。沈家原多为孟、冯两姓,因名孟冯村,后血吸虫病流行,孟、冯两姓大多死亡,剩下几户都迁居他乡。其后,从马湖蟹钳搬来几户姓沈的在此居住,村称孟冯沈。后沈氏繁衍成大族,村称沈家。1949年属三都乡,1958年属三都管理区,1961年属三都人民公社。1981年为避免县内村名重复,改称孟冯沈。现属三都镇。1992年,全村420户、1200人,沈姓为主。

基本简介

村庄位于地势平坦、河渠纵横、水塘密布的湖畈地带,气候温润,主产水稻,兼营鱼、藕。历史上,洪涝灾害严重,血吸虫病流行,生产水平低下,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洪涝灾害仍是全村穷根。1962年突发特大洪水,五泄江决口,全村1300多亩水田颗粒无收,村人靠人民政府所拨返销粮渡过难关。是年,在人民政府支持下,村民和三都人民公社其他村的村民一道于筏畈建成长10.55公里的排涝渠道,1963年兴建筏畈电力排涝站,全村受惠良多。70年代初期,结合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改造低产田,粮食亩产超过500公斤。70年代后期,渠道和电力排灌设施逐渐完备,粮食亩产上升。1980年粮食亩产626公斤。1992年,有耕地1500亩,其中水田1346亩、桑园100亩、茶园30亩;山林250亩;水面120亩。粮食总产1100吨,比1979年增长57%,茶叶1.5吨,蚕茧3.7吨。

经济发展

孟冯沈村新貌

1976年,村党支部决定创办村纸芯厂。资金8000元,借用祠堂旧屋,手工操作。7名职工每天只记分红值为0.62元的工分。年终产值19.8万元,获利1.1万元。1983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年产值100万元。

1984年,村干部得悉纸芯可以加工成烟花产品的信息后,组织人员到湖南、广东的烟花厂考察。当年,创办出口烟花厂。村里选派6名高中毕业生到湖南浏阳学习烟花生产技术,并请航天工业部801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试制出20多种高空烟花。1990年,续建一条烟花生产流水线,生产能力提高2.5倍,年产值达150余万元。1992年,产值100万元,比建厂初期的1984年增加5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美国、瑞典、丹麦、荷兰、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汇100多万元,成为绍兴市唯一的出口烟花企业,也是三都镇首家创汇企业。

1985年,以村、户联办的形式,创办年生产能力为1200吨的纸管厂。3家村办企业,形成了一个生产经营纸产品的集体企业群体。1992年,厂房建筑面积共1.25万平方米,是建厂初期的9.4倍;职工人数480名,增长1.8倍;固定资产原值160万元,增长1倍;主要设备60台,增长4.6倍;年产值312万元,增长5倍;税利53万元,增长7.5倍;创汇50万元。

村在致力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关心支持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企业增加后,用电量增加,1990年,村出资添置80千伏安变压器1只;个体户资金周转困难,村出面担保,协助贷款。1992年,全村有个体企业9家,生产扬声器垫边、餐巾纸、花本、经线、小五金等,个体织机150台、袜机30台。1979~1992年,全村私营企业合计年产值1500万元,共创税利160万元。

集体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协同发展,工业和农业的齐头并进,使全村工农业产值大幅度增长。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900万元,是1979年的13.5倍,每年平均增长22.84%;税利75万元,是1979年的5.8倍,每年递增15.9%。村办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1992年,村办企业职工达536人,占全村男女劳力的60%以上,平均每户有1.5个劳动力进厂务工。

农业发展

孟冯沈村共有水田2958.6亩,旱地1750亩。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作物生长茂盛。传统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大小麦、大豆、薯番、玉米等粮食作物,蚕茧、油菜籽、菊花、烟叶、榨菜等经济作物。1979年率先进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各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水稻是孟冯沈村主要粮食作物,分早、晚稻两熟。1971年早稻亩产245公斤,晚稻亩产237公斤,全年粮食总产量1407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到户,农民积极性提高,田间管理措施得力,粮食连年丰收。1990年早稻亩产430公斤,晚稻亩产419公斤,粮食总产量达2196.5吨。最近2年,村里投资10多万元,修筑机埠、石坝、水泥渠道,改善了排灌条件,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做到旱涝保收。

孟冯沈村养蚕历史悠久,村民精通养蚕技术,种桑养蚕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商品经济意识的增强,蚕茧生产也成倍增长。1978年全村饲养蚕种1060张,蚕茧总产量31.3吨。1988年蚕种饲养量达2748张,产茧102.5吨。1992年再创高纪录,饲养蚕种为3842张,产茧138.8吨,村民总收入140万元,比1978年翻了两番。

孟冯沈村油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549亩扩大到1992年的944亩,油菜籽产量从54.6吨提高到127.4吨。烟叶从1978年的32亩、产量2.7吨,增至1992年165亩,产量14.8吨。菊花1978年种植158亩、产菊6.3吨,1992年发展到857亩,产菊107.1吨。杭白菊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经济作物,平均每户种植1亩,经济收入可观。蔬菜类作物有榨菜、大白菜、冬瓜等。榨菜是一年中最早的农业收入,家家都种,许多农户仅榨菜收入一项即1000多元。村民的种植已开始向优质、高效、高收益的方向发展。此外年均饲养猪羊各2000头,肉类、禽蛋自给有余。由于生产的发展,全村农业总产值已从1977年的60.4万元提高到1996年的486.9万元,15年内翻了三番。

村庄治理

共有河道长度7.628公里,河道面积120122平方米。

孟冯沈村河道保洁员认真学习河道管理办法,坚持每天到岗到位,及时打捞水面漂浮物,清楚河道中水生高杆植物、河坡垃圾、杂草等,做到河面无漂浮物,河岸坡干净整洁。同时制止乱倒垃圾、乱堆乱放乱排等现象,使翔厚村的河道更加清洁畅通,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生态环境。

社会福利

全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社会福利待遇。1982年起,全村烈军属的优抚、民办教师和村干部工资津贴、村集体的非生产性开支以及筑路、通水等费用均由村集体负担。1985年起,对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每年发给60元养老补助金。

工带农吃勿穷。村民们每年光从企业做工的收入就达200万元以上。1992年,村民人均收入1600元,比1980年增长3.6倍,比诸暨市农民平均收入高11%。1979~1992年,全村新建房屋350间、1.4万平方米,户均建造新房33平方米左右。

1987年,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全部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初中生巩固率100%。7~15周岁儿童入学率99.5%,16~18周岁青少年初中普及率95%。1979~1992年,共有450名青少年升入中学,26名升入大专院校。

1984年,孟冯沈村被诸暨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89年被绍兴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1年,村党支部被中共浙江省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22: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