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梦的释义
释义

版权信息

作 者: (奥)弗洛伊德 著,张燕云 译

I S B N: 7802282247

出 版 社: 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1-1

内容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20世纪最有才智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开创者,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不管有多少人对弗洛伊德著作翻天覆地批评,试图否定或加以种种限制,它的魅力依然是强有力的,弗洛伊德依然是20世纪思想界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

本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创精神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潜意识。

在书中,弗洛伊德以数百个有趣的梦为实例,以流畅的笔触一一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沉含义,对诸如“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梦中的情形为什么通常稀奇古怪?”“梦的意义何在?”“梦的原动力何在?”等一系列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疑问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弗洛伊德称该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一生中只会有一次的“领悟”。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鲁本·弗洛伊德这样评价:“《梦的释义》一书中所阐释的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著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目录

中译本序言

英文第三版前言

第三(德文)版序言

第二(德文)版序言

英译者导言

引言

第一章 有关梦的科学文献

一 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

二 梦的材料——梦中的记忆

三 梦刺激及来源

四 梦在醒后为何被遗忘

五 梦的心理特征

六 梦中的道德感

七 梦的理论和梦的功能

八 梦与心理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 梦的解析方法——一个梦例的分析

第三章 梦是愿望的满足

第四章 梦的歪曲

第五章 梦的材料和来源

一 在梦中最近的和无关紧要的印象

二 作为梦来源的婴儿期体验

三 梦的身体来源

四 典型的梦

第六章 梦的工作

一 凝结

二 移置作用

三 梦的表现方式

四 梦材料的表现力

五 梦象征性的表现:一些典型的梦例

六 例证——梦中的算术和演说

七 荒谬的梦——梦中的智力活动

八 梦中的感情

九 二级制作

第七章 梦进程中的心理

一 梦的遗忘

二 倒退

三 愿望的满足

四 梦引起的惊醒。梦的功能。焦虑的梦

五 原本的和继发的过程。压抑。

六 潜意识和意识。现实性。

附录

译后记

序言

鉴于在本书第一版和第二版间相距九年之久,对第三版的需要在刚刚过去一年多时间后就出现了。但是,既然我先前不愿把本书受到的忽略归咎于它缺乏价值,现在我也就无意把对本书再版的需求作为其价值的证据。

科学知识的进步使《梦的释义》不再受到冷落。当我在1899年写这本书时,还没有任何“性的理论”问世,关于精神神经症较复杂结构的分析也尚处襁褓之中。梦的解释试图作为一个权宜之计来加速对神经症的心理分析,但是从那时以后,对神经症的较深刻认识已为对梦的理解做出了贡献。梦的解释的学说按照本书头版中尚未充分强调的方向而发展了。从我个人的经验和斯坦利及其他作者的著作中,我已学会更精确地去评价梦中(或宁可说,潜意识思想中)象征的意义。在几年的过程中,大量资料已积累起来并要求予以考虑。我通过在文中的插入语和脚注努力去论述这些新事物。如果这些附加物并不总是符合这部著作的框架,或者如果早期原著并不处处符合我们现时知识的标准,我必须请求读者宽恕这个缺陷,因为这只是科学不断迅速前进的结果和标志。我甚至胆敢预言这一方向——也是对本书的要求——今后的版本会背离先前的版本。梦的解释必须寻求与诗歌、神话和通俗成语的丰富题材的更密切联系,它必须比现今更为如实地论述梦与神经症和精神错乱的关系。

奥托·兰克先生在挑选补充事例时给我提供了有价值的帮助,并审订了本版的校样。我必须对他和其他许多同事的贡献和矫正意见表示感谢。

维也纳,1911年

后记

大凡一部译著问世,总不免要有个前言或后记。既然编辑同志已经约请陈老师为本书出版作了中译本序言,剩下的似乎就没有什么更多的话可说了。但回味这部著作的深奥玄妙之处,联想身旁如此众多辛勤忙碌的身影,几句非说不可的话就又促使我重新拿起笔来。

《梦的释义》这部巨著在世界文献的宝库中沉睡了将近一个世纪。把它介绍给中华民族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

《梦的释义》不仅是弗洛伊德思想的奠基石,而且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尽管几十年来人们对弗洛伊德学说已作出了种种评价、扬弃和批判,但时至今日,人类的文化、心理、艺术乃至哲学社会科学、医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往往要追溯到“潜意识”的概念上,并借助于弗洛伊德为人类勾画出的心理框架。这部著作思想宏大,蕴义丰厚,并且表述得丝丝入扣,隽永非凡。通读一遍往往并不足以领悟弗洛伊德的深刻寓意。实质上,他的思想是渗透在字里行间,凝聚在每个字眼之上的。只有反复切磋,深入研读,才有可能达到彻悟的境地。

在先,我国台湾已出版了这部著作的一个中译本。但鉴于种种原因,海峡两岸尚难以进行直接的文化交流,且台湾译本的语言、字体和编排方式等诸多方面亦与人们的一般阅读习惯不符,且采用的英译本删节较多,于是,一个新的、现代语言和编排风格的比较完整的中译本的诞生就成为当务之急。本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问世的。

本书依照英文第三版翻译而成。英文第三版根据弗洛伊德生前的最后一版——德文第八版进行了完全修订的版本,并经过了弗洛伊德本人的同意,因而可以说这一版本体现了这部巨著的终极形式。把它介绍给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译者来说,是感到欣慰的。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才告完成的。初稿脱手后,我国病理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教授首先根据英、德文版进行了总审校和统校,并具体审校了第一、二、三、四、五章;北京大学心理系沈德灿副教授负责审校了第六、七章。陈仲庚先生还补译出了原文中凡涉及到德、法文的段落和注释。此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王生平同志和辽宁省出版总社编审调研室主任谌艾同志又对之进行了精心的推敲和加工。

此外,本书在翻译过程中曾参照了台湾译本。北京大学心理系的王燕、杨倩、滕桂荣参加了审校过程中的某些工作,北京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孟昭兰先生对本书的翻译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波亦为本书的翻译出版做了努力,在这里,一并致以谢意。

文摘

一、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

做梦者在清醒时的天真判断假定,梦即使不是来自另一世界,无论如何也把梦者带入另一世界。我们十分感激老生理学家伯达克对梦现象的细致和有见地的描述:“清醒的生活,以及它的烦恼和欢乐,愉快和痛苦,从来不会重复;反之,梦的目的旨在我们释放它们。当我们的整个心灵全神贯注于某问题时,当我们的心为痛苦的悲伤所占据,或者当某个任务使我们的心理能量承受压力而达到极限时,梦或者向我们显示某些与此迥异的事情;或者为其联合物只选择一点真实因素;或者它只表现出心境的关键部分,并且把现实象征化。”J.H.费希特也明确地谈到梦的同一追加意义,称它们具有使心灵秘密地、自我痊愈的益处。L.斯特林姆贝尔在他的《梦的性质和形式》一书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此书受到了高度评价。他说:“做梦的人背对着清醒的世界”;“在梦中,清醒意识的有条理的记忆和其正常的行为几乎完全丧失了”;“在梦中,心灵几乎完全地和不受阻碍地与有规律的、正常的、清醒状态的生活过程相隔绝……。”

然而,本学科中压倒多数的作者对于梦与清醒状态的关系持有相反的观点。例如,哈夫纳说:“首先,梦是清醒生活的延续。梦总是与不久前还存在于意识中的观念相联系。详细的考察几乎总能发现一条把与前一天体验相联系的线索。”韦安特断然反对伯达克的陈述:“因为,显然在绝大多数梦中常常可以观察到,梦直接把我们引回日常生活,而不是使我们摆脱它。”莫里用一个简洁的公式表达了同一观点:“我们梦到的是所见、所说、所愿做的。”杰森在他1855年出版的《心理学》一书中更为直截了当地指出:“梦的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地由性格、年龄、性别、生活地位、教育和习惯所决定,并且为个人过去全部生活中的事件和体验所决定。”

哲学家J.G.E.马斯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最为明确的态度:“经验证实我们的主张:我们最常梦见我们赋予最热烈的激情的事物。这表明激情必定影响着我们的梦的生成。野心勃勃的人梦到他已赢得了桂冠(大概只是在想象中),或者必须去赢得它;情人的梦被他最热切渴望的对象占据着……所有潜伏在心中的感觉到的欲望和厌恶,如果受到任何一种原因的刺激,就能与其他意念结合起来并出现在梦中;或者这些意念能够混合进一个现存的梦中。”

古人对于梦内容对生活的依赖关系持有同样的见解。用拉德斯托克的话说:“在远征希腊之前,泽尔赞斯受到善意的劝阻,但他一再受到进行远征的梦的激励,一位年迈、理智的波斯释梦者阿特班思非常恰当地告诉他,梦的想象总是包含着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中所想的事物。”在卢克利特思的说教诗中及西塞罗的著作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关于梦生活与清醒生活关系的这两种观点间的矛盾似乎确实不可调节。这里,我们可以有益地来引证F.W.希尔德布兰特的观点,他总的认为梦的特征只能描绘为“一系列相当矛盾的对比”。“一方面表现为梦与真实的实际生活的严格分离或隔绝,另一方面表现为后者对前者的持续不断的影响及前者对后者的永久依赖。在清醒状态下,梦与现实体验绝对隔离。人们可以称它为由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与世隔绝地封闭起来的和与真实生活相隔离的存在。它使我们免受现实的困扰,抹掉对现实的正常回忆,并把我们掷入另一个世界和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中,而这些基本上与现实生活毫无共同之处……。”于是,希尔德布兰特断言,在入睡时我们的整个生命和它的存在形式“好像通过一扇不可见的地板门”而消失了。一个人在梦中或许正在进行到圣赫勒拿岛的航行以便给受囚禁的拿破仑送一瓶摩泽尔的美酒。他受到前皇帝的最和蔼可亲的接见,并且当这个有趣的错觉因清醒而破灭时几乎感到遗憾万分。但是现在让我们把梦中的情形与现实情况加以比较。梦者从不是一个酒商,而且也没有当酒商的愿望。他从未作过海上航行,即使航行的话,圣赫勒拿岛也只会是他最后选中的一个地方。梦者对拿破仑从不感到同情,反之倒有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的厌恶。最后,当拿破仑死于圣赫勒拿岛上时,梦者还未出生,因而这个梦超越了梦者与拿破仑具有任何私人关系的所有可能性。这样,该梦的体验显示出某种完全与己无关的性质,它插于两个相关的和连续的时代之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