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族医学 |
释义 | 蒙古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 。简称蒙医学、蒙医。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学在形成过程中,是以本民族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吸收了藏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汉地中医知识所形成的一种民族医学。 蒙医药学形成蒙医药学是蒙古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蒙医药学发展史自古以来,蒙古民族过着游牧生活,在与干旱、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斗争中,不断积累了许多适合当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侯特点的医疗知识和方法。蒙古人民由于主要食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对这些动物产品的医疗作用有很多的了解,而且饮食治疗在蒙医药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因其居住地寒冷潮湿故使用灸疗法也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疗方法,又因其民族常年驰聘在广阔的草原上,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故正骨、正脑、烧灼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同国内各民族,特别是和汉、藏民族之间的往来及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交往,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创造了蒙古文字。蒙医传统疗法及临证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蒙医骨科、外伤治疗、马奶酒疗法以及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元史》里,载有1226年蒙古军中流行瘟疫时,曾用大黄医治之事。内蒙古特产药材肉苁蓉,在《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译成蒙文。随之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初次传播于蒙古地区。1576年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传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尔经》于17世纪末被译成蒙文,对蒙医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学在传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协日”、“巴达干”理论和七元素理论以及中医知识,结合蒙古地区的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 清朝初期,传统的蒙医骨伤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如蒙医绰尔济默尔根对于四肢不能伸屈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伊希巴拉吉尔在《甘露四部》中,把蒙古正骨术、创作医疗术等传统医疗经验结合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创伤医疗术”、“骨伤疗法”、“脱臼复位术”和“震脑疗法”等的理论和与实际操作的内容,使蒙医外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药学方面,蒙医学家们创造了适合本地区的独特的配药法、用药法等,同时吸收了汉藏等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理学理论更加完善。17世纪的两部书《医伤根除病痛甘露方》和《五五制药方集》反应了蒙古地共多寒症的一面;伊希巴拉吉尔写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是比较丰富的蒙药学著作,收录801种药,并写进药浴、矿泉疗法等内容;《蒙药正典》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学经典著作,共收载879种药,并附有599张图;《蒙医金匮》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蒙药学方选集,收载内、外、妇、儿、五官及热病、传染病等临床各科的200种药方。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形成了以问、望、触为主的诊断学并逐渐有了分科。《脉诊概要》和《甘露之泉》所述“切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断法;伊氏之《白露医法从新》中的外伤和脱臼的诊察法等,都是传统诊病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白露医法从新》将临床疾病分为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等十三个大科。 元代以前的蒙古族以游牧生活为主,从一些散见文献零星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利用酸马奶、肉苁蓉等治疗疾病,并且掌握了艾灸火烧等治疗方法。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统一中国。元政府除设置太医院、御药院外,还分别在大都(北京)和上都(开平)各设回回药物院一所。太医院饮膳太医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为现存最早的营养学专著。书中记载了相当大量的蒙古族饮食卫生及饮食疗法的内容,蒙古族常用的马奶,牛骨髓、乳酪等食品在书中占相当比重。元代还有一位蒙古族医学家沙图穆苏撰有《瑞竹堂经验方》15卷,书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蒙医学的某些特点,如其中治疗风寒湿痹的方剂较多。元代回回药物院还编有《回回药方》一书,现仅存残卷,其中也有蒙医学的踪迹。明代中末叶,随着西藏喇嘛教输入蒙古,藏医学也传入蒙古地区 ,印度医学也被介绍到蒙古 ,藏医的《四部医典》和印度医的《寿命吠陀——八支心要集》开始在这里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对蒙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众多蒙医典籍进行了翻译和整理。现在,蒙医广泛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现代诊断方法,不断丰富和革新自己的传统诊断方法,成为崭新的民族医学,为祖国医学的更加丰富和发展,为增进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蒙医学著作蒙古医学家开始把自己的传统医学与汉、藏、印医学理论相结合,编写了大批著作。较出名的有占布拉著的《医法海鉴》一书,记述了蒙医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松巴·堪布-伊舍巴拉吉尔的《甘露滴珠》、《甘露医理》 、《甘露诊疗》、《甘露临证鉴别诊疗集》、《识药晶鉴》是一整套蒙医药著作 ;还有洛布桑·索勒日哈木的《脉诀概要》、《巴莎木制药法》、《药物识别》;占布拉道尔吉的《蒙药正典》;罗布桑·全普乐的《实用蒙医药学》等等。正骨是蒙医学特长之一,这与蒙古族骑猎生活有关。蒙医史上有不少正骨名医,如清代的觉罗·伊桑阿,纠正四肢关节脱臼和骨折,常能手到病除。他还采用冰冻麻醉法,切开整复粉碎骨折,用桑白线缝合。他还传授了不少弟子,为蒙医学作出很大贡献。1949年以后,蒙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广大牧区和农区,普遍建立了蒙医医院,自治区和部分盟市先后建立了蒙医药科研机构,自治区还建立了培养蒙医的高等院校,使蒙医学获得了新生。 基本理论与医疗实践蒙医学的基础理论蒙医学的基础理论有阴 阳五行、五元学说及三根、七素之说。阴阳五行与汉地学说相似,古代蒙古人以苍穹为“父天”(阳),世界为“母地”(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 、水5种物质运动变化构成的。五元学说与之相似,只是将五种物质换成了土、水、火、气、空,把父精母血看成五元的基因。三根说与藏医学的三因学说相近 ,它认为人的本基是赫依(气)、希拉 (火)、巴达干(水和土),并以三者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七素说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有七种,即:水谷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七素与上述三根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这一点也与藏医学相近。此外,蒙医学还有脏腑说、白脉说、黑脉说、四季发病规律 、南北人群发病差异,以及瘟疫、热病的独特理论学说和治疗方法。 蒙医学的诊断蒙医学的诊断亦有问诊、望诊、触诊三种检查方法,方法与汉地中医学及藏医学相近,但理论却是以蒙医学的三根、七素等学说指导。蒙医学还总结出在临诊时可能会出现的四种误诊和五种假象等复杂情况,为正确诊断提供了参考。 蒙医学的疾病分类蒙医学将疾病分为阴性病和阳性病两大类型,再区分为赫依、希拉、巴达干3种病质,再将病质各分为4门,404病,1116证。蒙医学的治法有药物疗法、饮食疗法、正骨疗法 、正脑术、灸疗、放血疗法、阿拉素疗法、瑟博素疗法、灌肠疗法、烫沙疗法、油脂疗法、罨敷疗法等等。药物疗法是以药物的17种功能( 柔、重、温、脂、固、寒、钝、凉、和 、稀、燥、淡、热、轻、锐、涩、动 )分别去克制病证相应的20种基本性质(赫依:糙、轻、寒、细、强、动;希依:脂、锐、热、轻、臭、泄、湿;巴达干:脂、寒、重、钝、柔 、固、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饮食疗法在蒙医学中源远流长,在《蒙古秘史》中就有用马奶酒救治大出血昏厥病人的记载,《饮膳正要》更是突出反映了蒙医学食疗食养的特长。蒙医伤科经验丰富,正骨名医也很多,他们采用烧灼、蒸汽、按摩、药浴等特殊手法治疗骨伤,往往手到病除。放血疗法是将一定部位的浅部 静脉切开或刺 破进行手术放血的方法,蒙医学以这种方法治疗由于血、希拉引起的热性疾病。放血步骤有术前准备和正式放血两步,术前准备又分远行和近行的不同,远行指热病尚未成熟,需先服三天清血汤药,使正血与病血分离;近行在放血前不服药,仅通过晒太阳、烤火来取暖驱寒。正式放血还有结扎、选穴、放血、观察血色血量和辅助治疗等。 蒙药理论蒙药理论有五元、六味、药力、药性、药物功能等。蒙药材多取自野生植物,据文献记载,蒙药材有2230多种,经调查内蒙古全区可供利用的野生药材有 800 多种,除当地自产药材外,中药、藏药也与蒙药交叉使用,如肉苁蓉,中医用于滋补强壮,而蒙医多用于胃病;肉豆蔻,中医煨用于暖脾胃,涩肠,下气,蒙医用生肉豆蔻治疗心脏病,并用其假种皮肉豆蔻衣(药名为玉果花)治疗风、气、白脉病。蒙医多用成药,很少开方,一般成药有400余种,单验方1500多首。蒙成药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膏剂、酒剂、油剂、灰剂、搅合剂、草药剂、金石剂等10个剂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