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医药
释义

蒙医以灸疗为主,且擅用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因此在临床可用于对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蒙药以植物药为主。古人将蒙药药性总结为重、油、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蒙药的近代分类方法有三种,即按药用部位,科属或药物效用来分。随着藏族的《四部医典》传入蒙古地区,藏药对蒙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部分藏药亦被蒙医收用。

民族概况

中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甘肃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使用蒙古语,宗教信仰比较自由。

基本信息

蒙医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报名称:传统医药

申遗项目:赞巴拉道尔吉温针、火针疗法

申报编号:Ⅸ-12

申报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常用蒙药:广枣、沙棘、蓝盆花、文冠木等。

医学概述

医学简史:蒙古各部统一之后,蒙医吸收了藏医、汉医和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经验,编撰了大量的蒙医药学著作,创造了本地区独特的配制法和用药法。1949年后,内蒙古医学院设立了蒙医专业,并建立了蒙医学院,专门培养蒙医药高级人才。

医学理论:六基症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希拉乌素、粘虫)。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

诊断方法:问、望、切三种诊断方法为主。

相关著作:《蒙药学》、《饮膳正要》。

发展史

蒙医药学是蒙古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藏医、汉医及古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自古以来,蒙古民族过着游牧生活,在与干旱、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斗争中,不断积累了许多适合当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侯特点的医疗知识和方法。蒙古人民由于主要食用牛、羊、马等动物的肉和乳食品,所以对这些动物产品的医疗作用有很多的了解,而且饮食治疗在蒙医药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因其居住地寒冷潮湿故使用灸疗法也是北方蒙古族早期常用的治疗方法,又因其民族常年驰聘在广阔的草原上,经常发生战伤、摔伤、骨折,故正骨、正脑、烧灼疗法也是早期蒙医的重要内容之一。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同国内各民族,特别是和汉、藏民族之间的往来及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交往,蒙古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发展,创造了蒙古文字。蒙医传统疗法及临证用药、理论、实践等诸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蒙医骨科、外伤治疗、马奶酒疗法以及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元史》里,载有1226年蒙古军中流行瘟疫时,曾用大黄医治之事。内蒙古特产药材肉苁蓉,在《饮膳正要》 《本草纲目》等书中都有详细记载。

14世纪蒙古族翻译家沙拉布僧格,将古代印度巨著《金光明最胜王经》译成蒙文。随之古代印度医学的部分理论初次传播于蒙古地区。1576年藏医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传到蒙古,印度佛教巨著《丹珠尔经》于17世纪末被译成蒙文,对蒙医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蒙医学在传统的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学及古代印度医学的以阴阳、五元(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赫依”、“协日”、“巴达干”理论和七元素理论以及中医知识,结合蒙古地区的特点及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和发展。

清朝初期,传统的蒙医骨伤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如蒙医绰尔济默尔根对于四肢不能伸屈的关节脱臼、骨折等,常能手到病除。伊希巴拉吉尔在《甘露四部》中,把蒙古正骨术、创作医疗术等传统医疗经验结合理论详尽地论述了“创伤医疗术”、“骨伤疗法”、“脱臼复位术”和“震脑疗法”等的理论和与实际操作的内容,使蒙医外科学方面的理论和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药学方面,蒙医学家们创造了适合本地区的独特的配药法、用药法等, 同时吸收了汉藏等兄弟民族的药物学理论知识,使自己的药理学理论更加完善。17世纪的两部书《医伤根除病痛甘露方》和《五五制药方集》反应了蒙古地共多寒症的一面;伊希巴拉吉尔写的《认药白晶药鉴》一书,是比较丰富的蒙药学著作,收录801种药,并写进药浴、矿泉疗法等内容;《蒙药正典》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蒙药学经典著作,共收载879种药,并附有599张图;《蒙医金匮》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蒙药学方选集,收载内、外、妇、儿、五官及热病、传染病等临床各科的200种药方。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形成了以问、望、触为主的诊断学并逐渐有了分科。 《脉诊概要》和《甘露之泉》所述“切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断法;伊氏之《白露医法从新》中的外伤和脱臼的诊察法等,都是传统诊病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白露医法从新》将临床疾病分为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等十三个大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对蒙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众多蒙医典籍进行了翻译和整理。现在,蒙医广泛利用自然科学成果和现代诊断方法,不断丰富和革新自己的传统诊断方法,成为崭新的民族医学,为祖国医学的更加丰富和发展,为增进人类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蒙医震脑术

头部受外力打击或强烈震动时,出现脑功能一时性障碍,造成晕厥与昏迷,但脑组织不发生器质性变化称为脑震荡。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人善于骑马射箭,脑震荡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从车、马或高处跌下时头背部触地,或头部受棍棒打击,砖石砸碰等,均易引起脑震荡,若打击的外力过猛则可有颅骨骨缝松动的情况。脑震荡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晕厥,但一般不超过30分钟即可恢复。血压、呼吸、体温等虽无明显变化,但脉象数而伴有颤抖。意识恢复后出晕眩、头痛和头部沉重而不能抬举,头发失泽,嗜睡,头痛恶寒,恶心,吐黄绿色水样物等症状。如骨缝外膜破裂,则行走蹒跚摇摆,目不能闭,头晕,呕吐,甚则昏迷。如骨缝松动则局部跳动性刺痛;如骨质损伤除出现上述症状外,伴有发热,眼红,鼻出血等症状。如受伤部位聚积黄水则出现目不能闭,耳聋,胃部不适等症状。

“震脑术”是蒙古民族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专治脑震荡的奇特疗法。具有取材容易、便于掌握、用之有效等特点,是蒙医的一大治疗特色,被整理载入了不少著作里。汉代文献中记载,有一次苏武受了刀伤,匈奴医生掘了一坑,加上热灰,将昏厥的苏武放在热灰上,蹈其背而使其脱险;18世纪伊希巴拉珠尔《四部甘露》,以“蒙医震脑术”为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治疗脑震荡的方法;《诊治百病古代方经》的蒙文手抄本载:“小童脑震荡,挖地坑,将患童倒悬其中,拍打脚心三遍”;更有趣的是,骆驼脑震荡,“包其头用木榔头拍打”等。由此可见,蒙医震脑术对人畜都有疗效。牲畜震脑法的临床实践也许对人的震脑方法提供了科学实验性经验。无论如何,这些都是“震荡疗法”。

蒙医震脑术的治疗原则是“以震治震”、“震静结合”、“先震后静”。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木臼法

备一木臼,以百会穴为中心把木臼扣在患者头上,臼口垫以柔软厚布压垫,使之紧贴于头皮。然后用小木棒敲打臼底,以三次为一拍,共敲二十一次。

棒击法

让患者端坐椅上,助手用双手固定患者头部,术前用宽绷带沿耳上包绕其头部,把绷带之两头接在疼痛一侧,右手拿木棒,距头部一寸处用力打击布头三次。继而在头部之另三侧依同法各打击三次。如无木棒亦可用手掌小指侧代替。然后用两手掌从头部之外沿往里抖拢挤摩,从头顶部抖动按压,用五指甲从前额开始往上边掐边搔数次,最后在头脉部和沿脊柱进行推摩。以上手法结束之后,把用黄油煎过之山羊羔毛敷于头上,再用粗白布包缠保持三周。术后在松动之骨缝处施以艾灸。

脚底敲击法

令患者仰卧,贴脚底放一小块木板,在木板上进行敲打,此法亦能使被震动之脑恢复。对此法不适应者,如患有严重高血压病者,可采用绷带紧拉法。术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一手从骨缝松动侧开始用力牵拉包绕头部之绷带两头七次,另三侧亦依同法牵拉。术后每日在头顶部喷洒白酒进行压摩、蹭摩,双眉上部及颞部穴位进行掐蹭按摩法。同时内服药物,将黄羊或狍子肉与羊肉同煮,取汤加干姜和红糖少量,日服二次。亦宜投七雄丸、六味石决明散等方,以清热利脑。患者应在安静凉爽处静养,避免日晒火烤。完全恢复之前,不能高声呼喊和剧烈运动。饮食宜以稀粥、牛奶、奶酪等奶食和水果为主。 另外,治疗内脏器官创伤、腰部损伤的“震荡”疗术亦流传至今,有些疗法已编撰成书。例如《诊治百病古代方经》里介绍了治疗肝损伤、腰损伤等各种方法。这些治疗各种损伤的传统经验至今还流传在民间。

蒙医望诊

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状态、色泽、形体、姿态以及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望整体

望体态、肤色、精神状态。如赫依病患者皮肤粗糙、发青,口唇苍白,情绪不稳;协日病患者发热,面红耳赤,皮肤黄而油腻、出疹,多汗,易激动;巴达干病患者皮肤苍白、浮肿,反应迟钝,身心沉重,不喜动;黄水病皮肤出疹、流黄水、瘙痒、粗糙。

望五官

舌和苔:正常舌质红润,舌苔白薄,不滑不糙。而赫依病者舌红、发干、发僵、味觉减退;协日病者舌苔黄厚、发粘、出疹;巴达干病者舌质软,舌苔白厚,发粘;黄水病者舌常出疹;血病者舌质红或紫,心脏热舌苔发黑,肺病舌中央白,舌边红,肝病舌中央共同有小黑斑、舌边红,脾病舌质红或花有斑点,肾病舌苔白、舌尖红、两侧发黑。眼:赫依病眼常流泪,眼睑肿,生翳膜,眼花,复视,上翻;协日病眼发红发热,眼睑糜烂,出疹痒痛肿胀,畏光,黄视;巴达干病眼睑生白疹、发痒,眼生厚白云翳,视力模糊,白视;血病眼痛严重,充血,红视;黄水病眼生疮,泪多;虫病眼痛痒难忍。

耳:赫依病耳鸣、耳痛;协日病发红发热、刺痛、流脓液;巴达干病耳肿、发痒;血病耳内生疮化脓、疼痛、耳聋。

鼻:赫依病鼻塞流涕,嗅觉减退;协日病流脓性黄涕;巴达干病鼻痒、生疮;黄水病鼻衄、流黄水;肺热鼻翼扇动等。

口唇:主要观察口唇的色泽,干润外形和感觉。正常口唇为淡红色,柔软。口唇歪斜多为赫依病,干枯燥裂多为协日病或热证,口唇渗水、苍白多为巴达干病或寒证,热邪扩散于脾则口唇发黑。

牙龈及咽喉:热性疾病牙龈发痒、糜烂,咽喉红肿、化脓;寒性疾病牙龈和咽喉呈苍白、肿胀、糜烂。

毛发、指甲:赫依毛发竖立,指甲灰白、变厚;协日病毛发脱落,指出现黑纹等。

排泄物

主要观察尿。正常尿颜色呈淡黄色,赫依病尿色青、气味小;协日病尿色黄、气味大;巴达干病尿色白,有腐烂味;血热病尿赤黄、气味大;黄水病尿紫色,气味大,有沉淀物;肾病血尿;脾病绿色尿。

蒙医触诊

医生通过手的感觉进行诊断,进一步明确望诊和问诊所不能肯定的问题,包括脉象、温度、压痛、位置、大小、轮廓、移动性、表面性质、硬度等。其中诊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蒙医诊脉是在前臂腕内横纹上一寸桡骨颈突内,将桡动脉分成食指下寸、中指下关、无名指下尺三部。每部又分寸浮(取皮)、关中(取肌)、尺沉(取骨)的压力进行诊脉。患者左手(医生用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关下诊脾、胃,尺下诊左肾、三舍。患者右手(医生用左手)寸下诊肺、大肠,关下诊肝、胆,尺下诊右肾、膀胱。女性患者寸下的诊脉法,与男子相反,即女子右手寸下诊心脏、小肠,左手寸下诊肺、大肠。

通过诊脉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

热病总脉象为实、洪、滑、数、弦、紧。实脉为压之感觉坚实,如实热症、搏热症等;滑脉为压之滑而清楚,如血热症;弦脉为压之有细而紧的感觉,如协日热及心脏热症之脉;数则指脉搏快;洪是指有粗阔的感觉,如虚热症、瘀症之脉;紧是指压之硬而有力,多见于伤热症。

寒症脉象为微、沉、弱、迟、虚、空。微是指脉象不清楚,虚脉是指压之搏动减弱,以上两种多见于寒性痞症;弱脉是指搏动不明显的脉,多见于浮肿症;迟脉是指脉搏次数少,多见于寒性黄水症;沉脉是指用力才能切到,多见于寒性水肿、水鼓症;空脉是指压之消失,见于赫依病。

总的说来,赫依病脉象压之空虚,时有停顿。协日病脉象为细、强而有力。巴达干病脉象为沉、弱、迟。血病脉象为实、滑。黄水病脉象为发颤感。虫病脉象有扭转感。

各种脉象如再加有发颤,并伴时而停止等现象,则为危症脉象。

蒙医问诊

蒙医诊断疾病时运用问、望、触三种方法,即三诊来观察和掌握患者的体征及症状,将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医生对病人或家属,通过正面或侧面进行查询,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主要包括:问病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病史、平素体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治疗经过等。

1.问一般情况,即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贯、住址、生活习惯、婚姻、月经等情况。

2.患者和家族的患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治疗史,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等。

3.起居行为和精神因素,询问饮食状况和住处的寒、热、潮、湿、干燥等情况,是否有过极度恐惧、受凉或情绪过于激动等情况。

4.现病情况,主要询问疾病的发生时间、病因、主证、发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和发展经过及诊疗过程。

蒙医疾病分类

按病因分类,蒙医将疾病分为赫依病、协日病、巴干达病、血病、黄水病、虫病六种。

赫依病变

赫依失去相对平衡,发生太过、不及或搏乱等变化而损害身体称为赫依病变。赫依具有煽动寒热的双重性质,有轻、糙、滑等秉性,发生病变时亦表现以上特性。赫依病一般多见于年老、体弱及赫依个性的人,一旦发生病变,无论寒症还是热症,均使其加剧、复杂化。

可引起赫依病变的外因有以下几种:①过食苦、辛味,性轻、糙、凉的饮食,营养不良;②长期失眠,多语,欲望过度;③受风、受凉过度;④过度惊恐、悲伤、精神受刺激或下泻、催吐、放血等疗法应用不当。以上四种因素均可使赫依功能紊乱,引起盈症。反之,温性油腻厚重的饮食过度,身体活动过少,时季过度温热,补养过量等可压抑赫依,使其减少,引起亏症。

赫依病变过程有蓄积、发作、平息三个阶段。

赫依病变的形式分太过、不及、搏乱三种形式。太过表现消瘦、皮肤青、喜暖、身颤、腹胀、便秘、多语、头晕、体力衰弱、睡眠不佳、感觉迟钝等赫依秉性增多的症状;不及表现乏力、少语、身感不适、反应迟钝等赫依秉性减少的症状;搏乱是赫依秉性紊乱的症状。

赫依病变部位可遍及全身表里上下,主要累及在肾、髋、心脏、大肠、骨、关节、皮肤、耳等部位。

协日症变

协日属火,有热、锐利等秉性,所以协日病发病较急,病变过程快,易流行、高热、刺痛较严重。多见于青壮年及协日个性者。

引起协日病变的外因有:①过食辛、咸、酸味,热性、油腻的食品;②过度劳累、长期日晒、焦急等锐性活动过度;③时季气候异常变热;④跌伤、热病传染、温热施治过量等。以上原因皆可诱发协日盈症病变。反之,清、冷、淡的饮食,长期处于荫凉寒冷的环境,清凉施治过量等可使协日减少,引起亏症。

协日病变过程有蓄积、发作、平息三个阶段。

协日病变形式有太过、不及、搏乱三种。太过表现为发热、口渴、黄染、下泻等症状;不及表现为体温低下、身体发冷、皮肤发青等;搏乱表现协日紊乱的各种症状。

协日病变虽循于全身,但主要累及肝、胆、小肠、血、汗、眼、皮肤等。

巴达干病变

巴达干属水、土,有重、冷等秉性,所以巴达干病变发病慢,变化少,病程长,痊愈慢,疼痛钝、弱。临床多见于少年儿童及巴达干个性者。

巴达干病变的内因是其本身。外因有: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饮食过量;受冷、潮湿、长期不活动;时季寒冷;清凉施治过度等。以上为促使巴达干发生盈症病变的外因。与此相反,热锐、轻性的饮食,过热的环境,活动过度,热性施治过度等则压仰巴达干,引起亏症。

巴达干太过则身体发凉,食物不消,身体沉重、倦怠,关节松软,唾液、鼻涕增多;不及表现为头晕、心悸等;搏乱表现为巴达干七种秉性互相干扰的症状。

巴达干病的循径为头、舌、胃、肾、膀胱、肺、饮食精微、肌肉、脂肪、精液、大小便等。

血病

血病类似于协日病,热锐性,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临床上多见于壮年及血协日个性者。

血病有三种形式:太过、亏损、搏乱。太过表现为眼、面发红,头痛、发热,口腔牙龈溃烂,鼻衄,咳血,便血,尿血,疮疡等;亏损表现为身体衰弱,头晕,耳鸣,眼花,心悸,气急,口唇发白,月经失调等;搏乱则为血热增多的各种表现。

血病变主要累及肝、血脉、眼、鼻、头等部位。

黄水病变

黄水发生太过、不及、搏乱变化,损害身体称为黄水病变。黄水病与协日、血合并则为热性病变,与巴达干、赫依合并则为寒性病变。因此,引起血、协日热的因素即可引起热性黄水病,引起巴达干、赫依病变的因素即引起寒性黄水病变。

黄水病变的形式有增多、耗损、搏乱三种形式。黄水增多是由于消化功能不佳,血液清浊分泌不良,血之浊返流入精微之道,使元气混浊而黄水增多,表现全身生疮,皮肤瘙痒,肌肉肿胀,毛发脱落,关节肿痛,皮下囊肿等;黄水亏损是由于大出血、长期营养不良等因素使黄水产生减少所致,表现为全身干瘦、乏力,皮肤无弹性;黄水搏乱主要表现增多的症状。

黄水病虽然累及全身,但主要累及皮肤、肌肉之间的组织,腹腔,关节腔等。

虫病

由致病虫引起的疾病叫虫病,合并巴达干、赫依为寒性病变,合并协日、血为热性病变。致病虫主要分为寄生虫和粘虫,粘虫主要合并血、协日引起瘟疫症、皮肤病等热症,并有传染性;寄生虫则引起肠道寄生虫等多种寄生虫病。

治则与治法

蒙医治疗强调“治未病”、“求本”、“扶正祛邪”、“调理三素”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原则。但对不同的疾病,须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赫依病强调温暖舒适的环境,用温性药物补养身体,精心护理;协日病采取给轻凉性饮食,在凉爽环境中休养,用属水元成分的凉钝性药物和清泻疗法清除协日热的治疗原则;巴达干病主张热糙性饮食,保暖,用属火元的药物补火温同时催吐巴达干寒的治疗原则;血病采取凉性稀薄饮食,在阴凉处休养,用属水元成分的药物和放血治疗等降血热的治疗原则;黄水病给干燥、柔和饮食,在温暖干燥处休养,用属气元成分的药物及温泉等疗法,以调火温而燥黄水为治疗原则;虫病和粘毒病采取给糙、凉性饮食,在清凉安静处休养,严防传播,用杀虫、杀粘药物治疗的原则。

不同的两种病变发于同一个部位时,应密切注意其患病部位的个性,然后根据病情,采取交替治疗或一同治疗的原则。主病未平息或转变为其它疾病时,采取医治后者为主的原则,疾病本质与外表相反时,采取先确诊其本质,治本为主的治疗原则。

对于三种以上疾病并发的聚合症,采取保护胃火温,调理三素的原则,同时根据疾病本质、发病部位、病势强弱等情况对症治疗。

蒙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概括起来,有根据病情施治的滋补疗法、消减疗法以及系统四施法。此处着重介绍系统四施法。系统四施法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外治疗法。其中饮食疗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安排有益的饮食,如热性病者安排清淡除热的饮食,寒性病者安排生热祛寒的饮食,体质虚弱的病人安排滋养身体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对疾病的痊愈有很大帮助。

事业现状发展前景

1949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引下,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有关地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使蒙医药无论在机构建设还是学术发展等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内蒙古、青海、辽宁等蒙古族聚居人口较多的地区或州、县,蒙医药为保障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为发展蒙医药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或重要指示,主要有:

1954年10月20日,内蒙古政府印发《关于1955年3日召开中医、喇嘛医代表会议的指示》。这次会议上第一次酝酿提出将“喇嘛医”改称“蒙医”。内蒙古卫生厅于1962年2月21日正式发文通知各有关单位将“喇嘛医”一律改称“蒙医”。

1955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区中医、蒙医代表会议。会议规模空前,出席会议的中医代表72人,蒙医代表49人,西医代表12人,还有内蒙政协、统战部、内蒙古民委等单位特邀代表38人,共182人。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作了《关于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报告》,中共内蒙古分局宣传部副部长闫素同志向大会作了《关于目前时事和中医政策的报告》。会议共收到各种提案231件,对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和民族医药政策改进中蒙医工作,提出了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会议通过了《几年来中蒙医工作情况的决议》《组织和巩固联合医疗机构试行方案》《加强中蒙医学习方案的决议》《提案审查报告的决议》。5月17日内蒙古日报头版发表了题为《正确贯彻中医政策、充分发挥中蒙医作用》的社论。为自治区中蒙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铎针对蒙医教育工作指出:“要采用传统的形式、充实的内容”。内蒙古卫生厅为贯彻书记指示精神,对所举办的蒙医进修班、研究班都选址在呼和浩特市的乌素图召、席力图召内。1956年开办的内蒙古蒙医进修学校也选在乌素图召,并聘请全国佛协副会长嗄拉僧任名誉校长。

1958年,内蒙古卫生厅厅长胡尔钦毕力格向内蒙古党委汇报《关于贯彻党的中医政策问题》的时候,乌兰夫书记指出说:“要彻底改变中西医之间相互排挤,互相不配合协作的状况”,又说:“中西医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1958年8月2日在包头市召开了“全区继承发扬中蒙医学现场会议”,会议主要内容传达乌兰夫书记的。指示,并听取了各地经验介绍。确定以蒙医为重点,切实把继承发扬中蒙医学遗产的工作开展起来。

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颁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带徒弟办法》,于1963年进行了修订,对学徒条件、学习内容、期限、手续、生活待遇、出师考试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发了《关于做好蒙藏文医学;经卷的保管、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盟(市),旗 (县)人民委员会,指派专人对散在民间及召庙中的有关医学经卷,进行整理、修补、造册、编目,以供整理研究应用。

1980年4月,在全区中蒙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根据内蒙古的实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廷懋、内蒙古政府主席孔飞、副主席周北峰明确指出:“蒙医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在我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蒙医工作上,发掘和继承蒙医药遗产,努力提高蒙医药学术水平,这是我们的历史任务”。“蒙医工作是薄弱环节,要重点扶植”,指明了工作方向。

1982年9月,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全区中蒙医院暨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传达了衡阳会议精神,就中蒙医院如何突出特色问题进行了讨论。会后根据《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整顿了中蒙医院。1984年4月,制订了《蒙医医院工作条例》和《蒙医病历书写格式》,在全区试行。

1984年9月1日卫生部、国家民委在呼和浩特召开了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内蒙古卫生厅副厅长斯勤在会上作了题为《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蒙医药事业》的报告,明确指出了自治区发展蒙医蒙药事业的设想:①多种途径大力培养专业人才;②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强蒙医机构的建设;③充分发挥现有蒙医药科研机构的作用,搞好蒙医药的整理、继承工作,提高科研能力;④解决好蒙医药的产、供、销工作,满足临床用药;⑤提出了对在基层工作蒙医药的优惠政策。

1990年10月,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章程》。

1992年,制定了在自治区中蒙医机构实施“杏林计划”的规划。

1994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

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2010年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医院住院病历检查评分标准与方法》《内蒙古自治区专科专病领先学科实施方案》。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有蒙医医疗机构47所,其中旗(县)级以上蒙医医院37所、蒙医专科医院1所、蒙医门诊部9所。共有病床2458张,盟(市)级蒙医研究所4所,自治区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市级中蒙医研究所1所,共附设蒙医病床50张。有蒙医、中医合署的中蒙医院24所,也设有一定数量的蒙医病床。

自治区现有蒙医药人员3972人,其中蒙医人员3214人,蒙药人员758人。蒙医人员中有高级职称者174人,中级职称者612人,蒙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7人,中级职称者53人。蒙医药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88%。

蒙医药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86年和1987年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先后建立了呼伦贝尔盟蒙医学校和内蒙古蒙医学院。近些年为全区及全国蒙医机构输送了一批合格人才。蒙医在职培训及学徒培养也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举办了各级各类学习班、培训班、研究班26期,1995年经自治区卫生厅批准同意将 l所民办蒙医职业高中学校改建为蒙医职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开设蒙医士、蒙药士、骨伤等专业,作为向基层定向培养蒙医药人才的基地,自职高建校以来,已培养蒙医师30人,蒙医(药)士1238人。1988年成立了内蒙古兴安盟残疾人蒙医职业学校,学校定向向农牧区蒙古族残疾人招生,共培养学生168人,全部在农村、牧区就业,成为残疾青年成才的苗圃。

蒙药材及药品生产与供应紧缺的状况有所改善。自治区有12个蒙药厂和l所国家蒙药制剂中心。年产蒙药31 280斤,产值达574.5万元,提供各种制剂和蒙成药350种。全区已调查清的蒙药资源423种,占常用蒙药的8%,短缺蒙药材51种,占常用药的6%。现有17种蒙药传统方剂和17种单味蒙药上了国家药典。有65种蒙成药和6种单味药列为自治区二、三级标准。

科研工作也取得一定成绩。1949年以后,蒙医科研工作首先从蒙医药古籍的翻译、整理入手,从1956年到1986年搜集整理蒙、藏、汉、日、俄文献达600余部,还有挂图、图谱、针灸铜人、传统医疗器械等宝贵蒙医古籍文献资料。编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本草图鉴》《蒙医药学概要》。1984年哲里木盟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卫生部和自治区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1992年自治区蒙医研究所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单位。从1982年以来加强了具有蒙医特长的专科专药研究工作。蒙药“那如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扎冲”治疗“萨病”,“通拉嘎601”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障的治疗;《蒙药新药保利尔的研制》、“桑肝丸”、“萎胃舒”、《沙棘茎提取物的心血管药理与毒理学研究》等87项有代表性的专科专药著作、临床经验总结分别通过了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治区科研成果鉴定。截止1995年在蒙医药科研方面,已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各等奖38项,其中“蒙药治疗萨病”、“荜茇降血脂机理研究”等四项成果分别获部级二等、三等奖。蒙药“紫癜灵”获1995年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协会、中国外国专家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科技人才技术交流展示会”金奖。从199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项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科研课题11项,重点课题2项,自治区级课题(卫生厅、科委)24项,盟(市)级课题28项。推广科技成果6项,在临床广泛使用。得到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治区卫生厅于1995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及发展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研究招标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科研课题招标指南》。对科技成果进行了微机化管理。1995年举办了《四部医典》研究班,学制一年,学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重点研究文献和专科专病。同时,自治区卫生厅正在全区实施领先专科专病建设规划,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蒙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才能,培养造就一批跨世纪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新一代科学家和科技研究人员,争取到本世纪末,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一批不同层次的专科专病领先研究机构,加快蒙医现代化建设步伐。蒙医编著工作成绩喜人,1978年起自治区卫生厅在全区范围重点开展了编著、翻译古籍整理工作。积极为各地老蒙医配备了助手,协助他们总结临床经验。从1959年到1995年共出版蒙医专著86种。代表作有《蒙医临床医药鉴》《蒙医成方选》《妇科证治验录》《蒙药志》《蒙医简史》等。1982年根据卫生部1982年至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承担了蒙医古籍《碧光硫璃医鉴》、《医宗要旨》《祖传口教》《诃黎勒珠》《医学本续全释》等重点出版项目,于1986年前后基本完成了出版任务。各蒙医研究所先后共翻译整理古籍经典著作89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蒙文版)的编写工作于1985年完成,1986年正式出版发行,其汉译本于1992年出版发行,受到医务界人士的好评。还组织蒙医专家教授编写了高等医学院校蒙医药统编教材25门,约七百万字;中专教材17门,其中一部分已出版、部分正待出版。结束了蒙医高等中等教育领域无正规统编教材的历史。

编辑出版与科学普及工作成效显著。由自治区卫生厅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主办的《蒙医药》杂志,创刊20年来在区内外的影响愈来愈大,在医学界有一定的影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年平均通过邮局发行1400份,每期48页,4.8万字,已出版45期,共发表论文1260篇。多次被新闻出版部门评为优秀期刊,不仅区内外拥有大量读者,近年来在蒙古国、独联体、日本等国也有一定影响。1991年《蒙医药》汉文版创刊,在区内外发行,受到医学界同仁和广大汉族读者的喜爱,为传递学术信息、普及蒙医药知识发挥了作用,对弘扬我国民族医药的优秀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1992年创办了《全国民族医药信息》杂志,1995年创办了综合性民族医药期刊《中国民族医药》杂志,担负着挖掘、整理、推动与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为正确宣传党的民族医药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1990年承担了国家药典民族医药部分的修订和《中华本草》蒙药分卷的编写任务,现正在按计划进行。

另外,还建立了学会组织、促进了学术交流。1977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成立。经近20年的发展,已成为继承与发展蒙医药学术水平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全区12个盟市有11个一盟市建立了分会组织,初步形成了学会网络。根据学会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学会章程和会员证制度,并建立了蒙医内科学委会、骨伤科学委会、蒙医妇科学委会、蒙药学委会。现有会员1580人,是医科协98个学会中比较大的学会。召开过3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出版四本学术论文集。这些年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交流各种学术论文1236篇,活跃了学术气氛。全区平均每年约有15篇论文在全国会议上交流或杂志上刊出。《蒙医药》杂志,在区科协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出现了一批不同层次的优秀论文并获得证书。近些年,国际学术交流出现新气象,从1989年以来,学会的部分专家、教授应邀到蒙古、独联体、日本等讲学,参加学术交流的有27人,1994年至1995年,学会会员有18人前往美国、日本、越南参加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蒙医学会副理事长吉格木德教授的专著《蒙医简史》用蒙、英、日语三种文字于1990年在日本出版,在世界范围扩大了蒙医药的宣传和影响。蒙医药日益受到区内外及周边国家的重视和欢迎,蒙医药技术已成为自治区对外交流和卫生合作的重要内容以及全区卫生事业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蒙医药在青海、辽宁等地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目前,青海省共有蒙医药人员260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5人。全省现有1所蒙医医院(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蒙医院)和3所蒙藏医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藏医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蒙藏医院、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4所医院共有病床105张,职工170人。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该省蒙医药事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基地。该县于1958年8月5日成立蒙医学校,并附设蒙医研究所。但在“十年动乱”期间,蒙医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研究所的机构被撤消了。1978年,在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医研究所得以恢复,兴建了建筑面积达10, 000平方米的科研大楼,并于1987年与县蒙药厂合并,扩建成为集蒙医科研、医疗、药厂三位一体的机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阜新地区蒙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989年,该所更名为辽宁省阜新蒙医药研究所。1994年5月,又经省教委批准,在原有蒙医中专班的基础上开设了蒙医大专班,使该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省唯一的集科研、医疗、教学、制药四位一体的县团级蒙医药机构,为蒙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所现有职工205人,专业技术人员145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9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104人。所内附设的蒙医医疗机构,开设病床100张,并设有12个门诊科室。研究所从实际出发,确立了振兴蒙医、蒙药,为各族人民健康服务的办所宗旨和以科研为先导、医疗为重点、办好教学、搞活药厂的办所指导方针,充分依靠专业人才,走科技兴业之路。

几年来,该所先后开设了33项科研课题,其中一项已通过省级鉴定,两项通过市级鉴定,四项已纳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撰写书籍多部,其中蒙藏对照本《四部医典》和《兰塔布》《蒙医金贵》《蒙医方剂选》《蒙医儿科学》《蒙医放血疗法》《阜新蒙医药简史》《蒙医妙诊》已出版发行;《阜新名老蒙医经验选编》《蒙医验方选》已定稿交辽宁民族出版社待出版。医疗业务上充分依靠名老专家,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先后树立了“八大金刚”、“十大新秀”,他们对各种疑难杂症各有所长,患者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12个国家或地区。

建所以来,共招收9期大、中专班,2期短期提高班,l期函授班,招收学员352名,已毕业312名,这些学员分布在阜新城乡各地,有的已成为蒙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骨干力量。

隶属于该所的阜新县蒙药厂,始建于1970年,1983年投资90万元移地改建,1986年3月落成投产,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现有职工80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3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43%;科技人员22人,占职工总数的27.5%。固定资产118万元,流动资金70万元。注册生产的蒙药品种有42种;有国内较先进的制药工业设备和检测设备及生产线,蒙药年产量50吨,产值300万元,是辽宁省蒙药生产专业重点厂家。

该厂现有199个销售网点,产品远销东北三省、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甘肃等地。

1986年该厂被市、县分别授予“卫生红旗单位”和“文明单位”称号。

为了更好地促进蒙医药的学术交流,推动事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于1977年4月创建了自治区蒙医学会,并在内蒙古巴盟临河市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选举了理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金久斗,秘书长吉格木德。蒙医学会继临河学术会议之后,于1980年9月、1982年8月分别在通辽市、巴彦浩特召开了第2、3次学术交流会,1985年在锡林浩特市召开了第4次学术交流会。1987年10月召开了第2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区蒙医学会第5次学术交流会,组建了第2届理事会,会长刘广理,秘书长武绍新、副秘书长格日乐图。1990年10月在兴安盟召开内蒙古蒙医学会第6次全区学术交流会,同时召开了常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蒙医学会章程》蒙汉文两种文字(草案)和《内蒙古蒙医学会会员证》。1992年10月25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于蒙医学会第3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区第7次学术交流会,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学会《章程》和《学会会员证》,结束了蒙医学会多年无章可循的历史。组建了第3届理事会,会长苏力,秘书长巴雅尔,副秘书长王玉杰。于1991年全区11个盟市均建立了分会组织,初步形成了学会的网络。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建立了蒙医内科学委会,蒙医骨伤科学委会,蒙医妇科学委会,蒙医儿科学委会。学委会和地区性学术活动频繁开展。

1974年自治区卫生厅和蒙医学会创办的《蒙医药》杂志,是全国民族医中以民族文字出版的唯一公开刊物,是蒙医界学术交流、传播临床经验、科技成果的唯一窗口和园地。1991年《蒙医药》汉文版创刊,每2年1期,受到医学界同道们的好评,为宣传蒙医蒙药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自治区蒙医学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有关学科领域的蒙医科研与临床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科委等单位的奖励,是全国优秀期刊之一。

1992年在呼市地区开展了继续教育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向全区推行,采取专题讲座,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1994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继续医学教育实施方案》。继教以记分形式确定为晋升技术职称的依据之一。1993年以来有98个项目在全区范围内讲授,有1800余人听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会成立以来注重了学会组织建设,发展学会会员,多形式、多层次地积极开展了学术活动。现有学会会员1580人,召开7次大型全区蒙医药学术交流会,交流学术论文1236篇,出版学术论文集4本。在区科协组织的1976年至1986年自治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蒙医有186篇参评,有1篇获一等奖,16篇获二等奖,28篇获三等奖,并获得证书。

改革开放政策为蒙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交流渠道。近年来应独联体、蒙古国的邀请,自治区先后派出蒙医药专家、学者前往讲学、医疗及考察112次,吸引了大批患者,颇受好评。蒙医蒙药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和极大关注。自治区中蒙医院蒙医副主任医师张巴斯尔在蒙古国工作期间因表现突出,疗效显著获得蒙古“贡献者”金质奖章,自治区中蒙医院从1991年开始接收来自蒙古、独联体等国家的患者。蒙古国、俄罗斯及独联体、日本、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多次派人来该区进行访问、考察、了解蒙医临床、科研、教学情况,并且派人前来该区学习、进修蒙医蒙药,到1995年已368人次。1994年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从蒙古国招收30名蒙医大专生,为蒙古国培养高层次蒙医药人才。近些年原区各大、中专院校蒙医研究人员及自治区各盟市旗县蒙医研究所、医院纷纷从不同渠道向蒙古国、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进行蒙医药学术交流,更加活跃了学术气氛。乌兰巴托市传统医药研究所专门研究蒙医蒙药,在乌兰巴托大学成立了传统医学系,教师全部从我区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系、通辽内蒙古蒙医学院聘请。从1994年到1995年,学会会员有18人前往美国、日本、越南参加了世界传统医药学术交流会。蒙医学会副理事长吉格木德教授编著的《蒙医简史》用蒙、英、日三种文字在日本出版,扩大了蒙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辽宁省阜新地区的蒙医学者,还在血液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曾多次派学者参加国内外血液病研讨会。所有这些,都为蒙医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中国蒙医学会。力争蒙医蒙药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有较大进展。

当前,在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要代表几个省区又为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医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任务,并为之而努力奋斗。

目标为建立和完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布局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健全、优势突出、队伍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综合效益明显的蒙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体系,重点对现有蒙医医疗机构的内涵进行充实、完善和提高,努力实现全区蒙医事业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在“九五”期间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316工程”的同时起步实施“868”蒙医发展计划。在自治区各盟市建立健全蒙医药的管理机构,带动整个蒙医事业的发展。任务为:

(一)加强对蒙医工作的领导

根据《宪法》关于“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蒙医药事业重要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医药政策。争取各级政府对蒙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为其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严格控制低专业技术人员和低层次卫技人员进入蒙医机构。

(二)巩固、充实、提高现有蒙医医疗机构,加强内涵建设,建全服务功能,提高竞争能力

根据蒙医机构建立时间比较短、基础条件差、设备简陋,功能不健全的实际,围绕“坚持方向,突出特色,提高疗效,加强管理”的原则,努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形成独特医疗优势。

1.按照《中医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和《细则》要求,结合蒙医机构的特点,逐步实现蒙医院的分级管理目标,形成一批结构合理、科室设置齐全、仪器设备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的综合性蒙医医院。

2. 突出蒙医特色,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形成医疗服务的特色和优势是蒙医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九·五”期间将重点扶持好10个临床疗效好,技术水平高,技术梯队合理,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蒙医专科专病基地,以及10个达标蒙药制剂室。

3. 科学管理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蒙医医疗机构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抓示范医院建设的基础上,要通过《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实施和蒙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将各级蒙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4.争取政府的倾斜政策,对蒙医事业给予扶持,增加投资,设立发展蒙医药事业专项资金,以增强蒙医机构的“造血功能”。

(三)积极稳步地发展蒙医药教育,努力建立一支结构层次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要把蒙医药教育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蒙医药人才培养的步伐,形成合理的专业梯队,保证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1.抓好高层次、高水平蒙医药专业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内蒙古蒙医学院蒙医药学教育的龙头作用,有计划,按比例的增加蒙医药招生人数,为自治区培养蒙医药骨干及高、精、尖的学科带头人。“九五”期间,开展评选名蒙医药人员活动,通过考核、选拔、培养,使一批精通理论,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当代名蒙医脱颖而出。

2.开展成人教育,根据自治区蒙医药技术队伍的现状,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对象,举办各种类型的进修班、研究班、专科专病学习班、西学蒙学习班等,使现有的蒙医药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尽快得到提高。继续加强为农村、牧区培养蒙医药人才。发挥好自治区蒙医残疾人学校和蒙医职业学校的功能,源源不断地向农村、牧区输送适用人才。

3.名医带高徒是传统的培养蒙医药人才的方式之一。要把传统的师承教育同现代教育制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使传统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发展和进步。

4. 要杜绝和防止蒙医药人员改行现象,保证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发挥特长。要为蒙医药人员创造应有的工作条件和学习提高机会,在奖励、晋升等方面制定有利于蒙医药人员安心钻研专业技术的政策。教育蒙医药人员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敬业精神,从思想上稳定蒙医药专业队伍。

(四)加强科研工作,促进学术繁荣

蒙医药的科研工作要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防病治病为核心,抓科技攻关,促成果转化,建立科技为医疗服务,与生产企业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科研组织结构,突出重点,形成优势,加强科研工作,促进学术繁荣,以此推动实施科技兴医战略的实施。

1. 加强机构的队伍建设。加强各级蒙医研究所的建设,充实科研骨干,增添现代化仪器设备,使研究所成为学科比较齐全、技术力量比较雄厚、设备较为先进的蒙医药科研、信息中心,并创造条件建立自治区级蒙医研究所。争取在20世纪末建立一支蒙医药技术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科学实力和竞争能力,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民族医学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卫生科技队伍。

2. 加强对蒙医药的开发研究。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积极组织攻关。“九五”期间力争蒙医药治疗肝炎、萎缩性胃炎、糖尿病、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取得成果。积极引进和推广科研成果,开拓技术市场,每年重点引进和推广3~5项适用性新成果、新技术。搞好蒙医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重点从蒙药专用单味药材和复方制剂中开发新药,到20世纪末争取研制出一批疗效好,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蒙医药新制剂。在自治区建立起各具特色的专科专病研究基地。

3. 加强规范化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逐步改进蒙医传统制剂室模式,制定300个制剂规范,制定检测技术的各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不断提高药品质量。制定蒙成药部颁标准。建立自治区中蒙医科研研究中心二级清洁型动物实验室,加快规范、标准化研究工作。

4.继承、总结名老蒙医学术经验,收集有效单方、验方,运用电子计算机,把有独特专长名老蒙医的学术经验制成软件,建立自治区和全国电脑蒙医专家诊疗系统和蒙成药规范使用软件。

5.主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科研单位的自动发展能力,在自治区蒙医研究机构逐步实行科研课题招标制和合同制,开展科研协作攻关,组织和邀请其他学科的科技人员参加蒙医药研究,共同攻关。

(五)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推动蒙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

要进一步发挥全区蒙医药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扩大对外交流。在学术交流上,要通过考察、访问、讲学、举办国际性培训班和高层次传统医学交流活动形式,加强联系,开辟新的交流渠道,扩大蒙医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