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医灸法 |
释义 | 蒙医灸法是具有蒙医特点的一种传统外治法。它不仅疗效奇特,而且源远流长。蒙医灸疗是在热敷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灸法是蒙医传统“五疗”的重要内容之一。蒙医灸法是以蒙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非药物疗法。 概述在秦汉之际成书的中医巨作《黄帝内经》中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熿,故灸熿者,亦从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了病疗法的源头及灸法当初的作用。而在1000多年前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已经明确有蒙医灸法的记载。 蒙医灸法和中医学的灸法一样,它也是在人体各部相关的固定穴位或不定穴位上通过“灼热”或“温热”刺激而达到调节气血、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保健的目的。该法不仅具有适应范围广,疗效卓著,见效快,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经济方便等优点。而且还顺应了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活环境和民族习俗等特点。蒙医灸法对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病证均可治疗,而对于“赫衣偏盛型”(近似风)、“巴达干偏盛型”(可能近似寒)、“希拉乌素型”(可能近似湿)等疗效尤为显著,并对某些疑难重证的防治有其特殊的临 床价值。因此,在发掘继承蒙知灸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用火镰打燧石产生火星点燃白山蓟绒来进行火灸是蒙药传统灸法。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长补短,发明了多种灸法。同时,灸疗工具也不断得到改进,发明了不少灸器。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当时的蒙古医们并非只用白山蓟绒做灸,而用过柽柳灸法、纸屑灸法、铜灸法、金灸法、银灸法。 柽柳灸法:这是用柽柳条做为灸具的一种灸法。柽柳条长15—20c,各有中指、无名指、小指般粗细。操作法是在固定穴位上敷九层药纸,将切好的柽柳条的横截面浸泡在沸腾的黄油里加热后进行灸疗。这种柽柳条灸法至今还流传在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 纸棒灸法:这种灸法是在黄表纸上涂些硇砂一类药物,搓成细条做为灸棒。纸棒的长约10—15c,根据操作需要而定粗细,大致与柽柳灸棒相近。灸法是灸棒的一端点燃之后手持灸棒,离固定穴靠近处进行间接烤灸。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闻名于乌拉特三个旗的一位医师擅长于纸棒灸法。 铜灸法:这是用铜炙器具直接烤灸穴位的一种疗法。椐鄂尔多斯医学前辈们讲,铜灸器具一直应用到近期。可是牧民们多数不用专门工具,而是把手洗净后把铜勺子在秋季牛粪的火灰里烧热后擦净灰尘当做灸具。铜灸主治唇炎、癣症、金钱癣、口角炎等皮肤病。 金灸法:这是把金制灸器的尖端插入沸腾的黄(奶)油中加热后烤灸固定穴位的一种疗法。根据伊希巴拉珠尔的《白露医法从新》一书中记载金灸法,说明十八世纪蒙古医曾用过这种金制灸器。至于金灸器具有什么样的形状,医籍里没有记载。1982年,笔者在巴彦淖尔市进行医学史考查时,发现一支金制灸器。那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外蒙古(今蒙古国)传来的。巴彦淖尔市老蒙医敖斯尔先生珍藏此器一直保存到今天。 著作:十八世纪时,伊希巴拉珠尔在他的《甘露之泉》里用专章阐述了灸疗法。对操作必备品,适应症、禁忌症、灸疗穴位等方面做了较详细的论述。同时在他的《甘露汇集》一书里也用专章论述了灸疗,丰富了该疗术的内容。 十九世纪罗布难能可桑却丕勒在他的《蒙古医药选编》一书中设有“关于灸疗”一章,分为灸用白山蓟绒、适应症、禁忌症、烤灸穴位、烤灸程度、灸法效果等七个题目内容。在“烤灸穴位“一节里对一百三十多种穴位的取穴、主治等方面做了很详的阐述。 灸疗是用灸草炷或灸草条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的治病防病的一种疗法。灸疗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调理体素,增强抵抗力,以防治疾病的功能。蒙医应用灸疗历史悠久,如在《四部医典·总则本》第六章外治段里有“蒙古灸”的记载;又如在中医古代医书《素问·异法方宜论》也有:“……其治宜变,故灸册者,亦从北方来”的记载。说明灸若疗法可能是北方蒙古族常用的治病方法。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闻名的灸疗名医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图旺扎布、乌兰察布市的罗市桑沙德拉布等,不但擅长于灸若疗法,且有所创造和发展。 灸疗的适应症为消化下良、冒火衰败、浮肿、水肿、痞病、寒性希拉性头病、关节黄水病、疗痈、炭疽、虚热病、癫狂、健忘症、新旧疮疡、妇女赫依病和血病、赫依性腰关节伛偻、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皆可用灸法施治。总之,凡是巴达干、赫依所转化之一切寒性疾病,尤其是脉病、黄水病等,均适用灸法治疗,效果显著。 灸疗的禁忌症为凡属于希拉性热症、血症、五官疾病、男生育脉道疾病。 操作方法蒙医灸法的灸材,分动植物两类。植物多用广泛生长于蒙古各地的白山蓟草以专门加工精制的白山蓟绒;动物,则以羊毛制成的毡为主。另外尚有用金属制成的灸器施灸。 蒙医灸法种类较多,根据灸法原料及方法的不同,可归纳如下四大类。 1.火灸类 主要借助火的灼热刺激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火灸又可分为五种。 (1)蓟绒灸:将秋季采集的白山蓟,放阴凉处阴干后,置于木板上用木棒捣成棉絮状,再经碱水和砖茶水湿透晾干为白山蓟绒。视临床需要,制成大小不等四种规格的圆锥形绒炷。此法临床最常用。 (2) 木心灸:是指取出多年干枯榆树中的软心,代替白山蓟绒作为施灸的材料。 (3) 香灸:是指日常用的卫生香,视临床需要和香的粗细灵活掌握。一般将一支粗香(直径约0.2cm)或3支细香(直径约0.1cm)捆在一起,点燃后按灸穴位。该法多用于婴幼儿“赫衣偏盛型”(近似风)诸证。 (4) 火炬灸:亦称火把。用细小棍一头缠以棉花制成大 小不等的火炬形棍(大则如拇指,小则如小指 或更小),将棉花头蘸上少许植物油(以不滴 油为佳)点燃后,以火苗迅速按灸病灶、此法 适用于炭疽或乳腺癌等。 (5) 艾灸:利用艾条,代替白山蓟绒作为灸材。 2.蒙古灸类 包括油灸和“苏海灸”两种。 (1)油灸:将小茴香研细末与黄油拌匀, 涂于白净的羊毛毡子上加温后敷灸穴位或局部。或将一小块白净的羊毛毡子浸泡入黄油中煎煮后取出置于应灸的部位进行敷灸。古典医著中称为“蒙古灸”。主要适用于“赫衣偏盛型”(近似风寒)病或年迈体弱患者。 (2)“苏海灸”:将山川柳加工制成粉笔状两个细棍(一头略粗一头略细,两头平,长约10cm左右)。将其一头放入植物油里煎之。先在穴位上垫3~7层疏薄黄纸,取出油煎的棍,交替按灸在黄纸上,一般灸3~7次。此法主要适用于消化不良、胃脘胀满、食道癌等。 3.金属灸类 专用金属制成的灸器,称为金属灸。金属灸器由灸器头和灸器座两个部分构成。 (1) 金灸器:在灸器头上镀一层金而成。先将灸器头加热,把灸器座圆孔对准穴位施灸处,再以加热的金灸器灸之。该法适用于毒性肿物、痞块、陈旧性疮疡等。 (2)银灸器:在灸器头上镀一层银而成。其它构造和用法与金灸器相同。该法适用于“希拉乌素型”(黄水)癣等多种皮肤病。 (3) 铜灸器;利用铜类金属,加温后温灸局部病灶。适用于小儿口角炎等。 4.药物灸 利用某些药物,对局部或穴位施以刺激或使其起泡,以达到灸法目的。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l)斑蝥灸;将斑蝥全虫浸泡于食醋中,取醋涂于局部。适用于癣等皮肤病。 (2)蒜泥灸;将独头蒜切成一分许薄片,用针穿出若干小孔,作施灸垫;或将蒜捣成泥状,涂于穴位或局部使其发泡。适用于“赫衣盛型”(近似风寒)痞瘤等。 (3)铁线莲灸;夏季采集新鲜铁线莲捣成泥状,涂于局部,对某些“黄水型瘙痒”等皮肤病有效。此法流传于民间,须慎用。 主治病证据古典文献记载,凡属胃火衰退,消化不良,“巴达干盛型”(寒性)浮肿证,水肿证,痞瘤病、寒性“希拉”(寒性热证)所致的头疼,四肢黄水症,疖痈,多种皮肤病、炭疽,虚热证,癫狂病,痫证,一切脉络病以及温病后期等多种疾病均适应本法。 根据临床观察对某些常见病或疑难病,如慢性胃炎、结肠炎、胃下垂、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癫痫、骨质增生、胸椎或腰椎结核、风湿或类风湿等骨关节病,该法常获较满意的效果。 注意事项1.凡属“希拉”偏盛型(热盛证)诸证和“血热”偏盛型诸证,尤其对某一相关脏腑的“伏热证”不宜施灸。 2.对要害器官上、筋和肌腱、血管等处,各部孔窍(九窍)男女生育脉、大血管等处禁用本灸法。孕妇腹部、腰骶部,应忌灸 3.如灸后出现高烧等意外情况应立即妥善处理。 4.施灸时首先对与“赫衣”相关穴位(若干个穴位)灸之,并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 5.治疗胃及消化系疾病,饱食及空腹时不宜施灸。 6.施术时应避免因飞溅火星而引起烧伤或火灾。 7.术后应注意调理饮食起居。 主要参考文献明根巴雅尔。蒙医灸法 中国针灸 1993;(2):3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