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娜丽莎的微笑 |
释义 | 1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画作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画了4年。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后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 蒙娜丽莎揭秘微笑 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镇馆三宝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别名“乔康达”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1452——1519)。《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504年左右。画中的蒙娜丽莎成为美学的,哲学的象征性形象,早已成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家模仿的对象。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 ·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使得我们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后经使用x光照射,发现蒙娜丽莎嘴部涂画40层颜料,每一层都很薄。证实并不是用笔所画,而是作者把颜料涂在手上继而画在上面。而每一层颜料都要几个月才能风干,推算大约10年才画好蒙娜丽莎的微笑。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电脑分析显示,蒙娜丽莎和达芬奇自画像的脸部有多处相似,可能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本人,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融合体。 ◎ 真伪之谜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竟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 背景之谜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 死因之谜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 说不尽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人们惊叹:列奥纳多,惟有列奥纳多,上帝一样的智慧,才能采集那么多美的元素,将众多美好合为一个完美。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这是一个神话,它与达.芬奇无关,完全是后人制造的。神话像雪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滚动,无限膨胀,最终连神话的制造者也被吞没。如今,蒙娜丽莎坐在卢浮宫一处显要的位置,隔着厚厚的防弹玻璃,每天以我们熟知的、神秘而永恒的微笑迎候数以万计的来访者。这些朝圣般的观众心中装着各式疑问,他们渴望通过这一张温柔娴静的脸庞读出答案,然而离开时却将更多的问题带走。问题是五花八门,许多与蒙娜丽莎并无关系。有人会问:蒙娜丽莎究竟是画中人的名字,还是微笑的别称?画中人究竟是银行家乔.贡多的妻子,还是伊萨贝尔王妃?此画确有真人模特,还是凭想象画成?画中人物没有眉毛,这是当年佛罗伦萨的审美时尚,还是像某人所说,其人正在怀孕,是妊娠反应?画中人是否刚经历流产的伤痛,所穿衣裳是丧服?蒙娜丽莎那令人迷惑的表情真的是微笑吗?难道不是面部麻痹症造成?蒙娜丽莎到底是男是女?其原型是否就是达.芬奇本人?问题越问越离奇,距离画本身越来越遥远,不仅无助于解读该画,反而将人不断引向迷途。 其实,有些问题已经构成了对《蒙娜丽莎》的亵渎,只是提问者尚未觉察。蒙娜丽莎是男是女,这还用得着问吗?任何一个对性别有感知的人都不该对此产生疑问,可是有人偏要提出如此荒唐的问题。有人说蒙娜丽莎给人的感觉是中性的,至少她(他)不会给人产生性的诱惑。试问,难道惟有性感才能构成女性美吗?如此,一幅肖像画与一幅色情照片又有多大区别?无疑,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美充分体现在人性美上,而不局限于女性特征;或者说,她的美已经超越了性别阻隔,但这并不等于连性别都分辩不出。对于显而易见的事实还要发出荒唐的疑问,若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无聊之极了。面对一幅分明令人愉悦的肖像却偏要说甚么面部麻痹症,这简直令人愤慨。蒙娜丽莎表情是僵化的吗?瞬间的表情被定格就说成僵化,那真是荒唐透顶。微笑是难以描述的,专注中不自觉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欣慰的微笑,或是略带嘲讽的微笑,那是每个人不同情绪下的感受,但笑意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有人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因而断定此画不是以真人为模特,而是完全凭想象画成,这种论断也纯属多余。人们惊叹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画中人由面部五官到双手,再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包括衣着穿戴,每一处都那么真实可感,几乎伸手可及,这是凭空想象无法完成的。倘若没有真实人物作参照,达.芬奇纵然有天大的才气也不可能画得如此生动细腻。有人要问,画中人的眼神、她的笑意是那么遥远和不辩深意,那是其人所独有的吗?为什么今人就摹仿不出?其实这样的问题很好解答。每一个了解绘画的人都懂得,肖像画并不等同于人物原型。一幅好的肖像画首先要体现作者与表现对象间的互动;画家将自己的智慧、情感、人生理念、精神渴求等等都融铸进了画中人物,这样观众从画面上读到的肯定比真实人物要丰富的多。我们了解了达.芬奇的生平,认识了他在诸多领域的非凡造诣之后,上述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既如此,那么画中人究竟是谁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就不重要了,她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也是他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她不是任何人的妻子,她是一个超乎常规限定的完美人性。我们可以理解蒙娜丽莎为达.芬奇的精神肖像,但要说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就显得太庸俗化了。有人通过电脑技术将达.芬奇的自画像与蒙娜丽莎作以对照,发现两者的基本结构惊人地相似,于是断定该画是以他本人为模特。其实这是吹毛求疵。相似不等于吻合,当然完全吻合是不可能的,正如画中人与真实人物也非完全相同;然而不同的人总有相似之处,并且相似性是主要的,差异却是微小的;更何况每一个画家描绘他人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形象带进画面,因为画家对自己最熟悉;这点想来达.芬奇也不会例外。说到这些,其余的问题也就无须解释了。如果我们多读一些画,多接触一些画家,那么不着边际的问题就不会提出来了。 驳斥了上述一些问题,不是说围绕《蒙娜丽莎》的研究都是无意义。作为世界美术史上最具知名度的一件作品,必然会有无尽的问题为后人探讨。对于《蒙娜丽莎》人们过分熟悉,很难再产生新鲜感;然而醉心于此画的人,却是每看必有新得,各中奥妙怕是只可意会了。《蒙娜丽莎》不但是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简直是法国人的骄傲。当年《蒙娜丽莎》曾经失窃,千万人为之痛不欲生,政府则把当日定为“国难日”;而当它失而复得时,则举国欢腾,其盛况不啻于国家重获新生。法国人莫非忘记了,《蒙娜丽莎》本不该属于他们。在蒙娜丽莎的故乡意大利,拥有无法估量的艺术宝藏;却不曾拥有《蒙娜丽莎》,不能不说是巨大遗憾。这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发烧友的一幅画,不要说艺术界,单就政界要员对她的迷恋就令人诧异:大名鼎鼎的戴高乐总统每当心绪烦躁时,必驱车前往卢浮宫欣赏《蒙娜丽莎》,出来后便满面春风,原先的烦恼荡然无存;而蓬皮杜总统则公开承认无法克制对《蒙娜丽莎》的心驰神往之情。世纪伟人邱吉尔可谓是曾经沧海了,可他晚年有幸亲抚《蒙娜丽莎》时,竟无法控制颤抖的手指;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亦对《蒙娜丽莎》情有独钟,无缘享有真迹,就收藏了4幅赝品。看到这些事实,我们会产生疑问:一幅不大的肖像画为何竟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或是震慑力,难道不是有一种神秘的无形力量在驱动么? 有些问题是难以回答的,我们先从《蒙娜丽莎》自身来认识。举世公认的真迹现藏卢浮宫,那是流传有序的。当年达.芬奇迁居法国,身边就带着这幅画;达.芬奇死后,《蒙娜丽莎》即为法国王室所拥有;卢浮宫建成后,此画就被永久收藏。然而,人们不解,现今看到的《蒙娜丽莎》与当初描述的不尽相同。莫非已经过他人做手脚了?的确,我们今天看到的画与当年达.芬奇初画的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据说,当年拿破仑得到《蒙娜丽莎》,为了将它装进现成的镜框,裁去了画面左右各三厘米;原先的画上两侧有石柱,现在看不到了,只能看见一点柱础。按说拿破仑给此画造成了极大破坏,可我们今天却不会这么认为。在今人看来,《蒙娜丽莎》的构图是完美无缺的,人物身后的风景拓展了画面空间,又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极为突出;相反,两侧增加了立柱反倒觉得构图沉闷,视野欠开阔,人物形象也失去了单纯。拿破仑戎马一生,未曾对艺术有过特殊的关注,却在美术史上留下了显著的一笔,真是不可思议。看来神圣也不见得是不可动摇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是棕褐色调,略带些青绿色相,色彩简洁而沉静,朴素而凝重。我们以为画向来如此,其实不然。据达.芬奇同时代人对此画的描述,当时的画是色彩鲜艳,调子明快的,什么时候变成了现在的样子呢?当年法王得到了《蒙娜丽莎》,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在表面涂了过多的光油;历经数百年光阴,光油变成了暗褐色,像我们目前看到的色彩;画表面已经开裂,形成了蛛网般的细密纹理。保存状况不佳,那是令人惋惜的;然而,我们宁愿承认当今的《蒙娜丽莎》。单纯浑厚的色调与人物沉静内敛的精神气质相得益彰;深暗的衣饰、迷蒙的背景将人物脸庞及双手衬托得响亮动人;而均匀的裂纹则给人物增添了神秘气息,让我们欣赏她时带上更多的崇敬与神往。有人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除去表面油垢,恢复原先明丽的色彩;只是担心技术不过关,怕损伤画面。其实,倘若真的修复了,我们反倒会觉得陌生以至难以接受。 临摹名画是一种喜爱的表现,《蒙娜丽莎》就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临本。且不说今人的临摹,仅在达.芬奇时代就有好几个版本的《蒙娜丽莎》,那多半是达.芬奇的学生或助手临的。有几幅技巧拙劣,放在原作跟前不堪入目,不过其中也不乏佳作。在美国新泽西州也有一幅《蒙娜丽莎》,和卢浮宫的原作极为相似,只是构图略大一些,露出左右两侧的石柱(原作构图本来如此)。画上的蒙娜丽莎秀丽、清纯,更具人间气息。专门研究《蒙娜丽莎》的学者雷特认为这幅也是达.芬奇所作,而且是最初作品,该作表现出了人物的青春魅力;而收藏于卢浮宫那幅大约作于1513年。达.芬奇到了晚年技艺愈加炉火纯青,但多年过去,蒙娜丽莎已不再年轻,而多了些许成熟与深沉。这种说法颇耐人寻味,但毕竟只是推测,难以得到证实。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意见,反对者认为:达.芬奇一生中创作的绘画屈指可数,他从未重复过自己的作品。 ◎ 遗骸之谜蒙娜丽莎原型的遗骨被丢弃在垃圾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11日报道,一位意大利学者日前惊爆,因为不知墓穴中死者的身份,早在30年前,有人从墓穴中挖出达·芬奇不朽名作《蒙娜丽莎》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遗骸,并当成垃圾倾倒在了佛罗伦萨市郊的一个垃圾厂 建停车场挖掉墓地 研究显示,丽莎于1542年在佛罗伦萨去世,葬于当地一座名为“圣奥尔索拉”的女修道院的墓园里。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该修道院早已不复存在,后来这片场地上建起了一家烟草厂和一所大学的教学大楼,在上世纪80年代又成为意大利警察的宿舍区。 意大利艺术史专家朱塞佩·帕兰蒂日前宣布,经过长达数十年对历史档案和资料的研究,他发现30年前开发商在那片地区修建地下停车场时,将当地的墓园连同地基一起挖走,而丽莎的遗骸混同着石块被当成建筑垃圾倾倒在了佛罗伦萨市郊的一个大型垃圾场,如今那里已是一座高达30米的垃圾山。 开发商竟不知古迹 帕兰蒂著有《蒙娜丽莎揭秘:达·芬奇模特的真实身份》一书,他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可惜的是,丽莎的墓穴已被毁掉,当时人们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人,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保护古迹的重要性,他们只想给警察修宿舍。” ◎ 字符之谜蒙娜丽莎微笑让人迷恋,蒙娜丽莎双眼暗藏玄机。据英国《卫报》12日报道,意大利研究者借助显微镜在艺术巨匠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眼中发现神秘字符,或许能为揭开画中人真实身份开启新途径。 左右眼均有西文字符 意大利国家文化遗产理事会主席西尔瓦诺·温切蒂借助显微镜观察油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睛,发现微小字符。 英国《卫报》12日援引温切蒂的话报道:“肉眼看不出来。她绿褐色的右眼球上画有黑色的LV字样,很明显这是莱奥纳多·达·芬奇的姓名首字母。” 相比起右眼,蒙娜丽莎左眼中的内容更值得探索。 温切蒂说,左眼球上的字符尚未辨明。“很难清楚分辨……但看起来是字母CE,也可能是B或者S。” “这幅画差不多有500年历史了,”他解释说,画作清晰度和锐度不如当年。 除眼睛外,画作其他位置也藏有字符。 温切蒂说:“在背景中桥拱上可以看到数字72,也可能是字母L和数字2。” 达·芬奇不仅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杰出画家,还在科学和哲学领域表现出过人能力。他热衷于用符号和密码来传递信息。温切蒂认为,达·芬奇把字符藏在眼中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一种交流途径。 蒙娜丽莎身份添神秘 发现眼中字符为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更添神秘色彩。温切蒂推测,达·芬奇希望别人从蒙娜丽莎眼睛里发现她究竟是谁。 名画问世后,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争议。 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她真名为莉萨·盖拉尔迪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名商人的妻子;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因为达·芬奇是同性恋,感情生活不为人知,所以他把自己画成女人形象;而美国作家丹·布朗在其所著的《达芬奇密码》一书中提到,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可能是字谜,暗指一位埃及神明。 温切蒂认为,《蒙娜丽莎》创作于米兰。 他说:“作品背面写着‘149’三个数字,第4个数字被擦去,(据此)可以推断他(达·芬奇)于14世纪90年代在米兰的时候完成这幅作品。” 温切蒂说,他们对蒙娜丽莎眼中字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期待“能更深入探索这个秘密,尽快揭示更多细节”。 从眼睛着手研究少见 蒙娜丽莎以迷人微笑闻名,从她的眼睛着手研究实不多见。 谈及研究眼睛的原因,温切蒂告诉英国《每日邮报》记者,他是受到一本书的启发。 温切蒂说,同事路易吉·博尔贾在一家店淘到一本发霉的旧书,书的作者是一名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历史学家。书中写道,蒙娜丽莎眼中“充满各种记号和字符”。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没有人注意到这些符号,”温切蒂说,这些字符不是随意涂鸦,也不是随机形成。 “我们向两名行家咨询得知,这些字符是在放大镜下用微型画笔画出。”他说。 温切蒂擅长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的冷门学科。他今年6月发现文艺复兴另一名画家米凯兰基洛·梅尔西即卡拉瓦乔的遗骸。 ◎ 身份之谜前不久,意大利考古学家声称,他们在佛罗伦萨一座女修道院下面找到了可能是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人物原型的头骨,目前正试图提取DNA并重建此人的面容。 众所周知,DNA分子涵盖了生物遗传所需要的几乎所有信息,研究者早已发现头色、肤色、有无雀斑,眼耳口鼻的大小位置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以目前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面容特征的DNA信息是零碎和不完整的。 令人惊喜的是,科学家将利用统计学手段研究人类的多个基因和面部特征的关系,一张脸将被定位成231个数据,而这231个数据都一样的两张脸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如此,我们便有望建立DNA信息决定面部特征的模型。 DNA虽然为法医鉴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事实上,德国、比利时以及美国的印第安纳州和怀俄明州明确规定了该手段的非法性。毕竟DNA推断仍可能百密一疏,更何况DNA信息的本质涉及个人的隐私问题。 据英国《每日邮报》5月19日报道,由意大利考古学家希尔瓦诺·文塞提(Silvano Vinceti)教授所领导的团队日前在佛罗伦萨圣厄休拉修道院遗址下面的地窖中挖掘出了一副头骨,目前正试图提取DNA并重建此人的面容。此人的遗体如此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她或许就是达·芬奇经典作品《蒙娜丽莎》的模特丽莎·格拉迪尼(Lisa Gherardini)。 如果能够成功提取DNA的话,文塞提教授会将该DNA序列与另两座教堂内的丽莎两个儿子的遗骸DNA进行对比。通过序列比对,研究人员可以确定被挖掘的遗骸的身份,并根据DNA信息重构出《蒙娜丽莎》模特的面部 。 2 美国2003年迈克·内威尔指导电影片名: Mona Lisa Smile 中文: 《蒙娜丽莎的微笑》 片长: 117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意大利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版权所有: 2003 Revolution Studios Distribution Company, LLC 拍摄日期: 2002年9月30日 - 2003年1月 ◎ 演职员表导演 Director: * 迈克·内威尔 Mike Newell 编剧 Writer: * Lawrence Konner .....(written by) & * Mark Rosenthal .....(written by) 演员 Actor: * 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Katherine Ann Watson * 克尔斯滕·邓斯特 Kirsten Dunst .....Betty Warren * 朱丽娅·斯蒂尔斯 Julia Stiles .....Joan Brandwyn * 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Giselle Levy * 金妮弗·古德温 Ginnifer Goodwin .....Connie Baker * 多米尼克·威斯特 Dominic West .....Bill Dunbar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Juliet Stevenson .....Amanda Armstrong * 马西娅·盖伊·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Nancy Abbey * John Slattery .....Paul Moore * Marian Seldes .....President Jocelyn Carr * Donna Mitchell .....Mrs. Warren * Terence Rigby .....Dr. Edward Staunton * Jennie Eisenhower .....Girl at the Station * Leslie Lyles .....Housing Director * Laura Allen .....Susan Delacorte * 托弗·戈瑞斯 Topher Grace .....Tommy Donegal * Lily Lodge .....House Matron * Jordan Bridges .....Spencer Jones * Ebon Moss-Bachrach .....Charlie Stewart * Christopher Braden Jones .....Bartender * Chuck Montgomery .....Tall Man * Taylor Roberts .....Louise * John Scurti .....Stan Sher * Ed Peed .....Taxi Driver * Rony Clanton .....Porter * Becky Veduccio .....Blue Ship Hostess * Paul Vincent Black .....Joseph O'Neill * Lisa Roberts Gillan .....Miss Albini * June Miller .....Cape Cod Hostess * Aleksa Palladino .....Frances the Girl in Italian Class * Charles Techman .....Harvard Dorm Monitor? * Lauren Adler .....Art History Student * Daisy Baldwin .....Art History Student * Janine Barris .....Art History Student * Emily Bauer .....Art History Student * Kirstie Bingham .....Art History Student * Jennifer Bowen .....Art History Student * Angelique Claire .....Art History Student * Nikki Coble .....Art History Student * Kristen Connolly .....Art History Student * Kristyn Coppola .....Art History Student * Kimberly Ehly .....Art History Student * Megan Marie Ford .....Art History Student * Lauren Fruchter .....Art History Student * Kate Glass .....Art History Student * Amanda Gruss .....Art History Student * Stella Hao .....Art History Student * Walker Hays .....Art History Student * Michele Hillen .....Art History Student * Annika Marks .....Art History Student * Amy Montminy .....Art History Student * Lily Rabe .....Art History Student * Katherine Reilly .....Art History Student * Krysten Ritter .....Art History Student * Brandy Tipton .....Art History Student * Trisha Trokan .....Art History Student * Megan Tropea .....Art History Student * Maria Wampuszyc .....Art History Student * Elise Passamani .....Phyllis * Laura M. Flahive .....Wet Girl * Devon Jencks .....Wet Girl * Erin E. Richardson .....Wet Girl * Emily R. See .....Wet Girl * Rob Buntzen .....Wedding Planner Host * Richard O'Rourke .....Igor * Chris Bonomo .....Groomsman * Katherine Argo .....Dancer * Shelby Bond .....Dancer * Lou Brock .....Dancer * Michael Choi .....Dancer * Melissa Deles .....Dancer * John D. Fowler .....Dancer * Nicole Frydman .....Dancer * Noelle Gibson .....Dancer * Maria Vicens Girau .....Dancer * Natalie Gomez .....Dancer * Sid Grant .....Dancer * Madeleine Hackney .....Dancer * Betina Hershey .....Dancer * Yuval Hod .....Dancer * Richard Jones .....Dancer * Jerry Jordan .....Dancer * Nickolay Khazanov .....Dancer * Nadia Kravets .....Dancer * Maria Levinstein .....Dancer * KellyDawn Malloy .....Dancer * Annette Nicole .....Dancer * Lance Olds .....Dancer * Joe Palmer .....Dancer * Christian Perry .....Dancer * Daniel Ponickly .....Dancer * Tony Scheppler .....Dancer * Solomon Singer .....Dancer * Gabriel Vaughan .....Dancer * Kim Villanueva .....Dancer * Dan Weltner .....Dancer * Sarah Billings Wheeler .....Dancer * Denise Zadroga .....Dancer * Peter J. Rowan .....Wedding Photographer * 托莉·阿莫斯 Tori Amos .....Wedding Singer * Kevin Osborne .....Band Announcer * Brad Mehldau .....Pianist * Larry Grenadier .....Bass Player * Julie Wagner .....Bartender * 詹妮弗·安德森 Jennifer H. Anderson .....Projectionist (as Jennifer Anderson) * Lindsey White .....Projectionist * Chris Burke .....Custodian * Dorothy Dwyer .....Faculty * Melanie Angelique Moyer .....Christmas Student * Canedy Knowles .....Christmas Student * Kristen Marie Holly .....Christmas Student * Carrie Ann Kaye .....Christmas Student * Liliane Thomas .....Woman on Train * Jackie Sanders .....Band Announcer * Marylouise Burke .....President Jocelyn Carr's secretary * Maria Rusolo .....Swing Dancer * Corey W. Allen .....Giselle's Wedding Date (uncredited) * Rob Armstrong .....Wedding Guest (uncredited) * Eric Bruno Borgman .....College Janitor (uncredited) * Whitney Cohen .....Almost-Hit Bike Rider (uncredited) * Marcus Allen Cooper .....Harvard Student (uncredited) * Erik Davies .....Robert Flint (uncredited) * Deborah Day Dowlin .....Art Student (uncredited) * Fred DeReau .....Warren Cousin (uncredited) * Marlo DiCrasto .....Art History Student (uncredited) * Liesl Ehardt .....Joan Brandwyn's Friend (uncredited) * Karin Farrell .....Trumpet Player (uncredited) * Aprill Fasino .....Art History Student/Dancer (uncredited) * Lauren Ferrara .....Little girl (uncredited) * Megan Ferrara .....Little girl (uncredited) * Anna Fields .....Eleanor Warren (uncredited) * Kathryn Gracey .....Professor (uncredited) * Keith Hallworth .....Wedding Guest (uncredited) * The Harvard Din & Tonics .....Harvard Singing Group (uncredited) * Eric Hersh .....Harvard Student (uncredited) * Jessica Leigh Johnson .....Art History Student (uncredited) * Kara Klein .....Art History Student (uncredited) * Dana Lubotsky .....Student (uncredited) * Josh Mann .....Harvard Student (uncredited)* Elisa Oliver McDaniel .....Art Student (uncredited) * Trish McGettrick .....Governor's Wife (uncredited) * Denis McKeown .....Wedding guest (uncredited) * Scott McLelland .....Harvard Student (uncredited) * Randi Newton .....Miranda (uncredited) * Mary S. Pascoe .....Photographer (uncredited) * Marni Penning .....Art History Student (uncredited) * Dina Rose Rivera .....Art History Student (uncredited) * Lindsay Roth .....Student (uncredited) * Cristie Schoen .....Alto Sax Player (uncredited) * Matthew Shaffer .....Dancer (uncredited) * Frank Stellato .....NYC Cabbie (uncredited) * Jill Whitaker .....Vanessa McEntyre (uncredited) * Gunna Wilson .....Spencer's Girlfriend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 Richard Baratta .....co-producer * Elaine Goldsmith-Thomas .....producer * Joe Roth .....executive producer * Paul Schiff .....producer * Deborah Schindler .....produc ◎ 剧情介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 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以贝蒂(克尔斯滕·邓斯特 饰)、琼(朱莉娅·斯泰尔斯 饰)和莉薇(玛吉·吉伦哈尔 饰)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这样一位被学校的传统势力视做“异类”的女子能否成功达到她的目的,让她的学生们脱离束缚,找到自我?还是最终等待她的是那些传统观念,传统势力的猛烈“进攻”…… ◎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 革命电影工作室 Revolution Studios [美国] * Red Om Films [美国] 发行公司: *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国] ..... (2003) (USA) (theatrical) *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美国] ..... (worldwide) (theatrical) * 博伟国际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 (2004) (Switzerland) (theatrical) * 哥伦比亚三星电影发行公司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International ..... (2004) (Singapore) (theatrical) * Columbia TriStar Film GmbH [德国] ..... (2004) (Germany) (theatrical) *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西班牙] ..... (Spain) *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荷兰] ..... (2004) (Netherlands) (theatrical) *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 (Argentina) * Columbia TriStar Italia [意大利] ..... (2004) (Italy) (theatrical) * Italian International Film [意大利] ..... (2003) (Italy) (theatrical) * LK-TEL [阿根廷] ..... (Argentina) (DVD) * Prooptiki Video [希腊] ..... (2004) (Greece) (video) * Prooptiki [希腊] ..... (2004) (Greece) (theatrical)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日本] ..... (Japan)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 Framestore CFC [英国] ..... (visual effects) 其它公司: * Abbey Road Studios [英国] ..... music recorded at * Chapman/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美国] ..... cranes and dollies * Digital Kitchen [美国] ..... titles * EFilm [美国] ..... digital intermediate * Epic Records [美国] ..... soundtrack * L.A. Mad Dogs [美国] ..... loop group * Lansdown Recording Studios [英国] ..... music mixed at (as Lansdowne Recording Studios) * London Editing Machines Ltd. [英国] ..... editing equipment * Sony Music Soundtrax [美国] ..... soundtrack * Twickenham Film Studios [英国] ..... sound post-production ◎ 上映日期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意大利 Italy 2003年12月19日 美国 USA 2003年12月19日 墨西哥 Mexico 2003年12月24日 台湾 Taiwan 2003年12月31日 韩国 South Korea 2004年1月1日 冰岛 Iceland 2004年1月9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4年1月9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1月13日 ..... (premiere) 巴林 Bahrain 2004年1月14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1月15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4年1月15日 以色列 Israel 2004年1月15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4年1月16日 波兰 Poland 2004年1月16日 西班牙 Spain 2004年1月16日 法国 France 2004年1月21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4年1月21日 ..... (French speaking region) 德国 Germany 2004年1月22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4年1月22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4年1月22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奥地利 Austria 2004年1月23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月23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4年1月29日 智利 Chile 2004年1月30日 希腊 Greece 2004年1月30日 挪威 Norway 2004年1月30日 泰国 Thailand 2004年1月30日 比利时 Belgium 2004年2月4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4年2月4日 ..... (Manila)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4年2月11日 ..... (Davao) 巴拿马 Panama 2004年2月13日 埃及 Egypt 2004年2月18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4年2月19日 芬兰 Finland 2004年2月27日 土耳其 Turkey 2004年2月27日 瑞典 Sweden 2004年3月12日 英国 UK 2004年3月12日 马耳他 Malta 2004年3月17日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2004年3月20日 新西兰 New Zealand 2004年3月25日 丹麦 Denmark 2004年4月2日 科威特 Kuwait 2004年4月6日 香港 Hong Kong 2004年4月29日 日本 Japan 2004年8月7日 ◎ 幕后花絮·讲座的场面是在哥伦比亚大学拍摄的。其具有50年历史的讲堂曾用于多部影片的拍摄。 ·为了给角色做准备,朱莉娅·罗伯兹专门去纽约大学听艺术史的课。所有的主演在开拍2周前都接受了短期培训。 ·游泳池边的镜头里,背景中的女孩们来自Wheaton学院花样游泳队。 ·跳舞那场戏中,唱《伊斯坦布尔》的合唱团是哈佛大学的Din and Tonics合唱团。 3 英国简妮·卡洛葛蒂丝著悬疑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所隐藏的风暴与阴谋。极端宗教之下的情欲、放纵、阴谋、杀戮。神秘的画像、憎恨自己的父亲、隐藏秘密的画家,一连串看似毫无因果关系的线索却隐藏着天大的秘密。 佛罗伦萨到底该由谁统治?梅第奇家族是否可以东山再起? 一切的疑点都聚焦于蒙娜丽莎神秘的身世之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画家达·芬奇、梅第奇家族的朱利亚诺、少女安娜,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爱上另外一个男人,蒙娜丽莎是这段情欲纠葛之间的产物,联系着过去和未来的秘密。 作者 简妮·卡洛葛蒂丝(Jeanne Kalogridis),又译作《我,蒙娜丽莎》 神秘微笑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500多年以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现在科学家们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他们从技术角度还原绘画过程,甚至通过分析人物面部的骨骼结构来还原嗓音,试图解开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的秘密。有人认为她是佛罗伦萨的一个妓女,有人认为她是达芬奇的秘密情人,也有人认为那其实是达芬奇本人的女性形象自画像……而简妮·卡洛葛蒂丝这部小说却给出了有史以来最大胆、最不可思议,然而也是最合乎情理的答案。 ◎ 作品目录《蒙娜丽莎的微笑》PART1在巨大的圣母百花大教堂中,贝纳多·班蒂尼·巴隆塞利站在圣坛前,努力克制着双手的颤抖。在上帝面前,他无法隐藏心中的一切罪恶。他的双手握在一起,放在嘴边做着祈祷。断断续续地,他喃喃低语着,祈祷自己能够顺利涉过这黑暗的深渊,并请求主的宽恕。 《蒙娜丽落的微笑》PART2星期三的清晨弥撒过后,大教堂里几乎空了,只剩下一个哭泣的寡妇跪在入口旁边,一个神父正在更换圣坛枝状蜡烛台上的小蜡烛。我们径直停在高高的圣台前,那就是暗杀发生的地方。我喜欢冒险故事,也试着在脑海里勾勒出年轻的洛伦佐·德·梅第奇,他拔出剑,跳到唱诗班中间,穿过神父逃向安全的地方。 《蒙娜丽落的微笑》PART3我尽量避开父亲。我们一起吃晚餐的时候,感觉会非常糟糕;很多个晚上,他都借口工作,在城里晃荡着,我通常一个人吃晚餐。尽管我也希望能够像爱母亲一样爱他,宽恕他,但我始终不能掩饰对他的憎恨。我没有办法对他和善。我从不为对他恶言相向而祈求上帝的原谅,因为我所说的都是事实。 《蒙娜丽落的微笑》PART4听到这么可怕的故事,我离开了正在把羊劈作两半、掏出内脏的屠夫,让他们继续这个荒谬的故事吧。我们本该去面包铺,但我告诉了车夫这件事。我们改变了下一个目的地。虽然马车夫一直以来都对我的父亲非常忠诚,只带我去被父亲批准的地方,他还是很快便被我们说服了,驱车前往大教堂,去亲眼证实一下那里被破坏的情况。 《蒙娜丽落的微笑》PART5我们的小型结婚派对在洛伦佐房间的前厅举行。三年前洛伦佐 曾鼓励我碰一下克里奥佩特拉的杯子。古董和珍宝如今已不复存在,钱币、 宝石、 金雕像也失去了踪影。只剩下一座石雕和凹刻;墙上依旧挂着画。酒被倒入嵌金半宝石刻成的酒杯里。 ◎ 小说片断丽莎 1490年6月 我叫丽莎迪安东尼奥格拉迪尼奇科多,虽然认识的人常称我抹大拉丽莎,但蒙娜丽莎这个名字却更为大家所熟知。 画在木板上的这幅画是我的肖像。颜料是用煮过的亚麻籽油、天然材料和半宝石粉末混合而成,画笔则是用鸟的羽毛和柔软光滑的动物皮毛制成。 其实,这幅画看起来并不像我。望着这幅画,我仿佛看到了父母的面庞,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爱与哀愁。一次又一次地使我想起那个把他们牵扯在一起的罪行,那个把我和他们牵扯在一起的罪行。 至于这个故事的起因,则始于我出生前一年的一场谋杀。 我与那位占星家的相遇第一次向我显露了一丝罪恶的征兆。故事发生在我的生日——6月15日之前的两个星期。那时,母亲让我挑选一份自己喜爱的生日礼物。我们佛罗伦萨人最爱炫耀衣着,所以她以为我会要一件新礼服作为礼物。我父亲是城里的富商,做羊毛生意。凭这点他就可以给我弄到我想要的各种奢华品:丝绸、印花锦缎、天鹅绒或是毛皮大衣。 结婚仪式结束后,外祖母不悦地说: “他们的婚姻不会长久,也不会幸福。她是射手座,而金牛座处在她的上升位置。劳罗是白羊座,一只公羊。他们最终会争吵不休。” “妈妈!”我母亲轻声责怪道。 “如果你和安东尼奥以前注意到这方面……”母亲不悦地瞥了外祖母一眼,外祖母说到一半就停住了。 我顿时感到很好奇。父母深爱着对方,但他们并不幸福。我忽然意识到,他们从未跟我谈起过我的星座。 追问母亲时才发现,他们根本没有绘制我出生时的星座图。这让我非常吃惊。富裕的佛罗伦萨家庭通常会请占星家占卜重要的事情,而且按照惯例,要为新生儿绘制星座图。更何况是我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独生女,背负着家庭希望出生的孩子。 当然,作为独生女,我很清楚自己的影响力。于是我不停地抱怨,可怜巴巴地哀求,直到母亲不情愿地做出让步。 如果我当时知道,这将会带来多么可怕的后果,我决不会逼迫我的母亲。 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外出不便,所以我们没有去登门拜访占星家,而是邀请他到我们家来。 我站在走廊上,透过窗户看见他的马车驶进我家庭院。马车的车门上印有他的家族徽章,看起来富丽堂皇。两名仪态优雅的仆人服侍占星家下了车。他身穿一件蓝紫色天鹅绒紧身短上衣,披一件颜色稍深的织锦斗篷,身体单薄,胸部内凹,举止傲慢专横。 ◎ 思想内涵蒙娜丽莎的微笑体现什么思想内涵? 几百年来,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以其神秘的微笑倾倒世人。至于这微笑背后的真正含义,由于世人各有解读,从而成为艺术史上的一大谜团。据法新社12月14日报道,最近,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电脑通过一种运算法则,测算出蒙娜丽莎微笑中的秘密。 微笑中包含4种情绪 借助计算机“情绪识别软件”, 科学家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共包含4种情绪:83%开心、9%厌恶、6%害怕、2%生气。 该软件首先根据数据库中年轻女子脸部制出一个“一般表情”模本,再通过与此模本比较嘴唇和眼部周围皱纹的弧度等脸部关键特征,识别人类情绪。目前这款软件能识别6种基本情绪:开心、惊奇、生气、厌恶、恐惧和悲伤。 笑容真实含义仍是谜 对于“蒙娜丽莎”为何同时拥有这些矛盾情绪,参与此项研究的黄煦涛教授坦言,“要更精确地解读‘蒙娜丽莎’的微笑,还需要和心理学家及艺术家共同探讨人类面部微妙表情背后的真实含义。”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心理学家辛西娅·麦克维伊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蒙娜丽莎”的矛盾情绪。“达芬奇想给她画像,这让‘蒙娜丽莎’挺高兴。但她又有些厌恶由一名老男人为自己画像。生气的原因是,她已经坐在那里许久了,可达芬奇还没画完。” 英国伦敦大学唐纳德·沙逊教授则认为,达芬奇有意隐藏模特的真实情绪,从而给人们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达·芬奇认为人是最神圣的。人体是自然界中最美的形象。他曾反复多次地测量证明,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都是整数比,因此人体呈现出最为和谐的美,称之为“神圣的比例”。他说:“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享有生命。”《蒙娜丽莎》正是他以一个真实的女性的微笑歌颂着人自身的美丽,呼唤着人性的觉醒,颂扬生命的可爱之处。体现了他的人生哲理。 《蒙娜丽莎》的右手被誉为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尽管科学发达的现代摄影技术无比高超,但如果把这只手与现代摄影作品相比,人们仍可以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更有生命力。几乎完全临空的中指指缝隙中,人们似乎能听到音乐的美妙,感觉到蒙娜丽莎那瞬间的愉快。现代摄影是很难记录下这种内在的神韵的。 16世纪初的许多画家往往把精力放在形体正确、轮廓严密、线条准确、细节清晰上,结果在他们笔下的形象往往缺乏生气。出现了僵化的“睡美人”,只有达·芬奇,才把生动性提到了更高的境界;并创造了众多充满活力的形象。然而,自《蒙娜丽莎》问世以来,人们对之赞叹不已而又争论不休的,则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究竟什么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原因?她微笑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魅惑的微笑”,有人说是“邪气的微笑”,有人则认为是不可理解的神秘的微笑,是一个永恒之谜。其实,从画面上看到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种心安理得的自信和乐观从容的气度。而这一点,正是那个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的黑暗,人们正从基督教神学的重压下觉醒过来,去追求新生活的时代特征。 画中的蒙娜丽莎,从微笑中不仅显示出她的温雅、高尚和愉快,也显示出对新世界和新生活的欢欣和喜悦。这里没有丝毫的怀疑和恐惧,没有中世纪画家笔下人物的呆板、僵冷和对世界充满恐惧的踪影。也不像中世纪画像中那种作为神的奴仆的毫无生机的人,蒙娜丽莎是一个充满着青春和生命力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达·芬奇用他的“蒙娜丽莎”,展示了那个伟大时代的人们新的精神风貌,揭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乐观与自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解脱神的枷锁后的人以及人的美的热情赞颂。蒙娜丽莎的微笑,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了无限深广的意境。无论是其自身的和谐的诗意,还是其深厚广博的社会学、历史学涵义,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从这一点来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一曲千古绝唱。在蒙娜丽莎的身上,理性的原则和高度的诗意,崇高的精神和生动的肉体,情感和理智、科学和艺术,都和谐而完美地统一于一身。这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完整的形象。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全面发展的杰出范例。《蒙娜丽莎》表现了时代的巨大思想蕴含和艺术造诣的惊人深度,因而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它永恒的魅力怀有持续不减的热情。达·芬奇画成这幅画后,一直带在身边,视为珍藏品。直到他死后,才为法兰西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所收藏。现在这幅画珍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4、法国科学家破解了《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秘密 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蒙娜丽莎的微笑一直保持着不可思议的神秘感,但是法国科学家声称他们已经解开了“蒙娜丽莎”的一些秘密。 一些法国研究者们已经研究考察了卢浮宫博物馆中包括《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内的7张达芬奇的画作。据分析,这位艺术大师作画时使用了非常轻薄的连续涂层,这种技巧也使得达芬奇的作品拥有了无与伦比的魅力。法国博物馆研究与修复中心的专家发现,达芬奇的画作有高达30层的涂层,使得他的作品非常精细。并且所有涂层加起来不超过40微米,大约只有一根人类头发的一半厚。 据悉,这种技巧叫做“渲染层次”,这种技巧可以使达芬奇的作品轮廓朦胧,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并且在阴影的处理上也恰到好处。他使用这种技巧作画已经是广为人知,但是对这种技术的科学研究却有很大的限制,因为必须要从原画中取样测试。法国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X光荧光光谱的非侵入性技术研究了画作的涂料层和其化学成分。 当博物馆闭馆时,研究人员使用所带的高科技工具分析了画像中人物的面孔,此处面孔正是典型地使用了渲染层次。该项目是与位于法国南部格勒诺布尔市的同步加速器共同开发。这个工具非常精确,研究者如今几乎可以找到么个画家的颜料涂层组合。而且这对于研究此项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达芬奇多幅作品的研究也发现,他在作画的同时还在尝试创新。比如在“蒙娜丽莎”中,阴影使用了氧化锰,而在其他作品中他使用的是铜。并且在大部分作品中他都是用了釉,可是也有特例。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化学杂志《应用化学》星期三的国际版上。 大家一般都认为“蒙娜丽莎”是佛罗伦萨商人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达(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的肖像画。这幅画达芬奇从1503年开始创作。16世纪的画家,传记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他的传记中写到:追求完美主义的达芬奇用了4年的时间创作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4 日本2000年江口洋介主演电视剧◎ 基本信息剧 名:《蒙娜丽莎的微笑》(モナリザの微笑 MONA LISA)电视台:富士电视CX 首 播:2000-01-12 导 演:永山耕三 田岛大辅 剧 本:福田 靖 饭野阳子 前川 淳 主 演:江口洋介 叶月里绪菜 松本幸四郎 伊武雅刀 冈田准一 主题曲:stay/dutch traning 插 曲:slow dancer/1650 B'Way 演 员: 立花雅之 -- 江口洋介 纲岛贵一郎 -- 松本幸四郎 折原千鹤 -- 叶月里绪菜 宇佐美 -- 伊武雅刀 冈岛 -- 冈田准一 ◎ 剧情简介这个故事将向您展示绘画、雕刻、陶器等美术品及贵重珠宝,件件均是稀世珍宝。该剧将以“拍卖场”为背景,相信会给观众带来全新感觉。 可是,相信许多人并不知道,闻名世界的名画“蒙娜丽莎”过去曾两次从卢浮宫美术馆消失。第一次是从1911年开始的两年间,被一名意大利建筑技师偷走。另一次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免遭德国纳粹掠夺美术品,卢浮宫所藏大部分名画被隐藏在法国各地的葡萄酒库和地下仓库。 “蒙娜丽莎”失踪的最初二年间,全世界相继发生欺诈事件。仅在美国就确认有六位富翁购买了以假乱真的赝品,受害额高达40亿日元以上。更重要的问题不仅在此,而是曾在全世界轰动一时、意大利政府归还给卢浮宫的“蒙娜丽莎”究竟是不是真的呢?谁也不能断言。 现在,全世界(包含黑市交易在内)共有100幅以上“蒙娜丽莎”。持有者均深信自己才是真品的所有者。名画“蒙娜丽莎”仅仅在真假问题上便充满了神秘色彩。但这部电视剧所表述的并不是这些,而是自古以来被美术家们称之为“NO.2”、收藏家们憧憬的“第二幅蒙娜丽莎”。 “NO.2”如出现在美术市场,拍卖价格将轻而易举地超过300亿日元。在因泡沫经济完全陷入不景气的日本、高价美术品仍是众多投机者的发财工具。无限膨胀的欲望、巨额财产的强大吸引力,他们为此甚至可以走向犯罪的深渊。 所谓的“NO.2”是指什么?在哪里?原来的第一幅又在哪呢? 这是贯穿《蒙娜丽莎的微笑》全11集的红线,围绕着神秘的“NO.2”主人公和他的同事们与敌手、宿敌斗智斗勇,展开了一场精彩的争夺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