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古鹦鹉嘴龙 |
释义 | 蒙古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是鹦鹉嘴龙下的一个种,生存早白垩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年前。体长约2米,是在内蒙古高原发现的一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鹦鹉嘴龙,属于角龙亚目、鹦鹉嘴龙科、鹦鹉嘴龙属。它的头骨牙齿数目少,前肢短,后肢长而强壮,两足行走,以植物为食。 中文学名:蒙古鹦鹉嘴龙 拉丁学名:Psittacosaurus mongoliensi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目:鸟臀目 Ornithischia 亚目:角足亚目 Cerapoda 科:鹦鹉嘴龙科 Psittacosauridae 属:鹦鹉嘴龙属 Psittacosaurus 种:蒙古鹦鹉嘴龙 P. mongoliensis 分布区域:蒙古国、中国内蒙古地区 化石时期:早白垩纪 简介蒙古鹦鹉嘴龙是在内蒙古高原发现的一种具有地区特色的鹦鹉嘴龙,属于角龙亚目、鹦鹉嘴龙科、鹦鹉嘴龙属。它的头骨牙齿数目少,前肢短,后肢长而强壮,两足行走,以植物为食。 外形特征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颌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展示作用。 与同时代的鸟臀目恐龙相比,鹦鹉嘴龙头颅骨有大幅变化。这些头颅骨高而短,有些种的头颅轮廓几乎呈现圆形。眼窝之前的部分只占头颅骨长度的40%,比其他已知鸟臀目还短。鹦鹉嘴龙下颌的每个牙齿,都有球根状垂直脊。上颌与下颌都有显著的喙状嘴,分别从喙骨(Rostral bone)与前齿骨形成。喙状嘴的骨质部分可能由角质包覆,形成锐利的切割表面,以切碎植物。如同属名显示,鹦鹉嘴龙的短头颅骨与喙状嘴外表类似现代鹦鹉。鹦鹉嘴龙的头颅骨,与更衍化的角龙下目恐龙,拥有数个共同的适应结果。 生活习性鹦鹉嘴龙拥有锐利的牙齿,可用来切割、切碎坚硬的植物。然而,不像晚期的角龙类,鹦鹉嘴龙并没有适合咀嚼或磨碎植物的牙齿。鹦鹉嘴龙吞食胃石来协助磨碎消化系统中的食物。经常在鹦鹉嘴龙的腹部位置发现胃石,有时超过50颗,这些胃石可能储藏于砂囊中,如同现代鸟类。 种属分类不同种的鹦鹉嘴龙有不同的体型,以及不同的头颅骨、骨骸上的特征,但大体上拥有一样的身体形状。最著名的种是蒙古鹦鹉嘴龙(P. mongoliensis),身长2米。最大的蒙古鹦鹉嘴龙成年个体重量可能超过20千克。大鹦鹉嘴龙(P. major)、内蒙古鹦鹉嘴龙(P. neimongoliensis)、新疆鹦鹉嘴龙(P. xinjiangensis)的体型接近蒙古鹦鹉嘴龙的大小,而其他种如中国鹦鹉嘴龙(P. sinensis)、梅勒营鹦鹉龙(P. meileyingensis)的体型较小。额多鹦鹉嘴龙(P. ordosensis)是已知最小的一种,小于蒙古鹦鹉嘴龙约30%。除了蒙古鹦鹉嘴龙以外,最大型的种是陆家屯鹦鹉嘴龙(P. lujiatunensis)与西伯利亚鹦鹉嘴龙(P. sibiricus)。 化石状况部位:全体骨架 尺寸:体长200cm,高105cm 时代:早白垩世 发掘时代:1979年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达茂联合旗西河苏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